很小的時候家里大人就給我講過裴度的故事。有個成語叫拾帶重還,《芝田錄·裴度》上說,唐朝時期,宰相裴度年少時游覽香山寺,撿到一個婦人遺失的三條寶帶,盡管他很喜歡,但是他不據(jù)為己有,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來,原來是這個婦人借來為她父親脫罪用的。裴度毫不猶豫地還給他。
裴度出將入相后,自題像贊云:
爾身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一點靈臺,丹青莫狀。
這詩告訴我們兩點:一是善惡有報的,不是不報,人心浮躁;二是相面不如相心,靈臺中的善念,丹青難描,相面難見,冥冥自有天知。
正如裴度自己說的,他是其貌不揚的,一行禪師相過他之后說:“你眼光浮外,縱紋入口,須防餓死”。裴度還過三帶之后,一行禪師又相他說:“你必定位至三公。”裴度笑道:“一個月前我當(dāng)餓死,一個月后我怎么又該作三公了?”一行禪師說:“你的相貌須防餓死,你的心卻當(dāng)極貴的?!迸岫日f我只聽說過有相面的,沒聽說過有相心的,這時一行禪師說出了相面的精髓: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
那意思是說,看相雖有看體相、骨相觀察身軀一說,那不如相面;相面不如看鼻子;看鼻子卻又不如“相心”。裴度問一行禪師:“人心如何相之?”一行禪師答道:
要知天上意,須在云中?。灰睦锸?,須辨眼中神。
其實古人說過“相隨心轉(zhuǎn)”、“相由心生”,這恐怕就是相面的依據(jù)了。裴度行善之后相貌發(fā)生了些變化,我們看看關(guān)漢卿在元雜劇《山神廟裴度還帶》中怎樣描述的:
(野鶴云)住、住、住!好是奇怪也。裴秀才,你今日氣色比昨日不同。長老,你看他那福祿紋眉梢侵鬢,陰騭紋耳根入口;富貴氣色,四面齊起。裴秀才,你久后必然拜相位也。
(凈行者云)你這陰陽不濟(jì)事了,你也是多里撈摸。
(長老云)先生,可是為何比昨日全不同也?
(野鶴云)長老不知:這秀才必有活三四個人性命的陰騭;若不是,如何得這氣色比昨日全別了?氣色都轉(zhuǎn)的好了?
(正末云)我是一窮儒,那里行陰騭去?
(野鶴云)秀才,你休瞞我,你必然有活人的陰騭,你實說。
(正末云)罷、罷、罷!小生是讀書人,豈可欺心!昨日在此遇先生,相小生今日不過午,必死于碎磚瓦之下,小生含恨而去。大雪中到于山神廟中,草鋪上欲要歇息,不想藁薦底下一條玉帶。小生見了,就在山神跟前發(fā)愿:這玉帶必是那尋梅賞雪的官人跟隨的伴當(dāng),在此歇腳避雪,忘在此處。若到家中,他那官人問他要這玉帶呵,不逼臨了人性命?小生曾言:明日但有人來尋這帶呵,我雙手奉還這帶。到天明小生將著玉帶,躲在山神廟后面。無一時,則見有娘女二人,徑直來到廟中來,尋此帶不見,娘女二人痛苦不已,二人解下胸帶,都要懸梁自縊。小生慌忙向前解救二人,問其緣故,則說那女子具說情由:他乃是洛陽韓太守之女,他父為傅彬指下三千貫贓--韓公平昔奉公守法,廉于公謹(jǐn)--上司行移到本府,提下太守追贓。韓公恐越朝廷法例,舒心賠納。其家甚窘,眾親戚赍助了一千貫。其太守有一女小字瓊英,為無錢賠贓,自己提灰罐在街搠筆,城里關(guān)廂市戶鄉(xiāng)民,憐其父清女孝,眾人赍助有一千貫。尚少一千貫未完,韓公不能脫禁?;蛞蝗?,有人指引道:"近間有李公子,上命差來此處歇馬,體察民情;你何不謁托公子處,但得些滋潤,可不勾你父賠贓也?"女子聽說了也,慌忙尋到城東郵亭上。不想李公子正賞雪飲酒哩;見此女子,問其緣由,此女子盡訴其情,公子哀憐甚矣!遂命女子吟詩,不想此女子連作詩數(shù)首,有大儒之才。李公子大喜,遂解腰間玉帶,價值千貫,賜與女子救父賠贓。此女子得了玉帶,路逢大雪,到小生歇的那山神廟里歇腳,將玉帶放在藁薦下。此女子身體困倦,盹睡著了。忽然睡醒,恐怕天晚關(guān)閉城門,忘卻玉帶,走進(jìn)城來。到的家中,他母親問其緣故,猛然想起玉帶來,急要尋去,城門關(guān)閉了。第二日挨門出來,至山神廟尋此帶不見。那女子道:"甫能得此玉帶,價值千貫,救父脫禁;不想失了此帶,要我這性命做甚么?我不如懸梁自縊。"他母親言道:"你父見在難中,你又尋自盡,要我何用?不如我也尋個自盡!"小生聽罷,慌忙將此帶還與韓瓊英。娘女二人感恩不盡,再三拜謝小生。因問小生姓甚名誰;小生告訴間,送二人出山神廟。娘女二人拜謝不盡,小生又送幾步,出的廟門,正行之際,則聽的響亮一聲,那山神廟忽然倒塌。小生猛然思量起先生所斷之言:我今日不過午,一命掩泉土。我若不為還此帶,送他娘女二人出廟門呵,那得小生性命來!先生,小生因此不死了也。
(野鶴云)如何?我這相法不差。你今日全然換的氣色別了,為何如此說?這的是莫瞞天地莫瞞神,心不瞞人禍不侵。十二時中行好事,災(zāi)星變作福星臨。
說故事教化人,奉勸那些知名的公眾人物,信口開河,妄言趨勢,致使壞人錢財,血本無歸,那是造業(yè)極重的,極傷陰德,快則禍及本身,慢則殃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