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舊二,新八。
咽喉腫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陰干為末,吹之如神。(《袖珍方》)
傷寒咽閉腫痛∶用生射干、豬脂各四兩,合煎令微焦,去滓,每噙棗許取瘥。(龐安常
《傷寒論》)
喉痹不通,漿水不入∶《外臺秘要》∶用射干一片,含咽汁良?!夺t(yī)方大成》∶用扁竹新根
擂汁咽之,大腑動即解?;虼籽兄撸殉鲆嗝??!侗忝穹健贰糜米虾诲X,黃芩、生
甘草、桔梗各五分,為末,水調(diào)頓服,立愈。名奪命散。
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紫花扁竹根,生水邊者佳,研汁一盞服,即通。(《普濟(jì)》)水蠱
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用鬼扇根搗汁,服一杯,水即下。(《肘后方》)
陰疝腫刺,發(fā)時腫痛如刺∶用生射干搗汁與服取利。亦可丸服。(《肘后方》)
乳癰初腫∶扁竹根如僵蠶者,同萱草根為末,蜜調(diào)敷之,神效。(《永類方》)
中射工毒,生瘡者。烏 、升麻各二兩,水三升,煎二升,溫服。以滓敷瘡上。(姚僧
坦《集驗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鳶尾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烏園(《別錄》),根名鳶頭。
時珍曰∶并以形命名。烏園當(dāng)作烏鳶。
【集解】《別錄》曰∶鳶尾,生九嶷山谷。五月采。
弘景曰∶方家言是射干苗,而主療亦異,當(dāng)別是一種。方用鳶頭,當(dāng)是其根,療體相似,
而本草不題。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種。葉似射干而闊短,不抽長莖,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
皮
保升曰∶此草葉名鳶尾,根名鳶頭,亦謂之鳶根。葉似射干,布地生。黑根似高良姜而
節(jié)大,數(shù)個相連。九月、十月采根,日干。
時珍曰∶此即射干之苗,非別一種也。肥地者莖長根粗;瘠地者莖短根瘦。其花自有數(shù)
色。諸家皆是強(qiáng)分。陳延之《短劇方》,言東海鳶頭即由跋者,亦訛也。東海
【氣味】苦,平,有毒。恭曰∶有小毒。
【主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癥瘕積聚大水,下三蟲(《本經(jīng)》)。殺鬼魅,療頭眩
(《別錄》)。
【附方】舊一,新一。
飛尸游蠱著喉中,氣欲絕者∶鳶尾根削去皮,納喉中,摩病處,令血出為佳。(陳藏器
《本草拾遺》)
鬼魅邪氣∶四物鳶頭散∶東海鳶頭、黃牙(即金牙)、莨菪子、防葵各一分,為末。酒
服方寸
《短劇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玉簪
內(nèi)容:(《綱目》)
【釋名】白鶴仙。
時珍曰∶并以花象命名。
【集解】時珍曰∶玉簪處處人家栽為花草。二月生苗成叢,高尺許,柔莖如白菘。其葉
大如掌,團(tuán)而有尖,葉上紋如車前葉,青白色,頗嬌瑩。六、七月抽莖,莖上有細(xì)葉。中出
花朵十?dāng)?shù)枚,長二、三寸,本小末大。未開時,正如白玉搔頭簪形,又如羊肚蘑菇之狀,開
時微綻四出,中吐黃蕊,頗香,不結(jié)子。其根連生,如鬼臼、射干、生姜輩,有須毛。舊莖
死則根有一臼,新根生則舊根腐。亦有紫花者,葉微狹。皆鬼臼、射干之屬。
\x根\x
【氣味】甘、辛,寒,有毒。
【主治】搗汁服,解一切毒,下骨哽,涂癰腫(時珍)。
【附方】新五。
乳癰初起∶內(nèi)消花(即玉簪花),取根擂酒服,以渣敷之。(《海上方》)
婦人斷產(chǎn)∶白鶴仙根、白鳳仙子各一錢半,紫葳二錢半,辰砂二錢,搗末,蜜和丸梧子
大。產(chǎn)內(nèi)三十日,以酒半盞服之。不可著牙齒,能損牙齒也。(《摘玄方》)
解斑蝥毒∶玉簪根擂水服之,即解。(趙真人《濟(jì)急方》)
下魚骨哽∶玉簪花根、山里紅果根,同搗自然汁,以竹筒灌入咽中,其骨自下。不可著
牙齒。(
刮骨取牙∶玉簪根(干者)一錢,白砒三分,白 七分,蓬砂二分,威靈仙三分,草烏
頭一分半,為末。以少許點(diǎn)疼處,即自落也。(余居士《選奇方》)
\x葉\x
【氣味】同根。
【主治】蛇虺螫傷,搗汁和酒服,以渣敷之,中心留孔泄氣(時珍)。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鳳仙
內(nèi)容:(《綱目》)
【釋名】急性子(《救荒》)、旱珍珠(《綱目
、夾竹桃(《救荒》)、海 (《音納》)、
時珍曰∶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翹然如鳳狀,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葉包染指甲,其實(shí)
狀如小桃,老則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諸名。宋光宗李后諱鳳,宮中呼為好女兒花。
張宛丘呼為菊婢。韋君呼為羽客。
【集解】時珍曰∶鳳仙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種。苗高二、三尺,
莖有紅、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葉長而尖,似桃柳葉而有鋸齒。丫間開花,或黃或
白,或紅或紫,或碧或雜色,亦自變易,狀如飛禽,自夏初至秋盡,開謝相續(xù)。結(jié)實(shí)累然,
大如櫻桃,其形微長,色如毛桃,生青熟黃,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蘿卜子而
小,褐色。人采其肥莖 KT ,以充萵筍。嫩華酒,浸一宿,亦可食。但此草不生蟲蠹,
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無毒也。
\x子\x
【氣味】微苦,溫,有小毒。
【主治】產(chǎn)難,積塊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竅(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鳳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軟堅。庖人烹魚肉硬者,投數(shù)粒即易軟爛,
是
【附方】新五。
產(chǎn)難催生∶鳳仙子二錢,研末。水服,勿近牙。外以蓖麻子,隨年數(shù)搗涂足心。(《集簡
方》)
噎食不下∶鳳仙花子酒浸三宿,曬干為末,酒丸綠豆大。每服八粒,溫酒下。不可多用,
即急性子也。(《摘玄方》)
咽中骨哽,欲死者∶白鳳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軟。不可近牙。或為
末吹之。(《普濟(jì)方》)
牙齒欲取∶金鳳花子研末,入砒少許,點(diǎn)疼牙根,取之。(《摘玄方》)
小兒痞積∶急性子、水葒花子、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五錢,外用皮硝一兩拌
勻。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拭凈,將末裝入內(nèi),用綿扎
定,沙鍋內(nèi)入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干,將鴿鴨翻調(diào)焙黃色,冷定。早辰食之,日西
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病去矣。忌冷物百日。(孫天仁《集效方》)
\x花\x
【氣味】甘、滑,溫,無毒。
【主治】蛇傷,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脅引痛不可忍者,研餅曬干為末,空心每酒服三錢,
活血消積(時珍)。
【附方】新一。
風(fēng)濕臥床不起∶用金鳳花、柏子仁、樸硝、木瓜煎湯洗浴,每日二、三次。內(nèi)服獨(dú)活寄
生湯。(吳 《扶壽精方》)
\x根、葉\x
【氣味】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雞魚骨哽,誤吞銅鐵,杖撲腫痛,散血通經(jīng),軟堅透骨(時珍)。
【附方】新三。
咽喉物哽∶金鳳花根嚼爛噙咽,骨自下,雞骨尤效。即以溫水漱口,免損齒也。亦治誤
吞銅鐵。(危氏《得效方》)
打杖腫痛∶風(fēng)仙花葉搗如泥,涂腫破處,干則又上,一夜血散,即愈。冬月收取干者研
末,水和涂之。(葉廷器《通變要法》)
馬患諸病∶白鳳仙花連根葉熬膏。遇馬有病,抹其眼四角上,即汗出而愈。(《衛(wèi)生易簡
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坐拿草
內(nèi)容:(宋《圖經(jīng)》)
【集解】頌曰∶生江西及滁州。六月開紫花結(jié)實(shí)。采其苗入藥,甚易得。后因人用有效,
今頗貴重。
時珍曰∶按《一統(tǒng)志》云∶出吉安永豐縣。
【氣味】辛,熱,有毒。
【主治】風(fēng)痹,壯筋骨,兼治打撲傷損(蘇頌)。
【發(fā)明】頌曰∶《神醫(yī)普救方》∶治風(fēng)藥中已有用者。
時珍曰∶危氏《得效方》∶麻藥煮酒方中用之?!妒?jì)錄》∶治膈上虛熱,咽喉噎塞,小
便赤澀,神困多睡,有坐拿丸。用坐拿草、大黃、赤芍藥、木香、升麻、麥門冬、黃 、木
通、酸棗仁、薏苡仁、枳殼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湯下。
【附錄】押不蘆
時珍曰∶按周密《癸辛雜志》云∶漠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蘆。土人以少許磨酒飲,即
通身麻痹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至三日,則以少藥投之即活。
御藥院中亦儲之。貪官污吏罪甚者,則服百日丹,皆用此也。昔華陀能刳腸滌胃,豈不
有此等藥耶?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曼陀羅花
內(nèi)容:(《綱目》)
【釋名】風(fēng)茄兒(《綱目》)、山茄子。
時珍曰∶《法華經(jīng)》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羅星使者,手執(zhí)此
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茄乃因葉形爾。姚伯聲《花品》呼為惡客。
【集解】時珍曰∶曼陀羅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長,獨(dú)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
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ǘ蟆?br>攢花中坼,駢葉外包,而朝開夜合。結(jié)實(shí)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實(shí)。
\x花、子\x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諸風(fēng)及寒濕香港腳,煎湯洗之。又主驚癇及脫肛,并入麻藥
【發(fā)明】時珍曰∶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
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干,等分為末。
熱酒調(diào)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附方】新三。
面上生瘡∶曼陀羅花,曬干研末。少許貼之。(《衛(wèi)生易簡方》)小兒慢驚∶曼陀羅花七
朵(重一字),天麻二錢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為末。
每服半錢,薄荷湯調(diào)下。(《御藥院方》)
大腸脫肛∶曼陀羅子(連殼)一對,橡斗十六個,同銼,水煎三五沸,入樸硝少許,洗
之。(《儒門事親》)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羊躑躅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黃躑躅(《綱目》)、黃杜鵑(《蒙筌》)、羊不食草(《拾遺》)、鬧羊花(《綱
目》
弘景曰∶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鬧當(dāng)作惱。惱,亂也。
【集解】《別錄》曰∶羊躑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陰干。
弘景曰∶近道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蔥,不可近眼。
恭曰∶花亦不似鹿蔥,正似旋花色黃者也。
保升曰∶小樹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
頌曰∶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蔥,葉似紅花,莖高三四尺。夏開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輩,
正黃色,羊食之則死。今嶺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紅色如錦繡。然或云此種不入藥。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似桃葉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黃,氣味皆惡。蘇頌所謂深紅色
者,即山石榴名紅躑躅者,無毒,與此別類。張揖《廣雅》謂躑躅一名決光者,誤矣。決光,
決明也。按唐《李紳文集》言∶駱谷多山枇杷,毒能殺人,其花明艷,與杜鵑花相似,樵者
識之。其說似羊躑躅,未知是否?要亦其類耳。
\x花\x
【氣味】辛,溫,有大毒。
權(quán)曰∶惡諸石及面,不入湯使,伏丹砂、 砂、雌黃,畏梔子。
【主治】賊風(fēng)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本經(jīng)》)。
【發(fā)明】頌曰∶古之大方多用躑躅。如胡洽治時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滿丸之類,并治風(fēng)
諸酒方皆雜用之。又治百病風(fēng)濕等,魯王酒中亦用躑躅花。今醫(yī)方捋腳湯中多用之。南方治
蠱毒下血,有躑躅花散,云甚勝。
時珍曰∶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于斃也。《和劑局方》治中風(fēng)癱瘓伏
虎丹中亦用之,不多服耳。
【附方】新四。
風(fēng)痰注痛∶躑躅花、天南星,并生時同搗作餅,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臨時取
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續(xù)傳信方》)
痛風(fēng)走注∶黃躑躅根一把,糯米一盞,黑豆半盞,酒、水各一碗,徐徐服。大吐大泄,
一服
風(fēng)濕痹痛,手足身體收攝不遂,肢節(jié)疼痛,言語蹇澀∶躑躅花酒拌蒸一炊久,曬干為末。
每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調(diào)服五分。(《圣惠方》)
風(fēng)蟲牙痛∶躑躅一錢,草烏頭二錢半,為末,化臘丸豆大。綿包一丸,咬之,追涎。(《海
上仙方》)
【附錄】山躑躅時珍曰∶處處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
春生苗葉,淺綠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數(shù)萼。二月始開花如羊躑躅,而蒂如石榴花,有
紅者、紫者、五出者、千葉者。小兒食其花,味酸無毒。一名紅躑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
山紅,一名杜鵑花。其黃色者,即有毒羊躑躅也。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羊不吃草
內(nèi)容:(《拾遺》)
藏器曰∶生蜀川山谷,葉細(xì)長,在諸草中羊不吃者,是也。味苦、辛,溫,無毒。主一
切風(fēng)血補(bǔ)益,攻諸病。煮之,亦浸酒服。
時珍曰∶此草似羊躑躅而云無毒,蓋別有此也。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芫花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杜芫(《別錄》)、赤芫(《吳普》)、去水(《本經(jīng)》)、毒魚(《別錄》)、頭痛
花(《綱
時珍曰∶芫或作 ,其義未詳。去水言其功,毒魚言其性,大戟言其似也。俗人因其氣
惡,呼為頭痛花?!渡胶=?jīng)》云∶首山其草多芫,是也。
【集解】《別錄》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陰干。
普曰∶芫根生邯鄲。二月生葉,青色,加濃則黑。華有紫、赤、白者。三月實(shí)落盡,葉
乃生。三月采花,五月采葉,八月、九月采根,陰干。
保升曰∶近道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正月、二月
花發(fā),
紫碧色,葉未生時收采日干。葉生花落,即不堪用也。
頌曰∶在處有之。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
苗葉,
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xì)。今絳州出者花黃,謂
之黃芫花。
時珍曰∶顧野王《玉篇》云∶ 木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洪邁《容齋隨筆》云∶
今饒州處處有之。莖干不純是木。小人爭斗者,取葉 擦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人。
至和鹽擦卵,則又染其外若赭色也。
【修治】弘景曰∶用當(dāng)微熬。不可近眼。
時珍曰∶芫花留數(shù)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dāng)?shù)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干用,則
毒
【氣味】根同。辛,溫,有小毒?!秳e錄》曰∶苦,微溫。
普曰∶神農(nóng)、黃帝、雷公∶苦,有毒;扁鵲、岐伯∶苦;李當(dāng)之∶有大毒,多服令人泄。
之才曰∶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本經(jīng)》)。消
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療疥瘡。可用毒魚(《別
錄》)。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寒痰,涕唾如膠,通利血脈,治惡瘡風(fēng)痹濕,一切毒風(fēng),四肢
攣急,不能行步(甄權(quán))。療咳嗽瘴瘧(大明)。治水飲痰 ,脅下痛(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喘或
利者,小青龍湯主之。若表已解,有時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痛引兩脅,
或喘或咳者,十棗湯主之。蓋小青龍治未發(fā)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nèi)經(jīng)》所謂開
鬼門法也。十棗湯驅(qū)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nèi)經(jīng)》所謂潔凈府、去陳
。夫飲有五,皆由內(nèi)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于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
吐沫背寒;流于脅
吐,寒熱眩暈;流于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
于經(jīng)絡(luò),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 腫。芫花、大戟、甘
直達(dá)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
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楊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后便養(yǎng)胃可也。
好古曰∶水者,肺、腎、脾三經(jīng)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之部分。上而頭,中而四肢,下而
腰腳,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nèi)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藥。當(dāng)知病在何
經(jīng)何臟,方可用之。若誤投之,則害深矣。芫花與甘草相反,而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飲癖,
以甘遂、大戟、芫花、大黃、甘草同用。蓋欲其大吐以泄?jié)瘢蛳喾炊嗉ひ病?br>【正誤】慎微曰∶《三國志》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余歲,常如
五、六十人。
時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
【附方】舊五,新二十一。
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煮汁干。日食五枚,必愈。(《肘
后》)
卒嗽有痰∶芫花一兩(炒)。水一升,煮四沸,去滓,白糖入半斤。每服棗許。勿食酸
咸物。(張文仲《備急方》)
喘嗽失音,暴傷寒冷,喘嗽失音∶取芫花連根一虎口,切曝干。令病患以薦自裹。舂令
灰飛揚(yáng),入其七孔中。當(dāng)眼淚出,口鼻皆辣,待芫根盡乃止。病即愈。(《古今錄驗》)
干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
和也,十棗湯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為散。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
八合,去滓納藥。強(qiáng)人服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服之,當(dāng)下利病除。如不除,明旦更服。(仲
景《傷寒論》)水腫支飲,及 飲∶用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
如法服。一方∶加芒硝一兩。(胡洽《百病方
天行煩亂∶凝雪湯∶治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用芫花一斤。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dāng)溫四肢,護(hù)厥逆也。(《千金方》)
久瘧結(jié)癖,在腹脅堅痛者∶芫花(炒)二兩,朱砂五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
棗湯下。(《直指》)
水蠱脹滿∶芫花、枳殼等分,以醋煮芫花至爛,乃下枳殼煮爛,搗丸梧子大。每服三十
丸,
白湯下。(《普濟(jì)方》)
酒疸尿黃發(fā)黃,心懊痛,足脛滿∶芫花、椒目等分,燒末。水服半錢,日二服。(《肘后》)
背腿間痛,一點(diǎn)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醋調(diào)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婦人產(chǎn)后
有此,尤宜。(《袖珍》)
諸般氣痛∶芫花(醋煮)半兩,玄胡索(炒)一兩半,為末。每服一錢。男子元臟痛,
蔥酒下。
瘧疾,烏梅湯下。婦人血?dú)馔?,?dāng)歸酒下。諸氣痛,香附湯下;小腸氣痛,茴香湯下。(《仁
存》)
鬼胎癥瘕,經(jīng)候不通∶芫花根三兩(銼)。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diào)下,當(dāng)利
惡物而
催生去胎∶芫花根剝皮,以綿裹,點(diǎn)麝香,套入陰穴三寸,即下。(《攝生妙用方》)
產(chǎn)后惡物不下∶芫花、當(dāng)歸等分,炒為末。調(diào)一錢服。(《保命集》)
心痛有蟲∶芫花一兩(醋炒),雄黃一錢,為末。每服一字,溫醋湯下。(《乾坤生意》)
牙痛難忍,諸藥不效∶芫花末擦之,令熱痛定,以溫水漱之。(《永類方》)
白禿頭瘡∶芫花末,豬脂和敷之。(《集效方》)
癰腫初起∶芫花末,和膠涂之。(《千金》)
癰癤已潰∶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則不生合,令膿易竭也。(《集簡方》)
痔瘡乳核∶芫根一握,洗凈,入木臼搗爛,入少水絞汁,于石器中慢火煎成膏。將絲線
于膏
內(nèi)度過,以線系痔,當(dāng)微痛。候痔干落,以紙捻蘸膏納竅內(nèi),去根,當(dāng)永除根也。一方∶
只搗汁浸線一夜用。不得使水。(《經(jīng)驗》)
瘰 初起氣壯人∶用芫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黃州陳大用所傳。(《瀕湖集簡方》)
便毒初起∶芫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黃州熊珍所傳。(《瀕湖集簡方》)
贅瘤焦法∶甘草煎膏,筆妝瘤之四圍,上三次。乃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醋
調(diào)。別以筆妝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妝小暈三次如前,仍上此藥,自然焦
縮。(危氏《得效方》)
利為度。(危氏《得效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蕘花
內(nèi)容:(音饒?!侗窘?jīng)》下品)
【釋名】時珍曰∶蕘者,饒也。其花繁饒也。
【集解】《別錄》曰∶蕘花生咸陽川谷及河南中牟。六月采花,陰干。
弘景曰∶中牟者,時從河上來,形似芫花而極細(xì),白色。
恭曰∶苗似胡荽,莖無刺?;?xì),黃色,四月、五月收,與芫花全不相似也。
保升曰∶所在有之,以雍州者為好。生岡原上,苗高二尺許。
宗 曰∶今京洛間甚多。
時珍曰∶按蘇頌《圖經(jīng)》言∶絳州所出芫花黃色,謂之黃芫花。其圖小株,花成簇生,
恐即此蕘花也。生時色黃,干則如白,故陶氏言細(xì)白也。或言無蕘花,以桃花代之,取其利
耳。
【氣味】苦,寒,有毒?!秳e錄》》曰∶辛,微寒,有毒。
【主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
利水道(《本經(jīng)》)。療痰飲咳嗽(《別錄》)。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 癖氣塊
(
【發(fā)明】宗 曰∶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取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
此。今用之當(dāng)斟酌,不可過使與不及也。須有是證乃用之。
好古曰∶仲景小青龍湯云∶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
也。
時珍曰∶蕘花,蓋亦芫花之類,氣味主治大略相近。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醉魚草
內(nèi)容:(《綱目》)
【釋名】鬧魚花(《綱目》)、魚尾草(《綱目
【集解】時珍曰∶醉魚草南方處處有之。多在塹岸邊,作小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狀
如
八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儼如芫花一樣。結(jié)細(xì)子。漁人采花及葉以毒魚,盡圉圉而死,呼
為醉魚兒草。池沼邊不可種之。此花色狀、氣味并如芫花,毒魚亦同。但花開不同時為異
爾。按《中山經(jīng)》云∶熊耳山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其此草之類
歟?
\x花、葉\x
【氣味】辛、苦,溫,有小毒。
【主治】痰飲成 ,遇寒便發(fā),取花研末,和米粉作果,炙熟食之,即效。又治誤食石
斑魚子中毒,吐不止,及諸魚骨鯁者,搗汁,和冷水少許咽之,吐即止,骨即化也。久瘧成
癖者,以花填鯽魚腹中,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搗貼,便消(時珍)。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莽草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草(音罔)、芒草(《山海經(jīng)》)、鼠莽。
弘景曰∶莽本作 字,俗訛呼爾。
時珍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謂之鼠莽。
【正誤】《別錄》曰∶一名 ,一名春草。
禹錫曰∶按《爾雅》云∶ ,春草。孫炎注云∶藥草也,俗呼為 草。郭璞注云∶一名
芒草。所見異也。
時珍曰∶ ,音尾,白薇也。薇、 字音相近爾?!秳e錄》白薇下云∶一名春草,而此
又以為 草,蓋因
【集解】《別錄》曰∶莽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采葉,陰干。
弘景曰∶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辛烈者良。人用搗以和陳粟米粉,納水中,魚吞即死浮
出,人取食之無妨。
頌曰∶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shí)。五月、七月采葉,陰干。
一說∶藤生,繞木石間。既謂之草,乃蔓生者是也。
宗 曰∶莽草諸家皆謂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葉如石南葉,枝梗干則皺,
揉之其臭如椒。
曰∶凡用葉,勿用尖及攣生者。
時珍曰∶《范子計然》云∶莽草出三輔,青色者善。
\x葉\x
【修治】 曰∶凡使,取葉細(xì)銼,以生甘草、水蓼二味同盛入生稀絹袋中,甑中蒸一日,
去二件,曬干用。
【氣味】辛,溫,有毒。普曰∶神農(nóng)∶辛;雷公、桐君∶苦,有毒。
時珍曰∶莽草制雌黃、雄黃而有毒,誤食害人。惟紫河車磨水服,及黑豆煮汁服,可
解。豆汁澆其根即爛,性相制也。
【主治】風(fēng)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jié)氣疥瘙。殺蟲魚(《本經(jīng)》)。
療喉痹不通,乳難。頭風(fēng)癢,可用沐,勿令入眼(《別錄》)。治風(fēng)疽,疝氣腫墜凝血,
治瘰 ,除濕風(fēng),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與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diào)如糊, 毒
腫,干更易上(甄權(quán))。治皮膚麻痹,煎濃湯淋。風(fēng)蟲牙痛(大明)。
【發(fā)明】頌曰∶古方治風(fēng)毒痹厥諸酒,皆用 草。今醫(yī)家取葉煎湯,熱含少頃吐之,治
牙齒風(fēng)蟲及喉痹甚效。
宗 曰∶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則死。
時珍曰∶古方治小兒傷寒,有莽草湯。又《瑣碎錄》云∶思村王氏之子,生七日而兩腎
縮入。二醫(yī)云∶此受寒氣而然也。以硫黃、茱萸、大蒜研涂其腹,以 草、蛇床子燒煙,熏
其下部而愈也。
【附方】舊四,新十。
賊風(fēng)腫痹,風(fēng)入五藏恍惚,宜莽草膏主之∶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二兩,切,
以水
和醋一升,漬一宿。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應(yīng)手即瘥。
若耳鼻疾,可以綿裹塞之。疥癬雜瘡,并宜摩之。(《肘后》)
小兒風(fēng)癇,掣 戴眼,極者日數(shù)十發(fā),又治大人賊風(fēng)∶莽草、雷丸各一雞子黃大,化豬
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外臺秘要》)
頭風(fēng)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圣惠方》)
風(fēng)蟲牙痛∶《肘后方》∶用莽草煎湯,熱漱冷吐。一加山椒
師方》);一加芫花; 一加川椒、細(xì)辛各等分。煎湯熱漱冷吐?!妒セ荨贰糜妹Р莅雰?,皂
角三挺(去皮子),漢椒七粒。為末,棗肉丸芥子大。每以一丸塞孔中,吐涎取效。
瘰 結(jié)核∶ 草一兩為末雞子白調(diào)涂帛上,貼之,日二易,取效止。(《圣惠方》)
癰瘡未潰∶方同上,得痛為良。(《肘后方》)
乳腫不消∶莽草、小豆等分。為末??嗑坪?,敷之。(《衛(wèi)生易簡》)
狗咬昏悶∶浸椒水,調(diào)莽草末敷之。(《便民圖纂》)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茵芋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莞草(《別錄》)、卑共(《別錄》)。
時珍曰∶茵芋本作因預(yù),未詳其義。莞草與莆莞名同。
【集解】《別錄》曰∶茵芋生太山川谷。三月三日采葉,陰干。
弘景曰∶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似莽草而細(xì)軟,連細(xì)莖采之。方用甚稀,惟
合療風(fēng)酒。
大明曰∶出自海鹽。形似石南,樹生,葉濃,五、六、七月采。
頌曰∶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
濃,又似石南葉。四月開細(xì)白花,五月結(jié)實(shí)。三月、四月、七月采莖葉,日干。
\x莖、葉\x
【氣味】苦,溫,有毒?!秳e錄》曰∶微溫,有毒。
權(quán)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fā)作有時,諸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痹痛(《本經(jīng)》)。
療久風(fēng)濕,走四肢,腳弱(《別錄》)。
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fēng),拘急攣痛(甄權(quán))。一切冷風(fēng),筋骨怯弱羸顫。入藥炙用
【發(fā)明】時珍曰∶《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fēng)癇有茵芋丸;治風(fēng)痹有茵芋酒;治婦
人產(chǎn)后中風(fēng)有茵芋膏,風(fēng)濕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fēng)妙品,而近世罕知,
亦醫(yī)家疏缺也。
【附方】舊一,新二。
茵芋酒,治賊風(fēng),手足枯痹拘攣∶用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fēng)、防
己、石南葉、躑躅花、細(xì)辛、桂心各一兩,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斗漬之。冬七、夏
三、春秋五日,藥成。每服一合,日二服,以微痹為度。(方出胡洽居士《百病方》、《圖經(jīng)
本草》)茵芋丸,治風(fēng)氣積滯成香港腳,發(fā)則痛者∶茵芋葉、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一兩,
牽牛子三兩,朱砂末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棗湯下,取利。
未利再服,取快。(《本事方》)
產(chǎn)后中風(fēng)∶茵芋五兩,木防己半斤,苦酒九升,漬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膏成。
炙手熱摩千遍。(《千金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石龍芮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校正】并入菜部水堇。
【釋名】地椹(《本經(jīng)》)、天豆(《別錄》)、石能(《別錄》)、魯果能(《本經(jīng)》)、水
堇(《吳普》。音謹(jǐn),又音芹)、苦堇(《爾雅》)、堇葵(郭璞)、胡椒菜
錄》)。
弘景曰∶生于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
恭曰∶實(shí)如桑椹,故名地椹。
禹錫曰∶《爾雅》云∶嚙,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也。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者,古
人語倒,猶甘草謂之大苦也。
時珍曰∶芮芮,細(xì)貌。其椹之子細(xì)芮,故名。地椹以下,皆子名也。水堇以下,皆苗名
也。苗作蔬食,味辛而滑,故有椒、葵之名?!短票静荨凡瞬枯老抵爻?,今依《吳普本草》
合并為一。
【集解】《別錄》曰∶石龍芮,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陰
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也。東山石上所
生者,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是真也。
恭曰∶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實(shí)如桑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
者粒大如葵
堇菜野生
藏器曰∶《爾雅》云∶芨,堇草。注云∶烏頭苗也。蘇恭注天雄亦云∶石龍芮葉似堇草,
故名水堇。據(jù)此,則堇草是烏頭苗,水堇定是石龍芮,更非別
頌曰∶今惟出兗州。一叢數(shù)莖,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
黃。蘇恭所說乃水堇,非石龍芮也。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jīng)》及陶氏說
宗 曰∶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地生者葉毛而末銳。入藥須水生者。
陸生者,又謂之天灸,而補(bǔ)陰不足,莖冷失精。
時珍曰∶蘇恭言水堇即石龍芮,蘇頌非之,非矣。
按∶魏《吳普本草》石龍芮一名水堇,其說甚明。《唐本草》菜部所出水堇,言其苗也。
《
本經(jīng)》石龍芮,言其子也??茏?所言陸生者,乃是毛堇,有大毒,不可食。水堇,即俗稱
胡椒菜者,處
一枝三葉。葉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細(xì)缺。江淮人三、四月采苗,瀹過,曬蒸黑色為蔬。四、
五月開細(xì)黃花,結(jié)小實(shí),大如豆,狀如初生桑椹,青綠色。搓散則子甚細(xì),如葶藶子,即石
龍芮也。宜半老時采之?!斗蹲佑嬋弧吩啤檬堒浅鋈o,色黃者善。
\x子\x(根皮同)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nóng)∶苦,平;岐伯∶酸;扁鵲∶大寒;雷公∶咸,無
毒。
之才曰∶大戟為之使,畏吳茱萸、蛇蛻皮。
【主治】風(fēng)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guān)節(jié),止煩滿。久服輕身明目不老(《本經(jīng)》)。平腎
胃氣,補(bǔ)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令人皮膚光澤有子(《別錄》)。逐諸風(fēng),除心熱躁(大明)。
【發(fā)明】時珍曰∶石龍芮,乃平補(bǔ)之藥,古方多用之。其功與枸杞、復(fù)盆子相埒,而世
人不知用,何哉?
\x水堇\x
【氣味】甘,寒,無毒。時珍曰∶微辛、苦、澀。
【主治】搗汁,洗馬毒瘡,并服之。又涂蛇蝎毒及癰腫(《唐本》)。
久食除心下煩熱。主寒熱鼠 ,瘰 生瘡,結(jié)核聚氣,下瘀血,止霍亂。又生搗汁半升
服,
【發(fā)明】詵曰∶堇葉止霍亂,與香 同功。香 即香薷也。
【附方】舊二,新一。
結(jié)核氣∶堇菜日干為末,油煎成膏。摩之,日三、五度,便瘥。(孟詵《食療》)
蛇咬傷瘡∶生堇杵汁涂之。(《萬畢術(shù)》)
血疝初起∶胡椒菜葉, ,按揉之。(《集簡方》)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毛茛
內(nèi)容:(音艮,《拾遺》)
【校正】并入毛建草。
【釋名】毛建草(《拾遺》)、水茛
自灸(《綱目》)、猴蒜。
時珍曰∶茛,乃草烏頭之苗,此草形狀及毒皆似之,故名?!吨夂蠓健分^之水茛。
又名毛建,亦茛字音訛也。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山人截瘧,采葉 貼寸口,一
夜作泡如火燎,故呼為天灸、自灸。
【集解】藏器曰∶陶注鉤吻云∶或者毛茛。蘇恭云∶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有毒,與
鉤吻無干。葛洪《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生水旁,有毒,蟹多食之。人誤食
之,狂亂如中風(fēng)狀,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又曰∶毛建草,生江東地,田野澤畔。葉如芥
而大,上有毛?;S色。子如蒺藜。
時珍曰∶毛建、毛茛即今毛堇也,下濕處即多。春生苗,高者尺余,一枝三葉,葉有三
尖及細(xì)缺。與石龍芮莖葉一樣,但有細(xì)毛為別。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甚光艷。結(jié)實(shí)狀
如欲綻青桑椹,如有尖峭,與石龍芮子不同。人以為鵝不食草者,大誤也。方士取汁煮砂伏
硫。沈存中《筆談》所謂石龍芮有兩種∶水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毛而末銳。此即葉毛
者,宜辨之。
\x葉及子\x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惡瘡癰腫,疼痛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令肉爛。又患瘧人,以一握微
碎,縛于臂上,男左女右,勿令近肉,即便成瘡。和姜搗涂腹,破冷氣(藏器)。
【附錄】海姜、陰命
藏器曰∶陶注鉤吻云∶海姜生海中,赤色,狀如石龍芮,有大毒。又曰∶陰命生海中,
赤色,著木懸其子,有大毒。今無的識者。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牛扁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扁特(《唐本》)、扁毒(《唐本》)
【集解】《別錄》曰∶牛扁生桂陽川谷。
弘景曰∶今人不復(fù)識此。
恭曰∶此藥似堇草、石龍芮輩,根如秦艽而細(xì),生平澤下濕地。田野人名為牛扁,療牛
虱甚效。太常名扁特,或名扁毒。
保升曰∶今出寧州。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頌曰∶今潞州一種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結(jié)實(shí)。采其根苗,搗末油調(diào),
殺蟣虱。主療大都相似,疑即扁特也,但聲近而字訛耳。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ā侗窘?jīng)》)。
【附錄】虱建草(《拾遺》)
藏器曰∶苦,無毒。主蟣虱, 汁沐頭,虱盡死。人有誤吞虱成病者,搗汁服一小合
。亦主諸蟲瘡。生山足濕地。發(fā)葉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又有水竹葉,生水中。葉如
竹葉而短小,可生食,亦去蟣虱。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麻
內(nèi)容:( ,音尋。宋《圖經(jīng)》)
【釋名】毛KT 。
時珍曰∶ 字,本作KT 。杜子美有除KT 草詩,是也。
【集解】頌曰∶ 麻生江寧府山野中。
時珍曰∶川黔諸處甚多。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藥。
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螫 ,以人溺濯之即解。有花無實(shí),冒冬不凋。 投水中,
能毒魚。
【氣味】辛、苦,寒,有大毒。吐利人不止。
【主治】蛇毒,搗涂之(蘇頌)。風(fēng)疹初起,以此點(diǎn)之,一夜皆失(時珍)。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格注草
內(nèi)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出齊魯山澤間。葉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一株有二寸許。二月、八
月采根,五月、六月采苗,日干用。
【氣味】辛、苦,溫,有大毒。
【主治】蠱疰諸毒疼痛等(《唐本》)。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海芋
內(nèi)容:(《綱目》)
【釋名】觀音蓮(《綱目》)、羞天草(《玉冊》)、天荷(《綱目》)、隔河仙(見下)。
【集解】時珍曰∶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
大葉如芋葉而有干。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蓮花,碧色?;ㄖ杏腥?,長作穗,如觀
音像
在圓光之狀,故俗呼為觀音蓮。方士號為隔河仙,云可變金。其根似芋魁,大者如升碗,
長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庚辛玉冊》云∶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
大,可以御雨,葉背紫色?;ㄈ缟徎?。根葉皆有大毒,可 粉霜、朱砂。小者名野芋。宋祁
《海芋贊》云∶木干芋葉,擁腫盤戾?!掇r(nóng)經(jīng)》弗載,可以治癘。
【氣味】辛,有大毒。
【主治】瘧瘴毒腫風(fēng)癩。伏 砂(時珍)。
【附錄】透山根
時珍曰∶按《 嶁神書》云∶透山根,生蜀中山谷。草類蘼蕪,可以點(diǎn)鐵成金。昔有
人采藥,誤斫此草,刀忽黃軟成金也。又《庚辛玉冊》云∶透山根出武都。取汁點(diǎn)鐵,立成
黃金。有大毒,人誤食之,化為紫水。又有金英草,亦生蜀中。狀如馬齒莧而色紅,模鐵成
金。亦有大毒,入口殺人,須臾為紫水也。又何遠(yuǎn)《春渚紀(jì)聞》云∶劉均父吏部罷官歸成都。
有水銀一篋,過峽篋漏,急取
中割馬草歸,鐮皆成金。以草燃釜,亦成黃金。又臨安僧法堅言∶有客過于潛山中,見一蛇
腹脹,嚙一草以腹磨之而消。念此草必能消脹,取置篋中。夜宿旅館,聞鄰房有人病腹脹呻
吟,以釜煎藥一杯與服。頃之不復(fù)聞聲,念已安矣。至旦視之,其人血肉俱化為水,獨(dú)骸骨
在床爾。視其釜,則通體成金矣。觀何氏所載,即是透山根及金英草之類。如此毒草,不可
不知,故備載之耳。
<目錄>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篇名>鉤吻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野葛(《本經(jīng)》)、毒根(《吳普》)、胡蔓草(《圖經(jīng)》)、斷腸草(《綱目》)、
黃藤(《
弘景曰∶言其入口則鉤人喉吻也?;蜓浴梦钱?dāng)作挽字,牽挽人腸而絕之也。
時珍曰∶此草雖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蜃饕备?。王充《論衡》云∶冶,地名也,
在東南。其說甚通。廣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內(nèi),即粘腸上,半日則黑爛,
又名爛腸草。滇人謂之火把花,因其花紅而性熱如火也。岳州謂之黃藤。
【集解】《別錄》曰∶鉤吻生敷高山谷及會稽東野。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二月、八
月采。
普曰∶秦鉤吻一名除辛,生南越山及寒石山,或益州。葉如葛,赤莖大如箭而方,根黃
色,正月采之。
恭曰∶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閭巷間皆有。彼人通名鉤吻,亦謂苗為鉤吻,根名野葛。
蔓生。其葉如柿。其根新采者,皮白骨黃。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漢防己,皮節(jié)斷者良。正與
白花藤相類。不深別者,頗亦惑之。新者折之無塵氣。經(jīng)年以后則有塵起,從骨之細(xì)孔中出。
今折枸杞根亦然?!侗静荨费哉壑酂熎鹫呙袒顬榱?,亦不達(dá)之言也。人誤食其葉者致死,
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恫┪镏尽吩啤勉^吻蔓生,葉似鳧葵,是也。
時珍曰∶嵇含《南方草木狀》云∶野葛蔓生,葉如羅勒,光而濃,一名胡蔓草。人以雜
生蔬中毒人,半日輒死。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胡蔓草生邕州、容州之間。叢生。花扁如
梔子而稍大,不成朵,色黃白。其葉稍黑。又按《嶺南衛(wèi)生方》云∶胡蔓草葉如茶,其花
黃而小。一葉入口,百竅潰血,人無復(fù)生也。時珍又訪之南人云∶鉤吻即胡蔓草,今人謂
之?dāng)嗄c草是也。蔓生,葉圓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緩。五、六月開花似櫸柳花,
數(shù)十朵作穗。生嶺南者花黃;生滇南者花紅,呼為火把花。此數(shù)說皆與吳普、蘇恭說相合
。陶弘景等別生分辨,并正于下。
【正誤】弘景曰∶《五符經(jīng)》亦言鉤吻是野葛。核事而言,似是兩物。野葛是根,狀如
牡丹,所生處亦有毒,飛鳥不得集,今人用合膏服之無嫌。鉤吻別是一物,葉似黃精而莖紫,
當(dāng)心抽花,黃色,初生極類黃精,故人采多惑之,遂致死生之反?;蛟沏^吻是毛茛,參錯不
同,未詳云何?
曰∶凡使黃精勿用鉤吻,真似黃精,只是葉有毛鉤子二個。黃精,葉似竹葉。又曰∶
凡使鉤吻,勿用地精,莖苗相同。鉤吻治人身上惡毒瘡,其地精殺人也。
恭曰∶鉤吻蔓生,葉如柿。陶言飛鳥不集者,妄也。黃精直生,葉似柳及龍膽草,殊非
比類。毛茛,乃有毛石龍芮,與鉤吻何干?
頌曰∶江南人說黃精莖苗稍類鉤吻。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xì),與蘇恭所說不同,恐南北
之產(chǎn)異也。
禹錫曰∶陶說鉤吻似黃精者,當(dāng)是。蘇說似柿葉者,別是一物也。又言苗名鉤吻,根名
野葛者,亦非通論。
時珍曰∶《神農(nóng)本草》鉤吻,一名野葛,一句已明。《草木狀》又名胡蔓草,顯是藤生。
吳普、蘇恭所說
說。諸家遂無定見,不辨其蔓生、小草,相去遠(yuǎn)也。然陶、雷所說亦是一種有毒小草,但不
得指為鉤吻爾。昔天姥對黃帝言∶黃精益壽,鉤吻殺人。乃是以二草善惡匹配而言。陶氏不
審,疑是相似,遂有此說也。余見黃精下。
【氣味】辛,溫,大有毒。普曰∶神農(nóng)∶辛;雷公∶有毒殺人。
時珍曰∶其性大熱。本草毒藥止云有大毒,此獨(dú)變文曰大有毒,可見其毒之異常也。之
才曰∶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主治】金瘡乳 ,中惡風(fēng),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本經(jīng)》)。
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搗汁入膏中,不
聲音變(保升)。
【發(fā)明】藏器曰∶鉤吻食葉,飲冷水即死,冷水發(fā)其毒也。彼土毒死人懸尸樹上,汁滴
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藥,烈于野葛也。蕹菜搗汁,解野葛毒。取汁
先食蕹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魏武帝啖野葛至尺,先食
時珍曰∶按李石《續(xù)博物志》云∶胡蔓草出二廣。廣人負(fù)債急,每食此草而死,以誣人
。以急水吞即死急,慢水吞死稍緩?;蛉《旧邭⒅?,覆以此草,澆水生菌,為毒藥害人。葛
洪《肘后方》云∶凡中野葛毒口不可開者。取大竹筒洞節(jié),以頭拄其兩脅及臍中。灌冷水
入筒中,數(shù)易水。須臾口開,乃可下藥解之。惟多飲甘草汁、人屎汁;白鴨或白鵝斷頭瀝血,
入口中;或羊血灌之?!稁X南衛(wèi)生方》云∶即時取雞卵抱未成雛者,研爛和麻油灌之。吐出
毒物乃生,稍遲即死也。
<目錄>草部第十八卷
<篇名>草之七
內(nèi)容:\x蔓草類七十三種,附一十九種\x
<目錄>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篇名>菟絲子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釋名】菟縷(《別錄》)、菟累(《別錄》)、菟蘆(《本經(jīng)》)、菟丘(《廣雅》)、赤網(wǎng)
(《別錄》)、玉女(《爾雅》)、唐蒙(《爾雅》)、火焰草(《綱目》)、野狐絲(《綱目》)、
金
禹錫曰∶按《呂氏春秋》云∶或謂菟絲無根也。其根不屬地,茯苓是也。《抱樸子》云∶
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菟,則絲不得生于上,然實(shí)不屬也。伏菟抽則菟絲死。又云∶
菟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立能變化。則菟絲之名因此也。
弘景曰∶舊言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不必爾也。
頌曰∶《抱樸》所說今未見,豈別一類乎?孫炎釋《爾雅》云∶唐也,蒙也,女蘿也,
菟
絲也,一物四名,而本草唐蒙為一名?!对姟吩啤檬\與女蘿。毛萇云∶女蘿,菟絲也。而本
草菟絲無女蘿之名,惟松蘿一名女蘿。豈二物皆是寄生同名,而本草脫漏乎?
震亨曰∶菟絲未嘗與茯苓共類,女蘿附松而生,不相關(guān)涉,皆承訛而言也。
時珍曰∶《毛詩》注女蘿即菟絲?!秴瞧毡静荨份私z一名松蘿。陸佃言∶在木為女蘿,在
草為菟絲,二物殊別,皆由《爾雅》釋《詩》誤以為一物故也。張揖《廣雅》云∶菟丘,菟
絲也。女蘿,松蘿也。陸璣《詩疏》言∶菟絲蔓草上,黃赤如金;松蘿蔓松上,生枝正青,
無雜蔓者,皆得之。詳見木部松蘿下。又菟絲茯苓說,見茯苓下。
【集解】《別錄》曰∶菟絲子生朝鮮川澤田野,蔓延草木之上。九月采實(shí),曝干。色黃
而細(xì)者為赤網(wǎng),色淺而大者為菟累。功用并同。
弘景曰∶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藍(lán)、 、麻、蒿上。其實(shí),仙經(jīng)俗方并以為補(bǔ)藥,須
酒浸一宿用,宜丸不宜煮。
大明曰∶苗莖似黃絲,無根株,多附田中,草被纏死,或生一叢如席闊。開花結(jié)子不分
明,子如碎黍米粒,八月、九月以前采之。
頌曰∶今近道亦有之,以冤句者為勝。夏生苗,初如細(xì)絲,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則
纏繞而生,其根漸絕于地而寄空中?;蛟茻o根,假氣而生,信然。
時珍曰∶按∶寧獻(xiàn)王《庚辛玉冊》云∶火焰草即菟絲子,陽草也,多生荒園古道。其子
入地,初生有根,及長延草物,其根自斷。無葉有花,白色微紅,香亦襲人。結(jié)實(shí)如秕豆而
細(xì),色黃,生于梗上尤佳,惟懷孟林中多有之,入藥更良。
\x子\x
【修治】 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真相似,只是味酸澀并粘也。菟絲采得,去殼了,
用苦酒浸二日。漉出,以黃精自然汁相對,浸一宿。至明,用微火煎至干。入臼中,燒熱鐵
杵,一去三千余杵,成粉用之。
時珍曰∶凡用,以溫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搗之。不盡者,再浸曝?fù)v,須臾悉細(xì)。
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
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氣味】辛、甘,平,無毒。
之才曰∶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 菌。
【主治】續(xù)絕傷,補(bǔ)不足,益氣力,肥健人(《本經(jīng)》)。養(yǎng)肌強(qiáng)陰,堅筋骨,主莖中寒,
精自出,溺有余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輕身延年
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熱中。久服去面 ,悅顏色(甄權(quán))。補(bǔ)五勞七傷,治鬼交泄精,
尿血,潤心肺(大明)。補(bǔ)肝臟風(fēng)虛(好古)。
【發(fā)明】 曰∶菟絲子稟中和凝正陽氣,一莖從樹感枝而成,從中春上陽結(jié)實(shí),故
偏補(bǔ)人衛(wèi)氣,助人筋脈。
頌曰∶《抱樸子》仙方單服法∶取實(shí)一斗,酒一斗浸,曝干再浸又曝,令酒盡乃止,搗
篩。每酒服二錢,日二服。此藥治腰膝去風(fēng),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澤,老變?yōu)樯?。十日外?br>飲啖如湯沃雪也。
【附方】舊六,新七。
消渴不止∶菟絲子煎汁,任意飲之,以止為度。(《事林廣記》)
陽氣虛損∶《簡便方》∶用菟絲子、熟地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氣
虛,人參湯下;氣逆沉香湯下?!督?jīng)驗后方》∶用菟絲子二兩(酒浸十日,水淘)、杜仲
(焙研蜜炙)一兩。以薯蕷末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
白濁遺精∶茯菟丸∶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漸有遺瀝,小便白濁,夢寐頻
泄∶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肉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
湯下。(《和劑局方》)
小便淋瀝∶菟絲子,煮汁飲。(《范汪方》)
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煩熱,頭暈怔仲∶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末,
蜜丸梧子大。鹽湯每下七十丸。
腰膝疼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一兩,牛膝一兩,同入銀器內(nèi),酒浸過一寸,五
日,曝干為末,將原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三、二十丸。
(《經(jīng)驗后方》)肝傷目暗∶菟絲子三兩。酒浸三日,曝干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空
心溫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身面卒腫洪大∶用菟絲子一升。酒五升,漬二、
三宿。每飲一升,日三服。不消再造。(《肘后方》)
婦人橫生∶菟絲子末,酒服二錢。一加車前子等分。(《圣惠方》)
眉煉癬瘡∶菟絲子炒研,油調(diào)敷之。(《山居四要》)
谷道赤痛∶菟絲子熬黃黑,為末,雞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痔如蟲咬∶方同上。
\x苗\x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研汁涂面,去面 (《本經(jīng)》)。 碎煎湯,浴小兒,
【附方】舊二,新一。
小兒頭瘡∶菟絲苗,煮湯頻洗之。(《子母秘錄》)
目中赤痛∶野狐漿草,搗汁點(diǎn)之。(《圣惠方》)
【附錄】難火蘭(《拾遺》)
藏器曰∶味酸,溫,無毒。主冷氣風(fēng)痹,開胃下食,去腹脹。久服明目。生巴西胡國。
狀似菟絲子而微長。
<目錄>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篇名>五味子
內(nèi)容:(《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爾雅》,音
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侗窘?jīng)》但
云味酸,當(dāng)以木為五行之先也。
【集解】《別錄》曰∶五味子,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實(shí),陰干
弘景曰∶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又有
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藥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
恭曰∶蔓生木上。其葉似杏而大。子作房如落葵,大如 子。出蒲州及藍(lán)田山中,今河
中府歲貢之。
保升曰∶蔓生。莖赤色,花黃、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味甘者佳。
頌曰∶今河?xùn)|、陜西州郡尤多,杭越間亦有之。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長六、七
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蓮花狀。七月成實(shí),叢生莖端,如豌豆許大,生
青熟紅紫,入藥生曝不去子。今有數(shù)種,大抵相近。雷 言∶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
重,其味酸咸苦辛甘皆全者,為真也。
時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chǎn)者,色紅;北產(chǎn)者,色黑,入滋補(bǔ)藥必用北產(chǎn)者乃
良。亦可取根種之,當(dāng)年就旺;若二月種子,次年乃旺,須以架引之。
【修治】 曰∶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浸一宿,焙干用。
時珍曰∶入補(bǔ)藥熟用,入嗽藥生用。
【氣味】酸,溫,無毒。
好古曰∶味酸、微苦、咸。味濃氣輕,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足少陰氣分。
時珍曰∶酸咸入肝而補(bǔ)腎,辛苦入心而補(bǔ)肺,甘入
之才曰∶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主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bǔ)不足,強(qiáng)陰,益男子精(《本經(jīng)》)。
養(yǎng)五臟,除熱,生陰中?。ā秳e錄》)。治中下氣,止嘔逆,補(bǔ)虛勞,令人體悅澤(甄權(quán))。
明
目,暖水臟,壯筋骨,治風(fēng)消食,反胃霍亂轉(zhuǎn)筋 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心腹氣脹,止渴,除
煩熱,解酒毒(大明)。
治喘咳燥嗽,壯水鎮(zhèn)陽(好古)。
【發(fā)明】成無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bǔ)之。芍藥、五味之酸,以收逆氣而
安肺。
杲曰∶收肺氣,補(bǔ)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宜此與干姜同治之。又五
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藥,故治嗽以之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恐閉其邪氣,必先
發(fā)散而后用之乃良。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阿膠為佐,但分兩少不同耳。
宗 曰∶今華州以西至秦州多產(chǎn)之。方紅熟時,彼人采得,蒸爛,研濾汁,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煉勻,待冷收器中。肺虛寒人,作湯時時飲之。作果可以寄遠(yuǎn)?!侗窘?jīng)》言其性
溫,今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謂其除熱氣,《日華子》謂其暖水臟、除煩熱,
后學(xué)至此多惑。今既用治肺虛寒,則更不取其除熱之說。
震亨曰∶五味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bǔ)腎之功。收肺氣,非除熱乎?補(bǔ)腎,非暖水臟乎?
乃
火熱嗽必用之藥。寇氏所謂食之多致虛熱者,蓋收補(bǔ)之驟也,何惑之有?又黃昏嗽乃火氣浮
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思邈曰∶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湯,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bǔ)腎。其法∶
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搗細(xì),瓷瓶中,以百沸湯投之,入少蜜,封置火邊良久,湯成任飲。
元素曰∶孫真人《千金月令》言∶五月常服五味,以補(bǔ)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間,
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 、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之。使人精神頓加,
兩足筋力涌出也。蓋五味子之酸,輔人參,能瀉丙火而補(bǔ)庚金,收斂耗散之氣。
好古曰∶張仲景八味丸,用此補(bǔ)腎,亦兼述類象形也。
機(jī)曰∶五味治喘嗽,須分南北。生津止渴,潤肺補(bǔ)腎,勞嗽,宜用北者;風(fēng)寒在肺,宜
用南者。
慎微曰∶《抱樸子》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茨瞎w門子服之十六年,
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附方】新一十一。
久咳肺脹∶五味二兩,粟殼(白餳炒過)半兩,為末,白餳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
服。(《衛(wèi)生家寶方》)
久咳不止∶丹溪方∶用五味子五錢,甘草一錢半,五倍子、風(fēng)化硝各二錢,為末,干噙。
《攝生方》∶用五味子一兩,真茶四錢。曬研為末。以甘草五錢煎膏,丸綠豆大。每服
三
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礬等分,為末。每服三錢,以生豬肺炙熟,蘸末細(xì)嚼,白湯下。
漢陽庫兵黃六病此,百藥不效。于岳陽遇一道人傳此,兩服,病遂不發(fā)。(《普濟(jì)方》)
陽事不起∶新五味子一斤,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魚、蒜、醋。盡一劑,
即得
腎虛遺精∶北五味子一斤洗凈,水浸, 去核。再以水洗核,取盡余味。通置砂鍋中,
布濾過,入好冬蜜二斤,炭火慢熬成膏,瓶收五日,出火性。每空心服一、二茶匙,百滾湯
下。(劉松石《保壽堂方
腎虛白濁,及兩脅并背脊穿痛∶五味子一兩,炒赤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醋湯下三十
丸。(《經(jīng)驗良方》)
五更腎泄∶凡人每至五更即溏泄一、二次,經(jīng)年不止者,名曰腎泄,蓋陰盛而然。脾惡
濕,
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治水。水性下流,則腎水不足。用五味子以強(qiáng)腎水,養(yǎng)五臟;吳茱萸
以除脾濕,則泄自止矣∶五味(去梗)二兩,茱萸(湯泡七次)五錢。同炒香,為末。每日
陳米飲服二錢。(許叔微《本事方》)
女人陰冷∶五味子四兩為末,以口中玉泉和丸兔矢大。頻納陰中,取效。(《近效方》)
爛弦風(fēng)眼∶五味子、蔓荊子煎湯,頻洗之。(《談野翁種子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