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注蠐螬多取之,亦誤矣。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瘀血,腰脊瀝血痛,心腹血痛,風疹風毒,目中膚翳,功同桑蠹
\x糞\x
【主治】腸風下血,產(chǎn)后下痢,口瘡耳腫,齒齦風毒
【附方】新三。
口瘡風疳∶小兒病此,用柳木蛀蟲矢,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搽之。雜木亦可。(《幼
幼新書》)
齒齦風腫∶用柳蠹末半合,赤小豆(炒)、黑豆(炒)各一合,柳枝一握,地骨皮一兩。
每用三錢,煎水熱漱。(《御藥院方》)
耳腫風毒,腫起出血∶取柳蟲糞化水,取清汁,調(diào)白礬末少許,滴之。(《肘后》)。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桃蠹蟲
內(nèi)容:(《日華》)
【校正】《本經(jīng)》原附桃核仁下,今分入此。
【集解】《別錄》曰∶食桃樹蟲也。
藏器曰∶桑蠹去氣,桃蠹辟鬼,皆隨所出而各有功也。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殺鬼,邪惡不祥(《本經(jīng)》)。食之肥人,悅
\x糞\x
【主治】辟溫疫,令不相染。為末,水服方寸匕(《傷寒類要》)。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桂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藏器曰∶此桂樹中蟲,辛美可啖。
時珍曰∶按∶《漢書·南奧王傳》∶南越尉佗獻桂蠹一器。又《大業(yè)拾遺錄》云∶隋時始
安獻桂蠹四瓶,以蜜漬之,紫色,辛香有味,啖之去痰飲之疾。則此物自漢、隋以來,用充
珍味矣。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去冷氣(藏器)。除寒痰
\x糞\x
【主治】獸骨哽,煎醋漱咽(時珍)。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柘蠹蟲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陶注詹糖云∶偽者以柘蟲屎為之。此即柘蠹在木間食木之屎也。詹糖
燒之香,而此屎不香。既不相似,亦難為之。
\x屎\x
【主治】破血(藏器)。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棗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即蝤蠐之在棗樹中者。
\x屎\x
【主治】 耳出膿水。研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竹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竹蠹生諸竹中,狀如小蠶。老則羽化為硬翅之蛾。
【氣味】缺。
【主治】小兒蠟梨頭瘡。取慈竹內(nèi)者,搗和牛溺涂之(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竹蠹蟲,古方未見用者,惟《袖珍方》治小兒蠟梨
萬畢術》云∶竹蟲飲人,自言其誠。高誘注云∶以竹蟲三枚,竹黃十枚,和勻
許,燒入酒中,令人飲之,勿至大醉。叩問其事,必得其誠也。此法傳自古典,未試其果驗
否,姑載之。
\x蛀末 \x
【主治】 耳出膿水,湯火傷瘡(時珍)。
【附方】新六。
耳出水∶苦竹蛀屑、野狼牙、白蘞等分,為末和勻,頻摻之。(《圣惠》)。
耳出臭膿∶用竹蛀蟲末、胭脂坯子等分,麝香少許,為末吹之。(《朱氏集驗》)
耳膿作痛∶因水入耳內(nèi)者∶如圣散∶用箭桿內(nèi)蛀末一錢,膩粉一錢,麝香半錢,為末。
以綿杖繳盡,送藥入耳,以綿塞定,有惡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普濟》)。
湯火傷瘡∶竹蠹蛀末,敷之。(《外臺秘要》)
濕毒 瘡∶枯竹蛀屑、黃柏末等分。先以蔥、椒、茶湯洗凈,搽之,日一上。
牙齒疼痛∶蛀竹屑、陳皮各一兩,為末,烏梅肉同研如泥,敷之。(《救急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蘆蠹蟲
內(nèi)容:(《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蘆節(jié)中,狀如小蠶。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飲乳后,吐逆不入腹,取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
者,為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蒼耳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釋名】麻蟲。
【集解】時珍曰∶蒼耳蠹蟲,生蒼耳梗中,狀如小蠶。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以刀截
去兩頭不蛀梗,多收。線縛掛檐下,其蟲在內(nèi)經(jīng)年不死。用時取出,細者以三條當一用之。
【氣味】缺。
【主治】疔腫惡毒,燒存性研末,油調(diào)涂之,即效?;蛞月橛徒朗召A,每
搗敷,即時毒散,大有神效(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蒼耳治疔腫腫毒,故蟲亦與之同功。古方不見用,近時方法每用之。
【附方】新三。
一切疔腫及無名腫毒惡瘡∶劉松石《經(jīng)驗方》∶用蒼耳草梗中蟲一條,白梅肉三、四分,
同搗如泥,貼之立愈?!妒?br>等
分為末,蜜調(diào)涂之。又用蒼耳節(jié)內(nèi)蟲四
少頃以手撮出根,即愈。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青蒿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青蒿節(jié)間蟲也。狀如小蠶,久亦成蛾。
【氣味】缺。
【主治】急慢驚風。用蟲搗,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歲一丸,乳汁服(時
珍)。
【發(fā)明】時珍曰∶古方不見用者?!侗爰酚弥误@風,云十不失一
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jié)。任教死去也還魂,服時須用生人血。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皂莢蠹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
【氣味】辛。
【主治】蠅入人耳害人。研爛,同鱔魚血點之(危氏)。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茶蛀蟲
內(nèi)容:(《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裝茶籠內(nèi)蛀蟲也。取其屎用。
\x蛀屑\x
【主治】 耳出汁。研末,日日繳凈摻之(時珍。出《圣惠》)。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蚱蟬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釋名】蜩(音調(diào))。齊女。
時珍曰∶按∶王充《論衡》云∶蠐螬化腹 ,腹
也。蟬者,變化相禪
而死,化為蟬,故蟬名齊女。此謬說也。按∶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蟬名,
人隱其名,呼
【集解】《別錄》曰∶蚱蟬生楊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弘景曰∶蚱蟬,啞蟬,雌蟬也。不能鳴。蟬類甚多,此云柳上,乃《詩》云“鳴蜩
者,形大而黑,五
故《禮》有雀、
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矣?!峨x騷》誤以蟪蛄為寒 爾。寒 九月、
七、八月鳴而色青者,名
恭曰∶蚱蟬,鳴蟬也。諸蟲皆以雄為良,陶云雌蟬非矣。
頌曰∶按《玉篇》云∶蚱,蟬聲也?!秳e錄》云五月采,正與《月令》“仲夏蟬始鳴”相
合,恭說得之。
《爾雅》云∶ ,馬蜩。乃蟬之最大者,即此也。蟬類雖眾,獨此一種入藥。醫(yī)方多用
蟬殼,亦此殼也。本生土中,云是蜣螂所轉(zhuǎn)丸,久而化成此蟲,至夏登木而蛻。
宗 曰∶蚱蟬,夏月身與聲俱大,始終一般聲。乘昏夜,出土中,升高處,拆背殼而出
。日出則畏人,且畏日炙干其殼,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小兒畜之,雖數(shù)日亦不飲食。
古人言其飲風露,觀其不糞而溺,亦可見矣。
時珍曰∶蟬,諸蜩總名也。皆自蠐螬、腹 變而為蟬(亦有轉(zhuǎn)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
死。
俱
《爾雅》、《淮南子》、揚雄《方言》、陸璣《草木疏》、陳藏器《本草》諸書所載,往往混亂
不一。今考定于下,庶不誤用也。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曰 (音綿),曰馬
蜩,
《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頭上有花冠,曰螗蜩,曰 ,曰胡蟬,《蕩詩》“如蜩如螗”
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見《夏小正》。并可入藥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麥 ;
小而色青綠者,曰茅蜩,曰茅 ;秋月鳴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 ,曰蜓 ,曰
,曰 (音舌決)。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蟬,曰寒蜩,曰寒 ,曰 ;未得秋風,則喑
不能鳴,謂之啞蟬,亦曰喑蟬;二、三月鳴
\x蚱蟬\x
【氣味】咸、甘,寒,無毒。甄權曰∶酸。
【主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本經(jīng)》)。驚悸,婦人
錄》)。小兒癇絕不能言(蘇恭)
【發(fā)明】藏器曰∶本功外、其腦煮汁服之,主產(chǎn)后胞衣不下,自有正傳。
時珍曰∶蟬主產(chǎn)難、下胞衣,亦取其能退蛻之義。《圣惠》治小兒發(fā)癇,有蚱蟬湯、
蚱蟬散、蚱蟬丸等方。今人只知用蛻,而不知用蟬也。
【附方】新三。
百日發(fā)驚∶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三分,黃芩二分,水二盞,煎一盞,溫
服。(《圣惠方》)。
破傷風病無問表里,角弓反張∶秋蟬一個,地膚子(炒)八分,麝香少許,為末。酒服
二錢。(同上)
頭風疼痛∶蚱蟬二枚生研,入乳香、朱砂各半分,丸小豆大。每用一丸,隨左右納鼻中,
出黃水為效。(《圣濟總錄》)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蟬蛻
內(nèi)容:【釋名】蟬殼、枯蟬、腹
【修治】時珍曰∶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干用。
【氣味】咸、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ā秳e錄》)。
小兒壯熱驚癇,止渴(《藥性》)。研末一錢,井華水服
以水煎汁服,治小兒瘡疹出不快,甚良
風及疔腫毒瘡,大人
【發(fā)明】好古曰∶蟬蛻去翳膜,取其蛻義也。蟬性蛻而退翳,蛇性竄而祛風,因其性而
為用也。
時珍曰∶蟬乃土木余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證。古人
用身,后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jīng)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
又主啞病、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
【附方】舊二,新十四。
小兒夜啼∶《心鑒》∶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nèi)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
末,分四服。釣藤湯調(diào)灌之?!镀諠健废s花散∶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用
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diào)下?;蛘卟恍?,將上半截為末,煎湯調(diào)下,即復啼也。
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小兒驚啼∶啼而不哭,煩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蟬蛻二七枚,去翅、足為末,入朱砂
末一字,蜜調(diào)與吮之。(《活幼口議》)
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nèi)熱。用金牛兒(即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曬干為末。每服
一字,冷水調(diào)下。(《衛(wèi)生易簡方》)
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
乳汁調(diào)灌。(《全幼心鑒》)
破傷風病發(fā)熱∶《醫(yī)學正傳》∶用蟬蛻,炒研,酒服一錢,神效?!镀諠健贰糜孟s蛻
,為末,蔥涎調(diào),涂破處。即時取去惡水,立效。名追風散。
頭風旋暈∶蟬殼一兩,微炒為末。非時酒下一錢,白湯亦可。(《圣惠》)。
皮膚風癢∶蟬蛻
痘瘡作癢∶蟬蛻三七枚,甘草(炙)一錢,水煎服之。(《心鑒》)
痘后目翳∶蟬蛻為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下,日二。(錢氏)
耳出膿∶蟬蛻半兩(燒存性),麝香半錢(炒),上為末,綿裹塞之。追出惡物,效。
(《海上》)。
小兒陰腫∶多因坐地風襲,及蟲蟻所吹。用蟬蛻半兩,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腫消痛
止。(危氏)。
胃熱吐食∶清膈散∶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
調(diào)服。(《衛(wèi)生家寶方》)
疔瘡毒腫∶不破則毒入腹?!肚嗄译s纂》∶用蟬蛻,炒為末。蜜水調(diào)服一錢,外以津和,
涂之。《醫(yī)方大成》∶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蟬花
內(nèi)容:(《證類》)
【釋名】冠蟬(《禮注》)、胡蟬(《毛詩》)、
時珍曰∶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狀如胡也。唐,黑色也。古俗謂之胡蟬,江南謂之
螗,蜀人謂之蟬花。
【集解】慎微曰∶蟬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ǔ鲱^上,七月采。
頌曰∶出蜀中。其蟬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彼人 蛻至都下。醫(yī)工云∶入
藥最奇。
宗 曰∶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自頂中出也。
時珍曰∶蟬花,即冠蟬也,《禮記》所謂“ 則冠而蟬有 ”
陸云《寒蟬賦》云∶蟬有五德∶頭上有幘,文也;含氣飲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處不
巢居,儉也;應候守常,信
祁《方物贊》云∶蟬之不蛻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小兒天吊,驚癇螈 ,夜啼心悸(慎微)。功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蜣螂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蜣(音詰羌)
(同上)、夜
弘景曰∶莊子云∶ 蜣之智,在于轉(zhuǎn)丸。喜入糞土中取屎丸而推卻之,故俗名推丸。
時珍曰∶崔豹《古今注》謂之轉(zhuǎn)丸、弄丸,俗呼推車客,皆取此義也。其蟲深目高鼻,
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
【集解】《別錄》曰∶蜣螂生長沙池澤。
弘景曰∶其類有三、四種,以大而鼻頭扁者為真。
韓保升曰∶此類多種,所在有之。以鼻高目深者入藥,名胡蜣螂。
宗 曰∶蜣螂有大、小二種,大者名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
晝伏夜出,見燈光則來,宜入藥用。小者身黑而暗,晝飛夜伏。狐并喜食之。小者不堪用,
惟牛馬脹結(jié),以三十枚研水灌之,絕佳。
時珍曰∶蜣螂以土包糞,轉(zhuǎn)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數(shù)日有小蜣螂出
,蓋孚乳于中也。
【修治】《別錄》曰∶五月五日采取,蒸藏之,臨用,去足,火炙。
勿置水中,令人吐。
【氣味】咸,寒,有毒。好古曰∶酸。
之才曰∶畏羊角、羊肉、石膏。
【主治】小兒驚癇螈 ,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本經(jīng)》)。
手足端寒,肢滿賁豚。搗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別錄》)。
治小兒疳蝕(《藥性》)。能墮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惡瘡,出箭頭(《日華》)。燒末,
和醋敷蜂 (藏器)。去大腸風熱(《權度》)。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脫肛,一切痔 疔
腫,附骨
【發(fā)明】時珍曰∶蜣螂乃手足陽明、足厥陰之藥,故所主皆三經(jīng)之病。《總微論》言∶
古方治小兒驚癇,蜣螂為第一。而后醫(yī)未見用之,蓋不知此義耳。
頌曰∶箭鏃入骨不可移者,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搗涂。斯須痛定,必微
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立出。此方傳于夏侯鄆。鄆初為閬州錄事參軍,有人額有箭痕,問之。
云∶從馬侍中征田悅中箭,侍中與此藥立出,后以生肌膏敷之乃愈。因以方付鄆,云∶凡諸
瘡皆可療也。鄆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瘡呻吟,用此立愈?!逗苍穮布o》云∶李定言∶石
藏用,近世良醫(yī)也。有人承檐溜浣手,覺物入爪甲內(nèi),初若絲發(fā),數(shù)日如線,伸
悟其為龍伏藏也。乃叩藏用求治。藏用曰∶方書無此,以意治之耳。末蜣螂涂指,庶下深入
胸膜,
《醫(yī)
【附方】舊七,新十七。
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于百沸湯中蕩熱,去滓飲之。
小兒疳疾∶土裹蜣螂,煨熟,與食之。(《韓氏醫(yī)通》)
小兒重舌∶蜣螂,燒末,唾和,敷舌上。(《子母秘錄》)
膈氣吐食∶用地牛兒二個,推屎蟲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蟲食盡牛兒,以泥裹煨存性;
用去白陳皮二錢,以巴豆同炒過,去豆,將陳皮及蟲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
三、四次,即愈。(《孫氏集效方》)
赤白下痢∶黑牛散∶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瀉。用黑牛兒(即蜣螂,一名鐵甲將軍),
燒研。每服半
大腸脫肛∶蜣螂,燒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肛上,托之即入。(《醫(yī)學集成》)
大小便閉,經(jīng)月欲死者∶《本事》推車散∶用推車客七個(男用頭,女用身),土狗七個
(男
用身,女用頭),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diào)服。只一服即通?!稐钍辖?jīng)驗方》∶
治大
磚上,四
取井華水服之(二便不通,全用),即解。
大腸秘塞∶蜣螂(炒,去翅、足)為末,熱酒服一錢。(《圣惠》)
小便轉(zhuǎn)胞不通∶用死蜣螂二枚,燒末,井華水一盞調(diào)服。(《千金》)。
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鮑氏)。
痔漏出水∶唐氏方∶用蜣螂一枚陰干,入冰片少許,為細末,紙捻蘸末入孔內(nèi)。漸漸生
肉,藥自退出,
一切漏瘡不拘蜂 、鼠 。蜣螂燒末,醋和敷。(《千金》)。
附骨疽漏∶蜣螂七枚,同大麥搗敷。(《劉涓子方》)
一切惡瘡及沙虱、水弩、惡疽∶五月五日取蜣螂蒸過,陰干為末,油和敷之。(《圣惠》)
疔腫惡瘡∶楊柳上大烏殼硬蟲(或地上新糞內(nèi)及泥堆中者),生取,以蜜湯浸死,新瓦
焙焦,為末。先以燒過針撥開,好醋調(diào),敷
無名惡瘡∶忽得不識者。用死蜣螂杵汁涂之。(《子母秘錄》)
灸瘡血出不止∶用死蜣螂,燒研,豬脂和涂。(《千金方》)
大赫瘡疾,急防毒瓦斯入心∶先灸,后用干蜣螂為末,和鹽水敷四圍,如韭葉闊、日一上
之。(《肘后》)
瘍風病∶取涂中死蜣螂杵爛,揩瘡令熱,封之。
鼻中息肉∶蜣螂十枚,納青竹筒中,油紙密封,
少許,為末涂之。當化為水也。(《圣惠》)
沙塵入目∶取生蜣螂一枚,手持其背,于眼上影之,自出。(《圖經(jīng)本草》)。
下部 蟲∶痛癢膿血,旁生孔竅。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糞半兩,肥羊肉
一兩(炒黃),同搗成膏,丸蓮子大,炙熱,綿裹納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蟲出,三度永瘥。(董
炳《集驗
\x心\x
【主治】疔瘡(頌曰∶按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
篤,善藥敷之莫效。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
用亦如神驗。其法∶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貼瘡半日許,再易,血盡根
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發(fā)。其法蓋出葛洪《肘后方
\x轉(zhuǎn)丸\x
見土部
【附錄】蜉蝣 時珍曰∶蜉蝣一名渠略,似 蜣而小,大
黑色,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雨后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
也。蓋蜣螂、蜉蝣、腹 、天牛,皆蠐螬、蠹、蝎所化。此亦蜣螂之一種,不可不知也。或
曰∶蜉蝣,水蟲也。狀似蠶蛾
\x天社蟲\x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無毒。主絕孕,益氣。蟲狀如蜂,大腰,食草木葉,三
月采。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云∶天社,蜣螂也。與此不知是一類否?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天牛
內(nèi)容:(《綱目》)
【釋名】天水牛(《綱目》)、八角兒(同上),
時珍曰∶此蟲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
【集解】藏器注∶蠐螬云∶蝎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錐刀,口黑,身長足短,
節(jié)慢無毛。至春雨后化為天牛,兩角狀如水牛(亦有一角者)。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
飛騰不遠。
時珍曰∶天牛處處有之。大如蟬,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黃白點,甲下有翅能飛。目前有
二黑角甚長,前向如水牛角,能動。其喙黑而扁,如鉗甚利,亦似蜈蚣喙。六足在腹,乃諸
樹蠹蟲所化也。夏月有之,出則主雨。按∶《爾雅》∶ ,嚙桑
體有白點,善嚙桑樹,作孔藏之,江東呼為嚙發(fā)。此以天牛
水牛詩》云∶兩角徒自長,空飛不服箱。為牛竟何益,利吻
大抵在桑樹者,即為嚙桑爾。一角者,名獨角仙。入藥,并
【氣味】有毒。
【主治】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及疔腫箭鏃入肉,去痣靨(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天牛、獨角仙,本草不載。宋、金以來,方家時用之。《圣惠》治
小兒急驚風吹鼻定命丹,《宣明方》點身面痣靨芙蓉膏中。俱用獨角仙,
不錄。蝎化天牛有毒,蠐螬化蟬無毒,又可見蠐螬與蝎之性味良惡也。
【附方】新三。
疔腫惡毒∶透骨膏∶用八角兒(楊柳上者,陰干去殼)四個(如冬月無此,用其窠代之)
,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熔化黃蠟少許,
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破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
二
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如針破無血,系是著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
末,刺出血糊藥。又無血,即刺足
箭鏃入肉∶用天水牛(取一角者),小瓶盛之,入 砂一錢,同水數(shù)滴在內(nèi)。待自然化
水,取滴傷處,即出也。
寒熱瘧疾∶豬膏丸∶治瘧疾發(fā)渴,往來不定。臘豬膏二兩,獨角仙一枚,獨頭蒜一個,
樓蔥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時,凈處露頭赤腳,舌拄上 ,回面向北,
搗一千杵,丸皂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系臂上,男左女右。(《圣惠》)
【附錄】飛生蟲《拾遺》 藏器曰∶狀如嚙發(fā),頭上有角
服少許,亦可執(zhí)之。
時珍曰∶此亦天牛別類也。與 鼠同功,故亦名飛生。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螻蛄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蟪蛄(《本經(jīng)》)、天螻(《本經(jīng)》)、
仙姑(《古今注》)、石鼠(《古今注》)、梧鼠
時珍曰∶《周禮注》云∶螻,臭也。此蟲氣臭,故得螻名。曰姑,曰婆,曰
蟲之名。蟪蛄同蟬名,螻蟈同蛙名,石鼠同碩鼠名,梧鼠同飛生名,皆名同物異也。
【集解】《別錄》曰∶螻蛄生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弘景曰∶此物頗協(xié)鬼神。昔人獄中得其力,今人夜見多打殺之,言為鬼所使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穴地糞壤中而生,夜則出外求食?!盾髯印匪^梧鼠五技而窮,蔡
邕所謂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者,皆指此也。《魏詩》碩鼠乃大鼠,與此同名而技不窮,固不同
耳。五技者
宗 曰∶此蟲立夏后至夜則鳴,聲如蚯蚓,《月令》“螻蟈鳴”者是矣。
時珍曰∶螻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翔。吸風
食土,喜就燈光。入藥用雄?;蛟朴没馃爻啵孟N于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
《類
【氣味】咸,寒,無毒。
《日華》曰∶涼,有毒。去翅、足,炒用。
【主治】產(chǎn)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本經(jīng)
(《日華》)。利大小便,通石淋,治
【發(fā)明】弘景曰∶自腰以前甚澀,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
朱震亨曰∶螻蛄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虛人戒之。
頌曰∶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螻蛄七枚,鹽二兩,新瓦上鋪蓋焙干,研末。每溫酒服一
錢匕,即愈也。
【附方】舊四,新二十。
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臥?!妒セ莘健贰靡韵N蛄五枚,焙干為末。食前白湯服一錢,小
便利為效。楊氏∶加甘
惠》∶用螻蛄下截焙研,水服
露一夜,日干研末,酒服?!肚っ?br>頭末七個,治中用腹末七個,治下用尾末七
大腹水病∶《肘后》∶用螻蛄,炙熟,日食十個?!镀諠钒脒吷?,治水病。用大戟、
芫花、甘遂、大黃各三錢,為末。以土狗七枚(五月能飛者),搗蔥鋪新瓦上焙之,待干去
翅、
足。每個剪作兩半邊,分左右記收。欲退左即以左邊七片焙研,
門冬煎湯,五更調(diào)服。候左退三日后,服右邊如前法。
鼻消水,面浮甚者∶用土
妙
小便不通∶葛洪方∶用大螻蛄二枚,取下體,以水一升漬飲,須臾即通?!秹塾蚍健贰糜?br>土狗下截焙研,調(diào)
生研亦可。談野翁方∶加車前草,同搗汁服?!短剖辖?jīng)驗方》∶用土狗后截,和麝搗,
納臍中,縛定,即通?!夺t(yī)方摘要》∶用土狗一個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許,翎管吹入莖內(nèi)。
大小便閉,經(jīng)月欲死∶《普濟方》∶用土狗、推車客各七枚,并男用頭,女用身
以向南樗皮煎汁飲,一服神效。
灌入,下喉即出也。(《延年方》)
臍風出汁∶螻蛄、甘草等分,并炙為末。敷之。(《總錄》)
牙齒疼痛∶土狗一個,舊糟裹定,濕紙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立止。(《本事》)。
緊唇裂痛∶螻蛄燒灰,敷之。(《千金方》)。
塞耳治聾∶螻蛄五錢,穿山甲(炮)五錢,麝香少許,為末,蔥汁和丸,塞之。外用
鼻藥,即通。(《普濟》)
頸項瘰 ∶用帶殼螻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殼內(nèi),燒過,與肉同研,用紙花
貼之。(《救急方》)
箭鏃入肉∶以螻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千金方》)針刺不出∶同上。
誤吞鉤線∶螻蛄,去身,吞其頭數(shù)枚。勿令本人知。(《圣惠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螢火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夜光(《本經(jīng)》)、熠耀(音煜躍)、
挾火(并《吳普》)、
宗 曰∶螢常在大暑前后飛出,是得大火之氣而化,故明照如此。
時珍曰∶螢從熒省,熒,小火也,會意?!夺亠L》∶熠耀宵行。宵行乃蟲名,熠耀其光
也?!对姟纷⒓氨静?,皆誤以熠耀為螢名矣。
【集解】《別錄》曰∶螢火生階地池澤。七月七日取,陰干。
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shù)日變而能飛。方術家捕置
酒中令死,乃干之。俗用亦稀。
時珍曰∶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
草
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
之氣,遂變化成形爾。一種水螢,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螢賦
何為而居泉”是也。入藥用飛螢。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明目(《本經(jīng)》)。療青盲(甄權)。
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本經(jīng)》)。
【發(fā)明】時珍曰∶螢火能辟邪明目,蓋取其照幽夜明之義耳?!渡裣?br>火丸事跡甚詳;而龐安常《總病論》,亦極言其效驗。云∶曾試用之,一家
病,惟四人帶此者不病也。許叔微《傷寒歌》亦稱之。予亦恒欲試之,因循未暇耳
蘇、黃器重友,想不虛言?!渡裣筛袘吩啤脛粘勺游灮鹜?,主辟疾病,惡氣百鬼,
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兇害。昔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道士尹公受得此
方。永平十二年,于北界與虜戰(zhàn)敗績,士卒略盡。子南被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shù)尺,
矢輒墜地。虜以為神,乃解去。子南以方教子弟,為將皆未嘗被傷也。漢末青牛道士得之,
以傳安定皇甫隆,隆以傳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又名武威丸。用螢火、鬼
箭(削去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各二兩, 羊角
二
兩,鐵錘柄(入鐵處燒焦)一兩半,俱為末。以雞子黃、
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于左臂上(從軍系腰中,居家
【附方】新二。
黑發(fā)∶七月七日夜,取螢火蟲二七枚,捻發(fā)自黑也。(《便民圖纂》方)
明目∶勞傷肝氣目暗方∶用螢
極妙。一方用白犬膽。(《圣惠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衣魚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白魚(《本經(jīng)》)、
蠹魚。
宗 曰∶衣魚生久藏衣帛中,及書紙中。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魚名。
時珍曰∶白,其色也;壁,其居也; ,其狀態(tài)也;丙,其尾形也。
【集解】《別錄》曰∶衣魚生咸陽平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衣中乃少,而書卷中甚多。身白有濃粉,以手觸之則落。段成式云
∶補闕張周封見壁上瓜子化為壁魚,因知《列子》“朽瓜化魚”之言不虛也。俗傳壁魚入道
經(jīng)
中
瓶中,取壁魚投之,冀其蠹食而不能得,遂致心疾。書此以解俗說之惑。
時珍曰∶衣魚,其蠹衣帛書畫,始則黃色,老則有白粉,碎之如銀,可打紙箋。按段
成式言∶何諷于書中得一發(fā)長四寸,卷之無端,用力絕之,兩端滴水。一方士云∶此名脈望,
乃衣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夜持向天,可以墜星,求丹。又異于吞魚致仙之說。大抵謬
妄,宜辯正之。
【氣味】咸,溫,無毒。甄權曰∶有毒。
大明曰∶畏蕓草、莽草、萵苣。
【主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背起,摩之(《本經(jīng)》)。療淋涂瘡,滅
瘢墮
(蘇
(時
珍
【發(fā)明】時珍曰∶衣魚乃太陽經(jīng)藥,故所主中風項強,驚癇天吊,目翳口 ,淋閉,皆
手、
明帝病篤,敕臺省求白魚為藥。此乃神農(nóng)藥,古方盛用,而今人罕知也。
【附方】舊五,新七。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于兒腹上回轉(zhuǎn)摩之,以愈為度。(《圣
惠
小兒撮口∶壁魚兒研末。每以少許涂乳,令兒吮之。(《圣惠》)。
小兒客忤,項強欲死∶衣魚十枚,研敷乳上,吮之入咽,立愈。或以二枚涂母手中,掩
兒臍,得吐下愈,外仍以摩兒頂及項強處?!妒翅t(yī)心鏡》。
小兒天吊,目睛上視∶并口手掣動用壁魚兒干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和研,灌之。
(《圣惠方》)
小兒癇疾∶白魚酒∶用衣中白魚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溫服之。(《外臺》)
偏風口 ∶取白魚摩耳下,左 摩右,右 摩左,正乃已。(《孫真人》)。
小兒重舌∶衣魚燒灰,敷舌上。(《千金翼》)
目中浮翳∶書中白魚末,注少許于翳上,日二。(《外臺》)
沙塵入目不出者∶杵白魚,以乳汁和,滴目中,即出?;驗槟?,點之。(《千金》)
小便不通∶滑石白魚散∶用白魚、滑石、亂發(fā)(燒)等分,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
(《金匱要略》)
小便轉(zhuǎn)胞不出∶納衣魚一枚于莖中。(《千金方》)
婦人尿血∶衣中白魚三十枚,納入陰中。(《子母秘錄》)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鼠婦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鼠負(弘景)、負蟠(音煩?!稜栄拧罚?br>錄》)、 (伊芳威?!侗窘?jīng)》)、濕生蟲(《圖經(jīng)》)、地雞(《綱目》)、
弘景曰∶鼠婦,《爾雅》作鼠負,言鼠多在坎中,背粘負之,故曰鼠負。今作婦字,殊
似乖理。
韓保升曰∶多在甕器底及土坎中,常惹著鼠背,故名。俗亦謂之鼠粘,猶 耳名羊
也。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鼠負,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婦名。又名鼠姑,猶鼠婦也
。鼠粘,猶鼠負也。然則婦、負二義俱通矣。因濕化生,故俗名濕生蟲。曰地雞、地虱者,
象形。
【集解】《別錄》曰∶鼠婦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采。
頌曰∶今處處有之,多在下濕處、甕器底及土坎中。《詩》云∶
人則生故也。
宗 曰∶濕生蟲多足,大者長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橫紋蹙起,用處絕少。
時珍曰∶形似衣魚稍大,灰色。
【氣味】酸,溫,無毒。大明曰∶有毒。
【主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 寒熱,利水道《本經(jīng)》。墮胎(《日華
》)。治久瘧寒熱,風蟲牙齒疼痛,小兒撮口驚風,鵝口瘡,痘瘡倒靨,解射工毒、蜘蛛毒,
蚰蜒入耳(時珍)。
【發(fā)明】頌曰∶張仲景治久瘧,大鱉甲丸中用之,以其主寒熱也。
時珍曰∶古方治驚、瘧、血病多用之,蓋厥陰經(jīng)藥也?!短接[》載葛洪治瘧方∶用
鼠
寒熱,用鼠婦四枚,糖裹為丸,水下便斷。又用
日湯服二丸,將發(fā)時再服二丸便止。又蜘蛛毒人成瘡,取此蟲食其絲即愈。詳蜘蛛下。
【附方】舊一,新八。
產(chǎn)婦尿秘∶鼠婦七枚熬,研末,酒服。(《千金翼》)
撮口臍風∶《圣惠》∶用鼠婦蟲杵,絞汁少許,灌之?!蛾愂稀贰蒙剖髬D及雀甕汁服之。
鵝口白瘡∶地雞研水涂之,即愈。(《壽域方》)
風蟲牙痛∶濕生蟲一枚,綿裹咬之。勿令人知。(《圣惠》)
風牙疼痛∶濕生蟲、巴豆仁、胡椒各一枚,研勻,飯丸綠豆大。綿裹一丸咬之,良久涎
出吐去,效不可言。(《經(jīng)效濟世方》)
痘瘡倒 ∶濕生蟲為末,酒服一字,即起。(《痘疹論》)
蚰蜒入耳∶濕生蟲,研爛,涂耳邊自出?;驍偧埳献髂?,安入耳中亦出。(《衛(wèi)生寶鑒》)
射工溪毒∶鼠婦、豆豉各七合、巴豆(去心)三枚,脂和,涂之。(《肘后》)
【附錄】丹戩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有毒。主心腹積血。生蜀郡。狀如鼠
負,
青股赤頭。七月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蟲
內(nèi)容:(音蔗。《本經(jīng)》中品)
【釋名】地鱉(《本經(jīng)》)、土鱉(《別錄》)、
蚵蟲(《綱目
弘景曰∶形扁扁如鱉,故名士鱉。
宗 曰∶今人呼為簸箕蟲,亦象形也。
時珍曰∶按∶陸農(nóng)師云∶ 逢申日則過街,故名過街。《袖珍方》名蚵
名地蜱蟲。
【集解】
《別錄》曰∶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墻壁下土中濕處。十月采,曝干。
弘景曰∶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
恭曰∶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鱉,無甲而有鱗
。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
時珍曰∶處處有之,與燈蛾相牝牡。
【氣味】咸,寒,有毒。
甄權曰∶咸、苦。
之才曰∶畏皂莢、菖蒲、屋游。
【主治】心腹寒熱洗洗(音灑),血積癥瘕,破堅
不通,破留血積聚(《藥性
后
【發(fā)明】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方及久瘕積結(jié),有大黃 蟲丸,又有大鱉甲丸,及婦人藥并用之,
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也。
【附方】新七。
下瘀血湯∶治產(chǎn)婦腹痛有干血。
用 蟲二十枚(熬,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黃二兩,為末,煉蜜杵和,分為四丸。每
以一丸,酒一升,煮取八合,溫服,當下血也。(張仲景方)
木舌腫強∶塞口,不治殺人。 蟲(炙)五枚,食鹽半兩,為末。水二盞,煎十沸,時
時熱含吐涎。瘥乃止。(
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一名地蜱蟲也。(鮑氏方)
腹痛夜啼∶ 蟲(炙)、芍藥、芎 各二錢。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diào)下。(《圣惠方》)
折傷接骨∶楊拱《摘要方》∶用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接骨神效。一方∶
生者擂汁酒服。《袖珍方》∶用蚵 (即土鱉)六錢(隔
,
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神效。董炳《集驗方》∶
用土鱉(陰干)一個
麝
香少許為末。每
傳秘方,慎之。又可代杖。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蜚蠊
內(nèi)容:(費廉?!侗窘?jīng)》中品)
【釋名】石姜(《唐本》)、盧 (音肥)、
目》)、香娘子。
弘景曰∶此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南人啖之,故名。
恭曰∶此蟲辛臭,漢中人食之,名石姜。亦名盧 ,一名負盤。南人謂之滑蟲。
時珍曰∶蜚蠊、行夜、 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俗又
為香娘子也。
【集解】《別錄》曰∶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形似蠶蛾,腹下赤。二月、八月及立
秋采
弘景曰∶形似 蟲,而輕小能飛。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爾。
保升曰∶金州、房州等處有之。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山人啖之,謂之石姜。郭璞注
《爾
藏器曰∶狀如蝗,蜀人食之?!蹲髠鳌贰膀悴粸闉摹闭?,即此。
時珍曰∶今人家壁間、灶下極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喜
燈火
之。
【氣味】咸,寒,有毒。
恭曰∶辛辣而臭。
【主治】瘀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nèi)寒無子(《本經(jīng)》)。通利血脈(《別錄》)。
食之下氣(蘇恭)。
【發(fā)明】時珍曰∶徐之才《藥對》云∶立夏之日,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
七節(jié),保神守中。則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又《吳普本草》載神農(nóng)云∶主婦人癥堅寒熱,尤
為有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行夜
內(nèi)容:(《別錄》)
【校正】并入《拾遺》負盤。
【釋名】負盤(《別錄》)、屁盤蟲(弘景)、屁 。
弘景曰∶行夜,今小兒呼屁盤蟲,或曰屁 ,即此也。
藏器曰∶屁盤有短翅,飛不遠,好夜中行,人觸之即氣出。雖與蜚蠊同名相似,終非一
物,戎人食之,味極辛辣。蘇恭所謂“巴人重負 ”是也。
時珍曰∶負盤有三∶行夜、蜚蠊、 螽。皆同名而異類。夷人俱食之
夜與蜚蠊形狀相類,但以有廉姜氣味者為蜚蠊,觸之氣出者為屁盤,作分
載∶鮮于叔明好食負盤臭蟲。每散,令人采取三、五升,浮溫水上,泄盡臭氣,用酥及五味
熬作
【氣味】辛,溫,有小毒。
【主治】腹痛寒熱,利血(《別錄》)。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灶馬
內(nèi)容:(《綱目》)
【釋名】灶雞(俗)。
【集解】
時珍曰∶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按∶《酉陽雜俎》云∶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
好穴
【氣味】缺。
【主治】竹刺入肉,取一枚搗敷(時珍)。
【附錄】促織。時珍曰∶促織,蟋蟀也。一名 ,一名蜻 。陸璣《詩義疏》云∶似蝗
而小
月在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螽
內(nèi)容:(音負終?!妒斑z》)
【校正】并入《拾遺》蚱蜢。
【釋名】負 (音煩)、蚱蜢。
時珍曰∶此有數(shù)種, 螽總名也。江東呼為蚱蜢,謂其瘦長善跳,窄而猛也。螽亦作 。
【集解】藏器曰∶ 螽狀如蝗蟲。有黑斑者,與蚯蚓異類同穴為
時珍曰∶ 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
細長者,曰 曰 螽。《爾雅》云蜀, 也;草螽,負 也,斯螽, 也; 螽, 也;
土螽, 也。數(shù)
稼。五月動股作聲
其卵,至夏始出。
陸佃云∶草蟲鳴于上風,蚯蚓鳴于下風,因風而化。性不忌而一母百子。故《詩》云∶
草蟲, 螽?;纫囿?,大而方首,首有
北人炒食之。一生八十一子。冬有大雪,則
【氣味】辛,有毒。
【主治】五月五日候交時收取,夫婦佩之,令相愛媚(藏器)。
【附錄】吉丁蟲(《拾遺》)
藏器曰∶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
愛,媚藥也。
\x金龜子\x
時珍曰∶此亦吉丁之類,媚藥也。大如刀豆,頭面似鬼,其甲黑硬如龜狀,四足二角,
身首皆如泥金裝成,蓋亦蠹蟲所化者。段公路《北戶錄》云∶金龜子,甲蟲也。出嶺南。五、
六
竺法真《
《益部記》云
樵《通志》云∶《
土諸山中亦時有之。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腆顆蟲
內(nèi)容:(《拾遺》)
藏器曰∶出嶺南。狀似屁盤,褐色身扁。帶之令人相愛也,彼人重之。
\x叩頭蟲\x
時珍曰∶蟲大如斑蝥而黑色,按其后則叩頭有聲。能入人耳,灌以生油則出。劉敬叔《異
苑
晉傅咸有賦。
\x媚蝶\x
時珍曰∶《北戶錄》云∶嶺表有鶴子草,蔓花也。當夏開,形如飛鶴,翅、羽、觜、距
皆全
蝶,赤黃色。女子收而佩之,如細鳥皮,令人媚悅,號為媚蝶?!抖蹿び洝吩啤脻h武時勒畢
國獻細鳥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木虻
內(nèi)容:(音萌?!侗窘?jīng)》中品)
【釋名】魂常(《本經(jīng)》)。
時珍曰∶虻以翼鳴,其聲虻虻,故名。陸佃云∶蚊害民,故曰蚊;虻害
通。
【集解】《別錄》曰∶木虻生漢中川澤,五月取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而襄、漢近地尤多。
弘景曰∶此虻狀似虻而小,不啖血。近道草中不見有之,市人亦少賣者,方家惟用蜚虻
耳。
恭曰∶虻有數(shù)種,并能啖血,商淅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虻,長大綠色,殆如蜩蟬,咂牛
馬或至顛仆。蜚虻,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多用之。又一種小者名鹿虻,亦名牛虻,大如
蠅,嚙牛馬亦猛。市人采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木虻倍
大,而陶云似虻而小,不啖血,蓋未之識耳。
藏器曰∶木虻從木葉中出,卷葉如子,形圓,著葉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漸大羽化,拆
破便飛,即能嚙物。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如古度化蟻耳。木虻是葉內(nèi)者,蜚虻是已飛者,
正如蠶蛹與蛾,總是一物,不合重出。應功用不同,后人異注耳。
時珍曰∶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長樂鎮(zhèn)草間有虻,大者如蜻蜓,拂人面嘬 。元
稹《長慶集》云∶巴蜀山谷間,春秋常雨,五、六月至八、九月則多虻,道路群飛,咂牛馬
血流,嚙人毒劇
溪澗中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yōu)轵?,螫人甚毒。觀此,則虻之變化,有木有水,非
一端也。
【氣味】苦,平,有毒。
【主治】目赤痛, 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蜚虻
內(nèi)容:(《本經(jīng)》中品)
【釋名】虻蟲(蜚與飛同)。
【集解】《別錄》曰∶蜚虻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弘景曰∶此即方家所用虻蟲,啖牛馬血者。伺其腹?jié)M,掩取干之。
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馬血,非獨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應如養(yǎng)
鷹,饑即為用。若伺其飽,何能除疾?
宗 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雄、霸州、順安軍、沿塘濼
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馬等血,故治瘀血血閉也。
時珍曰∶采用須從陶說。蘇恭以饑鷹為喻,比擬殊乖。
【修治】大明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氣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惡麻黃。
【主治】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
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jié)塞(《別錄》)
墮胎(《日華》)。
【發(fā)明】頌曰∶《淮南子》云∶虻散積血,斫木愈齲。此以類推也。時珍曰∶按∶劉河
間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成無己云∶苦走血。血結(jié)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
蓄血用虻蟲,乃肝經(jīng)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附方】舊二,新一。
蛇螫血出,九竅皆有者
病篤去胎∶虻蟲十枚,炙,搗為末。酒服,胎即下。(《產(chǎn)乳》)
撲墜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皮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
節(jié)中者,二味等分。(《備急方》)
【附錄】扁前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有毒。主鼠 、癃閉,利水道。生山陵
中。狀如牛虻,赤翼
\x蚊子\x
時珍曰∶蚊處處有之。冬蟄夏出,晝伏夜飛,細身利喙,咂人膚血,大為人害。一名白
鳥
也。龜、鱉畏之,熒火、蝙蝠食之。故煮鱉入數(shù)枚,即易爛也。
藏器曰∶嶺南有蚊子木,葉如冬青,實如枇杷,熟則蚊出。塞北有蚊母草,葉中有血蟲
,化而為蚊。江東有蚊母鳥,一名 ,每吐蚊一、二升也。
\x蚋子\x
時珍曰∶按∶元稹《長慶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為蟆子。微不可見與塵
相浮
敷之則瘥。又祝穆《方輿勝覽》云∶云南烏蒙峽中多毒蛇,鱗中有蟲名黃蠅,有毒,嚙人成
瘡。但勿搔
<目錄>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
<篇名>竹虱
內(nèi)容:(《綱目》)
【釋名】竹佛子(《綱目》)、天厭子。
【集解】
時珍曰∶竹虱生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點,久便能動,百十成簇。形大如虱,
蒼灰色?;蛟茲駸釟饣蛟葡x卵所化。古方未有用者。惟南宮從《岣嶁神
巴邛、吳越、荊楚之間,春秋竹內(nèi)有蟲似虱而蒼,取之陰干,可治中風。即此也。
【氣味】有毒。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能透經(jīng)絡,追涎(時珍)。
【附方】新一。
中風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
孔,其病處不糊。以竹虱(焙為末)
臾藥
行如風聲,口吐出惡水,身出臭汗
日,手足如故也。(《岣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
<篇名>蟲之四
內(nèi)容:(濕生類二十三種,附錄七種)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蟾蜍
內(nèi)容:(《別錄》下品)
【釋名】 (音蹙秋)、 (
癩蛤蟆。
時珍曰∶蟾蜍,《說文》作詹諸。云∶其聲詹諸,其皮 KT ,其行 。《詩》云∶
得此 戚 。《韓詩》注云∶戚施,蟾蜍也。戚音蹴。后世名苦 ,其聲也。蚵 ,其皮
也。
【集解】
《別錄》曰∶蟾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東行者,陰干用。
弘景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嚙之,口皆腫。五月五日取東行
者五枚,反縛著密室中閉之。明旦視自解者,取為術用,能使人縛亦自解。
蕭炳曰∶腹下有丹書八字,以足畫地者,真蟾蜍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秳e錄》謂蛤蟆一名蟾蜍,以為一物,非也。按∶《爾雅》∶ ,
蟾也。郭璞云∶似蛤蟆居陸
行極遲緩,不能跳躍,亦不解鳴。蛤蟆多在陂澤間。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舉
動極急。二物雖一類,而功用少別,亦當分而用之。蟾蜍屎,謂之土檳榔,下濕處往往有之,
亦能主疾。
宗 曰∶世傳三足者為蟾,人遂為三足枯蟾以罔眾。但以水沃半日,其偽自見,蓋無三
足者也。
時珍曰∶蟾蜍銳頭皤腹,促眉濁聲,土形,有大如盤者?!蹲匀徽摗吩啤皿蛤芡律?,擲
糞自其口出也?!侗阕印吩啤皿蛤芮q,頭上有角,腹下丹書,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
得食之可
于此可推。許氏《說文》謂三足者為蟾,而寇氏非之,固是。但龜、鱉皆有三足,則蟾之三
足非怪也。若謂入藥必用三足,則謬矣?!夺笉馍駮份d蟾寶之法∶用大蟾一枚,以長尺鐵
釘四個,釘腳,
人吞之,可越江湖也。愚謂縱有此術,誰敢吞之?方技誑說,未足深信。漫記于此,以備祛
疑。
【修治】《蜀圖經(jīng)》曰∶五月五日取得,日干或烘干用。一法∶去皮、爪,酒浸一宿,
又用黃精自然
時珍曰∶今人皆于端午日捕取,風干,黃泥固濟, 存性用之?!队李愨j方》云∶蟾目
赤,腹無八字者不可用。崔實《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瘡。即此也。
亦有酒浸取肉者。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如圣丸,用干者,酒煮成膏丸藥,亦一法也。
【氣味】辛,涼,微毒。
【主治】陰蝕,疽癘惡瘡, 犬傷瘡,能合玉石(《別錄》)。燒灰敷瘡,立驗。又治溫
病發(fā)斑困篤者。去腸
藏器曰∶搗爛絞汁飲,或燒末服)。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
瘡(《藥性》)。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破癥結(jié)。燒
瘦疳疾,最良(蘇頌)。
【發(fā)明】時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穴土食蟲,又伏山精,制蜈蚣;
故能入陽明經(jīng),退虛熱,行濕氣,殺蟲 ,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云“治 犬
傷”,《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云∶張牧為 犬所傷,人云宜啖蛤蟆膾,食之遂
愈。
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蛤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
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附方】舊八,新十七。
腹中冷癖∶水谷 結(jié),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zhuǎn),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
腸,支解之。芒硝強人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水七升,煮四升,頓服,得下為度。(《肘
后方》)
小兒疳積∶治小兒疳積腹大,黃瘦骨立,頭生瘡結(jié)如麥穗。用立秋后大蛤蟆去首、足、
腸,以清油涂之,陰陽瓦炙熟食之,積穢自下。連服五六枚,一月之后,形容改變,妙不
可言。
五疳八痢∶面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枚(燒存性),皂角(去皮、
弦)一錢(燒存性),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飲下三
四十丸,日二服。名五疳保童丸。(《全嬰方》)。
小兒疳泄下痢∶用蛤蟆燒存性研,飲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走馬牙疳,侵蝕口鼻∶干蚵 (黃泥裹固, 過)、黃連各二錢半,青黛一錢,為末,
入
麝香少許和研,敷之。(《鄭氏小兒方》)
疳蝕腮穿∶金鞭散∶治疳瘡,腮穿牙落。以抱退雞子軟白皮,包活土狗一個,放入大蛤
蟆口內(nèi),草縛泥固 過,取出研末,貼之,以愈為度。(《普濟方》)
小兒口瘡∶五月五日蛤蟆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一切疳 ∶無問去處,皆能治之。蛤蟆,燒灰,醋和敷,一日三五度。(《梅師方》)
陰蝕欲盡∶蛤蟆灰、兔屎等分為末,敷之。(《肘后》)
月蝕耳瘡∶五月五日蛤蟆,燒末,豬膏和敷。(《外臺方》)
小兒蓐瘡∶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小兒臍瘡出汁,久不瘥∶蛤蟆,燒末,敷之,日三,甚驗。一加牡蠣等分。(《外臺》)
一切濕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千金方》)
小兒癬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外臺方》)
癩風蟲瘡∶干蛤蟆一兩(炙),長肥皂一條(炙,去皮、子,蘸酒再炙)為末,以竹管
引入
羊腸內(nèi),系定,以麩鋪甑內(nèi),置藥麩上蒸熟,入麝
酒服二十一丸。(《直指》)
亂頭發(fā)一雞子大,豬油四
骨末糝四邊,以前膏貼之
發(fā)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
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
(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
也。(《醫(yī)林集要》)
腫毒初起∶大蛤蟆一個剁碎,同炒鍛石研如泥,敷之。頻易。(余居士方)
破傷風病∶用蟾二兩半,切
少頃通身汗出,神效。
犬咬傷∶《肘后》∶治
本人知之。自后再不發(fā)也。《袖珍》∶治瘋?cè)畟?。即用蛤蟆后足搗爛,水調(diào)服之。先于頂心拔
去血發(fā)三
腸頭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內(nèi)燒煙熏之,并敷之。
佩禳瘧疾∶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曬干。紙封,絳囊貯之,男
(《楊氏家藏方》)
折傷接骨∶大蛤蟆生研如泥,劈竹裹縛其骨,自痊。(《奚囊備急方》)
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砌四方,安于內(nèi),泥住,火 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扎
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
\x頭\x
【主治】功同蟾蜍。
蟾酥(采治)
宗 曰∶眉間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紙上,陰干用。
時珍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
干白,安置竹筒內(nèi)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甜也?;蛞运饧昂返壤蔽锛{口中,則蟾身白汁
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塊,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盲?;蛞宰喜葜袋c,
即消。
【氣味】甘、辛,溫,有毒。
【主治】小兒疳疾、腦疳(甄權曰∶端午日取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
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疳,以奶汁調(diào),滴鼻中,甚妙)。酥同牛酥,或吳茱萸苗汁
調(diào),摩腰眼、陰
少許按之,立止(宗 )。發(fā)
【附方】新十一。
拔取疔黃∶蟾蜍,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黃出也。(《青囊雜纂》)
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面、黃丹搜作劑,每丸麥粒大。以指爬動瘡上插入。重
之。仍以水澄膏貼之。(危氏方)
疔瘡惡腫∶蟾酥一錢,巴豆四
以蓄根、黃荊子研酒半碗服
諸瘡腫硬∶針頭散∶用蟾酥、麝香各一錢研勻,乳汁調(diào)和,入罐中待干。每用少許,津
調(diào)敷之。外以膏藥護住,毒瓦斯自出,不能
一切瘡毒∶蟾酥一錢,白面二錢,朱砂少許,井華水調(diào)成小錠子如麥大。每用一錠,井
華水服。如瘡勢緊急,五七錠。蔥湯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等證∶用癩蛤蟆眉酥,和草烏尖末、豬牙皂角末等分。丸小
丸,點患處,神效。(《活人心統(tǒng)》)
一切齒痛疳蝕、齲齒、瘀腫∶用蚵 一枚,鞭其頭背,以竹篦刮眉間,即有
許點之,即止也。(《類編》)
風蟲牙痛不可忍∶《圣惠》
裹咬定,吐涎愈。一方∶用胡
。忌熱物,半日效。干者,以熱湯化開。
破傷風病∶蟾酥二錢,湯化為糊;干蝎(酒炒)、天麻各半兩,為末,合搗,丸綠豆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普濟方》)
<目錄>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
<篇名>蛤蟆
內(nèi)容:(《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音驚,又音加)。
時珍曰∶按王荊公《字說》云∶俗言∶蝦蟆懷土,取置遠處,一夕復還其所。雖或遐
之,常慕而返,故名蝦蟆?;蜃鞲?,蛤言其聲,
【集解】
藏器曰∶《別錄》,蛤蟆一名蟾蜍,誤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別。陶氏以蟾蜍注蛤蟆,
遂
作呷呷聲,舉動極急。蟾蜍在人家濕處,身大,背黑無點,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聲,行
動遲緩。又有蛙蛤、螻蟈、長肱、石榜、蠼子之類,或在水田中,或在溝渠側(cè),未見別功。
《周禮
曰∶蛤蟆有多般,勿誤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腳小斑。有 黃,前腳大,后腿小,
斑色,有尾子一條。有黃KT ,遍身黃色,腹下有臍帶
汁出。有螻蟈,即夜鳴,腰細口大,皮蒼黑色者。有蟾,即黃斑,頭上有肉角。其蛤蟆,皮
上腹下有斑點,腳短,即不鳴叫者是也。
時珍曰∶蛤蟆亦能化鶉,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
皆不能動。故關尹子云∶ 蛆食蛇,蛇食蛙,蛙食 蛆?;蛟啤谩对铝睢贰跋N蟈鳴,反舌無聲
”,皆謂蛤蟆也。
吳瑞曰∶長肱,石雞也,一名錦襖子,六、七月山谷間有之,性味同水雞。
【修治】
曰∶凡使蛤蟆,先去皮并腸及爪子,陰干。每個用真牛酥一分涂,炙干。若使黑虎,
即連頭、尾、皮、爪并陰干,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氣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無毒。
【主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ā侗窘?jīng)》)。主辟百邪鬼魅,涂癰
腫及
【發(fā)明】
頌曰∶蛤蟆、蟾蜍,二物雖同一類,而功用小別,亦當分而用之。
時珍曰∶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蓋古人通稱蟾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
遠,則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復入藥矣。按張杲《醫(yī)說》載
《摭
草上,惹蛇交遺瀝,瘡中有蛇兒,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蛤蟆搗敷之,日三四換。凡三日,一
小蛇自瘡中出,以鐵鉗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蛤蟆屬土與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熱病,由是病患亦
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燒,入藥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鹽而啜其湯也。此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