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詩鑒賞辭典》第三百零五首《登余干古縣城》(劉長卿)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fēng)泊客一席談】

  登余干古縣城

     【中唐·劉長卿·七言律詩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
平江渺渺來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
 

   拼音版:


gū chéng shàng yǔ bái yún qí ,wàn gǔ huāng liáng chǔ shuǐ xī 。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guān shě yǐ kōng qiū cǎo mò ,nǚ qiáng yóu zài yè wū tí 。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
píng shā miǎo miǎo mí rén yuǎn ,luò rì tíng tíng xiàng kè dī 。
平沙渺渺迷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
fēi niǎo bú zhī líng gǔ biàn ,cháo lái mù qù yì yáng xī 。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作品介紹]


《登馀干古縣城》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lián)從時間的久遠(yuǎn)和空間的寥廓寫出了古縣城的“孤”;頷聯(lián)通過描寫“官舍”、“女墻”的荒涼正面表現(xiàn)其“孤”;頸聯(lián)通過描寫“平沙渺渺”、“落日亭亭”的景象側(cè)面表現(xiàn)荒涼蕭條;尾聯(lián)借“陵谷變”這一典故,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這首詩寫景抒情而又不拘泥歷史事實,詩人在緬懷歷史的同時,又通過描繪被貶途中景色,抒發(fā)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包蘊著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注釋]


⑴馀(yú)干:唐代饒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縣。馀,即余。
⑵孤城:馀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稱“孤城”。
⑶楚水:淮水,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漢江西北。
⑷女墻:城墻上的城垛。
⑸亭亭:高聳的樣子。
⑹陵谷變:山陵變成深谷,深谷變成高山。因馀干縣城后從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說“陵谷變”。
⑺弋(yì)陽溪:弋陽與馀干相連的一條小溪,在信江中游。

  [譯文]

 

登上孤城,空曠天低只覺人與白云齊,楚水以西像萬古荒原沒有人跡。

當(dāng)年的官舍秋草淹沒,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烏棲息,發(fā)出哀啼。

平沙遼遠(yuǎn)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

飛鳥不知道古城變深谷,朝來暮去悠然繞在弋陽溪。

  [作者介紹]

劉長卿(約公元709—789年),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青少年讀書于嵩陽,天寶中進(jìn)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后為蘇州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游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zhuǎn)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fù)游吳越,終于貞元六年之前。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一首。
賞析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劉長卿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jīng)馀干,詩人被貶謫,是由于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dāng)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劉長卿途經(jīng)馀干之時,又剛剛經(jīng)過軍閥戰(zhàn)亂,觸處都見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故而創(chuàng)作這首詩。

文學(xué)賞析

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包蘊著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孤城上與自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笔茁?lián)扣題,開篇即點明詩人登上馀干古縣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縣城地勢較高。周圍又沒有其他城鄉(xiāng)相連,因被廢棄又無人居住,儼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頭望去,已好像和白云連在一起,多年以來,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涼而孤獨。首句中詩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視角已轉(zhuǎn)為憑樓遠(yuǎn)眺,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自己位置的轉(zhuǎn)移:不論是“與白云齊”還是“萬古荒涼”,都帶有夸張的意味,意在表現(xiàn)馀干縣城被拋棄后的沉寂和冷落。這既是客觀意象的反映,同時也含有詩人自己的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首聯(lián)寫的是古城全景,頷聯(lián)中視角轉(zhuǎn)入城內(nèi)。詩人先寫“官舍”,這昔日繁華的地方如今雜草叢生,被越來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來;隨后再寫“女墻”,城墻還在,可是巡防的將士已經(jīng)不見蹤影,到了夜甲。城樓上看不到守夜人點亮的火光,只能聽見一聲聲烏鴉的啼叫從曠野響起?!耙芽铡睂?yīng)“猶在”,物是人非之感頓生?!扒锊荨迸c“夜烏”兩個帶有冷色調(diào)的意象,承接首聯(lián)中的‘’荒涼”一詞,把古縣城的殘破和冷清刻畫得淋漓盡致。
“平沙渺渺迷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币暯窃俅无D(zhuǎn)移,詩人在頸聯(lián)中著意描寫城外的景象。站在城頭向遠(yuǎn)處眺望,只能看見茫茫的沙地,大風(fēng)驟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黃沙,向著天邊無盡處卷席而去;此時正是黃昏時分,落日西垂,漸漸地快與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h城周圍,理應(yīng)是村舍農(nóng)田,而詩中卻盡是茫茫“平沙”;再者,縣城治所雖然遷移,不該導(dǎo)致所有百姓隨之搬遷,可這里的人卻紛紛選擇了離開了。聯(lián)系當(dāng)時背景,安史之亂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七年之久,戰(zhàn)區(qū)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縣自然也會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趁亂而起的諸侯、盜寇,無不成了魚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舉國上下,為了保命,為了生存,人民莫不紛紛遷徙,背井離鄉(xiāng)。頸聯(lián)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觀,又暗含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敝挥袩o知的鳥兒不懂歷史變遷和國勢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陽溪水上飛來飛去。尾聯(lián)化用了《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薄妒轮弧分荚谕ㄟ^寫周幽王時期發(fā)生的日食以及后來一系列“百川沸騰,山冢崒崩”的自然災(zāi)難,以對當(dāng)時西周統(tǒng)治者寵信小人、政治腐敗的現(xiàn)狀提出警告。劉長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這首詩里,看似閑筆,實際上是委婉地對當(dāng)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勸誡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涼古城,無可賞心悅目,并非欣賞對象,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鑒照現(xiàn)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gòu)和想象,而且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也突出于表現(xiàn)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dǎo)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鑒戒的歷史遺跡,激發(fā)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
從形式美學(xué)上看,這首詩歌在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出了一種內(nèi)在的美學(xué)對稱。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形成了詩歌畫面的近景與遠(yuǎn)景,色彩與聲響。首尾兩聯(lián)各用一個主語,句式相似,對應(yīng)工穩(wěn)。巧妙的詩歌結(jié)構(gòu)不僅保持了詩歌形式上的對稱之美,更形成了詩歌音律節(jié)奏的和諧變化。特別是首尾兩聯(lián)語意綿密,上下勾連,一氣不斷,更是產(chǎn)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聯(lián)迫促,如異峰突起,強化了孤城的萬古荒涼,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感覺震撼效果。尾聯(lián)低緩,便于詩人悲痛壓抑情感的抒發(fā),有如幽谷哀箏,幽恨綿長。詩歌就在結(jié)構(gòu)的統(tǒng)攝之下,不為篇幅所窘,不為法度所限,于嚴(yán)格的體式中,氣韻飛動,神思飛揚。使這座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馀干縣城,不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詩人心靈的荒城。無怪乎前人評說劉長卿“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此詩能寫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涼,且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正是詩人“煉飾”功夫所至。 

名家評價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措思削詞皆可法。
明·李維禎《唐詩雋》:清爽流亮之作。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悲情凄響,捧誦一過。不減痛讀《騷》經(jīng)。張震云:傷今吊古之情,藹然見于言意之表。吳山民云:愁思要眇之聲。
清·陸次云《唐詩善鳴集》:文房以五言擅名,如此七言又豈在諸公下!
清·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纏綿愴惻(“女墻猶在”句下)。
清·趙執(zhí)信《批唐詩鼓吹》:紀(jì)昀:當(dāng)日之清吟,后來之濫調(diào),神奇腐臭,變化何常!善學(xué)者貴以意消息耳。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文房句法之妙,如“賈誼上書憂漢室”、“飛鳥不知陵谷變”,有盛唐之雄偉而化其嶙峋,有初唐之淵沖而益以聲調(diào)。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宮二句破題:首句破“城”字,而以“上與白云齊”五字為象,則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下”。三、四賦古城,而以“秋草”、“夜烏”為象,則不枯矣。五、六“登”字中所望意。收句“占”字、“馀干”字,切實沉著而入妙矣,以情有余、味不盡,所謂“興在象外”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詩人在,所以稱為怍者,是謂魂魄停勻。
佚名

賞析

     唐代饒州余干縣,即今江西余干。“古縣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縣城。先秦時,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內(nèi)余水、汗水得名,為越國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內(nèi)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屬楚國,故詩中云“楚水西”。漢代置余汗縣,隋代正名為余干縣。唐代遷移縣治,這個舊縣城逐漸荒落。劉長卿這詩是登臨舊縣城吊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后有稱之“白云城”的,也有修建“白云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劉長卿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jīng)余干所作。詩人被貶謫,是由于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dāng)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F(xiàn)在他經(jīng)歷的這一地區(qū),又剛剛經(jīng)過軍閥戰(zhàn)亂,觸處都見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就包蘊著這種感慨深沉的嘆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
  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臨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還象先秦時那樣,矗立于越國的西邊。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樣高;也太荒涼了,似乎億萬斯年就沒人來過。城里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沒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墻還在,但已看不見將士們巡邏的身影,只在夜間聽見烏鴉在城頭啼叫。站在城頭眺望,平曠的沙地?zé)o邊無際,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陽,對著詩人這個遠(yuǎn)方來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顯得格外沉寂。在這荒寂的世界中,詩人想起了《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古城滄桑,不就是“陵谷變”嗎?詩人深深感慨于歷史的變遷。然而無知的鳥兒不懂得這一切,依然飛到這里覓食,朝來暮去。
  這首詩,即景抒情而又不拘泥歷史事實,為了突出主旨,詩人作了大膽的虛構(gòu)和想象。這城廢棄在唐初,詩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廢棄的原因是縣治遷移,詩人含蓄地形容為政治腐敗導(dǎo)致古城衰亡。出于這樣的構(gòu)思,次聯(lián)寫城內(nèi)荒蕪,醒目點出官舍、女墻猶在,暗示古城并非毀于戰(zhàn)爭。三聯(lián)寫四野荒涼,農(nóng)田化為平沙。末聯(lián)歸結(jié)到人跡湮滅,借《十月之交》的典故,點出古城荒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dǎo)致人民離鄉(xiāng)背井,四出逃亡。舊說《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中激烈指責(zé)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造成陵谷災(zāi)變,以至“民莫不逸”。結(jié)合前三聯(lián)的描述,可見這里用的正是這層意思。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涼古城,無可賞心悅目,并非欣賞對象,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鑒照現(xiàn)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gòu)和想象,而且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也突出于表現(xiàn)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dǎo)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鑒戒的歷史遺跡,激發(fā)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方東樹評此詩曰:“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有詩人在,所以稱為作者?!保ā墩衙琳惭浴罚┲锌系刂赋隽诉@詩的藝術(shù)特點。
佚名

賞析

劉長卿,中唐詩人。唐肅宗時,曾因被人誣陷,自蘇州貶南巴(今廣東茂名縣)尉,行至鄱陽,就有《初聞貶謫續(xù)喜量移登干越亭贈鄭校書》詩,還有《余干夜宴奉餞前蘇州韋使君新除婺州作》,所以這首《登余干古城》當(dāng)作于逗留于鄱陽時。干越亭即在余干。余干即今江西余干縣,古時是秦漢舊置的縣城,《一統(tǒng)志》云在今余干縣東北。余干原由余水得名,余水源出玉山縣懷玉山,西經(jīng)上饒為上饒江,又西經(jīng)弋陽合弋溪等水為弋陽江,又經(jīng)貴溪、安仁至余干古城東。據(jù)詩中“平沙渺渺”句,古城的廢棄可能是遇到水災(zāi)或河道改變的緣故。
這首詩后四句,寄感慨最深,所以吳昌祺講后四句的藝術(shù)特點說:“三、四言城中,五、六曠望,其意以 ‘迷人’ ‘向客’反跌 ‘不知’也。”詩的首二句“孤城上與白云齊,”是寫自己登上高聳的孤城,與白云相接觸,這已表示了城過去是很雄偉的。“萬古荒涼楚水西”是說此城將永遠(yuǎn)荒涼的孤立于楚水即弋陽江的西邊。第三四句是先寫城中的殘敗,“官舍已空秋草沒”,寫舊時官舍已無人住,而被秋天的蓬蒿所掩沒。“女墻猶在夜烏啼”寫城上堞墻還很完好,卻成為夜晚烏棲和啼叫所在。由白天所見直想到夜晚烏啼,清楚地寫出一座被拋棄的荒無人煙的古城。五六句寫古城外的荒涼,從這兩句起開始寫入主體的感受。“平沙渺渺迷人遠(yuǎn)”,是說不是昔日良田被水災(zāi)破壞,就是水道干枯變?yōu)槠缴?,這平沙伸延遠(yuǎn)去,給人一片迷茫感。“落日亭亭向客低”,是寫夕陽緩緩西下,像是有意向客低頭。但作者的一片惆悵哀傷感,卻不是一直這樣寫下去,而是在七、八句中一反看平沙、落日都反映哀傷之情的感受,卻寫“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即特意反映那和有情的人不同的飛鳥,根本不知道滄海桑田的變化,依舊自由自在地整天飛翔在弋陽江畔的古城內(nèi)外。劉熙載《藝概》說:“離合謂之跌。”反跌即離開上聯(lián)所寫的感情,向相反方面陡然轉(zhuǎn)去。然而這種藝術(shù)手法是否與全詩的感慨的意思相反呢?則恰恰不是,而是相反相成,寫飛鳥不知“高山為谷,深谷為陵”(《詩經(jīng)·十月之交》)的巨大變化,正說明古城人蹤已絕,惟有全無盛衰興廢感的飛鳥飛來飛去,這正使人倍感哀痛。華茲華斯說:“人的頭腦中能從不同之中看到相同而感到愉快。”這也就是反跌的藝術(shù)作用。雍陶《經(jīng)杜甫舊宅》詩:“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山月不知人事改,夜來江上與誰期?”許渾《登洛陽古城》詩:“鴉噪暮云歸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憐緱嶺登仙子,猶自歡笙醉碧桃。”也都是用反跌法,使杜甫舊宅、洛陽故城倍顯得荒涼的,不過雍陶詩用無知的山月,許渾詩用想象中的仙人王子晉,寫法不完全相同罷了。
佚名

賞析

余干縣屬江西省,漢代為余汗縣,隋代改名余干,唐代遷移縣治,古城遂冷落。詩人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途經(jīng)此地,緬懷古跡,慨傷戰(zhàn)亂,寫下本詩。詩之妙,首先在緊扣題旨,“登”、“余干”、“古”、“縣城”諸義,都有詩句照應(yīng)。其次在景中有情,不是單純的懷古,兼有憂今傷時的寓意,所謂“興在象外”,別有寄托。“陵谷變”引《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中“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的詩意,借典故諷刺現(xiàn)實,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難。這樣,詩的第三層妙境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即“言外有人”,字面雖只見景物,但處處透露出人的活動、人的情感,不僅僅“有登城人在”、“有詩人在”,還有歷代人事的治亂、人物的生滅留下的影響,遠(yuǎn)非“情景交融”所能包容,因此后人認(rèn)為此詩主要特色在“突出于表現(xiàn)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這幾點長處,方氏均有確評,可謂獨具慧眼。
中國傳統(tǒng)文論從來提倡要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不作無病呻吟,即所謂“詩言志”。《禮記》明確闡釋道: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進(jìn)一步,則認(rèn)識到創(chuàng)作主體與表現(xiàn)對象的關(guān)系,即“心”與“物”的關(guān)系,意識到要抒寫主體的思想感情,不能脫離對周圍事物的描寫,但是不能溺于物象,以至顯示不出主體的神采面目。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指出: “詩人感物,聯(lián)類無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本來,主體與客體在作品中應(yīng)融為一體,但隨著文學(xué)描寫技巧的進(jìn)步,有些作品只在詞采物象上下功夫,以至“吟詠所發(fā),志惟深遠(yuǎn);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文心雕龍·物色》),主體形象漸被物象所掩,流為積弊。所以,后世文論家又注意到保留主體意識、刻畫主體形象的問題,要求“詩中有人”。龔自珍曾提出“善入善出”說,并得出“詩與人為一”(《書湯海秋詩集后》)的見解。黃遵憲更明確提出:“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至王國維,又提出“境界”說,并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但其所謂“無我之境”并不是不見詩人真情實感,只是觀照角度不同,做到了物我合一,“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而已。
以這種主張來看《登余干古縣城》,其高妙處,正在于物象狀繪真切細(xì)膩,而將主體意識——懷古傷今,主體形象——憂世憫民,不著痕跡地融注于物象——古城日暮之景。詩作只是平列古城內(nèi)外的荒涼冷寂,似乎沒有人物的活動,但并非純客觀的不動感情的描寫,而是從一個旅行至此的游子眼中寫出所見之景,并在景象中凝結(jié)著難以言說的郁郁深情。讀完詩,不僅詩人形象宛然在目,詩人情懷更令人怦然心動。“言外有人”即指這種境界,實即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云:“每當(dāng)我們達(dá)到純粹客觀的靜觀心境,從而能夠喚起一種幻覺,仿佛只有物而沒有我存在的時候,……物與我就完全溶為一體。”王國維是叔本華的信徒,他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說法正來自叔本華,故以叔氏原著為據(jù),當(dāng)更能體會到這種看似無人實際仍有“我”在的境界的韻味。
王國維《人間詞話》還指出:“無我之境,人唯于靜中得之。”叔本華《世界是意志和表現(xiàn)》論述道:“美是純粹客觀的靜觀心境。”《登余干古縣城》正作于日暮荒城的清寂時地,更鮮明地印證了它含有“無我之境”的優(yōu)美意趣。王國維較推崇“無我之境”,提出“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非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人間詞話》)此詩被論者贊為 “稱為作者”、“魂魄停勻”,確非無因。
對 “言外有人”還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吳喬《圍爐詩話》云:“人之境遇有窮通,而心之哀樂生焉。夫子言詩,亦不出于哀樂之情也。詩而有境有情,則自有人在其中。”意即只要詩境中含有詩人的感情,也就是“詩中有人”。所謂“言外有人”,指的正是詩句雖未直接寫人物的活動,仍然可見人的感慨、人的寄托,也就是依然“有人”。
佚名

賞析

《唐詩鼓吹評注》卷七:此登城而感興廢也。首言此城高與云齊,長枕于楚水之西,而蕭條已非一日矣。夫所謂蕭條者,官舍空而秋草綠,女墻在而夜烏啼,所見于楚水之西如是也。余且為之望平沙之渺渺,睹落日之亭亭,事有興廢,誰不憐之?乃沙鳥無情,不知陵谷之有遷變,朝來暮去于弋溪之上,非不悠悠自適也,亦知萬古之為蕭條哉?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二:(前解)一,寫古城之高;三、四承二,寫古城之蕭條。然看其一中有“上與”二字,即知早已寫到登古城者,二中有“萬里”與“楚水西”五字,即知早已寫到登古城之人,其胸中有兩行熱淚,一時且欲迸出來也。(后解)上解只寫古城城上,此解又寫城上回望也。“平沙渺渺”,寫城上人欲去何處。“落日亭亭”,寫城上人欲待何日。然則只好心絕氣絕于此弋陽溪上耳,而其如陵谷之又更變何?我能為無知之飛鳥也哉?
《昭昧詹言》卷一八:首二句破題:首句破“城”字而以“上與白云齊”五字為象,則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干”。三、四賦古城,而以“秋草”、“夜烏”為象,則不枯矣。以情有余味不盡,所謂興在象處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詩人在,所以稱為作者,是謂魂魄停勻。
《詩境淺說》丙編:盛唐之詩人懷古,多沈雄之作,至隨州而秀雅生姿,殆風(fēng)會所趨耶?此詩首句總寫古城之景,次句總寫蕭條之態(tài),三、四承次句,實寫其蕭條。昔之官舍,衣錦排衙,今則秋原草沒;昔之女墻,嚴(yán)城擁雉,今則夜月烏啼。五、六亦承次句,虛寫其蕭條,極目平沙,更無人跡,惟有向人斜日,伴憑高游客,少駐余光。末句謂一片荒城,消沈多少人物,而飛鳥無情,依舊嬉翔朝暮,鳥而有知,其亦如令威之化鶴歸耶?登臨覽勝者,每當(dāng)夕陽在野,易發(fā)思古之幽情,如近人《金陵》詩云:“芳草久荒邀笛步,夕陽還上勝棋樓。”《南陽》詩云:“疆里久荒申伯國,夕陽誰問漢家營。”《秦州》詩云:“鹿場零雨迷周道,雁影斜陽沒漢宮。”皆有對此蒼茫之嘆。因錄長卿“落日”句,偶憶及之,后之覽者,其有同感乎?
佚名




《登余干古縣城》   [中唐·劉長卿·七律]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登上孤城,空曠天低只覺人與白云齊,楚水以西像萬古荒原沒有人跡。

孤城:馀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稱“孤城”。楚水:淮水,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漢江西北。

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

當(dāng)年的官舍秋草淹沒,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烏棲息,發(fā)出哀啼。

女墻:城墻上的城垛。

平江渺渺來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

平沙遼遠(yuǎn)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

亭亭:高聳的樣子。

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

飛鳥不知道古城變深谷,朝來暮去悠然繞在弋陽溪。
陵谷變:山陵變成深谷,深谷變成高山。因馀干縣城后從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說“陵谷變”。弋(yì)陽溪:弋陽與馀干相連的一條小溪,在信江中游。



《登余干古縣城》,此詩為唐肅宗上元二年(761)詩人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jīng)馀干,所作的吊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

余干,即馀(yú)干:唐代饒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縣。詩人說“古縣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縣城。在今江西信江西北,漢代置余汗縣,隋代正名為余干縣。唐代遷移縣治,這個舊縣城逐漸荒落。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登上孤城,空曠天低只覺人與白云齊,楚水以西像萬古荒原沒有人跡。
楚水:淮水,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漢江西北。

馀干古城在一座小山上,故稱“孤城”。由于地勢高且周邊空曠,簡直與白云齊平;信江上游古屬楚國,楚水以西像萬古荒原,早已沒有人跡。遙想當(dāng)年,這里可是千年的縣城啊。

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當(dāng)年的官舍秋草淹沒,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烏棲息,發(fā)出哀啼。

女墻:城墻上的城垛。

頜聯(lián)對偶。

當(dāng)年的縣城官舍還在,只不過早已被秋草遮沒;

當(dāng)年的縣城城垛還在,就是早已被夜烏占據(jù)。

平江渺渺來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平沙遼遠(yuǎn)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

亭亭:高聳的樣子。

頸聯(lián)對偶。

瞭望遠(yuǎn)方,荒涼得使人迷茫;

落日掩影,比“我”這個客人低。

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飛鳥不知道古城變深谷,朝來暮去悠然繞在弋陽溪。
陵谷變:山陵變成深谷,深谷變成高山。詩文表面上說,這是馀干縣城唐時已從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說“陵谷變”。

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有句:“百川沸騰,山冢舉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span>后遂用為詠世事或自然變遷之典。唐崔途《過陶征君隱居》詩:“不隨陵谷變,應(yīng)只有高名?!碧茀侨凇逗蛷埳崛恕吩姡骸傲赀w谷變?nèi)珥殕枺佞Q山人字子喬?!?/span>

弋(yì)陽溪:弋陽與馀干相連的一條小溪,在信江中游。
城邊的飛鳥不知道世道的變化,還是優(yōu)哉游哉地繞著弋陽溪飛翔。
《登余干古縣城》是唐朝詩人劉長卿寫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懷古傷今之作。詩人通過描繪被貶途中余干古縣城的荒涼景色,在緬懷歷史的同時,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悲傷心情。

點擊輯期圖標(biāo),暢游古詩文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夜聽】《登余干古縣城》唐代 劉長卿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
楊萬里詩作《舟過安仁》中的“安仁”究竟在哪里?
日軍在上饒罪行:將3歲幼兒穿在刺刀上玩耍(1)
弋陽笑哥,說出自己的心聲
史類《中國雜史》隋唐--廣異記唐·戴孚撰陳尚君輯錄盧寧整理○余干縣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