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詩鑒賞辭典》第三百四十首《石壕吏》(杜甫)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捌

 【古風泊客一席談】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言古詩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拼音版:

mù tóu shí háo cūn ,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lǎo wēnɡ yú qiánɡ zǒu ,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lì hū yì hé nù , fù tí yì hé kǔ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tīnɡ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ɡ shù 。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yì nán fù shū zhì ,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ɡ , sǐ zhě chánɡ yǐ yǐ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shì zhōnɡ ɡènɡ wú rén ,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yǒu sūn mǔ wèi qù , chū rù wú wán qún 。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 qǐnɡ cónɡ lì yè ɡuī 。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jí yīnɡ hé yánɡ yì ,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yè jiǔ yǔ shēnɡ jué , rú wén qì yōu yè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tiān mínɡ dēnɡ qián tú , dú yǔ lǎo wēnɡ bié 。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作品介紹]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于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jié)描寫自然真實。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詩風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郁,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

[注釋]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現(xiàn)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
(2)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逾(yú):越過;翻過。走:跑,這里指逃跑。
(4)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
(5)啼:哭啼??啵浩嗫?。
(6)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
(7)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shù):防守,這里指服役。
(8)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9)新:剛剛。
(10)存:活著,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
(11)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jié)。
(12)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14)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孫”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16)老嫗(yù):老婦人。衰:弱。
(17)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18)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河陽,今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19)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20)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
(21)如:好像,仿佛。聞:聽。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獨:唯獨、只有。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zhàn)。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
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最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其詩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有《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賞析

壹/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文學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袄衔逃鈮ψ撸蠇D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皨D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奥爧D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nèi)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xiàn)出多次轉(zhuǎn)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zhuǎn)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币驗椤案鼰o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說:“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個孫子?。∵€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喂奶給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為“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jié)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感受?!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北砻骼蠇D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耙咕谩倍郑从沉死蠇D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詩如實地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面對這一切,詩人沒有美化現(xiàn)實,而是發(fā)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xiàn)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fā)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jié)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xiàn)手法?!袄艉粢缓闻D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zhuǎn)折和事件的結(jié)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zhuǎn)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jié)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jīng)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名家點評

陸時雍《唐詩鏡》:其事何長,其言何簡?!袄艉簟倍Z,便當數(shù)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浦起龍《讀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勢,……“三吏”夾帶問答敘事,“三別”純托送者、行者之詞。
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qū)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批點唐詩正聲》:語似樸俚,實渾然不可及。風人之體于斯獨至,讀此詩泣鬼神矣。
《詩鏡總論》: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漢、魏居多。第出手稍鈍,苦雕細琢,降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無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跡而情神,意近而情遠,意偽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齊于古人者,以意勝也。假令以《古詩十九首》與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諸什與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來,不知而自至之妙。
《詩源辨體》:子美《石壕吏》與《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樂府而用古韻,又上、去二聲雜用,另為一格,但聲調(diào)終與古樂府不類,自是子美之詩。
《唐風定》:述情陳事,瑣屑近俚,翻極高古,此神皆法《孔雀東南飛》,絕得其奧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實狀難讀。末四語酸楚更甚,唐祚不兒岌岌乎?”吳山民曰:“起二句勁;吏怒、婦啼,何等光景?!惺?,死其二,慘;‘惟有乳下孫’,危;‘出入無完裙’,可傷?!睉雨栆邸洌Z非由心,強作硬口?!咕谜Z聲絕’二句,泣鬼神語。結(jié)句尤難為情?!?/section>
《而庵說唐詩》:一篇述老嫗意,只要藏過老翁。用意精細,筆又質(zhì)樸,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蠖齋詩話》:近閱舊刻本,作“老婦出門首”,則“走”音同韻;既立門首,則張皇顧望,情勢躍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連換三韻,與“青青河畔草”詩同體。
《繭齋詩談》:含蓄二字,詩文第一妙處,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別”,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機到神流,乃造斯境。
《唐宋詩醇》:李因篤曰:響悲意苦。
《杜詩鏡銓》:頓挫(“吏呼”二句下)。獨匿過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古唐詩合解》:子美詩,如《無家別》、《垂老別》、《新婚別》與此,俱語語沉痛。如此詩敘事質(zhì)樸,意極精細,獨見尹法之妙。
《唐宋詩舉要》:吳曰:“此首尤嗚咽悲涼,情致凄絕?!?/section>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此用樂府體,亦開一法門。

佚名

賞析

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杜甫因救房琯獲罪,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冬末到洛陽。第二年(759年)三月,唐軍同安史叛軍戰(zhàn)于安陽河北。唐軍潰敗,郭子儀引軍斷橋退保洛陽。杜甫隨潰散的市民離開洛陽,折往華州任所。途中就所見所聞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寫下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妒纠簟肪褪恰度簟分械囊皇?。
 《石壕吏》通過作者在一個村莊耳聞目睹的縣吏深夜抓丁和老婦哀哀而泣的陳述,揭示了戰(zhàn)亂帶給人民的無盡災難和深刻的社會危機。這首詩以“問答敘事”的寫實手法,達到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和高度的敘事技巧的完美統(tǒng)一。所謂問答敘事,就是通過典型環(huán)境里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進行描寫和敘述,借以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這首詩首尾各四句敘事,中間通過老婦之口對一家人丁男抓盡戰(zhàn)死、老弱且不能相保的慘狀進行敘述,使作品揭露現(xiàn)實更加深刻和真實。而且它使用問答敘事手法非常隱蔽和巧妙,隱去了“吏”的逼問,單寫“老婦”的回答,讓讀者從“婦啼”之景去想象“吏呼”之狀。這樣藏問于答,答中見問,既節(jié)省了筆墨,又增加了詩歌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解讀過程中充分展開想象,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作者的命意。陸時雍評此詩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闭f明問答敘事手法的巧妙運用,使此詩收到了言簡意深的良好藝術效果。
該詩開首四句便交待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語言環(huán)境?!澳和妒敬濉秉c明時間、地點及全詩線索,并以作者不投城鎮(zhèn)客棧而投偏僻村莊一舉,暗示出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坝欣粢棺饺恕苯淮录?,使氣氛驟然緊張?!袄衔逃鈮ψ?,老婦出看門”兩句把緊張氣氛強化,并引出陳述者。一系列動詞的使用,使開頭“有猛虎攫人之勢”,極好地烘托了氣氛?!袄艉粢缓闻瑡D啼一何苦”兩句,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同時又暗示了下面的情節(jié)。吏呼之“怒”和婦啼之“苦”形成鮮明對照,意味著老婦所言,全是氣勢洶洶的縣吏喝叫逼問出來的。那么,從老婦的每一聲哭泣、每一句回答,從她依次提到的“三男”、“乳下孫”、“孫母”、“老嫗”等每一個人,我們可以想到縣吏的兇焰和他們一步步的逼問。對話的全過程乃至更多的細節(jié)就都歷歷在目地呈在讀者面前了,不須作者多費筆墨,面面俱到地描寫了。最后老婦所說“請從吏夜歸”等語意味著老婦被縣吏連夜帶往河陽去了,老翁終于沒被抓走?!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還是聽覺描寫,卻是無聲勝有聲。人走了,夜深了,一片寂靜,這寂靜卻仿佛是百姓無聲的哭泣,血淚的控訴。這真正是厚積而薄發(fā)的點睛之筆,使作者的情感傾向立刻明朗起來,全篇命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最后兩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照應開頭,線索 (作者的所見所聞)重新出現(xiàn),使全詩獲得一種無可懷疑的真實性。荒涼凄慘的送別場面,再次關照主題,使之獲得更高層次的真實性。
 問答敘事是這首詩的主要敘事技巧。全詩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前面四句交待“我”的行蹤及制造語言環(huán)境,中間部分作者隱去“我”甚至問話的縣吏,由老婦的回答敘述主要內(nèi)容。作者這樣完全訴諸聽覺的描寫,不加任何主觀介入,使這一過程能完整地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產(chǎn)生一種親臨其境之感,這就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實境層次的真實感。后四句再寫作者的行蹤,暗中照應前面的內(nèi)容,使作品又具有了一種實證意義上的真實性。這兩重真實性,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社會批判力量。
 中國上古詩歌有“問句體”或曰“問答體”。屈原的《天問》是一首抒情哲理詩,但它的文體極為怪誕,通篇由問句構(gòu)成。蕭兵先生稱之為“問句體”或曰“問答體”,認為該詩體與少數(shù)民族的“盤詩”、“對歌”的風俗有關,也與上古教育方法里的考問制度有關,但它們的共同來源,都是原始初民成丁儀式上的考問制度?!对娊?jīng)·國風》里就有一些“對歌”形式的詩篇,如《采蘋》和《采蘩》。這兩首詩都是三節(jié),每節(jié)由兩個一問一答組成,主要是敘事,有人認為是一問一答的勞作歌。在漢樂府民歌里,問答敘事之法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如《上山采蘼蕪》、《孔雀東南飛》等,主要用于刻畫人物和抒情方面。在唐詩里面以問答敘事甚至藏問于答的例子也不難找,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倍鸥@首《石壕吏》向民歌學習,借用問答敘事的形式,使全詩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是問答敘事的經(jīng)典之作。
佚名

賞析

叁/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暴發(fā)了安史之亂。次年春,洛陽、潼關相繼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叛軍攻破長安后,大肆燒殺搶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軍發(fā)生內(nèi)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王朝乘機反攻,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敗退到鄴城,叛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朝。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統(tǒng)帥大軍圍困鄴城,雖長期相持不下,但形勢向著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發(fā)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肅宗昏庸無能,處置不當,使圍困鄴城的九路節(jié)度的官軍沒有統(tǒng)一的主帥,指揮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來救鄴城,與被圍鄴城的安慶緒內(nèi)外呼應,結(jié)果60萬官軍一舉潰敗。形勢急轉(zhuǎn)直下,洛陽、潼關又面臨危險。唐朝統(tǒng)治者為了扭轉(zhuǎn)危機,加強防備,于是到處抓人補充兵源,而戰(zhàn)場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帶,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強拉硬抓,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是時,杜甫已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正從洛陽返回華州,路過新安、石壕,親眼看到百姓在慘遭叛軍的燒殺蹂躪之后,又飽受官軍征兵拉夫的騷擾之苦。詩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動而又復雜矛盾的,面對國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他痛恨安史叛軍的禍國殃民,責怨朝廷官吏的昏聵無能,憐憫百姓的悲慘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堅決御敵,更希望人民忍痛奮起投入戰(zhàn)爭,從而挽救國家的危難。這些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和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就在這首詩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現(xiàn)了出來。
這是一首古體敘事詩,稱杜詩為“詩史”,也正是指這一類的作品,它記載了詩人自己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煞譃槿?,首尾各四句敘事為一、三段,中間十六句敘言為第二段。
第一段開頭便開門見山,直陳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點出了時間——黃昏薄暮,地點——石壕村,人物——詩人自己。其中一“投”字,著力而恰切地表現(xiàn)了在兵荒馬亂之際,一個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獨旅客在慌不擇處的情況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場風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闖入民家捉人,不僅是年輕力強的壯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難以逃脫。然而這種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聞風而走,老婦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時還要掩護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兒媳,于是開門應對,見機行事,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發(fā)生。
第二段全是敘言,讓詩中主人公出場邊啼邊訴,而詩人自己卻退居幕后。開頭兩句,一呼一啼,情態(tài)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沒捉到人,二是要進一步逼迫;婦所以“苦”,一是哭訴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進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婦的對話,而省略了吏人的逼問,但讀者細心體味,在老婦層層哀求的字里行間,可以揣測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責聲。老婦理由說盡,沒有得到憐憫。哀求無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進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婦也確有痛恨敵寇,一效微力的愛國獻身精神,于是毅然跟從吏人到河陽應役去了。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經(jīng)過。
第三段,又用敘事的方法,老婦終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責的聲音消失了。夜深人靜,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他隱約聽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聲,伴隨這哭聲,或者也同時暗暗流著憐憫同情的淚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詩人和老翁都懷著難忍的苦衷,沒有安慰,沒有勸解,巨大的悲痛都隱藏在這無言的告別之中,詩人沉重的心頭上又壓上了一塊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滿目凄涼的旅途。
詩結(jié)束了,但詩人深沉激蕩的思想情感,卻引導讀者去聯(lián)想體會那無窮的言外之音。
這首詩淺近易讀,但言近意遠,其中蘊含著深刻復雜的思想容量,蘊含著詩人難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詩易解,而言外意人未盡解?!边@個說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佚名

賞析

肆/

 這是一首揭露官吏橫暴、反映人民遭受戰(zhàn)亂苦難的情景詩。
 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 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史叛軍安慶緒部于鄴城 (今山西鄴縣),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士卒傷亡慘重。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詩人正由洛陽經(jīng)過潼關,趕回華州 (今陜西華陰縣) 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 “三吏” 與 “三別” 六大名篇。“石壕吏” 是 “三吏” 中的第一篇。
 前四句為第一段。首句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澳骸?字和 “投” 字值得細品,不宜輕易放過。古代旅人都要 “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荒馬亂的動蕩年月。而詩人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靠到一個小小的石壕村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很富于暗示??梢栽O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 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 或者還有其他原因??傊?,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烘托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次句則是全詩的綱,以下情節(jié)都是從這里生發(fā)出來的。不說點兵、征兵、招兵,而說“捉人”,已經(jīng)有了在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個“夜” 字,含蘊更為豐富。一是表明官府“捉人” 之事時常發(fā)生,老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二是表明縣吏 “捉人” 的手段狠毒,趁老百姓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三是表明官吏 “捉人” 之爛,兵丁應該是男性壯丁,現(xiàn)在是捉人,則不分男女老幼皆在可 “捉” 之列。同時,詩人是 “暮” 投來的,從 “暮” 到 “夜” 已過了好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休息了。所以下面的事態(tài)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三、四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 “捉人” 之害,晝夜不安,即使夜深人靜,一聽到門外有點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 “捉人” 了,老翁立刻 “逾墻” 逃走,由老婦去開門周旋。
 接下來的十六句為第二段。五、六兩句概括、形象地寫出了 “吏” 與“婦” 的尖銳矛盾:一 “呼” 一“啼”、一 “怒” 一 “苦” 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嫗以下的長篇述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皨D啼一何苦” 是 “吏呼一何怒” 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的 “呼” 與 “怒”,全力描寫婦的 “啼苦” 與結(jié)果,而吏的 “呼怒” 自見?!奥爧D前致詞” 句承上啟下,而聽是詩人在聽。“致詞” 是老嫗 “苦啼” 著回答縣吏的 “呵問”。讀下面十三句的 “致詞”,千萬別以為是老嫗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坐在那里洗耳恭聽; 實際上 “一何怒” 與 “一何苦” 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前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詩人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描寫得細致入微。八至十二句是致詞的第一個層次??梢韵胍娺@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呵問訴苦的。此前詩人已用次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 時,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沒找到一個男丁,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 老嫗于是苦訴出 “三個兒子都拉去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打仗戰(zhàn)死了?!?也許縣吏呵斥她在撒謊,老嫗還把書信交給縣吏看。總之,“存者偷生、死者長已”,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的人了?快交出來!” 老婦又針對這一斥問苦訴:“沒別的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 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嫗先說了“家里再沒人了”,而在此關鍵時刻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縣吏怒吼聲的驚嚇,哭出了聲來,掩口也不頂用。縣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你是在撒謊,不是還有個孩子在哭嗎?” 老嫗不得已,這才說道:“只有個孫子啊! 還在吃奶呢,小得很!” “吃誰的奶? 總有個母親吧! 還不把她交出來!” 老嫗擔心的事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后,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連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沒有,穿得破破爛爛的進進出出,怎么好讓你看見呢? 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嫗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了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氣雖然衰微,請求跟你們連夜趕到河陽前線應急,還可以為作戰(zhàn)的士兵做早飯。”婦、吏的對話到此結(jié)束,最后是縣吏竟然同意老嫗赴役,不再怒吼了。
 尾四句為第三段。既照應前四句所涉及的人物,又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詩人的感受?!罢Z聲絕” 表明老嫗已被抓走; “泣幽咽” 是說兒媳婦在低聲哭泣哽咽。此時老翁尚未回來?!耙咕谩?二字,反映了老嫗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 “如聞” 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 “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夜久” 未能入睡,不知什么時候才打了一會盹兒。收尾兩句于敘事中飽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嫗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嫗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一個人作別登路。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后人有評此詩者說: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如此,民不聊生極矣! 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qū)盡壯丁,及老弱婦孺,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tǒng)治者的寶座也確屬岌岌可危了。詩人面對當時現(xiàn)實,如實地揭露了政治的黑暗,發(fā)出了石壕吏夜間亂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本詩的藝術表現(xiàn)最大的特點是精練,事長言短。全詩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fā)了議論,且愛憎強烈,傾向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jié)省了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全詩僅一百二十字,卻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上的復雜矛盾與沖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佚名

賞析

伍/

《石壕吏》是杜甫的著名組詩 “三吏”“三別”中的一首,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這一年的三月,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率六十萬大軍,和叛軍史思明會戰(zhàn)于鄴城(唐相州,今安陽),結(jié)果被叛軍打得大敗,不得不截斷河陽橋以保衛(wèi)東都洛陽的安全。鄴城大敗后,東都士民驚駭,四散奔逃,杜甫可能就在這種情況下,由洛陽逃奔華州,親眼目睹了官吏亂抓民夫的悲慘景象。
 “暮投石壕村”開首四句,以極簡煉的語言,拉開了所發(fā)生故事的序幕。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 詩人由洛陽至華州的途中,因天晚而到村中投宿?!巴丁弊謱懗隽舜髞y之時那種倉惶急遽的情形。投宿不久,官吏趁黑夜來捉人的事情就發(fā)生了。老翁因怕被捉而翻墻逃跑,老婦則主動前去應付?!俺鲩T看”或作 “出看門”、“出門守”皆非是。這是后人妄改杜詩。杜甫詩集最早的北宋本子,正作 “出門看”。其實,真、文、元、寒、刪、先諸韻,古詩通押。據(jù)李因篤 《古今韻考》, “村”屬元韻, “人”屬真韻, “看”屬寒韻,因此一點也不存在不葉韻的問題。而且,“逾墻走”和“出門看”對仗得也非常整齊。
 從“吏呼一何怒”到“猶得備晨炊”,主要記述詩人耳聞到的老婦和吏人的對話, 從而介紹了老婦全家悲慘的遭遇和境況。這是“吏夜捉人”故事的主要部分?!袄艉簟?二句, 是對 “吏”、“婦”二人對話情態(tài)的描述,“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一何怒”和 “一何苦”就把吏的兇惡相和婦的痛苦相一下子顯現(xiàn)出來了。這是客觀的敘事,但表現(xiàn)出詩人強烈的愛憎。老婦的“前致詞”,似并非一口氣說下來,其間很象是與官吏們有語言的往來。當吏問到家中有何人時,她講出了三個兒子戍守鄴城, 由于大敗,兩個兒子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傷心事?!按嬲咔彝瞪?二句則寫出了老婦喪子后的無限傷感。吏并不為老婦的傷感而動心, 追問家中還有誰在, 老婦只好回答“惟有乳下孫”和“出入無完裙”的兒媳了?!叭橄聦O”,正在吃奶的小孫兒。孫兒須吃奶,且兒媳“出入無完裙”,可是官吏們依然逼迫不止,那么,老婦就只有自己要求前往了。河陽,在今河南省孟縣,當時郭子儀鎮(zhèn)守河陽。老婦最后毅然決然地要去做郭子儀麾下的一名炊事老兵, 雖則是出于逼迫,也可謂是正義之舉了。
 “夜久語聲絕”四句,是這個故事的尾聲。夜深了,吏捉人的嘈雜聲沒有了,“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對話聲也沒有了,在這萬籟俱寂的深夜里,詩人聽到了兒媳的嗚咽啜泣。那是兒媳想起被捉去的婆婆,想起戰(zhàn)死的親人和將來的命運, 因而在悲泣?!捌难省?,指抽抽答答地哭, 不是放聲大哭。這無聲的啜泣,能使我們想到,這位屢遭禍難的兒媳承受了多么大的內(nèi)心痛苦!“登前途”是說重新上路。因為老翁在天明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所以詩人能夠跟他告別?!蔼毰c老翁別”, 則老婦被抓去已不言而可知了。
 《石壕吏》反映出詩人矛盾的心境,他寫連老婦人也被抓應役,真實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對飽嘗戰(zhàn)亂之苦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詩中的老婦, 不僅機智、勇敢, 而且深明大義, 在國家危難之際, 以國事為重, 以大局為重, 則又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人民忍辱負重愛國精神的贊許。這首詩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把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進客觀的敘述描寫之中,處處是在作客觀的描寫,處處又都有作者的評判和愛憎。特別是詩的結(jié)尾,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敘述完了便戛然而止,何等利索! 然而, 正因為這樣做卻能引起讀者的遐想, 收到余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佚名

賞析

陸/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暴發(fā)了安史之亂。次年春,洛陽、潼關相繼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叛軍攻破長安后,大肆燒殺搶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軍發(fā)生內(nèi)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王朝乘機反攻,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敗退到鄴城,叛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朝。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統(tǒng)帥大軍圍困鄴城,雖長期相持不下,但形勢向著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發(fā)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肅宗昏庸無能,處置不當,使圍困鄴城的九路節(jié)度的官軍沒有統(tǒng)一的主帥,指揮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來救鄴城,與被圍鄴城的安慶緒內(nèi)外呼應,結(jié)果60萬官軍一舉潰敗。形勢急轉(zhuǎn)直下,洛陽、潼關又面臨危險。唐朝統(tǒng)治者為了扭轉(zhuǎn)危機,加強防備,于是到處抓人補充兵源,而戰(zhàn)場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帶,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強拉硬抓,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是時,杜甫已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正從洛陽返回華州,路過新安、石壕,親眼看到百姓在慘遭叛軍的燒殺蹂躪之后,又飽受官軍征兵拉夫的騷擾之苦。詩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動而又復雜矛盾的,面對國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他痛恨安史叛軍的禍國殃民,責怨朝廷官吏的昏聵無能,憐憫百姓的悲慘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堅決御敵,更希望人民忍痛奮起投入戰(zhàn)爭,從而挽救國家的危難。這些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和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就在這首詩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現(xiàn)了出來。
 這是一首古體敘事詩,稱杜詩為“詩史”,也正是指這一類的作品,它記載了詩人自己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煞譃槿?,首尾各四句敘事為一、三段,中間十六句敘言為第二段。
 第一段開頭便開門見山,直陳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點出了時間——黃昏薄暮,地點——石壕村,人物——詩人自己。其中一“投”字,著力而恰切地表現(xiàn)了在兵荒馬亂之際,一個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獨旅客在慌不擇處的情況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場風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闖入民家捉人,不僅是年輕力強的壯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難以逃脫。然而這種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聞風而走,老婦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時還要掩護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兒媳,于是開門應對,見機行事,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發(fā)生。
 第二段全是敘言,讓詩中主人公出場邊啼邊訴,而詩人自己卻退居幕后。開頭兩句,一呼一啼,情態(tài)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沒捉到人,二是要進一步逼迫;婦所以“苦”,一是哭訴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進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婦的對話,而省略了吏人的逼問,但讀者細心體味,在老婦層層哀求的字里行間,可以揣測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責聲。老婦理由說盡,沒有得到憐憫。哀求無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進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婦也確有痛恨敵寇,一效微力的愛國獻身精神,于是毅然跟從吏人到河陽應役去了。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經(jīng)過。
 第三段,又用敘事的方法,老婦終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責的聲音消失了。夜深人靜,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他隱約聽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聲,伴隨這哭聲,或者也同時暗暗流著憐憫同情的淚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詩人和老翁都懷著難忍的苦衷,沒有安慰,沒有勸解,巨大的悲痛都隱藏在這無言的告別之中,詩人沉重的心頭上又壓上了一塊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滿目凄涼的旅途。
 詩結(jié)束了,但詩人深沉激蕩的思想情感,卻引導讀者去聯(lián)想體會那無窮的言外之音。
 這首詩淺近易讀,但言近意遠,其中蘊含著深刻復雜的思想容量,蘊含著詩人難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詩易解,而言外意人未盡解?!边@個說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佚名

賞析

柒/

《石壕吏》寫在石壕村遇吏捉人之事,意在揭露、抨擊吏之兇狠、狡詐與冷酷。石壕,即石壕鎮(zhèn),在河南陜縣東。
 此詩開頭二句總提詩人暮投石壕村時所遇之事;中間寫夜間所發(fā)生的吏捉人的全過程,有人物活動和人物間的精彩對話,有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結(jié)句寫詩人天明離開農(nóng)家。石壕吏趁夜來捉人,老翁翻墻而逃??磥磉@類事件已發(fā)生過多次。老翁逾墻逃跑,乃出于無奈,老翁走后,老婦與吏的尖銳沖突便展開了?!袄艉粢缓闻保耙缓巍鄙蹀o也。吏又呼又怒,聲高氣盛,咄咄逼人。接著是“婦啼一何苦”,與吏的呼和怒相對應,詩人巧妙地在婦人啼而苦中留下了供讀者思考的廣闊空間。細味老婦的應對之詞,可看到兩點情況:一是話中有情節(jié)性,不是一口氣說完的;二是老婦的話,實際上句句針對吏的逼問。在老婦,是用盡心機,要把吏應付走;而在吏,則是用盡機關要把人捉到手。這是一場“智斗”。
“三男”五句,是吏、婦斗爭的第一個回合,吏要捉人,她說自己三個兒子都去當兵了,兩個剛戰(zhàn)死在鄴城前線,死的永遠不能再活了,還活著的就容我們偷活幾年吧。這是企圖動之以情。“室中”四句為斗爭的第二回合,曲折最多。冷酷無情的吏,不為所動;老婦因老翁已走,便大膽地回答他:“室中更無人”。更無人,絕對無人也。官吏聽此豈能相信,所以接下去又說,“惟有乳下孫”。這話卻被吏抓住了把柄,既有乳下孫,總有個母親吧!于是她不得不補充說:“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彪m有一個媳婦,但因丈夫剛死,尚未出嫁,而且身上一件完整的遮羞衣服都沒有,如何出外見人呢?把不肯對外人道的話也向吏說了。這是企圖再動之以情且說之以理。但是,吏仍不肯放松,老婦只好又退一步,“老嫗”四句,便是斗爭的第三回合。老婦為了保住全家,最后只得答允自己去河陽軍中服役。河陽,在今河南孟縣黃河北岸,當時敗退的官軍駐此。這番話表明當時唐王朝由于軍事形勢緊急,對征兵已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加以縣吏如狼似虎,青壯全部被征上前線,連老翁、老婦也不放過。由此可見,當時人民的苦難達到了何等地步?!耙咕谩倍?,是寫吏去后詩人所聞,與前文“聽”字相呼應?!叭缏劇保[約聽到也,此應是媳婦之哭聲。泣幽咽,符合她的身份特點與此時環(huán)境。到天明,詩人出發(fā)“獨與老翁別”說明婦被抓走,老翁潛歸了。
 前二詩寫吏,都是親見、親自與之打交道,用問答手法寫,此詩寫吏,則是親聞,親歷其境而未直接與吏打交道,故用實錄耳聞老婦語的手法寫。這是極為巧妙的隱筆,不但自己隱而不出,連吏的言行亦隱在婦的答話之中,我們聽到老婦的那番話,時時都感覺到她是處在吏的步步進逼之中。有人分析此詩,只講老婦和百姓如何受害,實乃皮相之談。詩題既為《石壕吏》,理所當然的是寫吏,寫老婦正是為了寫吏,老婦只不過是吏的陪襯,吏的映身。
 此詩整首聯(lián)絡如網(wǎng),首尾照應緊密,暮投與朝發(fā)聯(lián)絡,翁走與翁歸聯(lián)絡,聽婦說有孫有媳與“如聞”聯(lián)絡,而吏之呼怒、婦之啼苦,更是貫徹始終。
 此詩純從耳聞來寫吏與民的矛盾沖突,不加入詩人任何一點主觀感受,似乎太客觀、太冷靜。但細味全詩,正是在這客觀與冷靜中充分發(fā)揮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無比威力,事件是如此的典型,就讓事實來說話吧,而加入任何一點主觀的因素,都是多余的,是畫蛇添足。有的論者責備杜甫在詩中竟“完全作為一個無言的旁觀者,是值得驚異的”。須知這是寫詩,這是歷史的實錄,有形象在,本不須有言,何必強言?難道非要杜甫叫罵一番或充當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俠不可?果如此,則詩不成詩,人亦不成其歷史之人矣。
 陸時雍曰:“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shù)十言。文章家所云要會,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七引)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qū)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哉! (仇兆鰲《杜詩詳注》)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 首尾各四句敘事中二段敘言?!袄衔獭笔孜惨灰?,中間在老婦口中,偏以個個訴出,顯其獨匿老翁,是此詩作意處。(浦起龍《讀杜心解》)
 征調(diào)累及老婦也。三男從戍,二亡一存,豈宜更捉老婦?是比“次選中男”更酷矣,起六句敘吏捉人,翁走婦出;次敘老婦致吏之辭,即及吏捉老婦以去。詩妙處亦正妙于斬然敘訖而止。( [清]陳式《杜意》)

佚名

賞析

捌/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的秋天,杜甫因上疏營救房琯獲罪,由左拾遺貶為華州(今陜西省華陰縣)司功參軍。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陽。這時,“安史之亂”的頭子安祿山已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已由洛陽北走渡河,退保鄴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正被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yè)等九節(jié)度使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包圍。杜甫認為形勢已有好轉(zhuǎn),在洛陽寫下了《洗兵馬》那篇名作,表達了“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的愿望。但是昏庸的唐肅宗害怕九節(jié)度使“難相統(tǒng)屬”,因而“不置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充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樣,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便陷于“進退無所稟”的無政府狀態(tài),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體”。而“安史之亂”的另一個頭子史思明又在這時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率兵來救鄴城。乾元二年三月初,兩軍戰(zhàn)于安陽河北,“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唐軍潰敗,郭子儀引軍斷河陽橋退保洛陽,“戰(zhàn)馬萬匹,只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留守崔園、河南尹蘇震等南奔襄、鄧;“諸節(jié)度使各潰歸本鎮(zhèn)”。杜甫便在“東京市民驚駭,奔散山谷”的時候離開洛陽,折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經(jīng)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組詩《三吏》、《三別》?!妒纠簟?,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或作“出門看”、“出門首”等)?!边@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因此,一開頭即截斷眾流,排除與此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詩為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澳和妒敬濉敝械摹澳骸弊?、“投”字、特別是“村”字,都含義豐富,值得仔細玩味,不宜輕易放過。這里的“石壕村”,歷來的注釋者都說它就是河南陜縣城東七十里的“石壕鎮(zhèn)”,有的研究者還因此說“詩人投宿在一家招商小客店里”。既然如此,那么詩人為什么不用“鎮(zhèn)”字,卻偏偏要用一個“村”字呢?如果說僅僅為了押韻,顯然沒有說服力。五言詩(不論是古體或近體)的首句,一般不押韻。即如《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新安吏》等等,就都是第二句起韻的。詩人用“村”字,應該是另有緣故。就通常情況說,分散、偏僻的農(nóng)村是惡吏“捉人”的典型環(huán)境,而人煙密集的市鎮(zhèn)卻與此不同,此其一。市鎮(zhèn)財物集中,又連接大路,比分散、偏僻、貧困的農(nóng)村更容易受到亂軍的搶掠,此其二。看起來,詩人是把離“石壕鎮(zhèn)”不遠的一個小村莊叫做“石壕村”的。誰都知道,鎮(zhèn)上有“招商小客店”供旅客投宿,而離開大路的小村莊,卻不是投宿的處所。同時,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不佳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落日恐行人”這句詩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更何況在兵連禍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壓根兒不敢走大路,繞開了“石壕鎮(zhèn)”;或者當趕到“石壕鎮(zhèn)”的時候,鎮(zhèn)子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傊攘任遄?,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時代氣氛。包圍在這種時代氣氛里的一個小村莊已經(jīng)被濛濛暮靄所吞噬,那么當黑沉沉的夜幕降落之后,將會發(fā)生什么呢?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huán)境烘托說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舉,而用一個“捉”字聯(lián)系起來,點出了矛盾雙方和矛盾的性質(zhì),從而也預示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及其悲劇性的結(jié)局。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意就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一段時間,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此后的“聽婦前致詞”、“如聞泣幽咽”,也已經(jīng)在這里埋下了伏線?!袄衔逃鈮ψ?,老婦出看門”兩句,表明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因為在當時,由于有“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新婚別》)之類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婦女的——當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悲痛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密切關系?!皨D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俺隹撮T”的老婦遇上的如果不是兇暴的縣吏,而是象杜甫那樣“窮年憂黎元”的客人,就不會無端苦“啼”。很明顯,“吏呼”是因,“婦啼”是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風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畫家筆下,并不寫風,只寫波翻浪涌,而風自見。杜甫在這里正用了這種手法。他在用兩句詩寫出了矛盾的兩個方面及其因果關系之后,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的情狀也不難想見。“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面對如此兇暴的縣吏,不可能主動地同他們談家常。老婦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針對著縣吏的逼問,因而逼問的內(nèi)容,都從回答中暗示出來。寫“致詞”內(nèi)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zhuǎn)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還顯得很健談;而縣吏,則還懂得讓人把話說完的道理,在那里洗耳恭聽。完全不是這回事。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
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zhuǎn)折??梢韵胍?,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啼訴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看門”,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边@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了一句“惟有乳下孫”。
在老翁逾墻逃走之后,“室中”實際上有三個人。老婦說“室中更無人”,意在藏過媳婦和孫子。如今孫子已被發(fā)現(xiàn),則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藏過媳婦。所以在供認有個孫子時,特意用了“惟”字?!拔┯小闭撸爸挥小币?,“更無”也。用“惟有”二字,其生怕兒媳婦被發(fā)現(xiàn)的心理活動已躍然紙上。與此同時,她又要強調(diào)孫子很小,所以又用了“乳下”二字。滿以為這樣一說,媳婦和孫子就都可以保全;萬沒想到既兇又奸的縣吏又從這一回答中抓住了把柄,追問道:“‘乳下孫’吃誰的‘乳’?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崩蠇D的“致詞”,到此結(jié)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呼”了。
 “詩要字字作,也要字字讀?!睂τ谧肿肿鞒龅暮迷?,必須字字玩味。囫圇吞棗,是談不到藝術欣賞的。作詩要用形象思維的方法,讀詩亦然。詩歌雖有形象性,但并不象電影之類的視覺藝術那樣具有形象的可見性,因而在讀詩的時候,必須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歷史知識,想象出作者所描寫的那幅生活圖畫。詩的形象,有它的確定性,按照詩的形象所確定的范圍去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說,是會加深對原詩的理解的。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薄詈笠欢沃挥兴木?,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感受?!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北砻骼蠇D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耙咕谩倍?,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來。入“夜”之時,吏來“捉人”,直到“夜久”,“語聲”才“絕”。一個“久”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有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詩人“獨”與老翁告“別”之后,在“前途”上又會遇見什么呢?翻一下杜甫的詩集,就知道他緊接著遇到的是“新婚別”、“垂老別”和“無家別”等一系列男男女女生離死別的人寰慘景。
 這首詩只有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個字,卻在如此驚人的深度與廣度上反映了現(xiàn)實,這是和詩人同情人民,熟悉生活,善于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分不開的。詩人寫的是他耳聞目睹的事件,但有選擇,有舍棄,有明寫,有暗寫,有提煉,有概括。一句話,他在塑造典型,而不是記流水賬。有的研究者認為這首詩“完全是素描”,這是不確切的。和這樣的認識相一致,那位研究者對作者提出的許多責難,也很難令人信服。例如他說:“杜甫是站在‘吏’的立場上的?!度簟分兴鶎懙摹簟疾荒敲戳钊嗽骱??!纠簟m然比較兇,但只是聲音兇而已?!焙茱@然,這只抓住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認為“吏”不過在進門之時吼了幾聲罷了。對于通過老婦的“前致詞”對吏的一再威逼的暗寫,是沒有注意到的;對于通過“有吏夜捉人”的具體描述所表現(xiàn)的思想傾向性,是視而不見的;對于“婦”和“吏”的尖銳矛盾所具有的典型意義,更是不屑一顧的。又如說:“詩人完全作為一個無言的旁觀者,是值得驚異的。呼號很猛的差官沒有驚動詩人,可以理解,因為只消表明身分是華州司功,就夠了?!比缭谇懊嫠治觯娙瞬⒉辉诂F(xiàn)場,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隔門“聽”出來的,壓根兒沒有“旁觀”。此其一。更重要的是:敘事詩中的“敘述人”,乃是一個藝術范疇。
《無家別》的敘述人是“因陣敗”而“歸來尋舊蹊”的“我”。這個“我”顯然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妒纠簟返臄⑹鋈伺c此不同,他不是詩中的主人公“老婦”,而是“暮投石壕村”,“聽”老婦“前致詞”的“我”。這個“我”,可以被看成自己,但作為一個藝術范疇,為了敘述的方便,并不排除虛構(gòu)和想象,不能把他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完全等同起來。比如杜甫在《石龕》詩中寫道:“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逼渲械摹拔摇碑斎皇亲髡?,但顯然與實際生活中的作者有區(qū)別。要不然,有十個杜甫,也被野獸吃掉了。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把《石壕吏》的“敘述人”和做著華州司功的官兒的杜甫完全等同起來呢?按照那位研究者的意見,作者必須在詩里寫出他以華州司功的官勢趕走那“捉人”的悍吏,才算沒有“站在‘吏’的立場”。但用這樣的要求搞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批評,恐怕是行不通的。須知杜甫是在寫詩,而我們是在讀詩啊!
 有些研究者從“安史之亂是非正義性的”這個概念出發(fā),說《石壕吏》塑造了一個自愿報名參軍的老婦形象,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顯然,這是不合詩的原意的。細讀全詩,那老婦何嘗是自愿“急應河陽役”呢?她“應河陽役”,分明是迫不得已,她那么“急”,更分明是迫不得已。不“急”,就要發(fā)生更嚴重的后果啊!這些好心的研究者不顧特定環(huán)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根據(jù)“請從吏夜歸……”的“致詞”肯定了“老婦”的愛國主義精神,總算沒有“歪曲勞動人民的形象”,但這樣一來,將置“逾墻走”的“老翁”于何地呢?由于安史叛軍的殺戮、搶掠,人民希望平叛;由于希望恢復“開元盛世”,杜甫也要求平叛。但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對待叛軍,卻那樣腐朽無能;而對待希望平叛、甚至已經(jīng)貢獻出三個兒子的勞動人民,卻如此殘暴無情。詩人杜甫面對這一切,沒有美化現(xiàn)實,向“圣明天子”獻頌歌,卻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發(fā)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難能可貴、值得高度評價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一面鷹犬四出、亂“抓壯丁”,一面下令從中學《國文》課本中刪去《石壕吏》,正說明這篇詩具有多么強大的批判力量!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里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qū)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民為邦本”,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tǒng)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這位“封建文人”在對《石壕吏》作了注釋之后講了這些話,也許是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從這里汲取一些歷史教訓吧!事實證明,反動統(tǒng)治者很難汲取這種教訓,所以終歸滅亡;但仇兆鰲的意見,對于我們領會杜甫寫《石壕吏》的意圖,還是不無幫助的。
 在藝術表現(xiàn)上,這篇詩有許多特點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一百二十個字,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xiàn)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高的藝術境界,當然和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無疑也起著重要作用。
 一、寓褒貶于敘事。這篇詩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卻通過敘事抒了情,發(fā)了議論,愛憎十分分明,傾向性十分強烈。這強烈的傾向性,不是由作者說出來的,而是從情節(jié)和場面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這樣,就既節(jié)省了許多筆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點。
 二、高度概括與具體描寫相結(jié)合。“有吏夜捉人”,這是對整個事件的高度概括?!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又對“捉人”的一方與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現(xiàn)作了高度的概括?!袄艉粢缓闻保@是不顧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婦啼一何苦”,這是對“吏”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經(jīng)過這樣的高度概括,矛盾沖突的性質(zhì)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沖突將如何發(fā)展,則緊扣人們的心弦,引起了讀者的無限懸念。接下去,即對矛盾沖突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展開了極富感染力的具體描寫。
 三、藏問于答。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雙方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兇暴,卻于老婦“致詞”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jié)局中暗示出來。這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藏問于答。
 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藏問于答、從答見問的例子并不罕見。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只說“問童子”,沒有說問了些什么,而問的內(nèi)容,卻從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來。童子回答說他的老師采藥去了,可見那省去的問話是:“你的老師干什么去了?”詩的三、四兩句,還暗示出詩人又省去了一句問話:“上哪兒采藥去了?”如果沒有這一問,為什么會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間一段的寫法正與此相類似?!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既然緊接“有吏夜捉人”而來,那么“吏呼”的內(nèi)容,自然離不開“捉人”,而“老婦”的“致詞”,自然是對“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繪了“吏呼”的情狀,而讓“吏呼”的具體內(nèi)容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如果把所有的暗寫都變成明寫,象前面的分析那樣,一問一答交互進行,中間再穿插上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那么其結(jié)果必然是“其事甚長,其言甚繁”,讀起來就沒有余味了。
 四、善于剪裁,言外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zhuǎn)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而寫投宿的那一句,文字又十分洗煉。只說“暮投石壕村”,并沒有說投宿在哪一家,更沒有寫投宿時的情景;而細讀全詩,讀到“獨與老翁別”的時候,就知道他正是投宿在那個“老翁”家里的,而投宿之時,“老翁”是和“老婦”一同接待他的。又如只寫“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jié)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暗示讀者:當“夜久語聲絕”之后,老婦即被“捉”去,兒媳婦吞聲飲泣,而老翁則于“天明”之前,回到家里。至于這一家的生計如何,盡管沒有作正面描寫,然而既然三男當兵、二男戰(zhàn)死,家中失去了主要勞力,連年輕的兒媳婦都“出入無完裙”,則“存者且偷生”的苦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們的文藝界,頗有短篇小說嫌長的議論。當然,文藝作品的高下,主要決定于內(nèi)容的是否健康、深厚、豐滿,長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對于篇幅雖長,但內(nèi)容健康、深厚、豐滿的作品,讀者是歡迎的。然而內(nèi)容同樣健康、深厚、豐滿。篇幅卻相對的短一些,豈不更好嗎?從這一意義上說,杜甫的這篇《石壕吏》,還是值得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認真借鑒的。

佚名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古]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現(xiàn)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老翁逾(yú)墻走,老婦出門看。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逾:越過;翻過。走:跑,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官吏大聲呼喝是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是多么悲苦。
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啼:哭啼。苦:凄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yè)城戍(shù)。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防守,這里指服役。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新:剛剛。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存:活著,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jié)。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家里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坝袑O”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老嫗(yù)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老嫗:老婦人。衰:弱。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zhàn)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河陽,今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
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如:好像,仿佛。聞:聽。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獨:唯獨、只有。


《石壕吏》,此詩作于乾元二年春。當時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合圍叛軍安慶緒,因缺乏統(tǒng)一指揮,各自為戰(zhàn),為叛軍所敗。此時的杜甫,正在返回華州途中。途中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親自目睹朝廷抓兵,百姓受害,悲憤難平,寫下此詩。

此詩及《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六詩,被后人稱作“三吏”、“三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現(xiàn)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首聯(lián)很有意思,大詩人沒有寫“征兵”、“征役”,而是寫“捉人”。這就表明了大詩人對此事的鮮明看法。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逾:越過;翻過。走:跑,這里指逃跑。
為什么老翁要逃走?因為唐軍戰(zhàn)敗,壯丁越抓越少,根本顧不得朝廷法治,連老翁都要抓去當炮灰。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大聲呼喝是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是多么悲苦。
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啼:哭啼??啵浩嗫?。
一吏一婦態(tài)度強烈的對比:吏是因為晚上前來都沒有抓到老翁,而老婦則是非常悲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防守,這里指服役。
大詩人作為投宿的官僚,吏對他是不敢怎么樣的。只聽老婦哭哭啼啼地前去哀求。原來她的三個兒子都已被抓去當炮灰了。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新:剛剛。
老婦三個兒子已經(jīng)死了兩個,現(xiàn)在還要來抓老翁,所以老婦“婦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存:活著,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jié)。
這是百姓對于戰(zhàn)爭強烈的控訴!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家里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老婦為什么要隱瞞自己的老翁?如果連老翁也去了,那么媳婦和孫子就都要餓死了!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坝袑O”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窘困,莫過與此。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老嫗:老婦人。衰:弱。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老婦為了保住一家,只得出此下策。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zhàn)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河陽,今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老婦為了極力地保住老翁,居然都夸耀起自己的能力。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
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如:好像,仿佛。聞:聽。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這是誰在哭?當然是媳婦在后院在哭,但泊客以為,這也是老婦跟著吏上路,哭聲越來越遠......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獨:唯獨、只有。
老婦以身代替,終于保住了老翁。
泊客還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吏就真的抓了老婦就走?一是眼看家里真的是沒有男人了;二是吏也許動了惻隱之心。這吏在如此殘酷的戰(zhàn)爭面前他是施害者,但也許,他自己家里的男丁也早已被抓了去當炮灰了呢?
《石壕吏》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妒纠簟肥且皇捉艹龅默F(xiàn)實主義敘事詩,描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3)2018年4月10日石壕吏
zmj-6893-20679
讀《石壕吏》,從這六個問題,看杜甫的矛盾心理
【夜聽】唐詩,杜甫《石壕吏》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杜甫篇》161首<81-100>
杜甫《石壕吏》詩歌鑒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