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①丁元珍:指丁寶臣,元珍是其字。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軍事判官,與歐陽修關系密切。此詩的詩題也有的版本作《戲答元珍》。其詩題下有“時久雨之什”之注。
②天涯:極邊遠的地方。這里指夷陵。
③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④橘:水果柑橘。
⑤啼雁:一本作“歸雁”。
⑥物華:美好的景物。這頸聯(lián)二句一作“鳥聲漸變知芳節(jié),人意無聊感物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因批評宰相呂夷簡而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的朋友丁元珍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送給他,詩人因此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1037)寫了這首詩作答。
首句以曲筆起,引人入勝。據(jù)宋蔡僚《西清詩話》,歐陽修自稱:“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云:“蓋‘春風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見其妙,若可驚異;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見花’,即先問后答,明言其所謂也。以后句句有味?!睆慕Y(jié)構(gòu)上說,首句以“疑”字領起,以“二月山城未見花”回答,既點出山城景色特點,又借“春風”這一“皇恩”的雙關語暗示被貶后的失意傷感,后文寫景抒情都圍繞山城初春這一情感觸發(fā)點展開,由感傷而自我開解,時悲時喜,將起伏的心緒充分展露出來,并最終達到理性的認識,以樂觀曠達收結(jié)。全詩結(jié)構(gòu)巧妙而脈絡清晰,將散文謀篇布局的章法移用于詩歌,顯示了宋人“以文為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
頷聯(lián),寫出宜昌農(nóng)歷二月白雪紅橘、筍芽欲抽的美好而又獨特的景致,同時“猶”、“欲”二字又很好地暗示出詩人自我開解、意圖振作的心緒。雖然這里春天未來,花還沒開。但紅橘白雪也很美,不久還有新筍長出,預示著困苦之中孕育著生機與希望。景中寓理,古今傳誦。
頸聯(lián)復寫夜來聽雁思鄉(xiāng)、新年新春將至而人在病中的傷感,由上聯(lián)的開解復陷于惑傷。其實詩人應該還有許多沒說出來的愁緒,只是詩歌的容量有限,無法多說。
尾聯(lián),詩人似乎想通了。說“我也曾經(jīng)在洛陽賞過那著名牡丹,這兒雖只有野花,還開得很晚,但我輩中人也不須為此而嗟嘆。”歐陽修是否真的這么灑脫呢?此后,他把精力放在為官斷獄等方面,成為夷陵歷史上有名的好官。還從貶居夷陵的經(jīng)歷,總結(jié)出“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的思想認識,并教導學生蘇軾要好好為官、不可輕慢政事,從這些事情來看,他真正是經(jīng)歷了情感向理性的升華。增長了人生經(jīng)驗智慧,并達到了理智從容的人生境界。所以這最后一聯(lián),可能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只要我們認真生活過了,珍惜并曾擁有過該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多傷感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