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心君
來源:一心問禪(ID:yxwc1927)
《半生緣》里有句話說: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彈指間的事。可是對于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span>
確實如此。
人到中年,也會明白很多。
明白有些事,糊涂是行不通;明白有些人,任性是留不住。
人在中年,只有把很多事看明白,才能更好走下去。
1
遇事,沉得住氣
泰戈爾說:“人到中年,會放棄虛幻的世界和不切實際的欲望,總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中。”
一個人年輕時,可以不管不顧,但中年后,必須要沉穩(wěn)擔(dān)當(dāng)。
人到中年,最怕就是沉不住氣,做一些任性的事情。
年輕時,時間可以為你買單;中年時,沒人可以幫你買單。
只有沉住氣,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演員陳道明就是能沉住氣的典型代表。
當(dāng)時,陳道明憑借《圍城》收獲了很多名氣。
很多影視作品,都邀請他去出演。
那段時間,也是一個演員最好賺錢的時期。
但他沒有因此浮躁地去接更多的戲,而是認(rèn)真考慮自己的每一部戲。
沒戲拍的時候,他也不沉迷于那些社交飯局。
而是在家陪伴家人,琢磨演技、看書、練書法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們都說,演員都是吃青春飯的。
但陳道明如今已經(jīng)六十多歲,依舊深受觀眾的喜愛,也得到了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的肯定。
相信他今天能有如此的成就,一定離不開他的沉穩(wěn)。
人在青年時會莽撞,那是試錯;在中年時依舊莽撞,就是不成熟。
人到中年會比年輕時更加的睿智,所以對人生也不能再那么任性。
中年人做事情,會多一份沉穩(wěn)。
就像余世維說的:“自信在于沉穩(wěn)。”
遇事,沉得住氣,對人生才會多一分自信,多一些從容。
2
遇人,藏得住事
中年,是一個人壓力最大的階段。
上有老下有小,這些都需要自己去照顧好。
宗白華說: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的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zé)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span>
中年人所承擔(dān)的責(zé)任,比人生任何階段都多。
在外受氣,在家受累。
心里也有苦言、怨言,但生活不允許我們像小孩一樣哭鬧了。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中年的老李失業(yè)了。
他害怕家人擔(dān)心和抱怨,就沒敢告訴家人。
期間,他投了很多簡歷,也參加了面試,但結(jié)果都不太理想。
更無奈的是,也不能向朋友和同事開口求助。
有天他參加同學(xué)聚會,同學(xué)們都談笑風(fēng)生,可他心里還壓著事。
為了不掃大家的興,他還是強顏歡笑和同學(xué)們敘舊。
同桌老陳此前和老李在同一家公司,后來他離職了。
他聽說了老李失業(yè)的事情,本以為老李情緒會崩潰找他傾訴。
結(jié)果,老李和沒事人一樣,但老陳也知道他在自己扛。
于是,老陳走過去和老李聊天,順便邀老李一起下海經(jīng)商。
這讓老李看到了希望,兩個人聊了很久,最后決定兩人創(chuàng)業(yè)。
創(chuàng)業(yè)期間,他們遇到了很多問題,但兩人都挺過來了,事業(yè)也越來越順利。
亦舒說:“人到中年,喜怒哀樂會變得淡?!?/span>
深以為然。
他們不是成熟到能夠承擔(dān)一切,沒有任何情緒。
而是他們知道和人說自己的事,沒有任何意義。
于是他們不再訴說,而是將心事都藏在心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