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這是一首懷古之作。
汴河,又稱汴水,是唐宋人對隋煬帝楊廣于隋大業(yè)元年(605)所開通濟(jì)渠末段的習(xí)慣稱呼。它是大運河的一段,起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東到江蘇盱眙入淮,因該渠從滎陽至開封一段為古汴水而得名。
《樂府詩集》卷九九“新樂府辭·隋堤柳”:“《通典》曰:‘隋煬帝大業(yè)初,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jì)渠,自西苑引榖洛水達(dá)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洞髽I(yè)拾遺記》曰:‘煬帝將幸江都,命云屯將軍麻祜謀浚黃河入汴堤,使勝巨艦,所謂隋堤也?!?/span>
《元和郡縣圖志》卷六“河南府河陰縣”:“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莨蕩渠。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后漢初,汴河決壞。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注洄,無復(fù)潰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后,復(fù)皆堙塞。隋煬帝大業(yè)元年,更令開導(dǎo),名通濟(jì)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水達(dá)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于泗,達(dá)于淮,自江都宮入于海。亦謂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樹之以柳,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span>
關(guān)于此詩的成詩時間,一說詩人進(jìn)士及第之后,于大歷六年(771年)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主簿,任職三年。此詩為在這一時期所寫。一說詩人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失意地離開了軍幕,開始了漫游江淮的閑散生活。此詩為是這一時期詩人登臨隋堤時所寫。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汴水悠悠東流,仍是一片春色,但曾經(jīng)奢華的隋宮已是一片殘垣斷壁。
宮闕:宮殿。這里指汴水邊的隋煬帝行宮。煬帝為了游樂江南,兩千余里,建宮殿四十余座。已成塵:已經(jīng)成為斷壁殘垣。塵,塵土。闕,《全唐詩》一作“苑”;已,《全唐詩》一作“盡”。
汴河?xùn)|流二千余里從滎陽直到江都,美景無邊,春色無限;只是可惜,前朝奢華的幾十座隋宮,早已灰飛煙滅,變成塵土一片。
首聯(lián)對比寫法。
如今的汴河隋堤,還是一如既往的春色美景無限,但當(dāng)年窮奢極欲的隋煬帝及其供享樂的幾十座宮殿早已灰飛煙滅。
這是感嘆,更是借古諷今。
《汴河曲》是唐代詩人李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汴河兩岸的春色美景,與隋朝繁華盡逝相對照。借古諷今,以隋朝興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憂,寄寓深遠(yuǎn)。
點擊輯期圖標(biāo),暢游古詩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