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
詩·人生
初識這七字,還是在讀《紅樓夢》時。
眾人游湖,寶玉抱怨說荷葉太惱人了,不如讓人將它拔了去。
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em>
當時的感覺就是,不得了了!李商隱的詩那么美那么傷,和林妹妹的氣質(zhì)多配啊,可怎么就入不了林妹妹的法眼呢?
還未及探究原因,思緒就被這句詩吸引住了,于是去幻想雨打殘荷的聲音……
后來讀到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才知道原句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林黛玉將“枯”改作“殘”,應該不是誤記,畢竟這可是她唯一喜歡的義山詩句。
那么,她因何故意改了一字呢?
先來看一下原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注:竹塢[wù]:竹樓;水檻:臨水的欄桿。迢遞[tiáo dì]:遙遠。
古詩
賞析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這個標題是可以略過不提的,或者將其簡化成“宿亭寄懷”,對理解詩的意蘊也沒有絲毫的影響。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情景:某個陰郁的秋天,李商隱坐在亭子里思念故人,相思如雨腳,從枯荷上走來,乘著蕭瑟的秋氣,一直飛到故人身邊。他發(fā)呆的那刻,正醞釀著一首詩——
“竹塢無塵水檻清”,駱氏亭周圍的環(huán)境清幽雅致,仿佛不染纖塵。身處其間,理應少了俗世的煩惱與牽絆??衫钌屉[注定不能全身而退,他此刻有最牽掛想念的人——“相思迢遞隔重城”。
他與友人隔著一道道的城池,“道阻且長”,任相思再悠遠(“迢遞”)也飛度不過思念遠人,本就帶一層惆悵;何況眼前還有郁積不散的“秋陰”呢?
“秋陰不散”是一個愁的環(huán)境。在詩詞的世界里,無論是春陰還是秋陰,都像極了壓在人心頭的愁云?!扒镪帯辈簧?,則愁云亦不消。另外,秋陰必然孕育一場秋雨,故下句有“聽雨聲”之說;也是因為秋陰不散(不散,說明無風或微風),難見晴天,霜期也推后了(民諺稱“霜重見晴天”,一般晴朗或微風的夜晚才會下霜)。秋霜晚來,仿佛是造化有意為之,有意將這一池枯荷留給詩人,使他得以在一個不眠的秋夜聽雨,也算略慰相思,稍解寂寞罷。
枯荷
他先列出兩個客觀因素:一、人老了,喜靜不好動,對萬事都提不起興致;二、自己生了病,須靜養(yǎng),不宜飲酒。
“老去無心聽管弦”,這是很多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容易得到人的理解與同情。但作為“不欲往”的理由,貌似不很充分。所以,便有了次句“病來杯酒不相便”的補充。病人嘛,就算去了也喝不得酒,這樣一來,不但不能活躍宴會的氛圍,還會引起其他客人的不適,倒不如不去。
況且,作者還有主觀因素——“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拔摇贝蛐牡桌锵肓粼诩抑?,因為人生難得遇上這樣清涼的秋雨,聽著雨睡覺,一定是件愜意的事兒。
枯荷
“留得”極富感情色彩,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的一絲欣喜之情??捎甏蚩莺傻穆曇艚K究不如“驟雨打新荷”般悅耳,聽久了未免無聊,從而更增一層愁悶。
回到前面,如果把“枯荷”改成“殘荷”,是否更加傳神呢?
“枯”,是自然而然的枯萎,因失去水分而呈干癟的狀態(tài)。“殘”是受到外力(如狂風、驟雨)的傷害、摧殘,而呈現(xiàn)出的破敗之狀。殘荷并不一定干枯,枯荷也不一定殘破,但雨落在殘荷和枯荷上的聲音必然有異,至于哪種更加凄清,須詩友們自己體會了。有人說,林黛玉的處境(“風刀霜劍嚴相逼”)與“殘荷”更加接近;而李商隱的“枯”有種季節(jié)交替之感,與他早秀先凋(注意,凋在這也是自然的衰褪)的身世貼近。
親愛的讀者,你更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