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棟摩天大廈因為客流量增加,原裝的電梯已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出現(xiàn)了嚴重的擁堵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工程師們給出了建議:大廈停業(yè)整修,直到新電梯修好為止。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高層認可并準備實施。
施工開始了。一位女清潔工恰好路過,看到工人們要鑿穿樓層時,不由問道:“你們要把每層地板都鑿開嗎?”一旁的工程師解釋:“是的,如果不鑿開,就沒法安裝新電梯。”“那大廈豈不是要停業(yè)很久?”工程師無奈地點頭:“我們實在沒有別的辦法。”清潔工聽了搖搖頭,一邊走一邊不經意地嘀咕:“要是換做我,就把電梯裝到外面去。”
隨口而出的一句話,引起了在場每個人的興趣。工程師們坐下來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真是很有道理——同樣是解決擁堵問題,如果在大廈內再安裝一架電梯,不僅破壞了大廈的美觀,還要停產停業(yè),吃力不討好;而如果“把電梯裝到外面去”,不僅能解決問題,還縮小了大廈停業(yè)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起到觀景的作用。于是,工程師們按照清潔工的思路深入探討,很快發(fā)明了“觀光電梯”。
“此路不通走彼路。”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常常會執(zhí)著于一條路而停滯不前,很多時候是受了固有思維的約束。如果在此路不通時換條路走走,或許,彼路風景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