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論精華點睛】
仝小林論感冒: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陽,曰衛(wèi)分,曰腸胃。辨治要點:除惡寒發(fā)熱外,太陽則頭痛、身痛、關節(jié)疼痛;衛(wèi)分則或見咽痛、或見咳喘;腸胃則或見嘔惡、或見泄瀉。太陽者麻黃桂枝,衛(wèi)分者銀翹桑菊,腸胃者藿香正氣。故初起定位最為關鍵。今之感冒,合病常見,太陽兼衛(wèi)分或腸胃,或俱見,治又當合病合方。
【醫(yī)論現(xiàn)場再現(xiàn)】
(一) 外引伏邪與伏氣溫病
仝小林:我在臨床上注意到,外引伏邪與伏氣溫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伏氣溫病,必定表現(xiàn)為以發(fā)熱為主癥,但伏氣不是伏邪。比如,急性胰腺炎可能就是甘油三酯過高引起,屬于伏氣溫病,但無表邪,亦無里邪;再比如,急性膽囊炎可能就是吃油炸雞蛋引起,既無外邪,也無里邪。這種可稱之為伏氣溫病。古人可能會解釋成原有邪氣伏于內,但實際情況未必。另一種情況是邪伏于內,已成疾病,每因外邪引發(fā)病情加重,比如,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腎小球腎炎等,一旦感冒,病情立即加重。此種,我稱之為外引伏邪。
伏氣與伏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若是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fā)作,當屬伏邪。一般下尿路感染不會發(fā)熱惡寒,但當屬外感。若是急性腎盂腎炎,發(fā)熱38℃以上,惡寒很重,甚至加蓋被子還冷,最易與風寒感冒相混淆。
逄 冰:伏邪與伏氣:伏邪之病由外感,勁哮腎炎風心見;越是頑疾邪越深,有表無表透邪關。伏氣溫病類外感,慢感急作胰泌膽;但見表證無表邪,直搗巢穴莫彷觀。邪伏經(jīng)絡開腠理,邪伏臟腑升降散。外感傳變與伏氣,初治手法地與天。故伏氣溫病的辨識至關重要。治伏氣,且莫為表證障眼可從營血入手,直搗其穴此治療之最緊要之處。外感法要:傷寒膀胱起督表,溫邪上受逆心包,濕溫嘔瀉中焦起,風寒濕痹肢節(jié)擾,瘟疫重在搜募原,伏氣直搗老穴巢。(摘自仝小林微博)
彭智平:喻嘉言創(chuàng)“逆流挽舟法”就屬于外引伏邪嗎?
仝小林:不是。逆流挽舟,是表邪入里仍用解表,而使入里之邪仍從表出,是一個新發(fā)的疾病,尚談不上伏邪。你們說,風濕性心臟病是伏邪為病嗎?慢性腎小球腎炎呢?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呢?這些伏邪,一遇到外引,病情就加重。所以本質上,外引就是要按照外邪來治。
(二) 感冒的病因病機
朱向東:從臨床來看,風寒、風熱均是感受風寒外淫,但因風寒侵犯部位不同而有寒、熱之異。邪犯肌表易見風寒證;邪犯呼吸道易見風熱證,故冬季風熱證也很多見,春夏風寒證亦不少。其機制是風寒犯肌表,由于邪困遏衛(wèi)陽,而不發(fā)生從化則表現(xiàn)為寒;因風寒犯呼吸道、里陽抗風寒易從陽化熱,則表現(xiàn)為熱。從臨床上分析,很少見到受熱而感冒,三伏天也多因受涼而感;春天則乍熱乍寒,但皆因寒而病。
仝小林:向東所說的感受,正提示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風熱的病邪性質。邪屬寒還是熱?病屬寒還是熱?風熱證,是本熱?還是化熱?風熱的呼吸道癥狀,是邪使然?還是病位使然?
朱向東:我理解感冒的外邪是寒邪。外熱不是邪,但外熱會使腠理開,然后寒從腠理入。如風和熱合犯表,腠理大開,再受寒,則易感冒。
黃飛劍:所謂化熱實為病邪發(fā)展所致,化寒亦如此!風,原平性也,春夾溫,夏夾暑,秋夾躁,冬夾寒,地域不同而所夾病邪各異。在濕重的環(huán)境里最易生病毒,太陰常常多寒。寒入陽弱,郁而化熱也。扁桃體炎多表現(xiàn)為咽痛、發(fā)熱惡寒,仍是寒郁化熱,純風熱,不夾邪,不襲機體。
鄭俊謙:急性扁桃體炎發(fā)熱多為寒郁化熱,而單純性扁桃體炎多為內熱引起。
(三) 感冒的基本分型
1.風寒感冒
仝小林:風寒感冒病位在頂焦,督脈、膀胱經(jīng)之皮膚黏膜,葛根湯最合適。葛根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風寒感冒,常常見咳,是人體自我保護的反應。
2.風熱感冒
仝小林:風熱感冒病位在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方用銀翹散或桑菊飲。辛涼藥清宣風熱,辛能發(fā)散,涼能清熱。我治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或合升降散。我的經(jīng)驗,風寒感冒初起一般不用通腑,風熱感冒可以通腑,為什么呢?風熱的病位在呼吸道,籠統(tǒng)可以說在肺。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可以瀉熱。升降散即有此意,上下表里,分消走勢。
仝小林:慢性腎小球腎炎,常由于扁桃體發(fā)炎或感冒而加重。我最喜歡加升降散。
逄 冰:升降散,來源《傷暑全書》,清·楊栗山擴展用之,主治咽喉腫痛、大頭瘟等,按原方比例配制。病輕者,分4次服(用冷黃酒1杯,蜂蜜5錢,調勻冷服);病重者,與3次服(黃酒1杯半,蜜7錢5分,調勻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黃酒2杯,蜜1兩,調勻冷服)。要點:中病即止。我用此方,生大黃常用1.5~6g/d,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表里不和,交通不暢者,恒用之,每獲良效?!秱烈邨l辨》:“是方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六法俱備,而方乃成?!薄吧w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常因感染加重,尤其是咽喉壁充血、扁桃體紅腫化膿,這是因為邪伏腎絡,外邪勾起內邪,治之之法,必攘外安內。我常用升降散加味如金銀花、連翹、冬凌草等;水腫者,用麻黃加術湯;氣虛者,用玉屏風散補氣托邪。切勿見蛋白增多即固澀,見血尿加重即止血。(摘自仝小林微博)
彭智平:升降散,治慢性腎炎合并扁桃體炎、反復感染、腎炎蛋白尿加重者,服之效佳。固下(消蛋白)必先清上(消炎癥)。用白僵蠶6g,蟬蛻3g,姜黃9g,生大黃12g,共研細末和勻,分2~4次沖服。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有類青霉素之功效。
郭 允:升降散藥僅四味,其中僵蠶、蟬蛻祛風解痙、散風熱、宣肺氣,宣陽中之清陽;大黃、姜黃蕩積行瘀、清邪熱、解溫毒,降陰中之濁陰;又加黃酒為引,蜂蜜為導。兩兩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陽升陰降,內外通和,而溫病表里三焦之熱全清。楊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雙解之別名也?!保ā逗疁貤l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仝小林:慢性腎炎,常常由于反復感染的扁桃體或咽炎(所謂伏邪),伏于腎絡,釀毒損絡而成,所以透邪至關重要。
仝小林:防風通圣丸,治療寒包火的郁熱證,常見于食積郁火之感冒。中醫(yī)所說的寒包火則是指上呼吸道感染。
3.暑濕感冒
仝小林:暑濕感冒代表方是藿香正氣散合香薷飲,名二香湯。
沈仕偉:香薷飲:治療陰暑。癥見惡寒發(fā)熱,腹痛吐瀉,頭重身痛,無汗,胸悶,舌苔白膩,脈浮。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逄 冰: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陽,曰衛(wèi)分,曰腸胃。其辨治要點:除惡寒發(fā)熱外,太陽則頭痛、身痛、關節(jié)疼痛;衛(wèi)分則或見咽痛、或見咳喘;腸胃則或見嘔惡、或見泄瀉。太陽者麻黃桂枝,衛(wèi)分者銀翹桑菊,腸胃者藿香正氣。故初起定位最為關鍵。今之感冒,合病常見,太陽兼衛(wèi)分或腸胃,或俱見,治又當合病合方。
感冒三字經(jīng):膀麻桂,衛(wèi)銀桑,腸蘇連,胃藿香。同為表,合見常;單選一,雜合方。拘寒熱,立圍墻;理不明,寒溫僵。效即理,重臨床;雜合治,勿惶惶。
注:①膀:足太陽膀胱經(jīng)。②衛(wèi):衛(wèi)分。③蘇連:蘇連飲。藿香:藿香正氣散。④寒溫僵:寒溫對立。
感冒起病,主要三條途徑,均在黏膜。一是皮膚黏膜(太陽膀胱葛根湯證),二是呼吸道黏膜(肺衛(wèi)之銀翹散證),三是胃腸道黏膜(胃腸型感冒藿香正氣散證),均為在表,故合病常見。既有頭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又有咽痛咳喘、腹瀉嘔惡。此時宜合病合方,我常在葛根湯基礎上加金銀花、連翹、藿香,多管齊下效佳。(摘自仝小林微博)
(四) 泌尿系感冒
仝小林:泌尿系感冒相對少見。病位在泌尿系黏膜。下尿路感染,黏膜雖可以歸表,但是表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癥狀,治療用清熱利濕之八正散,若歸于外感,似有所不妥。通常一般理解的外感,須用解表藥外散表邪。葛根湯、銀翹散、藿香正氣散均有散表之藥。八正散純?yōu)榍鍩崂麧裰?,雖亦屬表,但泌尿系感染引起的疾病,非表證,反復泌尿系感染或可歸于伏氣溫病的范疇。我治療急性腎盂腎炎,表現(xiàn)為高熱惡寒,仍用麻黃湯,但因為有尿頻、尿急、尿熱、尿痛等,必須合用八正散。為什么用麻黃湯或葛根湯呢?加快退熱。但不用八正散,熱退復升,用之,則麻黃退熱在先,八正清熱通淋在后。
沈仕偉:麻黃湯可能不是腎盂腎炎的治本之方,腎盂腎炎初起時有畏寒發(fā)熱之表證,可是體溫一旦上去惡寒便消失,這時候疾病的本質露出來了。惡寒發(fā)熱不過是表象,用了麻黃湯即便退了熱,但很快熱復起,有時八正可能也未必控制得住,得用到清瘟敗毒飲。
仝小林:惡寒之癥,非常頑固,非感染控制,斷難因發(fā)表而消除。但合用麻黃,確可加速退熱。但治本之方,是八正散。八正散,上尿路、下尿路感染均可治療。但麻黃或葛根,只有急性腎盂腎炎發(fā)熱時,才有必要合用。清瘟敗毒飲,用于治療泌尿系感染發(fā)展到熱入毒血,機會很少。感冒和泌尿系感染,都有發(fā)熱,也有不發(fā)熱。而下尿路感染,很少發(fā)熱。所以,把泌尿系感染歸于下焦外感濕熱之邪。
我在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上,八正散較少用,而是用《醫(yī)學心悟》的萆薢分清飲,用于治療白濁(下焦?jié)駸嶙C),用鹽黃柏、苦參、蓮子心、土茯苓等,另一個是《丹溪心法》的萆薢分清飲,用于治療白濁(下焦虛寒證)。
(五) 虛人外感
仝小林:虛人外感,最常見的就是易感綜合征,一年之內,感冒不斷。玉屏風散可用于感冒間歇期的治療,最常見的是桂枝加黃芪湯。教科書上的氣虛感冒用的是參蘇飲。參蘇飲里,有二陳湯,偏化痰,用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那種氣虛感冒比較合適。
1.陰虛感冒
沈仕偉:陰虛外感,臨床較少見。陰虛津虧,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表現(xiàn)為微惡風寒,少汗,身熱,手足心熱,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法為滋陰解表,方用加減葳蕤湯加減。臨床我遇到一個干燥綜合征患者,有口干、咽干,舌紅無苔,外感癥狀,很自然認為是陰虛外感,用了加減葳蕤湯,結果外感癥狀一點未緩解,后來按風寒治,用了葛根湯才好的。
醫(yī)案如下:患者,女,55歲。2014年1月12日初診,既往有干燥綜合征病史,服用藥后控制尚平穩(wěn),近出現(xiàn)乏力,咽干口干,畏寒畏風,周身拘緊,面色晦暗,舌暗紅苔少,脈弱。因為患者干燥綜合征,咽干口干,舌無苔,我初次考慮陰虛外感,根據(jù)陳老師的方藥滋陰加風藥(加減葳蕤湯思路):桑葉10g,荊芥12g,防風10g,杏仁10g,連翹10g,蘆根10g,甘草10g,百合10g,太子參15g,炮內金15g,石斛 30g,玄參30g,南沙參 30g,天冬15g,白術15g,麥冬15g,知母10g,黨參10g,瓜蔞仁20g,黃芪30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3劑。1月15日二診:服藥后無效,諸癥同前,患者畏風寒,周身拘緊,面色晦暗,明顯陽虛外感,雖然患者口干喜飲,仍然用葛根湯加附子:葛根20g,麻黃10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0g,紅棗10g,淡附子10g,黨參10g,2劑。1月16日服1劑,汗出,周身拘緊緩解,仍覺乏力,畏風,頭昏不適;第2劑服后,汗出,畏風畏寒、周身拘緊已不明顯,自覺乏力,頭暈,口干無加重,舌暗紅苔少,脈略滑。
仝小林:我認為提出陰虛感冒的意義,不在于風寒感冒,而在于風熱感冒。因為風熱感冒碰上陰虛體質,就怕干柴烈火,要積極防范傷陰。如果陰虛之人患的是風寒感冒,那一定是按照風寒感冒治療,無須養(yǎng)陰、補陰。陰豈可驟補?汗豈可驟生?所以,我認為氣虛之風寒感冒,主以桂枝加黃芪湯。陰虛風熱感冒,銀翹散加麥冬、葳蕤,需從臨床實際出發(fā)。
周毅德:臨床也可見陰虛感冒患者,主要是肺、胃、腎陰虛為主。辨證以外感主癥加舌脈為主,有時要舍證取脈,中醫(yī)內科方用加減葳蕤湯。不過臨床上曾經(jīng)用過葳蕤湯治療陰虛感冒,效果不好。但是我覺得陰虛感冒應貫穿在其他感冒類型中,因為它包括了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系的黏膜層,不能完全等同于風寒、風熱、暑濕感冒。
沈仕偉:陰虛外感,當主要從外感治療,不過要防止傷陰,而書中的加減葳蕤湯,主力是養(yǎng)陰,并沒有針對外邪這個主要矛盾。其實老師用銀翹散加玉竹、麥冬更好,說明了陰虛外感不過是風熱感冒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罷了,特殊在素體陰虛。教材在陰虛感冒下特地提到一句:是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而不是風寒。
2.陽虛感冒
仝小林:陽虛感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或葛根加附子湯。但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因為細辛有很多人顧慮,不敢用到量,所以,推廣較難。
沈仕偉:陽虛外感,教材方為再造散。再造散(源于《傷寒六書》):黃芪6g,人參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細辛 2g,羌活 3g,防風 3g,川芎 3g,煨生姜(3g)。再造散其實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意,不過是用羌活、防風替代了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