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相似癥狀及舌證可參考應用,療效顯著。
下面首先來看看這個醫(yī)案。
男,4歲半,高熱3天,查扁桃體,紅腫Il度大,大面積化膿,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7.6*10^9/l,HCRP74.67mg/l.。
核酸檢測陰性。
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膿毒血癥。
感染嚴重,建議馬上住院治療。
患者一向信任中醫(yī)藥,遂求治于中醫(yī),用退燒藥后,汗出頻繁,高燒不退,舌尖紅苔白膩,處,白虎加蒼術(shù)湯,藥后療效不顯,又處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減,仍反復發(fā)熱,體溫39℃左右,四肢乏力,特別是小腿不適,汗出仍多,怕冷,手足逆冷,小便稍黃,口干飲少,不苦,大便偏稀軟,舌紅苔白,厚膩稍黃,查雙側(cè)扁桃體紅腫,充血,大面積膿液,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昏沉思睡,身體滾燙。
重新辯證,此屬濕濁郁閉,三焦不利,毒熱不透,非尋常清熱利濕之劑可治。
治宜開達募原,大力驅(qū)邪,佐以宣透清熱解毒之品。
處柴胡達原飲、升麻葛根湯、五味消毒飲合方。
處方:檳榔12g,桔梗10g,連翹15g,升麻10g,厚樸18g,草果8g(碎),知母12g,赤芍12g,黃芩10g,生甘草6g,葛根20g,北柴胡25g ,焦三仙各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
水煎兩次,共取400毫升,分4次服。
次日復診:
藥后當日發(fā)燒即減,最高體溫38℃,至凌晨燒退,體溫正常,午后熱也未再起,精神好轉(zhuǎn),食欲增加,小腿不適消失。
舌質(zhì)紅潤,舌尖稍紅,苔中根部尚厚膩稍黃。
此為郁閉已開,穢濁漸消,然濕熱粘滯,余邪未凈, 續(xù)宜清利濕熱,稍加解毒宣透。
處方:檳榔12g、桔梗10g、連翹15g,升麻10g,
厚樸15g、草果8g(碎)知母12g、赤芍12g、
黃芩6g、生甘草6g、葛根10g、北柴胡15g,
焦三仙各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
滑石15g(包煎),冬瓜子20g(碎),苡仁30g,太子參15g。
次日又復診,體溫一直正常,汗岀止,精神食欲恢復,大小便正常,扁桃體膿無,稍有紅腫,舌尖紅,舌苔薄膩稍黃,繼以清熱利濕宣透解毒,務求清除余邪。
處方:檳榔10g、桔梗10g、連翹10g,升麻10g,厚樸10g、草果6g(碎)、知母8g、赤芍12g、黃芩6g、生甘草6g、焦三仙各10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苡仁30g,太子參15g,兩劑
達原飲原名達原散,為明朝中醫(yī)吳又可(吳有性)所創(chuàng),載于《溫疫論》。
用于治療濕熱蘊阻,膜原樞機不利之證。
類方區(qū)別
三仁湯,甘露消毒丹,達原飲,這三首方都適用于濕溫類病,都為疏通三焦,清熱利濕之劑,其不同點在于治療的側(cè)重點及方藥的配伍不同。
三仁湯側(cè)重于治療濕邪偏重于熱證,
甘露消毒丹側(cè)重于治療濕熱并重證,
達原飲側(cè)重于治療濕阻膜原證。
三仁湯
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白蔻仁,意苡仁,厚樸,半夏,通草,滑石,竹葉
主治:濕溫初起,邪滯氣分,濕勝熱輕,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發(fā)熱等癥,脈弦細而濡者。
甘露消毒丹
出自《溫熱經(jīng)緯》,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
組成: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薄荷,連翹,射干,貝母,黃芩,綿茵陳,滑石,木通
主治:感受時疫,變生濕熱,阻于少陽三焦,發(fā)熱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胸悶腹脹,神志昏蒙,舌苔黃膩,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癥,脈象濡數(shù)。
達原飲
出自《瘟疫論》,此辟穢化濁,宣透膜原之主方。
組成:檳榔,厚樸,草果,知母,黃芩,白芍,甘草
主治:瘟疫初起,邪在膜原,證見憎寒壯熱,發(fā)無定時,或胸悶嘔惡,頭痛煩躁等癥,脈象弦數(shù)。
從舌像上看,三仁湯舌上白苔雖滿布于舌,但比較薄,也不實膩。
甘露消毒丹舌苔滿布,稍膩而且發(fā)黃。
達原飲證的舌苔以黃白相兼、厚膩、滿布舌面,或如積粉,或兼水滑為特征,舌質(zhì)或紅赤或赤絳。
臨床上,不管什么病,也不必管病證多么錯綜復雜,只要見有達原飲證的特征性舌苔,就可率先投用達原飲。
解析達原飲
”溫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爭,故見憎寒壯熱;溫疫熱毒內(nèi)侵入里,導致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如積粉等一派穢濁之候。此時邪不在表,忌用發(fā)汗;熱中有濕,不能單純清熱;濕中有熱,又忌片面燥濕。當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為法。
方用檳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jié),使邪速潰,為君藥。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共為臣藥,以上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凡溫熱疫毒之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清熱滋陰,并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共為佐藥。配以甘草生用為使者,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diào)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復,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故以“達原飲”名之。
此方對于病毒及細菌感染性發(fā)熱,中醫(yī)辯證為濕熱郁遏的病毒感染性發(fā)熱,效果較好。
臨床運用時要注意,舌無苔者禁用,舌苔白燥或黃燥者禁用。
臨床所見病毒感染性發(fā)熱患者有不少屬濕熱內(nèi)蘊,表現(xiàn)出一系列邪伏少陽及陽明的癥狀,因濕熱之邪為患,如油裹面,難解難分,病勢纏綿,一般病程長,難以速愈,以達原飲為基礎(chǔ)加用柴胡、升麻、葛根,達到了清里解表,逐穢燥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