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堆肥 | 有氧堆肥 | |
發(fā)酵成熟速度 | 較慢 | 較快 |
使用的容器 | 密封 | 開放 |
空間大小 | 小空間,室內(nèi)也可 | 大些空間,室外 |
物料需求 | 無需太多 | 需有一定數(shù)量才能升溫 |
發(fā)出臭味 | 密封正確不會有味道,只有開封的時候有些發(fā)酵的酸味,如果密封不好,臭味非常大。 | 異味較小 |
生蟲 | 只要正確密封不會生蟲 | 如果經(jīng)過妥善操作讓溫度升高就能夠避免生蟲 |
菌種 | 厭氧菌 | 好氧菌 |
所需時間 | 較長,至少半年 | 較短,2~3個月 |
成品 | 液肥和較為潮濕的堆肥 | 松軟的堆肥 |
成熟時的酸堿度 | 偏酸 | 中性 |
堆肥制作是有機園藝的基本技術(shù)。國外許多有機農(nóng)場主成功有兩個秘訣,一是有專門做堆肥的場所,二是有專門飼養(yǎng)蚯蚓的地方。
自阿伯特.郝德發(fā)明堆肥做法到今天,已經(jīng)有了許多改進的做法,但基本的方法還是一樣的。
首先要選擇一個不會積水的土地。然后開始一層一層往上的堆積肥料。肥堆要做在泥土上,和土地接觸,這非常重要。
肥堆的理想高度為1.5米,寬度為1.5至3米,長度則不限。
首先,在地面上鋪一層約為15厘米厚的 “綠色肥料”。“綠色肥料”指落葉、枯草、果皮、菜葉、莊稼殘梗之類的肥料。
然后在上面鋪一層約為5厘米厚的“棕色肥料”?!白厣柿稀敝感蠹S、禽糞、棉籽、豆子等含氮量很高的肥料。
再在上面撒一層薄薄的腐殖土、草木灰。草木灰也可用石灰石粉或苦土石灰代替。
這就堆好了第一層。接著開始堆第二層,方法和第一層一樣。
這樣一層一層的堆上去,堆到大約1.5米高為止。然后在上面蓋上一層厚厚的草或者土,以減少水分蒸發(fā)。
注意堆肥的時候不要把材料踏實,要保持疏松透氣。另外,堆的時候最好插幾根粗木棍在肥堆中,堆完后拔出做氣洞,這樣會更透氣些。
最后,給肥堆澆水,要澆透,但不要變成稀爛。以后還要適當澆水,使肥堆保持濕潤。這在炎熱干燥的天氣里尤其重要。
如果做法正確,過幾天肥料就會開始腐爛分解,也就是說開始發(fā)酵了。發(fā)酵會產(chǎn)生很多熱量,使肥堆溫度升高,最高的時候可能會達到75℃。在這樣高的溫度下,絕大多數(shù)野草籽和病菌都會被殺死。
三個星期后,把肥堆翻一翻,將里面的材料翻到外面,把外面的材料翻到里面。
再過五個星期,再把肥堆翻一翻。
再過四個星期,所有的材料應(yīng)該都被充分腐爛分解了。這時,堆肥就做好了。
合起來,前后總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堆肥是模擬自然界產(chǎn)生腐殖質(zhì)的過程。它利用微生物、真菌來把有機物材料腐化分解成腐殖質(zhì)。
堆肥所用的材料中,“棕色肥料”是為微生物提供能量,去分解“綠色植物”。
腐殖質(zhì)中含有很多微生物和真菌,在每一層中撒一些腐殖質(zhì),就好象做饅頭時放進一些“酵母”一樣。
由于動植物腐化分解后會產(chǎn)生酸,而微生物和真菌不喜歡在酸性環(huán)境中生活,所以要撒一些和草木灰或石灰石粉來中和酸。
肥堆要保持透氣和濕潤,是因為微生物和真菌也要空氣和水才能生存。
知道了堆肥的原理,我們遇到問題就容易找出原因了。
例如,如果肥堆不會發(fā)熱,可能是水澆得不夠,太干了,或是“棕色肥料”不夠,所以沒有發(fā)酵。
如果肥堆發(fā)臭,可能是因為太濕,也有可能是壓得太緊密,沒有空氣,或是灰撒得不夠。
l 堆肥的改進方法
堆肥有許多改進的做法,經(jīng)過長期實踐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14天速成法:
第一天, 將所有的材料加以粉碎,然后充分的混合均勻,堆積起來,澆上水。
第二天、第三天,肥堆開始發(fā)熱,保持肥堆濕潤。
第四天,翻攪肥堆,保持濕潤。
第七天,再翻攪肥堆,保持濕潤。
第十天,再翻攪肥堆,這時,溫度開始下降。
第十四天,堆肥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