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有三處遺址!
(一)泉州南少林寺
據(jù)歷史記載,中國的少林寺,差不多有10處之多。最有名的當屬河南登封少林寺,建寺最早、影響最大。其次是福建省晉江市東門外的泉州東禪少林寺。在中國武術發(fā)展中的貢獻,也以這二者為最,傳奇故事頗多。
福建泉州東禪少林寺,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閩所建,址在清源山之東岳山麓,一向為我國南禪及南少林武術之中心,聲名遠播。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歷經三廢三興。據(jù)清代《西山雜志》記載,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詔修;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蒲壽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州官黃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毀,火燒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師避禍民間,繼續(xù)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復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難,其藏身地一直是個謎。近來有人證實,泉州市德化縣福建省著名的戴云山脈是當年南少林武僧的落腳點。在乾隆年間,一代武林宗師洪熙官進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禪師為師,繼續(xù)發(fā)展南少林拳。后來他在廣東佛山習武、開館授徒,培養(yǎng)出了南少林拳王黃飛鴻,后又由黃飛鴻弟子傳至香港,并遠播東南亞及美國等地。
現(xiàn)位于東岳山腳下的泉州市少林寺,挖出了大量唐宋時期南少林寺的建筑構件之后,位于南安石井鎮(zhèn)埭頭村的顏崗寺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南少林五祖”之一的墓塔,為 “南少林發(fā)源地在泉州”的說法再添一重要左證。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復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陸續(xù)出土一批唐宋時期古石礎、石柱、石塔剎、藥碾槽、宋瓷花瓶等珍貴文物。此間考古人士稱,這是南少林考古的又一新發(fā)現(xiàn),進一步印證了泉州南少林遺址歷史。但所有這些的證據(jù)還是難以服眾,最重要的一點是無直接記載“少林寺”的字樣,但它對我國的宗教與佛教的發(fā)展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莆田南少林寺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鎮(zhèn)北部層巒疊嶂中的九蓮山麓發(fā)現(xiàn)一處古建筑遺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間的大型花崗巖石槽殘碑、石柱等,學者們從石槽長226 厘米、寬100厘米,槽旁刻有“諸羅漢浴煎茶散” 字樣,判斷這是僧兵治療傷病用的石槽,又從殘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達數(shù)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當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測此遺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遺址。
九蓮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間盆地,居九華山脈中段,地勢十分險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間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給,大本營離各個隘口不過數(shù)里之遙;且坡度平緩,如有軍情,到隘口憑險據(jù)守不過片刻功夫。從地理形勢上看,林山實在是個易守難攻的藏龍臥虎之地。寺區(qū)周圍有朱山、樟江、寨頭等10多個山寨。目前各寨遺址均
(三)福清市東張鎮(zhèn)少林村的南少林(真正南少林)
1993年6月4日,福清市文史工作者經過一一番努力,在東張鎮(zhèn)少林村找到南少林遺址。此后三年多時間,經考古工作者調查、考證和考古發(fā)掘,取得得各種資料證實:位于福清市東張鎮(zhèn)少林村的少林遺址是與史籍記載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即歷史上俗稱的南少林。這個重大成果,已在1996年11月15日的“福清南少林寺遺址發(fā)掘和研究成果報告會”上,得到全國各地二十多名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