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流感范圍之廣、時間之長多年難見,因地域不同病機可能稍有變化,從而,隨“機”應變更能體現(xiàn)中醫(yī)治療流感的長處。
虛寒性痰濕感冒
2018年1月18日診:盧某,江西人現(xiàn)居廣東,女,45歲,辦公室領(lǐng)導,自述感冒已五天,自服感冒西藥沒有效果。
癥見:特別怕冷,穿棉衣和毛衣,無汗出,飲水少,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膩略黃,咳嗽咳痰,痰黏略黃,不易咳出,食欲不好,消化不好,說話聲音很小,脈寸浮,關(guān)尺弱。
辨證為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夾雜郁熱。方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合二陳湯解表化痰濕,加桔梗排膿利咽,加神曲助消化。
藥用:麻黃8克、杏仁12克、桂枝8克、白芍8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大棗5枚、沙參15克、黃芩10克、陳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神曲10克。
服一劑汗出,脫去毛衣,只穿棉衣。服二劑,汗出正常,喉中痰減,咳嗽減,仍有痰黏。
調(diào)方:予保和湯加味健脾胃消食化痰。
處方: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桔梗6克、魚腥草10克、浙貝母10克、萊菔子10克、沙參10克。
服三劑,胃口大開,咳嗽咳痰消失,大便恢復正常。
溫熱性痰濕感冒
2018年1月19日診:紀某,廣東江門人,女,13歲,初二學生。受流感影響,出現(xiàn)感冒癥狀。
癥見:發(fā)熱37.8度,右寸脈浮數(shù),關(guān)尺尚好,喉嚨有痰黏色白,大便三日不解。開始未引起重視,其母讓服用小青龍顆粒1包,晚上又包感冒清熱顆粒1包,體溫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未改善,后又服小柴胡顆粒,到診所去治療,拿了中成藥和西藥吃了三天,沒有效果。
遂尋中醫(yī)開方吃中藥,初診慮其舌苔白膩,飲水不多,汗出不明顯,略怕冷,開麻黃桂枝各半湯合二陳湯加黃芩,魚腥草等,服一劑無效,又仔細辯證,聽其講到白天有怕熱,出汗,喉嚨有黏痰咯不出,遂考慮為風寒入里化熱兼夾痰濕。
處麻杏石甘湯散外寒、清里熱,加桔梗,浙貝,沙參、前胡。
處方三劑,服一劑,大便4次,體重降4公斤,因已經(jīng)好幾天不大便了,咳嗽咳痰大減,言喉嚨舒服許多。
服完3劑,諸癥基本痊愈,唯喉嚨和鼻腔還有少許痰略黏,調(diào)方予二陳湯加山楂、炒麥芽、桔梗、黨參、檳榔、厚樸,消食化痰健脾胃,服一劑痰大減。
繼服二劑予以鞏固。
體會:
今年的冬天天氣感覺極不正常,陽明司天,燥金易傷肺,多數(shù)感冒為寒熱錯雜,為此中西醫(yī)的治療增加了難度,因為病機相對復雜,如果采用西醫(yī)清熱解毒消炎的方法,一般較難治愈,中醫(yī)如果能夠辨證論治,抓住寒熱錯兼夾痰濕的特點,則治療起來不是很困難,只是用藥時間要一周左右才能消除癥狀,而且中間還要調(diào)方,第一步是解除外感兼化痰濕;第二步是外感解除以后,痰濕病邪也有所減輕,此時宜化痰濕為主,因為體內(nèi)脾胃虛弱,導致生痰,又有陽明燥氣的影響(即肺熱胃熱脾虛寒),治療痰濕在健脾化痰的同時又要清肺胃之熱,而且以化痰濕為主,以清肺胃之熱為輔,化痰藥亦要寒熱并用,溫藥多用,寒藥少用,方可收到良效。
治療痰濕兼外感,可以用到2個方子,一個麻黃桂枝各半湯合二陳湯,是治療外感輕痰濕重、內(nèi)有郁化的感冒;一個是麻杏石甘湯合桔梗、前胡、貝母,這個是溫熱外感或寒邪入里化熱,主要癥狀是發(fā)熱,怕冷輕,有汗出,有時怕熱,脈浮數(shù),口渴飲水多或不多,喉嚨咳嗽咳痰,痰黏或白或黃,大便不解等表現(xiàn),一般舌苔厚膩,白或略黃都可應用。一般1劑到2劑外感癥狀消失,痰濕減少,但要徹底消失癥狀,就要進步第二步了,那就是治痰濕清郁熱,一般用藥二到三付可以解決。
從以上醫(yī)案可以看出,用經(jīng)方治療外感病,辨證準確,效如桴鼓,效果比所謂的時方要好得多,往往是一劑知,二劑已,但對因兼夾痰濕的感冒,同樣可以通過經(jīng)方與時方合方或加味藥物進行治療,效果出奇的好,所以希望醫(yī)生同仁們好好學習經(jīng)方,臨床多用經(jīng)方,不斷積累和創(chuàng)新經(jīng)驗,服務(wù)人民群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