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3 程[程,讀音作chéng(ㄔㄥˊ)]←相關的滿文、蒙文顯示不出來者,請安裝《圓點滿文印刷體字庫》、《蒙文標準字庫》。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風姓,出自“五帝”時期重黎的后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于是就產(chǎn)生了程氏。
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wěn)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chǎn),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王朝時封重黎的孫子于程(今河南洛陽,一說在今陜西咸陽),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風姓。
除程氏出自風姓外,任氏、宿氏、須句氏、顓臾氏也都源于風姓。風姓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吳伏羲氏屬于東夷部族,活動范圍在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一帶。河南淮陽有太吳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風姓的首領稱風后,生活在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他和中華人文始祖今黃帝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jù)西晉學者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一天晚上,黃帝夢見一陣大風刮起,把地面上的塵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凈。第二天早晨醒來,尋思昨夜的夢境,說道:“風能發(fā)號施令,是執(zhí)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個‘后’字。難道天下有一個姓風名后的賢人嗎?”于是他依據(jù)自己對夢境的占解,派人四處尋找風后其人,終于在東海邊上找到了他。黃帝把風后請來,拜他為宰相,幫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務。
風后能文能武,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通曉兵法,著有兵書十三篇,后人稱《風后兵法》。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有一次,黃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進行戰(zhàn)爭。蚩尤施展法術,使大霧迷漫,三天不散。黃帝的將士迷失了方向,無法戰(zhàn)斗。風后接受黃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輛指南車,使將士分辨出東西南北,終于俘獲蚩尤,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在典籍《國語·楚語》中記載觀射父對楚昭王說:“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昊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xù)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后裔。關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重和黎都是顓頊的曾孫。顓頊有個兒子名叫稱,稱有個兒子名叫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說黎是顓頊的曾孫,重是少昊的兒子。
重黎都是傳說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顓項繼少昊之后擔任帝王,當時人神雜糅,祭祀混亂,災禍頻仍。顓頊讓重舉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遠隔,人與神分離,稱為“絕地天通”。在令人看來,重和黎當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對此事可以這樣理解:顓頊將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這兩種職責分開,讓重負責祭祀天神祖先,讓黎負責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他以烏為圖騰,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昊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史籍《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中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把他描繪成鳥身人面、身騎雙龍的神人。又有人說,重是顓頊的曾孫,曾擔任“火正”,人們尊他為火神,稱做“祝融”。祝融的遺墟在今河南新鄭。因為他活動的地域在中原地區(qū)南部,因而他的宮職是“南正”。
古人一致認為,黎是顓頊的曾孫。顓頊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黎曾擔任過“北正”,一說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區(qū)的北部活動。商周時期在今山西長治西南有一個黎國,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國家。黎國是商王的一個重要與國,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為實現(xiàn)滅商的大業(yè),首先出兵攻打黎國,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當時還有一個黎丘,又稱黎侯城,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個黎國一作犁國,又稱泥中。位于今河南??h,漢朝又稱黎陽。由此可見,黎部族的活動范圍是以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qū)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東南部,東達今山東省西部地區(qū)。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現(xiàn)在相當遙遠,因而他們的身世和官職,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關于重的身世.一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屬于東夷部族;一說他是顓頊的曾孫,屬于華夏部族。對于這個問題,今人已難以分辨清楚。但是古書都說,程氏出自風姓。從這一事實出發(fā),可以認為重和少昊的關系更為密切,應該屬于東夷部族。因為風姓就屬于東夷部族。重黎所屬部族記載的混亂,正反映了當時東夷部族和華夏部族逐漸融合,后人已難以準確區(qū)分的實際情況。
重黎在顓頊時分別開始擔任掌管天地的官職,他們的后裔世代承襲了這一官職。到了堯、舜、禹時,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輔臣。他曾經(jīng)掌管火,用火焚燒山澤,驅逐禽獸。他能調(diào)馴鳥獸,又發(fā)明了掘井的技術,能鑿地求水。他還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伯益。大禹的兒子啟聯(lián)合友黨進攻伯益,將伯益殺死.自己做了國王,建立了夏王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時代仍承襲掌管天地的職位,經(jīng)久而無失。
程氏的得姓,是在西周時期。傳說,周宣王姬靜(姬靖)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后因領兵攻滅徐方(今山東滕縣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陜西咸陽,一說在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氏,與司馬氏基本同時產(chǎn)生。
到了西周后期,周厲王姬胡好利,以榮夷公為卿士,拼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國人的不滿。他又派衛(wèi)巫監(jiān)視國人,一旦發(fā)現(xiàn)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國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后來國人忍無可忍,終于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周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縣),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飾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國力有所恢復之后,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爭。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zhàn)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布陣勢,監(jiān)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在對淮夷的戰(zhàn)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勛。后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咸陽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后,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今司馬為氏,于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朝時期為安陵縣,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這里居住過。后來密人降周,也遷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
宋朝學者陳彭年等編纂的韻書《文韻》中有目“以國為姓”,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于程。后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兜弁跏兰o》曰‘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程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資料記載,伯符是程氏的始祖。
程氏因程國而得名,先有了程國,程國的居民后來就稱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時何地得氏則諸說紛紜。就程氏得氏的時間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際和宣王時期三種不同說法;就程氏得氏的地點而言,也有廣平(今河北雞澤)、洛陽上程聚和安陵(今陜西咸陽)三種說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伯符,又稱喬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際。在文獻《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有一首《遷徙歌》,寫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fā)初。歷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廣平的事。
商王朝末年,紂王無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而關中地區(qū)在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許多方國的擁戴,號稱西伯。他在位時,已經(jīng)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周文王逝世后,兒子姬發(fā)即位,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未竟的滅商大業(yè),領兵東伐,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衛(wèi)輝一帶)徹底擊敗了商紂王的軍隊,紂王自焚而死,商王朝宣告滅亡。
周武王讓商王紂的兒子祿父(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繼續(xù)管理殷商遺民。在其周圍建立了衛(wèi)、鄘和邶三國,分封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以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又下令釋放被商紂王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賢人和百姓,將商紂王聚斂的錢財、糧食散發(fā)給貧民和奴隸,然后班師西歸。
周武王回到關中的鎬京(今陜西西安)后,為了統(tǒng)治原商王朝的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將自己的族人、滅商的功臣謀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諸侯國家。伯符是古圣賢重黎的后裔,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因而被封在廣平,于是伯符帶領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國家并得到周王室認可。伯符的后裔子孫以國為氏,稱程氏。
廣平是伯符的始封地,后來發(fā)展成為程氏的首要郡望。廣平原來不是程地,只因伯符在該地建立了程國,使它成為程氏的發(fā)源地之一,其后世子民因地為氏,稱程氏。在文獻《槐塘程氏世譜敘》中轉引西漢大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譜說:“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廣平,后得封程國,遂氏焉。”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荀氏家族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支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絳),其后裔以邑為姓,稱程氏?!?/font>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周武王大封諸侯,將周文王第十子(一說第十七子)受封于郇邑(今山西臨猗),史稱郇侯、郇伯,后形成郇氏一族。郇邑地盛產(chǎn)食鹽,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重記載:“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敝芪渫鯇⒌艿芊獯藶閲怯刑厥庖饬x的。
到兩周之際,郇國被強鄰晉國所吞滅,郇氏族人去“邑”簡筆為荀氏。在整個春秋時期,晉國出現(xiàn)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分別把持朝政,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荀氏在西周時期,主要聚居于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后來在春秋初期遷到新絳縣西部。其后的荀林父、荀賓、荀家、荀驩、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軍事家、政治家,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重量級歷史人物。
據(jù)史籍《左傳》的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荀氏的支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為氏。這個“支子”,就是晉國大夫荀驩,他的食采就在程邑(今山西新絳)。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本書按:
近有學者認為,晉國的這個程邑,就是今陜西關中地區(qū)咸陽東北部的程邑。這完全是錯誤的!可能是與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混淆了。
很顯然,當時關中咸陽及其附近皆屬于強秦的領地、國朝中心地區(qū)。盡管晉國在晉文公稱霸中原時期強大一時,但就姬重耳與秦國的特殊關系而言,雖然晉國曾一度擁有“河西八城”,但其國界也實在是難以到伸抵咸陽附近。因此,作為荀驩采邑的程邑,只能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不可能“飛地”到陜西咸陽地區(qū)去。
第四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程佳氏,亦稱成佳氏、承佳氏,滿語為Ce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程氏、成氏、承氏等。
⑵.滿族程尼氏,亦稱成尼氏、承吉氏、瓜吉氏,滿語為Cengni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所冠漢姓多為程氏。
⑶.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等地,后多冠漢姓為程氏、邊氏、查氏、沙氏、山氏、白氏、謝氏等。
第五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維吾爾族、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程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伯符(喬伯)、荀驩。
三.各支始祖:
程元譚、程 杭、程文休:三十世孫杭于唐末由歙縣篁墩遷居休溪。清初,裔孫文休徙臨溪徙居丹陽。伯逑自臨溪遷鎮(zhèn)江又遷丹陽,時貞自休寧率溪桃梅遷鎮(zhèn)江再遷丹陽,同為丹陽程氏始遷之祖。
程 庭、程 工:元譚二十六工孫,由歙縣上密村遷居休寧蟾溪。
程 杭:元譚三十世孫,世居歙縣黃墩,唐末擇居休寧臨溪。
程 炳:五代后唐同光間自休寧閔口遷至富溪。
程 玖:宋朝自休寧會里遷長壟。
程元譚:江陰程氏之組。
程仲節(jié):元譚后,世居歙縣黃墩,唐末徙父鎮(zhèn)守東密巖,父卒,歸依舅氏于休寧古城。
程福德:元譚四十三世孫,明初由歙邑槐塘下府入贅江村氏。
程式耿:五十三世孫式耿,清初由江村歷遷淮揚、武昌、江陵,為江村派始遷祖。
程 宴:清初由新安休寧縣東鄉(xiāng)浯田村遷居松江婁縣泗涇鎮(zhèn)。
程廷五:宋淳佑間由績溪宦居鹿峰。
程可獎:元譚五十六世孫,明歷間由婺源溪源遷居宜興和橋。
程必慶:明朝由婺源溪源遷居宜興和橋。
程 夏:明朝由婺源漁潭遷至尤溪。
程宗仕、程文智、程文信、程文貞、程文信:元末由婺源香田垅遷居香山。宗仕三孫:文智、文信、文貞,文信之后最為繁昌。
程作畫符:仕周成王,食邑廣平程國,以國得姓,始遷祖元譚,伯符四十五世孫,東晉初由東阿來守新安,居歙之黃墩。后世裔孫分遷東平、貴溪、宣城、休寧、婺源、績溪等地。析為四十余派,衍為大族。
程時謙:宋時由開化龍山遷居歙縣長源托山。
程貴六、程有諱:宋咸淳間自休寧五需遷來歙縣巖鎮(zhèn)通濟橋東。裔孫有諱相字良濟者,以德行聞鄉(xiāng)里,明嘉靖年郡守鄭某巡地方,手書“百忍遺風”以扁其門,故稱百忍程氏。
程廷圣:程廷圣五代后同時由歙縣河西遷居郡西槐塘。
程宏祖、程瞻祖、程辛祖:宋淳間由新安槐塘正府遷績溪仁里,分為三派。宏祖為世祿堂祖。
程敏遠:元譚四十九世孫,由績溪市東遷樓基。
程 誠:明洪武四年遷居績溪縣南鄉(xiāng)十都黃茂坦蒲川。
程師和:宋初避難由績溪程里遷嶺北之錦谷。
程孟偉:元譚五十一世孫,自績溪程里遷居十四都璜上。
程應鱗:明初由績溪市東遷居六婆塢之洪川。
程 揚:明朝由微州休寧縣遷居蘇州府城。
程文義:明初由豫章遷懷邑,卜居大洼。
程元潭:從晉元帝渡江大興三年假節(jié)新安太守緌緝流民頭通畎□教民孝悌斈俊造于朝民大悅永昌元年當代還百姓讓留率不得去詔褒嘉之俄頃率帝聞為之震悼賜其子孫第宅於部之篁墩賜葬郡西。二十三都十里牌其浚子孫遂家于篁墩以是為新安一世之始祖。宋追封忠祐公。春秋八十一。元配:東海徐進女,墓在郡城西十里 繡郷二十三都墓前有雙石人,遂名其地曰雙石。
程元潭:從晉元帝渡江大興三年假節(jié)新安太守緌緝流民頭通畎□教民孝悌斈俊造于朝民大悅永昌元年當代還百姓讓留率不得去詔褒嘉之俄頃率帝聞為之震悼賜其子孫第宅於部之篁墩賜葬郡西。二十三都十里牌其浚子孫遂家于篁墩以是為新安一世之始祖。宋追封忠祐公。春秋八十一。元配:東海徐進女,墓在郡城西十里 繡郷二十三都墓前有雙石人,遂名其地曰雙石。
程仲五:再四公次子,先世居饒州鄱陽湖瓦屑壩,元未紅巾之亂府君由鄱陽黎庶補安慶戶籍攜家渡江至太湖司空,見河東山水環(huán)萃,乃奠厥居焉,為我程氏之始祖也。妣沈氏。生子四:長恩六;次恩七;三恩八;四恩九。公妣生卒失記,合葬泉水龍瓜形同塋巳山亥向有碑。一世祖:程恩六,妣王氏,生子一:宗清。公妣生卒失記,合葬河東萬爵宅后虎形。
程 伯:太守府君諱元譚為人清潔敏達晉懷縣時歷廣平太守值胡羯之亂失官棄家徙步歸瑯玡王為鎮(zhèn)東軍謀從之渡江,元帝即立遺周玘為會稽都尉,顯榮為豫章都尉,分兵定東土大興三年新定東陽信安六郡底平府君以襄州刺史假節(jié)行新安太守綏輯流民通畎澮教民孝悌舉俊造于朝飲民愛之如父母永昌元年代還百姓遮道請留,卒不得云詔褒嘉之俄逝世于郡,元帝為之驚惜,賜田宅于郡之篁墩是為新安程氏始祖墓在郡城西十里褒繡鄉(xiāng)二十三都四保墓前繡有雙石人歷朱元無恙,土人國之名其地曰雙石,宋以府君裔孫忠壯靈洗廟祀有靈用越國汪王追爵上世及子孫例封公為忠佑公封忠壯子為忠護侯子超處長民。
程 塋:公字望達,行生一,顯公子,智識廣大居必擇仁與父生營浙省往過湻西慈溪見青山秀麗綠水旋繞虎石西峙九峰東環(huán)有垅畝之可井有川流之可釣可聚族于斯遂卜居于此,而為慈溪之始祖,配周氏,合葬金釣捲廉形日一千二百二十號,生子一吾起
資料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