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為 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法,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艾灸能溫經通絡、驅寒散瘀、扶陽補正、回陽救逆、行氣活血、消瘀散結、補中益氣。多用于虛、寒、陰癥為主的疾病,同時 適宜寒性體質(手腳冰涼、精力不濟、易受寒、怕冷、腹瀉等),男女老少都可以。與此同時艾灸在部分骨病的治療上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艾灸治療頸椎病
艾灸是最適合用來調理頸椎病的方法之一,原理很簡單,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表面上,頸椎疼痛給我們的最突出的感覺只是痛。而本質上,“痛則不通”經絡不通了、堵塞了,才會引起頸椎疼痛。
而 艾灸產生作用 一是靠 燃燒時 使熱力深達肌層,融化堵塞、運化寒濕、溫通經絡;二是靠 艾煙里的艾葉精油物質,它能通過皮膚進入體內,疏通經絡,逐寒濕,通十二正經。這兩個途徑都能疏通經絡,都對調理頸椎大有用處。經絡通暢,于堵化解,自然就不會痛了。
在 中醫(yī) 上治療 頸椎病 最常用的就是 后溪穴,被稱為頸椎病患者的福音。
后溪穴:這個穴位 比較好找,握拳時在第5手掌與手指間關節(jié)后,可用另一手食指點揉。
艾灸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 發(fā)病 多因露肩貪涼,風寒溫邪乘虛而入 導致關節(jié)瘀滯;或因肩外傷,慢性勞損,使肩部氣血淤滯,復受風寒溫邪而起。而艾灸 法治療 肩周炎 以祛風、散寒、利濕、活血通絡、止痛為主。在 中醫(yī) 上治療肩周炎最常用的就是條口穴。
條口穴:屬足陽明胃經,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在脛骨前肌中。
同時,艾灸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問題:
(1)空腹和飯后是不適合立刻艾灸的;
(2)艾灸當天,不建議洗澡;
(3)艾灸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心慌等暈灸癥狀時,不建議繼續(xù)進行艾灸,而是要立刻停灸并靜臥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艾灸的,如高血壓患者、熱性體質 人群、孕婦、糖尿病患者。
這篇文章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可以點贊轉發(fā)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