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與干支紀年換算法
高國彬
在閱讀歷史書籍和古典文學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干支紀年,為了弄清公元年代,現(xiàn)把兩種紀年的轉(zhuǎn)換方法,介紹如下,供朋友參考。
一、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
表一: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shù),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后,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shù)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例如:公元1911年,用該年尾數(shù)1找出對應的天干為“辛”。然后,用1911除以12得余數(shù)為3,用余數(shù)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那么,公元1911年則為農(nóng)歷“辛亥"年。即清朝滅亡的年份。
再如:公元1644年,用尾數(shù)4查天干為“甲”,用1644除以12得余數(shù)為0,再用余數(shù)0查找地支為“申”。那么,公元1644年則為農(nóng)歷“甲申”年。即滿清入關的年份。
如果某一年的尾數(shù)為0或者用該年除以12的余數(shù)為0,則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數(shù)0則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數(shù)為0,則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紀年是單個數(shù)字,就用該數(shù)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則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么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公元11年,則取尾數(shù)1對應的天干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該年則為辛未年。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二、干支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較為麻煩,因為干支紀年是六十年一個輪回,要先確定你所求的干支年份,在公元紀年的百位數(shù)還是千位數(shù)。以滿清王朝為例,帶有“辛亥”的年份,就有五個,即:康熙十年(1671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咸豐元年(1851年)、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滿清滅亡之年。
表二:將天干、地支順序編號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計算的方法:公元年數(shù)=60的適當倍數(shù)+干支配序號+3
公元前年數(shù)=60的適當倍數(shù)-干支配序號-2
注:干支配序號是1(甲子)至60(癸亥)的兩位數(shù),須分兩步確定它的個位數(shù)和十位數(shù)。
個位數(shù)=天干順序號
十位數(shù)={天干順序號-地支順序號(如果得負數(shù)要+12)}/2
例一:中日甲午戰(zhàn)爭,已知在中國19世紀末期,求其公元年代。
解:先確定19世紀末期的“60的適當倍數(shù)”的年份為:1860
再確定干支配序號:
個位數(shù)=“甲”的順序號1
十位數(shù)=((“甲”的順序號1-“午”的順序號7)+12)/2 =(6-2)/2=3
干支配序號為31
代入公式: 公元年數(shù)=60的適當倍數(shù)+干支配序號+3
=1860+31+3
=1894
答:中日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在1894年。
例二:已知中國20世紀初期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試求其公元年代。
解:先確定20世紀初期的“60的適當倍數(shù)”的年份為:1860
再確定干支配序號:
個位數(shù)=“辛”的順序號8
十位數(shù)=(“辛”的順序號8-“丑”的順序號2)/2 =(8-2)/2=3
干支配序號為38
代入公式: 公元年數(shù)=60的適當倍數(shù)+干支配序號+3
=1860+38+3
=1901
答:《辛丑條約》簽訂在1901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