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會鉆營是不夠的
文/趙炎
載《華聲》7月下第14期,責編:冷眉
偷吃人參果,《西游記》第二十四回敘述的故事,鎮(zhèn)元大仙應邀外出“講學”,留下兩位弟子接待唐僧師徒。由于種種原因,消息外泄,在豬八戒的唆使下,猴子偷果,兄弟分食,繼而怒毀果樹,矛盾升級,后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雙方罷戰(zhàn)言和。此為佛道相爭的典型案例,孰勝孰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鎮(zhèn)元大仙那么會鉆營,為何進不了廟堂?他缺了些什么?
一
天庭的權力分配格局是這樣的,諸道執(zhí)掌軍政,群佛忝任封疆。平日里兩派勾心斗角,嘰嘰歪歪,關鍵時刻,也還能一起扛事兒。譬如猴子大鬧天宮的時候,他們的合作就蠻好!這說明玉帝老兒御下有一套,諳熟分而治之的把戲;貌似還得益于賢內(nèi)助的襄理,定期舉辦蟠桃會,將兩派代表聚到一起吃吃喝喝,哥兩好啊五魁首啊這么一吆喝,大家都做了好兄弟好哥們,猜忌少了,裂縫小了,玉帝老兒也就省心了,和衷共濟事乃成嘛!
按照當時情形,鎮(zhèn)元大仙身為道家前輩,是有資格位列“三公九卿”的。比如他的弟子介紹說,他與三清四帝同輩論交,九曜元辰不過是他的晚輩下賓,用今天的話說,那是很有背景的??墒欠浅_z憾,太上老君等人在上邊個個混得人五人六,獨他還在地上混,想起來也讓人沮喪!
那么,鎮(zhèn)元大仙接受這種現(xiàn)實了不?沒有,他的“上進心”依然那么強烈。唐代有拜匣,明代有“名帖”,均相當于如今的名片,無論他生活在哪個朝代,我猜他的名片大概其頭銜都會羅列不少:道號鎮(zhèn)元子,江湖人稱與天同君,太乙玄門總掌門。說不定后邊還會跟個括號,注明“副國級”。別以為我在開玩笑,此君做得出來,否則也不必找門路、托人情,四處鉆營攀附了。
人參果,正是他聯(lián)絡感情、積累人脈的敲門磚。
這絕對是個稀罕物!萬年一收獲,只得三十個果子?!奥勔宦劊突钊倭畾q;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兩相比較,王母的蟠桃就是狗肉包子,上不了臺面。如此珍貴,拿來送禮,再合適不過。這么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猴豬偷吃,清風、明月不依不饒,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果樹被毀,鎮(zhèn)元大仙要放下身段,跟唐僧師徒兵戎相見,人家就這點寶貝拿得出手,就指望這點寶貝往上爬,毀人果樹,無異毀人前途,焉有不跟你急的?
小說里沒揭露他曾打點過誰,不過,對“蘭盆會”上一面之交的茶友唐僧,他亦視為“故人”,叮囑弟子不可怠慢,必須送他兩個人參果吃,有何貓膩?因為唐僧是天庭重點培養(yǎng)的“第三梯隊”。后備干部,他都投資感情,其他“大人物”那也不消說了。有趣的是,鎮(zhèn)元大仙到處送人情,換來的只是好口碑,各路神仙對他的評價異口同聲的好,諸如“非凡”、“了不起”之類的帽子回贈一大堆,就是無人舉薦他到天庭任職。鎮(zhèn)元大仙無奈苦笑道:“我在人間苦守至今,依然是個‘鎮(zhèn)園子’!”這又是何故?
二
官場上的人情往來是有底線的,什么底線?后面交代。天庭權貴大都明白此理,鎮(zhèn)元大仙則無此見地。
唐僧師徒兩次被困,都緣于他的“袖里乾坤”,但孫悟空也不是白吃飯的,打是打不贏,自保卻沒問題。不得已,他開出條件,只要把樹醫(yī)活,可以既往不咎。結果,觀世音來了,人參果樹被醫(yī)活,他與孫悟空拜了把子,急令敲下十個人參果,請菩薩唐僧等做了“人參果會”。
送上門的機會,他把握住了,自稱“小可”,煞是殷勤。那么,這種公開的示好,效果怎樣?不會有效果。我舉個例子,明代有個官員叫李汰,某年擔任京察主考,有人深夜行賄黃金,求他給予通融,當即被李汰回絕。他還揮筆寫下一首表露心跡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蓖低低腥饲?,尚且如此,遑論公開的托人情?
觀音菩薩雖然吃了人參果,雖然在天庭說話很有分量,想必也不會幫忙,原因在于,一,我是你們請來醫(yī)樹的,接受招待,不欠你什么;二,私人宴請,扯上公事就不好了。這就是所謂“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立則私事息”傳達的意思,公私得分明,領導心里有譜,你越是走私門、行私事,越不能讓你毀了公道、公義,否則就要犯原則錯誤,紀檢部門豈是好糊弄的?孫悟空后來也悟到了這層,取經(jīng)途中不管出了多大的事兒,從來沒找過這位結拜大哥幫忙,當然,也從來沒幫過這位結拜大哥什么忙,惺惺相惜,惠而不費,其他的事,愛莫能助。
現(xiàn)實中的個別干部,總以為門子走對,人情走到,上上下下,一團和氣,那么圖個升遷,謀個好缺,肯定沒問題。其中的邏輯,估計正是繼承了鎮(zhèn)元大仙的衣缽,豈不知口碑再好,也不過是虛假“民意”?!盾髯印駥W》中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鄙霞壴诳疾烊斡酶刹繒r,不可能不開展調(diào)查研究,不可能不以從實際出發(fā)為先決條件,未必就會鉆進腐敗圈套,犧牲原則和法紀來滿足個別人的私利,該醒醒了。
三
能力,尤其是識人之能,大概也是鎮(zhèn)元大仙所缺的。
偷吃人參果,發(fā)乎接待工作不嚴謹。唐僧不吃就不吃吧,反正意思到了,接待人員背后嚼舌頭,被豬八戒聽到,才導致猴子偷果。推究起來,責任還在接待方。推倒果樹,則發(fā)乎接待人員缺乏解決問題的素質(zhì)。偷吃就偷吃吧,反正已然吃了,再去計較三個四個,意義何在?又何必“指著唐僧,禿前禿后,穢語污言不絕口的亂罵”?如果他們說句客氣話,比如“本來大家都有份,是我們摘遲了”,孫悟空大概當場就道歉了,矛盾焉能升級?
鎮(zhèn)元大仙留下清風、明月兩個弟子負責接待,足見其不會識人用人。接待工作的重要意義,我就不啰嗦了,像孟子所說的那種“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的人,注定不是知客之合適人選,像清風、明月這種不知進退,隨意得罪人的人,顯然也不宜做接待工作。
另外,鎮(zhèn)元大仙似乎也缺乏自知之明。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知識分子混仕途,大多秉承“戒利、遠名、憂責”等為官箴言,沒有這些自律和約束,即使做了達官顯貴,也是貪官、庸官、作秀官,而成不了好官清官。鎮(zhèn)元大仙還沒躋身廟堂呢,就把自己的五莊觀當衙門了,“眾徒弟們,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來打他”。待拿了唐僧,又綁又打甚至拿猴子下油鍋,各種酷刑,誰給他私設公堂刑訊人的權力?如此輕狂,非但高估了自己,同時也低估了孫悟空代表的佛家一脈實力,想想也是可笑。
難怪他的那些同道故交不為他出頭,虛懷若谷、行事低調(diào)的功夫,他還欠修。如果推薦他上了天,最多是許攸第二,那不是幫他,而是害他。許攸,三國時人,原是袁紹謀士,后投靠曹操,設下偷襲袁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致使袁紹大敗于官渡。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并說:“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苯Y果被曹操部下所殺。
想做官,做大官,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謀福,出發(fā)點沒錯,但是實踐之,需要走正常途徑,光會鉆營是不夠的,且為文化糟粕,早該摒棄之根絕之。所謂疾風知勁草,孫悟空做了五百年牢,西天取經(jīng),又經(jīng)歷那么多“嚴峻考驗”,才修成正果,進入體制。因此,克己奉公,堅定信念,鍛煉能力,才是正道。此三者,鎮(zhèn)元大仙皆無,不冤。(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