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原因讓契丹人匆匆離開家園,拋棄精心建筑的宮殿和陵園?是天災所致,是躲避瘟疫,還是殘酷戰(zhàn)爭?其原因已成千古之謎,撩撥人心。
契丹始祖?zhèn)髡f雕塑 陳彥華/攝
人類的古代文明,時常使現(xiàn)代人感到目眩,充滿懸念和玄機,猶如迷霧和疑團,讓人心馳神往。千年前的契丹文化就是如此,因契丹人的銷聲匿跡,又缺乏足夠的歷史記載,即使石碑、石棺上刻著契丹文字,也和天書一樣,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遼史》中記載:“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今河北省平泉境內(nèi)的老哈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八部?!蔽闹械纳袢思雌醯な甲嫫媸卓珊梗炫雌淦蘅啥?。這就是“契丹始祖?zhèn)髡f”,也是契丹民族供奉青牛白馬以示祭祀祖先的緣由。至今在當?shù)厝栽诹餍兄泻遵R、女糊青牛的喪葬習俗。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即堅固的意思,從秦漢時期,由東胡鮮卑族發(fā)展而來。契丹人有拜山的習俗,平泉境內(nèi)最高山峰馬盂山(也稱光頭山),不僅是中國第七大河——遼河(上游稱老哈河)的源頭,也是契丹人心目中的神山、祭祖之地,還是契丹皇室貴族的重要獵苑。契丹人很快在中國北方的廣闊草原上成為雄視一方的霸主,并在充滿磨合、碰撞、殺戮中,創(chuàng)建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篇章的“大遼”王朝。
契丹是一個剽悍勇猛、進取開放的北方游牧民族?!按筮|”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在中亞和歐洲具有廣泛影響。早在13世紀,波斯歷史學家杰費尼甚至把沿襲了契丹文明的金帝國也稱為契丹;還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元帝國游歷,為了區(qū)別于南中國,竟把北中國通稱為契丹;就連俄語中的“中國”一詞,發(fā)音也是“乞答依”(契丹)……可見其影響巨大深遠。
歲月有時會湮沒一切。元代末期,契丹民族就從史籍中突然消失得不見蹤影。是什么原因讓契丹人匆匆離開家園,拋棄精心建筑的宮殿和陵園?是天災所致,是躲避瘟疫,還是殘酷戰(zhàn)爭?其原因已成千古之謎,撩撥人心。答案也許非常簡單,但因任何一說都沒有足夠的成立依據(jù),從而引起學術(shù)的紛爭。
遼代城池遺址——會州城,坐落在平泉城南5公里的南五十家子鎮(zhèn)。《遼史》和《承德府志》有記載,平泉在遼代時叫神山縣,屬遼中京道大定府的澤州所轄。州治和縣治均在會州城,最早就是由耶律阿保機俘蔚州民“立寨居之”。如今,“會州城”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但城已不存,只有那些斷續(xù)的城墻丘墟、深闊的護城河床還依稀訴說著當年的繁華與歲月的痕跡,讓人仿佛能夠觸摸到一段歷史的風云。
在平泉廣袤大地,像會州城這樣的遼代古城、古墓遺址就有160多處。在已發(fā)現(xiàn)的四個遼代壁畫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王溝遼墓群,周圍山環(huán)水繞,風水獨特。此墓為大型磚室多室墓,有石棺和墓志。石棺上有四神浮雕圖,雕刻之精,乃遼代石刻藝術(shù)珍品。墓志銘上的1608個漢字詳盡地介紹了墓主人蕭太后之長女大長公主的身世和家世。在大長公主墓旁側(cè)是其兒子魏王蕭紹宗和兒媳楚國長公主釋褐的合葬墓。
在城區(qū)北部,馬盂山下,老哈河岸邊,有一處神秘的遼代古墓群。墓主之一的竇景庸,在遼朝中是一位很受器重、政績卓著的高官,官至南院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中京留守,封陳國公。墓主們在這里享受著背靠山巒、河流懷抱的極佳風水。墓地那些古風古韻的石羊、石虎等鎮(zhèn)墓之物,雖然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卻仍舊在這里默默地堅守,成為游人探秘的熱點。(文/梁世芳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