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反映了湯在飲食中的重要地位。煲湯燉湯,是不少家庭常用的烹飪方式,特別是到了秋冬時節(jié),人們的餐桌上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湯品。那么對于糖尿病人來說,怎么喝湯、喝什么湯比較養(yǎng)生呢?
一、喝湯的好處
對于糖尿病人來說,飯前喝湯,不僅可以馬上使胃獲得滿足,有助于提升飽腹感,減少食量,也能防止用餐中的進食速度過快。
二、關于喝湯的幾個常見誤區(qū)
1.營養(yǎng)全在湯里?
很多人認為,用魚、肉等食材熬成湯后,營養(yǎng)精華全在湯中,所以只喝湯就能獲得全部養(yǎng)分,不必吃肉。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
我們所說的營養(yǎng),其實是指各種肉類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yǎng)素。在燉煮的過程中,脂肪、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等都會進入到湯中,但大部分蛋白質仍然留在肉里。所以,光喝湯不吃肉,不能很好地補充蛋白質。
而且,對于患有高血酸血癥、痛風、肥胖、胰腺炎等疾病的人群來說,喝湯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喝肉湯時,盡量把油撇干凈一點;
②無論喝什么湯,都最好吃些煲湯的底料
2.湯越白越營養(yǎng)?
大家都認為,雞鴨魚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湯變成乳白色就很有營養(yǎng)。實際上,白湯是乳化的脂肪,相當于把脂肪都煮到了湯里,沒有特別的價值。而且,這類湯的脂肪含量一般很高,尤其不適合三高人群食用。
【注意】餐廳、飯店里的一些奶白湯,有時是加入奶精和濃湯寶等調料調配而成的。其中不乏大量的鹽和脂肪,糖尿病人、三高患者不宜食用。
3.湯越鮮越營養(yǎng)?
有時我們覺得煲出的湯比較鮮,是因為肉類中的谷氨酸流失,進入湯中,就產生類似味精般的鮮味,這和營養(yǎng)沒有直接關系。
4.湯熬得越久營養(yǎng)越高?
湯類熬制過久,其中的營養(yǎng)反而會損失得更多。肉湯煮得過久,有時不僅會讓口感變差,其中的蛋白質還可能變性,影響吸收。更何況久煮之后,湯里的亞硝酸鹽、嘌呤含量會更高,也不利于健康。
5.骨頭湯補鈣?
長輩們常說“喝骨頭湯能補鈣”。但實際上,骨頭中的鈣質很難溶于水。
如果把骨頭剁成碎末,用很濃的醋煮6個小時,雖然會讓骨頭里的鈣成倍增加(鈣含量:100毫升里大概一點多毫克),但是遠不夠每天所需的800-1000毫克。因此,光靠骨頭湯補鈣不科學。
三、糖友適合喝什么湯?
糖尿病人喝湯,建議以清淡為主,如蔬菜湯、蘑菇湯、番茄雞蛋湯、冬瓜玉米湯,另外還可在湯品中適量加些青菜或魔芋。
1.玉米須豆腐湯
材料:玉米須100g,豆腐300g,水發(fā)香菇50g,蔥段、姜末適量
做法:
① 將玉米須水洗凈后,煎取汁;
② 再把玉米須與豆腐、香菇一同放入鍋中,添加適量清水及蔥段、生姜末、鹽等調料,煮湯即可。
2.黑白雙耳湯
材料:黑木耳、白木耳各15g
做法:
① 提前用水將黑、白木耳泡發(fā),并清洗干凈;
② 兩者下鍋后,加入清水及少許鹽,一同煮湯即可。
作用:
滋陰潤肺,補益肝腎。適用于老年糖尿病并發(fā)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之肝腎不足,陰虛肺燥之頭暈目眩、視物不清、咳嗽喘息等癥的輔助食療。
3.白蘿卜湯
材料:白蘿卜200g
做法:
將白蘿卜切成小塊,加水燉煮;燉到白蘿卜半熟不熟的時候,就可以吃蘿卜、喝湯了。
作用:
喝此蘿卜湯能夠下氣、幫助治療便秘。
總得來說,糖友不適合喝過于油膩、脂肪含量高的湯,如豬蹄湯;淀粉類食物含量較多的湯,如面疙瘩湯等也不適合食用;而經過勾芡的湯羹,如玉米羹、牛肉羹等對血糖來說也并不友好,同樣不建議糖友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