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
越傾訴,越絕望?
一朋友最近受了點委屈,四處找人傾訴,昨天找到我這來了。
她說她先撥通了爸媽的電話,委屈巴巴地剛講了幾句,爸爸就開始說:“你就是太喪了,得有點正能量?!眿寢層纸釉捳f:“出門在外要學會堅強,不要總是這么脆弱?!?/p>
她瞬間不知道應該繼續(xù)說啥,只回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掛斷電話,顯示通話時間只有1分鐘13秒。
然后微信敲了好朋友,剛說完自己的情況,朋友一開始還安慰了幾句,沒想到聊到深情處,朋友反而開始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哎其實我比你更委屈,我前兩天還跟領導......”
聊著聊著,明明是自己委屈來找朋友訴苦,結(jié)果卻變成她安慰朋友了......
終于等到男朋友回來,靠在對方肩上抽抽搭搭地又講了一遍,繼續(xù)期待著安慰,結(jié)果男友義正言辭的開始分析:這個問題的主要責任確實在于你,你應該怎樣怎樣做才對。
“想找點安慰就這么難么?為啥感覺身邊沒有一個人愛我?”
其實,我們似乎都經(jīng)歷過這種“想尋求安慰卻無法如愿”的絕望體驗,但這遠遠不足以表示“對方不愛我們”。
很多時候,我們傾訴對象的某些行為,可能只是因為承接不住我們的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安慰,都是“逃避式安慰”
'越傾訴,越絕望'是我們很多人在尋求安慰時,都會面臨的情況。
生活中遇到了難過的坎,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信任,把自己最脆弱的東西講出來時,卻得不到想要的反饋——怎么想都令人更加難過,簡直像在傷口上再添把孜然。
“為什么就不能理解一下我?”“你說的我都懂啊,可是我就是難過啊!”
是啊,為啥要個安慰就這么難呢?
其實很多時候,對方并非不給我們安慰,而是給了一種“逃避式安慰”——用“安慰”的方式,來逃避面對真實的情感,逃避傾聽對方的問題時,所給自己帶來的害怕和恐懼。
(啊對了,先聲明“逃避式安慰”是我們自己造的詞......并非心理學專業(yè)名詞,只是感覺比較貼切。)
我們此刻的傾訴,讓對方感覺到了惶恐和不安,所以,他們用貌似“安慰”的方式,來進行逃避。
當然,很多時候,傾聽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逃避式安慰,究竟在逃避什么
所以,傾訴到底會帶給對方哪些壓力?而傾聽的人又究竟想要逃避什么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對方選擇的“安慰方式”中找到答案。
當Ta鼓勵你振作的時候,也許意味著Ta難以接受負面的你。
我們傾訴、尋求安慰時,往往難免帶有較深的負面情緒。我們生理上會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而我們講出的內(nèi)容,也在傳遞著一些失落、絕望。這些“喪氣”“負面”的信息,會讓很多當時未處于相似情緒中的人難以接受。
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人時常被教導要“積極”“樂觀”“正能量”,我們習慣了夸贊臉上掛著笑容的人,對身處困境的人說“加油!樂觀點!”
于是我們也會把默默地將情緒分類,“正能量”是好的,是招人喜愛的 。而“負能量”是不好的,它代表著脆弱和無能,會遭到厭棄。
當有人抱著對負面情緒的不接納和貶低,來面對負面傾訴者時,他們從心底里沒有辦法接受。當他們說“你應該積極點”“做人要樂觀”時,他們心里很可能真的相信:只有正能量的狀態(tài),才是面對困境的方式。
其實,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從健康角度出發(fā),比起一味地“開心”,更重要的是情緒的多樣性。就像電影《頭腦特工隊》講的那樣,任何情緒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可以維護彼此“喪”的權(quán)利,給到彼此“喪”的空間時,才會更接近真正的安慰。
當對方拼命解釋的時候,也許意味著Ta感到自己被指責。
這種情況最容易發(fā)生在伴侶之間。
比如,當一方表達自己感到不開心、被冷落時,希望得到一些安慰時,另一方就可能開始著急的解釋:“這不怪我??!”“你怎么能這么想我!”
結(jié)果,這當中不僅沒有安慰,反而會給雙方帶來更深的孤獨感。
而這種解釋行為的來源,往往可能是對方在你的傾訴中,把你的負面情緒當成了“指責”。
臨床心理學家Greg Hajcak Proudfit和他的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以批評為主的教養(yǎng)方式,會讓孩子們形成“把別人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的習慣。
他們對于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并且會把那些情緒當做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Ta心情這么不好,是不是覺得我剛剛沒有及時肯定她?”
“Ta 因為跟小紅的爭吵這么難過,來跟我講,是不是覺得我當時沒有站到Ta的那一邊?”
......
為了消除這種自己好像做錯了事情的感覺,他們便會拼命地解釋自己。此時,對于自身的懷疑和否定,讓他反而沒有力氣給到對方真正的安慰。
當然,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時候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確實會隱含著一種指責。
譬如,當伴侶約會遲到的時候,盡管我們很理解他只是因為加班太忙,但心里還是很委屈,此時很希望對方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不過,迫于委屈,我們脫口而出的往往是“你為什么每次都遲到?你根本就不在乎我?!?/p>
此刻,加班了許久還匆忙趕過來的他,一上來就受到赤裸裸的指責,本來的愧意會因為委屈而轉(zhuǎn)為憤怒,類似“難道你就體諒過我嗎?”的言語便會脫口而出,然后就是一場“你到底愛不愛我”的爭吵。
根據(jù)Wile(1981)的理論,當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想要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或者擔憂時,有三種方式:攻擊(attack),回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
打個簡單比方,“你怎么來這么晚!”就是攻擊。
為了一時平靜,表面“沒事沒事”,心理卻很計較,就是“回避”。
“你來這么晚,我有點害怕你是不是有些不重視我”,是“吐露”。
相比之下,尋求安慰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吐露”。
面對上面的情境,吐露的人會誠實地講出自己地感受,“你來這么晚,讓我很擔心。”“你每次都這么晚來,雖然我理解你,但是一個人坐在這里等實在是太難過了?!?/p>
“吐露”的關鍵,在于對于我們信任的人,誠實地表達出私密的事情和真實的想法。對于感受的表達,我們不夸張也不回避。對于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我們都可以誠實地說出來。
“吐露”的這份坦誠,需要一些勇氣,也有著被傷害的風險,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才是建立深刻地親密關系的關鍵,也是我們可以順利求到安慰的法寶。
當對方陷入沉默或岔開話題,也許意味著Ta無法承載你的悲傷。
傾訴完,迎接自己的卻是沉默和敷衍,也是一件很傷人的事情。當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候,用最后的力氣向心愛的人伸手求助,卻發(fā)現(xiàn)對方完全不搭理自己,我們會覺得“Ta一定是不愛我了/Ta一定不把我當朋友?!?/p>
不過,真相很可能是,Ta只是暫時有點“愛不動”。
人心情不好時,容易頻繁地找自己最親近的人傾訴,并且希望對方可以無時無刻地給到高質(zhì)量的安慰,這在一些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而一旦做不到,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又很容易給對方扣上“不愛我/不關心我”的帽子,時間久了,對方反而可能會在你的傾訴中感到一種“綁架感”。
再好的關系都需要邊界感。不管是多么親密的愛人、朋友和家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蛟S對方可以對你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是這始終是你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人生。
沒有誰可以代替別人痛苦,也沒有誰可以真正的拯救別人。強調(diào)邊界感時常讓我們感到內(nèi)疚、自責、不忍開口。但,真正的愛也只能發(fā)生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
逃避式安慰,其實也沒什么
必須承認,對需要安慰的人來說,“逃避式安慰”非常傷人。
只是,當我們真的看清楚對方在逃避什么,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情況可能并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不論親人、朋友還是戀人,“愛”從來都不是一種純粹的狀態(tài)。換位思考的話,我們似乎也偶爾無法給到朋友及時的安慰。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都能單純的、真誠的對待自己心愛的人。但總有一些時刻我們會有自己的擔心,焦慮而沒有辦法安慰到對方,甚至會因為一時的不安感傷害到彼此。
這或許讓我們感到無奈,但這才是“愛”的真相:人總需要帶著一些自身的缺陷,盡己所能的與另一個同樣有缺陷的人彼此支持。
“去一起面對人生的無力感,或許就是我們能彼此陪伴的最好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