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劇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它受到主導意識形態(tài)無所不在的控制。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定義、表達、維護現(xiàn)有權力結構的經(jīng)濟、社會、政治、宗教、文化以及其它多種錯綜的體制與手段。這些體制相互支撐,融入日常生活,發(fā)揮著一種溫和的控制效力,以致于我們很難抵抗,更遑論顛覆。簡言之,當前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就是父權制。
1. “安全”的結局
一般說來,情感劇的故事結局,都是一個父權制的結局。例如明清才女所描繪的女扮男裝的故事,中了狀元的女子到最后大抵都是恢復女兒身,劇中男子往往還能娶“二美”。之前被攪亂的性別秩序和冒險歷程,也得以安全歸位。結局一刻的特定內容,是為了堅持父權制現(xiàn)狀的正當性,堅持女性回到適當?shù)奈恢?。這種極為程式化、不斷重復的虛構結果,是為了用來支持現(xiàn)存的權力關系。
結局不但幾乎永遠站在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一邊,它還能解決貫穿其中的問題。于是,當一個故事的基本動機得到回應的時候,結局就會出現(xiàn)。并且如同各種結局一樣,在一種追憶的氣氛中達成,顯得如此順理成章,如此“自然而然”。
《都挺好》的結尾,蘇明玉象征性地回到父親的老宅子,在溫暖的背景音樂中,通過幻想修復了曾經(jīng)的情感缺失。在此之前的除夕夜,蘇明玉陪著患了阿爾茨海默癥的父親看電視,依偎在蘇大強肩頭說:“這是我過得最幸福的一個春節(jié),有家真好,謝謝您陪著我?!边@里首先重審了劇中的道德規(guī)范:傳統(tǒng)的父權家庭成為代表對抗孤獨與混沌的唯一壁壘,無論多少的成功、名望都不能補償那些在家里的溫暖。其次,點出了本劇“女兒養(yǎng)老”這個主題,蘇明玉辭職回家全心全意照顧失智的父親,傳統(tǒng)的女性照顧和犧牲的角色和品質又被征用。眾所周知,養(yǎng)老問題也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體制問題,但是這個鍋,卻留給女性來背。資本和父權結合起來,又一次達成了對女性的權力宰制和道德綁架。
2. 觀劇的愉悅
如果女性觀眾多半不喜歡這樣封閉式的父權制結局,她們又為何那么熱衷于情感劇?觀劇的快感和愉悅來自哪里?情感劇的觀眾群體,包括了女性各層,也不排除某些男性觀眾。
情節(jié)才是觀眾愉悅的來源,要解決問題的“熱望”與不斷延宕的結局,形成持久的張力。觀眾喜歡情感劇多半是基于敘事的推延,及各種矛盾沖突激烈的情節(jié)。
《都挺好》主要情節(jié)聚焦于女兒和原生家庭的故事,涉及到母親重男輕女,父親的懦弱自私,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買房養(yǎng)老等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其次要情節(jié),也主要是由血緣、戀愛、工作這些基本元素組成。主要包括 1、蘇明玉和石天冬的愛情,和小蒙總的“愛情”; 2、蘇明玉的工作和事業(yè),與柳青,及“師父”老蒙之間的糾葛; 3、與哥哥明哲、明成之間的沖突與和解,與嫂子朱麗、吳非之間的相互體諒; 4、蘇大強和保姆的結婚鬧劇。
情感劇,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調動觀眾的情感。而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與劇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作為一種情緒的宣泄與表達,很多女性可能在蘇明玉與原生家庭的關系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情感調動方面,這部電視劇是非常成功的。觀眾會從中感到,每一個家庭都不是完美的。母親去世后,矛盾更加激化,但是也有了化解的可能。大哥盡管有些固執(zhí),但是孝心可嘉。而二哥經(jīng)過差點入獄,離婚,丟工作一系列遭遇后,也慢慢體諒明玉。并且在聽見有人污蔑明玉靠美色上位的時候,為妹妹出頭,那一刻相信賺取了觀眾不少眼淚。最后,盡管母親去了,父親忘記了一切,哥哥一個在美國,一個在非洲,但經(jīng)過這些是非后,一家人彼此諒解。最終親情,還是讓人覺得最安全的地方,就算全世界都寒冷,也可以在這里找到溫暖。此外,觀眾也可以在其它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中獲取愉悅感。例如:1、顛覆傳統(tǒng)的愛情。蘇明玉和石天冬的愛情,并非是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和小蒙的“戀愛”,是年齡差距大的姐弟戀;2、蘇明玉職場上雷厲風行,豪宅名車,滿足消費主義的想象;3、觀眾也可以不理會這樣的結局,而自行預測。目睹那些保守的意識形態(tài)再次被證實,也是一種樂趣。
情節(jié)本身,有時也會破壞或者威脅到男性的主宰地位,反映現(xiàn)實中性別關系的變化。首先中國76%的女性參加工作,在經(jīng)濟上獲得了獨立和自主權。從經(jīng)濟體制上來說,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已經(jīng)改變了傳統(tǒng)家庭結構。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男性通過控制土地和女性的生育(兒童/勞動力)取得控制的資源。而在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中,家庭不再是生產的單位,生產由家庭轉移到工廠。女性進入了職場,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用社會性別的理論來解釋,女性獲得了進入職場的機會,并且表現(xiàn)出可以跨越的、流動的社會性別,即可以變成職場女強人,而且通常會表現(xiàn)出比男性更精明能干、果斷勇毅的氣質。
在兩性關系中,女方具有主動權。石天冬扮演了一個照顧的角色,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性別認知和秩序。溫暖帥氣體貼,又能做飯煲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恐怕也是打動了很多女觀眾的心。而蘇明玉和“小蒙總”的姐弟戀,也打破男大女小的傳統(tǒng)婚戀方式。
3. 父權制的宰制
但現(xiàn)實也可能會噼里啪啦打臉的。
1、石天冬。父權制崇尚控制欲的男性氣質,溫和、顧家、做家務的男性,在現(xiàn)實中,會被認為消弭男性氣質,受到貶低和打擊而失去吸引力。
2、小蒙總。1928年丁玲寫了《莎菲女士的日記》,塑造了一個南洋華僑富二代凌吉士的形象。他想要的只是一個作為“高級傭人”的中產階級太太,而不是平等的愛情。在電視劇中,小蒙總表露心跡,讓蘇明玉幫忙打理公司,幫他賺錢,而他自己還年輕,“可以到花花世界到處玩一玩,比如說談戀愛,可以豐富我的人生閱歷。”
3、一個從小就被剝奪了教育資源的蘇明玉,如何能獲得社會資源,在職場上成功?和《杜拉拉升職記》一樣,沒看到主人公有哪些持續(xù)意志力的堅持和才華,一畢業(yè)平底鞋換高跟鞋就一路高升,年薪過百萬,銀行卡一揮在消費上冒充下“女權”。正是因為現(xiàn)實的空白,才使得劇情無力。危如累卵的劇情,一深究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人設塌陷。蘇明玉除了能喝酒,美貌(盡管姚晨被楊祐寧一叫“仙女”就讓人出戲),敢于穿越四樓陽臺,和日常處理人際關系的小聰明,看不到其絲毫與其職位匹配的才能。蘇明玉本應如樊勝美一樣苦逼,只不過把她塑造成了《歡樂頌》中樊勝美和曲筱綃的合體。劇情在這里,完成了一個家庭羅曼史的幻想。
弗洛伊德以家庭羅曼史,指神經(jīng)官能病患的某種幻想,在其幻想中病患希望能逃離自己鄙視的親生父母,而由某些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取而代之。當孩子遭受親生父母冷落時,他(她)以想象并非自己的親生父母作為報復手段,而認為自己的生身父母實際位高權重。蘇明玉被打,蘇大強名義上去醫(yī)院看望,實際上是勸她不要起訴蘇明成。明玉傷心至極,坦白自己曾經(jīng)去查過DNA,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確是蘇大強的女兒。無獨有偶,電視劇沒有結束前,網(wǎng)絡上也有猜測,蒙總才是明玉的親生父親。尋找親生父親的情節(jié),某種程度上也給了觀眾愉快的參與和烏托邦的幻想,卻也重建了父權秩序。
蘇明玉稱呼“蒙總”為“師父”,也可以看作現(xiàn)代資本主義公司變成另外一個父權“大家庭”的表現(xiàn)。在工業(yè)資本主義時期,父親的角色不再具有傳統(tǒng)的權威,性別體系不再是“父家長制”,但是社會權力也往往轉移到其他領域,如工業(yè),科學,宗教。與之前的體制比較,資本主義控制生產、勞工和環(huán)境,新的社會體系仍舊是徹底的父權體系,而且比以前更復雜。不難看出,在以“父”為名的資本主義企業(yè)中,即使蘇明玉把“眾誠”作為自己的家,把老板稱“師父”,一旦威脅到利益,在撕破溫情脈脈的面紗之后,也可能免不了最后像柳青那樣被“卸磨殺驢”。
再次,男性氣質的控制機制仍然起作用。朱明成因為妻子朱麗失去工作,遷怒于明玉。不問青紅皂白,毆打明玉到頭破血流,致后者被送到醫(yī)院。而這種暴力,是從小在家庭中就不斷發(fā)生的。蘇明玉心靈上所遭受到的恐懼,需要一遍一遍播放錄下的蘇明成的道歉視頻,才能緩解。蘇明成為了換取不被起訴,念了蘇明玉起草的《懺悔書》,但之后因為損害了自己的男性傲嬌而更加瘋狂報復。父權制的三個核心就是男性支配(male-dominated)、男性認同 (male-identified) 和男性中心(male-centered)。而控制—恐懼機制,則是驅動父權制運行的體系??刂剖撬麄兛謶值脑搭^,也是他們唯一可以解決恐懼的方法。他們認識不到兩性之間應該建立親密、平等關系,分享與合作。要掌有控制權,就表現(xiàn)為對女性各種形式的暴力。
父權制是一個體系,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強加于我們的,它也沒有完全控制我們,卻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滲透了話語和社會實踐。它的體制是精密的,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從樹根到樹葉有機的輸送著養(yǎng)料,多重的制度和手段重復著同樣的“教程”,有助于確保它們的持久權力。
4. 批判性反思
父權制的批判方式,比之我們常用的社會性別更為有效。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女權主義理論再度被引入中國。為了不引起反感也表示緩和,采用了“女性主義”的翻譯方法。而由 “Gender” 翻譯而來的“社會性別”,也因為迎合了當時的需要獲得廣泛傳播。社會性別強調社會文化對男女性別的建構作用,并且看到這種建構的可改變性和跨越性。但是,在社會性別支撐下,關注于女性的主體性探求的時候,也忽視了對于制度性和結構性的父權制的探討。其一,社會性別理論雖分析了性別的可塑性,可并不能幫我們尋找壓迫的根源問題。其二,社會性別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陽剛氣質在父權制的社會中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卻并不能抬高被貶損的女性氣質,例如照顧和犧牲。父權制的分析方法,才能產生新的知識,讓我們在這個精密編制的大網(wǎng)的漏洞和斷裂之處,尋找打破父權結構的可能。
以性別研究為基礎的批判性思維,可以有五種視角:即目的(teleology)、話術先行性(discourse)、敘事方法論(storytelling/historiography)、文本解放性(emancipatory texts)、同理心態(tài)(empathy)。我們拿這五種視角來關照,顯然《都挺好》的結局是缺乏解放性的,其服務于父權制和資本的目的也昭然若揭。而在話語的譜系上,調用了傳統(tǒng)“忠孝”觀念,陰柔陽剛的性別氣質,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
故事快結尾處,柳青和明玉一段對話:
柳青:這段時間,我怎么覺得你變了呢?
明玉:怎么了?
柳青:就是變得越來越柔軟了。
蘇明玉不再像以前那樣“堅硬”,又變得“柔軟”,完成了她的回歸。
我們常用的語言中,只有英雄,而沒有什么“英雌”。“女英雄”這個詞語的矛盾性,本身就道出了“女強人”的悖論。
男人們都不斷質問,為什么一旦女人變成“女強人”,就變得像個男人?這是因為,女性變成“女強人”,恰恰因為她能體現(xiàn)被認定的陽剛氣質的價值,她要比四周的男人還要堅強,果斷和有攻擊性,更能算計和控制情緒等等。
為什么男人一般會拒絕承認女性的理智?很多男人明明知道,理智不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不差。
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具有這樣氣質的女人——給予情感,有同理心,憐憫心,敏感細心,善于照顧,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兄弟情”,一般都是競爭或者工作上協(xié)作的關系,他們不會冒險想從同性情感中獲得情感的安慰。女人成為他們紓解空虛、無意義和斷裂感受的投射對象。當女性不能提供情感與照顧,而和男性一樣自私、不專一,喜歡控制時,他們會感覺備受傷害,并詛咒這樣的女性。
可是誰比誰更應該付出照顧,和敢于犧牲?那些被貶損的女性氣質,碎了一地,誰去收拾?
按理說,沒有結局的方式,比之封閉性的結局,更具有顛覆性。但故事必然結束,要不就陷于復雜至極的情節(jié)線索中動彈不得?,F(xiàn)實中的故事卻并沒有結束,也更加艱難。
【資料來源】
1. Laura Stempel Mumford,《午后的愛情與意識形態(tài):肥皂劇、女性及電視劇種》,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2. 林·亨特《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商務印書館,2008年。
3. Allan G. Joanson,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出版公司,2008年。
4. 劍橋大學王笑哲網(wǎng)絡課程“性別理論的中國實踐”之“批判性思維”。
作者簡介|林存秀,博士,山東女子學院副教授,從事女性與性別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