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長城,到底有沒有用?

如果有人今天問:長城要不要拆掉?肯定所有人都覺得這人瘋了,但在100年前,這個問題真的被廣泛討論過。

1912年,隨著溥儀宣布退位,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終結。一股“掃除舊事物,喜迎新世界”的浪潮席卷全國,拆除城墻的行動,可謂聲勢浩大。

“阻礙交通”、“不利空氣流動”、“有同圈養(yǎng),貽笑外人”……當時,中國所有的城墻在那個除舊革新的火熱年代都顯得格格不入。長城,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墻,自然也被拎出來討論是否也一并拆除。

其實“長城無用論”古人也有所認識——它最著名的一個支持者就是康熙皇帝。當年,他巡視東海,看到一直延伸到視線盡頭的長城,心中感慨頗多,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fā)逐浮夸。

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古今中外,不乏建造了巨大城墻保護自己的文明——羅馬的哈德良城墻、中國的長城、薩珊王朝的戈爾干城墻、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就建造目的來說,它們全都失敗了——沒有一個能保護最初的建造者江山永續(xù)。

可如果你把視野拉大,從一個民族數(shù)千年生存發(fā)展的立場來看,長城絕對是華夏文明生存不可缺少的。

到底為什么建長城,還得從地理條件說起。東亞的廣袤陸地被一條隱形分界線一分為二:東南季風區(qū),氣候溫潤,水土肥厚,適宜農耕;西北非季風區(qū),降水稀薄,地廣草豐,適合放牧。

東南汪洋,西南群山,整個北方成為身處腹地的古代中國最薄弱也最易被入侵的地方,而北方是游牧勢力的地盤。

進入冬季后,北方草原植被銳減,生計艱難,游牧部族便頻頻南下放牧,進入較溫暖的農耕區(qū)。

問題是,他們真的只是把牛羊馬趕過來,吃兩口草過冬嗎?當然不是,劫掠是難以避免的,如果遇到了游牧強勢的時期,繼續(xù)南下,就會威脅國都,嚴重者甚至改朝換代。

公元前8世紀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這樣騷擾西周政權。為了對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臺傳遞軍情,臺臺相扣,一有敵情,便點燃烽火。這種“點式長城”,成了那個時代最高效的警報裝置。

隨后,西周東遷,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656年,強大的齊國要攻打楚國,楚大夫屈完前去論戰(zhàn),齊桓公上來就請屈完參觀了一套最先進的齊國戰(zhàn)車,瘋狂以秀肌肉的方式暗示楚國放棄抵抗。

屈完看了齊國的裝備,卻不慌不忙地說:“君上若能以德服人,大家肯定都會跑來歸順,若您非要動武,那么楚國就拿方城作城墻,把漢水作護城河,您的戰(zhàn)車再厲害,恐怕也不好使吧!”

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長城——楚長城閃亮登場。

楚長城古稱“方城”,全長近500公里,今天位于河南省南召縣華山村境內的楚長城遺址,當?shù)厝朔Q其為周家寨或者長寨。

時隔2600多年,楚長城的大部分早已沒了蹤影,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山野密林中還殘存著一些碎石堆般的城垣。

楚長城遺址

就像火器使騎兵失去了優(yōu)勢一樣,楚長城的出現(xiàn),讓中原的其它國家意識到,無論多么強悍的戰(zhàn)車,在高大的城墻面前都會無計可施。于是乎,大家開始紛紛在自家領土邊界修筑長城。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齊長城——山東萊蕪;

魏長城——陜西大荔;

趙長城——內蒙古包頭;

燕南長城——河北易縣;

燕北長城——河北沽源;

秦昭王長城——寧夏固原……

齊長城遺址

公元前214年,已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筑長城抵御匈奴,蒙恬將軍在之前燕、趙、秦長城的基礎上,修出了西起甘肅、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到了漢代,正是依托秦修筑的長城,阻止了匈奴騎兵的任意出入,漢朝才有安定的環(huán)境發(fā)展農業(yè)、繁衍人口,有了“文景之治”,才有了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xù)忍讓匈奴的遠征。

匈奴被漢趕走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鮮卑族。

公元386年,鮮卑首領拓跋珪帶領族人一路南下,越過長城,抵達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權。公元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稱帝,中國進入南北朝對峙格局。

而草原上其他的游牧部族也從來沒有消停,北部的柔然和東北的契丹開始頻頻侵擾北魏。

此前深受長城之苦的鮮卑族人,在突破長城并建立中原政權后,反而更青睞修筑長城。從423年到426年,北魏長城從河北赤城以東的燕山腳下,一直修到了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的陰山南麓,全長1000多公里。

北魏長城

公元618年,隋朝二世衰敗,唐朝取而代之。本已被隋朝打殘了的突厥在中原朝代更替的過程中緩過氣來,重啟南下劫掠的進程。20萬突厥騎兵摧枯拉朽,基本毫無阻攔就來到長安城外。

唐太宗李世民自知不敵,發(fā)揮個人魅力跟突厥首領展開談判,能拖就拖,最后雙方達成了“渭水之盟”,用豐厚的物質換取了匈奴撤軍。

反正對于突厥人來說,和中原打仗的目的就是劫掠財物,既然唐朝皇帝愿意交出財物換取和平,那么結果是一樣的。

但是李世民可不這么想——“渭水之盟”不過是緩兵之策,為的是給唐朝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好補充起義階段損失的軍力。

公元630年,兵強馬壯的唐朝軍隊越過長城,發(fā)起對突厥的總攻,將其徹底瓦解。唐軍士氣大漲,國內對繼續(xù)征伐的呼聲也很高,于是李世民下令乘勝追擊,將盤踞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小勢力逐一收服。

中原王朝的版圖也首次超越祖先以長城劃下的禁區(qū),實際控制了西北地區(qū),唐太宗也被大西北的各族首領們尊稱為“天可汗”。

唐代全盛的疆土,讓長城毫無用物之地

而眾所周知,今天能看到的長城,多數(shù)是明代的遺存。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他著名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箴言中,高筑墻就是第一要務。

在深入草原、面對蒙古殘部的數(shù)次作戰(zhàn)中,朱元璋的明軍都遭遇了慘敗,這也讓他意識到,要想安穩(wěn),唯一的辦法還是修長城。

1373年,修嘉峪關;1374年,修雁門新關;1381年,修山海關……朱元璋的常勝將軍徐達轉身當起了工程師,先后主持修筑了32道關隘。

嘉峪關

然而,這固若金湯的長城防線,阻止不了自內而外的腐朽,明王朝對長城的癡迷,到底也沒能拯救其滅亡的命運。

再往后,到了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爭中,長城就真正退出了軍事應用的舞臺。

所以,狹義的說,長城的確沒有用,因為它從未保證任何王權永固;但廣義的說,長城的確有用——在2000多年的時間里,是這道巨大的屏障所帶來的防御保證,讓中華民族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發(fā)展的時機。

雖然歷史上它總是被攻破,但駐守它的子民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卻永遠無法攻破,這便是長城的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長城烽火三千年(上)
白匈奴,柔然,突厥之間的三角關系
柔然人的崛起和消亡:一度稱雄北方兩百年,是北魏的一生之敵
從匈奴到突厥,從契丹到蒙古,歷史上的游牧民族后來去往哪了?
消失的北方民族(5)柔然:塞外雜胡 崛起北魏時 消亡大漠烽煙盡處
農耕與游牧的分界線:陰山到底有多重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