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因為在詩中取得巨大成就,被世人尊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被人稱為“李杜”,這兩位偉大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作出巨大貢獻,對后世影響深遠。
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杜甫這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詩人當時自己身處烽火連天的淪陷區(q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想起從前長安城的繁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于是有感而發(fā),作出了這一首詩。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杜甫這首《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開始就是春望的景象,國家已經(jīng)淪陷了,雖然山河依舊在,可是昔日繁榮的長安早已變得殘破不堪了。春天到了,城中長滿了野草,往日的熱鬧蕩然無存,也只有這野草長滿了長安。沒有了那種繁華的景象,有的只是蕭條荒涼的凄慘氣氛。一個“破”和一個“深”,描繪了一幅凄慘荒涼的環(huán)境,國破了,往日的繁華的長安雜草叢生??吹竭@樣的景象又怎能不傷感呢?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天的到來,本來是美好的,一切都充滿生機的。可是詩人看到美麗的花朵時,情不自禁會留下眼淚;聽到小鳥清脆的鳴叫時,不由自主感到心驚膽戰(zhàn)。花鳥本來是沒有怨恨之情的,可是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充滿悲涼和憤恨,那么看到這些事物,也就帶有了感情。正是因為看到這些美好的事物,對比現(xiàn)在國破草木深,才更加覺得悲涼。越是美好,反而襯托出更加悲痛。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和內(nèi)心的悲痛的情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句詩被后人稱為古詩中最貴的書信,詩人身處戰(zhàn)亂,不知道家人如今在哪里,而自己還被扣留在敵營,一點消息也沒有。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個春天了,可是還是沒有停止的跡象。
在這個戰(zhàn)亂的時期,一封家書保平安比一切都重要,這也是家書勝過“萬金”的原因。這里也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人們的共同心理,人們希望戰(zhàn)爭早點結(jié)束,渴望和平的到來,很自然就引起人們的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在這個烽火連天的時期,對國家的憂愁和對家人的思念,使得詩人更加憂慮和煩躁,搔首徘徊,不自覺用手搔發(fā),這時候才發(fā)現(xiàn)因為憂愁,頭發(fā)更加稀少短淺,連簪子都插不上了。詩人因為國破家亡、戰(zhàn)亂分離,沒有親人的一點消息,再寫到自己的白頭。不禁更加憂愁,突出了詩人一個憂國憂民思念親人的形象。
結(jié)語:縱觀這一首詩,我們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氣人的思念之情,詩人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由遠到近,感情由弱到強層層遞進,讓人引起共鳴的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