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47天
1
美國有一個高富帥約書亞·貝克爾,他掌管著150家店鋪,拿著7位數(shù)的薪水,22歲就買了豪宅名車,還有一個美麗的妻子。
盡管在眾人眼里他是如此成功,然而事實上他的生活卻十分槽糕。
逢年過節(jié)他準時將禮物送達母親手中,但他卻錯過了母親最后的離別。
他買了許多奢華的物品給妻兒,妻子卻向他提出離婚,因為她沒有得到想要的陪伴。
就連他自己的身體也十分不好,每天需要服藥才能入睡。
可以說,除了賺錢,他并沒有感受過幸福。
后來,約書亞開始反思,他漸漸發(fā)現(xiàn):過于追求物質(zhì),不但沒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毅然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清理內(nèi)心雜亂的思緒,同時清理家里的東西。
他試著在30天內(nèi)丟棄30個物件,沒穿過的衣服、沒用過的器皿……直到他的生活里只剩下288件物品。
在這個過程中,約書亞發(fā)現(xiàn),這樣極簡的生活不但沒有讓他感到空虛,反而覺得內(nèi)心越來越充實。
他放棄了7位數(shù)的工作,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精心做一頓美食,約朋友喝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甚至,他終于有時間拾起小時候的夢想,他開始提起筆寫東西。
2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
①減法,讓一個人更了解自己。
被稱為“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之父”的凱文·凱利是新科技的狂熱代言人,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凱文自己卻不使用智能手機,家里也沒有電視。
他有時會到亞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幾個月,不帶電腦,這么做是為了要扎根于現(xiàn)實世界。
他說過一句話:“我嘗試保持與各種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更容易記住我是誰?!?/p>
佐佐木典士認為:極簡主義者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欲”,他們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的東西。因為更加珍視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所以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shù)量。
②追求精神的富足,更容易讓人幸福。
華人美學教父蔣勛曾對自己的都市生活做了舍離。
他只帶著毛筆、墨、硯臺,紙、一些喜歡的書,以及簡單的行李搬到臺東的小農(nóng)村池上居住。
他的房子只有簡單的桌椅和書柜。
平日,他坐在畫室畫畫?;蛘撸跁狼翱纯磿?。
住在池上的日子里,蔣勛慢慢發(fā)現(xiàn):
“我的童年是什么東西都沒有,然后慢慢慢慢一點一點有的,所以現(xiàn)在我退到我的童年再活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我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也可以沒有,我可以學會去放手?!?/p>
他甚至感慨道:“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p>
《少即是多》有一句話:從物質(zhì)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zhuǎn)向減法時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zhì)的豐富才是幸福的王道。
③踐行減法,可以從整理房間中的物品開始。
近藤麻理惠曾說過:
“所謂整理,不只是收拾東西的一種技巧,整理是心理的重建,是通過物品與自己對話,讓自己生活更幸福的一種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例如,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如扔掉空的快遞盒、空瓶子、空罐子等。
例如,丟掉家里的存貨,比如打折時買的手紙,促銷買的洗衣液等等。
例如,丟掉看似“有用”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因為虛榮心而買回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