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美食受到很多地區(qū)美食的影響,包括中國美食、印度美食和馬來美食。
在某些方面,它類似于印尼美食,兩國有許多菜肴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來盤點一下馬來西亞Top40的美食吧?。ㄅ琶环窒群螅?/p>
這是一道印度穆斯林食物,由黃面條、牛肉或雞肉、蝦、蔬菜、雞蛋和醬油組成,再撒上一點辣椒,讓人無法抗拒。
印度炒面最好的品嘗地點是馬來西亞的小攤,也可以在家里自己烹制,不過味道可能會有些差別。
馬來撈面的原型還是中國的面條。里面有濃郁的土豆肉汁,香料有檸檬草和生姜等。
常見的配料有大蝦、羊肉和鳳尾魚干等。然后搭配酸橙、煮雞蛋等食用。
炒粿條在整個東南亞都很受歡迎。粿條是用米粉做成的,炒粿條最好使用豬油和醬油,然后是辣椒、蔥等香料,配料一般有蛤蜊、豆芽等,有時候也會有雞蛋和蝦。
好的炒粿條必不可少的就是鑊氣,賦予了粿條粗獷樸實的風味。
還是那句話,馬來西亞有很多中國美食,云吞面就是其中一樣。富有彈性的雞蛋面搭配用醬油和豬油做成的醬汁,再加一勺叄巴醬。
云吞面上放著飽滿的云吞、綠色的羽衣甘藍、辣椒和蔥等。云吞面的云吞可以是簡單的蒸煮而成,也可以油炸而成。
這道美食因為藍色的米飯而讓人印象深刻。
娘惹藍花飯來自馬來西亞北部半島的吉蘭丹州,它獨特的顏色來自被碾碎的藍花。藍花飯上撒有豆芽和炸椰子,然后淋上辛辣的菩杜醬(一種發(fā)酵的魚露)。地道的娘惹藍花飯是直接用手去吃的。
有人稱椰漿飯是馬來西亞的非官方國家菜,因為它在馬來西亞實在太流行了。傳統(tǒng)上,椰漿飯是在早餐時食用的,但是現(xiàn)在,人們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
椰漿飯基本上是用椰奶煮熟的米飯,但是配菜也十分重要。它通常會搭配各種配菜,比如煮雞蛋、花生、蔬菜、羊肉/雞肉/或牛肉咖喱、海鮮和叄巴醬。馬來西亞不同地方的配菜也會有所差別。
扁擔飯本質(zhì)上是米飯搭配各種澆頭,通常包括咖喱、魚、雞蛋和秋葵,有點自助餐的意思。
扁擔飯餐館遍布馬來西亞各地,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24小時營業(yè),由印度裔穆斯林經(jīng)營。
竹筒飯是把糯米和椰奶混合,用香蕉葉包裹然后放在竹筒里煮熟。
做好的竹筒飯質(zhì)地濕黏,通常和肉類或蔬菜一起食用。
馬來西亞的粥以椰奶為基礎(chǔ),有些是甜粥,有些是加了各種蔬菜和肉類的咸粥。
馬來西亞粥并沒有標準的版本,不同地區(qū)都擁有自己的特色。
醬汁烤雞就是用辣椒、大蒜和姜汁以及椰奶混合而成的烤雞。
烤雞搭配適量的調(diào)味醬,十分美味。這是一種馬來西亞大排檔食物。
這種是用大量椰奶和香料做成的牛肉/雞肉或羊肉。
先把肉和香料一起緩慢燉煮,直到液體完全蒸發(fā)為止。仁當在馬來西亞各地都很受歡迎,尤其是在節(jié)日期間。
叁巴蝦是一種峇峇娘惹菜肴,最早由15和16世紀的中國移民后代發(fā)明。叁巴蝦就是用叄巴醬調(diào)味的蝦,里面還加入了羅望子汁,最終的味道為酸辣味。
峇峇娘惹,也被稱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主要是華裔,最早來自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他們定居在馬來西亞的沿海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和馬六甲,以及泰國、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地區(qū)。
酸辣魚在馬來西亞各地都很流行,它通常是用淡水魚或黃貂魚做成的。
里面的香料有羅望子、生姜、蝦醬、大蒜、辣椒和其他藥草等。
烏達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大腦”,這是由它的外觀而得名。把魚醬和香料以及洋蔥末混合,然后用香蕉葉包裹,再放在木炭上烘烤而成。
這種烤魚是把魚和各種香料混合,然后用香蕉葉包裹,烤制而成。因為里面加入了椰絲,所以具有獨特的椰香。
在馬來西亞,咖喱雞肉有很多種做法。
鄉(xiāng)村咖喱雞肉里一般加入了土豆和藥草等,其中,姜黃、非洲青檸葉和檸檬草等融合成獨特的香氣,里面還有棕櫚糖和椰子醬,帶來特別的甜味。
鹵肉是檳城的娘惹美食,它是用五香料粉腌制的豬肉,然后用豆腐皮包裹后油炸而成。
鹵肉一般佐以兩種蘸醬,辛辣的紅辣椒醬和加了雞蛋以及玉米淀粉的濃郁肉汁。
把魚用叄巴醬腌制后,放在香蕉葉上用火烤好即可。
這是土生華人發(fā)明的咖喱雞肉,“甲必丹”是當?shù)厝A僑首領(lǐng)的頭銜,據(jù)說是因為有一位甲必丹問廚師:“今天晚餐吃什么?”廚師回答:“咖喱雞,甲必丹?!?/p>
這種咖喱雞里加入了羅望子汁、石栗、姜黃跟和峇拉煎等,風味十分濃郁。
叻沙是馬來西亞的主食之一,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有些叻沙類似辣味咖喱,有些叻沙和魚一起搭配,有些則是和大蝦。
之前我們介紹過檳城的亞參叻沙,里面加入了羅望子,獨具酸味。
這其實也是一種土生華人發(fā)明的娘惹沙拉,里面除了魷魚外,還有胡蘿卜、洋蔥、蘑菇和豬肉等。拌魷魚在節(jié)日期間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在農(nóng)歷新年。
炸蘑菇通常是把蘑菇油炸后撒上辣椒或燒烤調(diào)味料。它可以作為開胃菜或小吃吃,也可以作為配菜。
很多人把沙嗲和泰國聯(lián)系到了一起,而實際上沙嗲被認為起源于印度尼西亞。
沙嗲就是一種烤肉串,在馬來西亞,通常用雞肉、牛肉或豬肉做成。它使用的醬汁也因地而異。
羅惹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混合物”,其實就是一種用水果、蔬菜、油條做成的沙拉。
羅惹里還加入了蝦醬,口味是甜、辣和酸味的結(jié)合。
炸香蕉是很受歡迎的馬來小吃,其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有類似的美食。
經(jīng)過油炸的香蕉甜度會更高,外面一層面糊油炸后十分酥脆,搭配柔軟的內(nèi)里,口感很討人喜歡。
雖然約翰面包的來源還不清楚,不過這種三明治在馬來西亞很受歡迎。
約翰面包就是在長面包里夾著肉末和雞蛋等,并搭配各種調(diào)味料,比如蛋黃醬、番茄醬、燒烤醬和辣椒醬等,可以選擇一種多多種搭配。
馬來春卷是一種濕春卷,和越南的春卷不同的是,馬來春卷用蘿卜、炸洋蔥和豆芽等替代生菜。
網(wǎng)餅的名字來源自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是因為在煎鍋上制作的時候形成了鋸齒一般的形狀,然后把煎餅折疊起來。
網(wǎng)餅通常和咖喱雞一起食用。
這種煎餅的餡料是大量的肉末、洋蔥以及香辣醬,如果你喜歡酸辣味,那么它不會讓你失望,而且很有飽足感哦。
炸花生餅是把面糊油炸成薄脆的程度,然后在上面撒上花生和鳳尾魚而成。
炸花生餅的咸淡根據(jù)加鹽的多少有所區(qū)別,有些版本的還會用蝦或大蒜來替代鳳尾魚。
這是一種用面粉、黃油和水做成的印度煎餅,質(zhì)地蓬松,外皮酥脆。煎餅可以單獨食用,也可以搭配咖喱食用。
蘿卜糕是把米粉和磨碎的蘿卜絲混合,然后一起上鍋蒸成塊狀。蒸好后切成小塊,再加腌蘿卜、雞蛋、大蒜、蔥、醬油和魚露等一起炒。
蘿卜糕有白色和黑色兩種,黑色是因為加了黑色的甜醬油。
馬來粽和我們的粽子很像,不過它們的椰子是棕櫚葉或椰葉,吃的時候可以搭配咖喱或仁當。
這是煎餅式點心,又有點像雞蛋餅。曼煎糕里塞滿了大量的糖、花生,偶爾還會撒上玉米。
除此之外,曼煎糕也會有其他版本,但都是甜味的。
娘惹糕的種類很多,是馬來風格的糕點。
在娘惹糕的攤位你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糕點,這種柔軟的甜點不僅受到當?shù)厝说南矏?,也是很多游客去馬來西亞必嘗的食物之一。
佩利塔面食是一種馬來風格的糕點,這是一種雙層的椰奶甜點。
上面一層是加鹽的濃椰奶,下面一層是類似牛奶的液體和糖以及香蘭葉混合而成,顏色為綠色。最后裝在一口大小的香蘭葉做成的碗里,看上去就很可口。
碟子蒸糕在印度和馬來西亞都很受歡迎。它的味道類似蛋糕,里面包裹著棕櫚糖,外面撒有椰絲。
它的形狀很像碟子,吃起來軟糯可口。
我們之前不止一次介紹過咖椰吐司了。這是一種涂上了椰子奶油果醬和黃油的吐司。
咖椰吐司常被作為早餐,并輔以兩個煮熟的雞蛋、醬油和胡椒粉,也可以搭配一杯黑咖啡食用。
紅豆冰一直是熱帶地區(qū)的流行美食。刨冰淋上色彩鮮艷的糖漿、奶油玉米、煉乳、馬六甲椰糖等,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紅豆、棕櫚籽和果凍等。
刨冰甜點一直是熱帶地區(qū)的一種流行美食。
在馬來西亞可以品嘗到現(xiàn)場制作的甘蔗汁,甘蔗被放入榨汁機里,然后用瓶子或袋子收集汁液,這是非常新鮮且無添加的甘蔗汁。
以上就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40種美食,你吃過幾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