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小螞哥結合陳從周先生《園林談叢》中《春游季節(jié)談園林欣賞》一文為骨架改編而成,有一些觀點和例子和陳先生有所不同
大家好,我是小螞哥。很早就想寫一篇游覽園林的科普文章,每次去園林感覺走馬觀花的是大多數(shù),真正懂得欣賞園林的又不會出來和大家普及。所以今天這篇是寫給去園林游覽之前的你的,無論你是普通游覽者,還是園林愛好者,或者是園林的從業(yè)人員,相信你都需要一個觀園指南,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一個園林無論大小,必有一個總體。當我們游頤和園時,印象最深的是昆明湖和萬壽山,
游北海則是海與瓊華島。
蘇州拙政園曲折彌漫的水面
揚州個園形態(tài)各異的四季假山
這些都是園林在總體上的特征,形成了各園特有的景色。幾年后你可能記不住園林里的某座建筑,但一定對園林最具特色的部分記憶猶新。
有同學就會說,我也去了園林,為什么我回來就記不住呢,感覺每個園林都長一樣?
對于這個問題我還真問過很多人,大部分的回答都感覺園林中有一片水池,水池周圍都是建筑,池中有紅魚,池邊有水榭和小橋。
畫下來大概是這樣的(請原諒我這天才般的畫功):
其實這本身就是對于園林的整體印象。你只是沒有深入每個園林,了解各自的不同罷了。
總體印象
“總體印象”在古代造園術上,稱之為“因地制宜”。我們去從未去過的園林時,應先了解一園的總體,不然就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茫然無所對了。
那么應該怎么了解總體呢?其實也不難,景區(qū)門口的導覽圖,可以免費拿走的地圖冊,有些資料展中的園林模型都是最好的資料。
可不要小看這些東西,它們至少提供了以下幾種信息:
1、園林的大體結構
2、我們游覽時候的定位
3、園林基本信息的介紹
這些信息可以為我們建立基礎的總體印象發(fā)揮重要作用。接下來我們就要快速瀏覽平面圖或者模型,找出一個最為關鍵的信息點。
在園林中,山水為骨架,植物為點綴,建筑提供功能與視點。所以只要把握住山水,心中自會有總體。
園林中有以山為主的,有以水為主的,也有山為主水為輔,也有以水為主山為輔的,我們觀察山水所占平面的面積即可得知園林的基本構架,以山為主體的大多表現(xiàn)山林野趣,以水為主體的更多表達自然水系的序列。
比如滄浪亭開門便是大山,頗有些晉代“抱膝長嘯于山林”的風骨。
寄暢園從二泉引水,先模仿溪流做成八音澗,又匯入大湖形成錦匯漪。
但水有聚散之分,山有峻嶺平岡之別,這就不能只觀察平面,要在游園的時候帶著問題去觀察,在觀察時又有動觀與靜觀之分。也要注意甄別。
網(wǎng)師園的水適合靜觀,所有景物都圍繞這池清水布置。
拙政園被稱為動觀之園,圖為小飛虹,你只有在不斷地走動中,才能獲得最豐富的游園體驗。
這個過程其實特別有趣,因為你已經(jīng)帶著之前的對于山水的主觀判斷來探索園林了,所以任何一處意料之外的景色都是驚喜。
鶴所和石林小屋是小螞哥最驚喜的留園建筑。鶴所既是游廊也是建筑,同時在古代還真的養(yǎng)過仙鶴,是留園東部建筑區(qū)庭院內外變化的精髓。
因此評價某園的藝術水平高低,要看它是否發(fā)揮了這一園景特色,不落常套。
了解了總體,你可以大致把握園林的整體特征,便于你帶著一個基礎印象去欣賞園林,下面我們來聊聊具體的觀賞技巧。
空間觀賞技巧——借景
古代的園林大多是私人的,封閉的,園林的四周都有墻垣,景物藏至于內。但內園畢竟面積有限容納的景物也是有限的,古人就在思考,能不能將園外的景物納入到園內來呢?這就是所謂的“借景”。
頤和園主要組成是昆明湖和萬壽山,但如果你去過頤和園,你會發(fā)現(xiàn)站在萬壽山上遠眺近處的玉泉山和遠處的西山都被納入到園中,好似一片大好江山。這就使得園景擴大了很多倍。
鶴鳴九皋1攝
南峰愚公攝
視覺將有限的空間擴展到周圍的景色,這種手法屬中國園林玩得最妙。
借景的案例很多,我回頭在講孟兆禎的借景“六法”中細細解釋。
空間觀賞技巧——對景
“借景”是借用園外的景物,那么園內的景物相互借用又叫做什么呢?沒錯這就是對景,我們在園中走,偶然發(fā)現(xiàn)園中景物兩兩對照,這就是對景。
比如在拙政園中有個枇杷園,從園中的月洞門向外望,就能看到大園池上的雪香云蔚亭,這就是典型的對景。空間觀賞技巧——大園包小園
既然說到了園中園,我們就來聊聊園林中的大園包小園。這也是古典園林中常用的手法,可以使得園林層次豐富,也在空間上更加幽深婉轉。
頤和園中包含諧趣園,
北海中包含靜心齋,
拙政園中的枇杷園,留園中的揖峰軒,何園中的片石山房等等都是園中園的模式,這不僅給了園林開朗與收斂不同的境界,同時又巧妙地把不同大小形態(tài)的建筑,山石,樹木安排的十分恰當。
西湖中三潭印月還有大湖包小湖的做法,這更是園中精華所在的地方。所以我們一旦游覽到了這些地方,一定不要等閑視之,要細細地品味。
空間觀賞技巧——對比
我們知道很多園林的營造都利用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那么作畫中的一些技巧自然地也帶到了園林的營造中。這就是“對比”“襯托”
我們先說對比。對比是一種均衡的比較,將兩個景物相互對比,相互映襯,比如頤和園的前山是華麗的建筑群,后山卻是蒼涼的自然景物,這兩者給游人完全不同的體驗,兩者之間相得益彰。
頤和園前山的蘇州街
頤和園昆明湖的西堤六橋
所以我們游覽留園,前面冗長陰暗的通道和疏朗明亮的庭院就是一種典型的對比,兩者相互加深了彼此的特色。
留園入口狹窄的通道
listen_SH攝
留園經(jīng)過冗長陰暗的入口豁然開朗的景色
空間觀賞技巧——襯托
襯托其實也是一種對比,只不過突出了主要的景物,使得主次分明,比如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頤和園的佛香閣便是。
景山五亭橫列
白塔和佛香閣都是園林的主題建筑,即便體量不大也要通過周圍景物層層襯托顯得眾星捧月般高大隆重。
當你知道了這些空間的欣賞方法,我們再來看看園林中各個元素怎么來觀賞。
元素觀賞——建筑
建筑是園林中主要的構成部分。古典園林中的建筑樣式多元,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等,聽上去很復雜對不對,但其實每種建筑所在的環(huán)境都基本上是固定的。
比如榭除了凌于水上,用來觀魚,就是置在花中,用來賞花。
退思園的水香榭顯然是用來觀魚的
亭一般放置在水邊,用以觀水,或者假山頂端,用來遠眺。
拙政園中荷風四面亭四周水面種植荷花,是賞荷花的好地方
長廊和云墻一般在園子的邊緣一同出現(xiàn),園內分隔的墻面上一般都會有漏窗等等。
退思園區(qū)分宅院和庭院的廊道圍墻上的漏窗
這些建筑不僅豐富了園林的空間,其本身也是園林中的一道風景。
元素觀賞——植物
說完建筑,我們來講講植物,“好花須映好樓臺”。一些植物不僅僅襯托了建筑,還增加了園林中的文化內涵。
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松柏與建筑高低相稱,疏密有致,掩映成趣。
頤和園樂壽堂的玉蘭與四周廊屋形成了一幅玲瓏絢爛的構圖。
北京丁幫學攝
園林中常常使用的“松竹梅”,是歲寒三友,常被指代文人的高尚品格。
元素觀賞——立峰
園林中除假山外,還有立峰。這些是單獨欣賞的佳石,造型上一般都“玲瓏剔透”。姿態(tài)上可以“入畫”,才能與園林相配。
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留園的“冠云峰”都是湖石中的極品,不僅提高的園林的名氣,也賦予了園林獨有的氣質。
這塊在蘇州十中校園的瑞云峰是公認的湖石立峰之冠
元素觀賞——命名與楹聯(lián)
說完這些具體的元素。我們來聊聊園林建筑的命名和楹聯(lián)。園林建筑的命名一般是園主對于園林意境營造的初心,讀懂了它,你基本上可以想象園主當時的心境
比如滄浪亭楹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楹聯(lián)更可以給園林增色,其內容大量引用了歷代著名的詩詞,也有將詩句重組或者自己寫上兩句的。
終極觀賞——季節(jié)
不同的季節(jié),園林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光,古人說過:“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狀,冬山慘淡而如睡”,所以“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個園中的四季假山,在色澤上,春用略帶青綠的石筍,夏用灰色的湖石,秋用褐黃的黃石,冬用白色的宣石。
好了知道了這些基本的知識,相信你再去園林的時候,不會茫然無措了,什么什么你居然沒怎么仔細看文章,就劃到了這里,那么好,讓我給你總結一下吧!
想要了解一個園林難,但不妨礙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欣賞一個園林
1.首先拿出平面圖觀察山水的總體布局,確定這座園林大致的主題,帶著這種主觀印象去游覽
2.再用借景、對景、對比、襯托等空間手法去欣賞園林的空間之美;
3.然后玩味一下建筑的形態(tài)布局,植物和置石的文化內涵;
4.再來欣賞一下園林中建筑的命名和楹聯(lián),感受園主的心境和情緒;
5.最后再想想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有什么季節(jié)性的景色有待發(fā)掘……
嗯這就是我看完陳從周先生這篇文章總結出來的東西,我想說園林是一個綜合藝術,要欣賞園林不僅需要你有對美基本的感知,還需要有文化積淀,空間審美,建筑常識,可以說想要真正欣賞一個園林是有門檻的,但這恰恰成了欣賞園林的障礙,陳從周先生對園林研究頗深,但還是會深入淺出得普及園林常識,真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相信即便你對園林如數(shù)家珍,看完這篇文章,還是會有所收獲。
這篇文章就到這里吧,我是小螞哥,螞蟻景觀,以小見大,我們下期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