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窗幽記》的作者陸紹珩說:
“余生三愿:一愿識盡世間好人,二愿讀盡世間好書,三愿看盡世間好風水?!?/span>
如此看來,交益友、讀好書、看美景,莫過于世間最幸福的事了。
尤其是和愛讀書的人交往,如與鳳凰同飛俯仰天地,如在書海徜徉修煉智慧,讓你從情緒到心性,乃至思維見識,都得到提升與開悟。
生活自會越過越幸福,人生道路越行越通達。
和愛讀書的人交往,讓情緒穩(wěn)定,心性灑脫
有人說:
“朋友,是除了讀書之外,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輸入渠道之一?!?/span>
在金庸先生看來,好友蔡瀾就是浮躁塵世里,為他安穩(wěn)性情的那顆定心丸。
兩人結(jié)伴同游,享受風景的同時,難免會遭遇各種不快。
當食物不可口,酒質(zhì)太低劣,汽車太顛簸,金庸會心情不悅地皺起眉頭,興致驟減。
而面對不愉快,蔡瀾處之泰然,甚至還能開懷大笑。
其實,蔡瀾的從容心態(tài)并非天生就有。
他也曾糾結(jié)沮喪,十分不快,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干了40年的影視行業(yè)竟然毫無成就感可言,是一件錯的事。
可蔡瀾懂得從書中尋找開解之道,他會時常翻看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
通過閱讀他明白,人生短暫,苦是一天,樂也是一天,不妨看開些,想透點,做個灑脫的人。
因而金庸先生格外贊賞蔡瀾身上瀟灑自若的氣質(zhì),特別喜歡與他交往。
兩人時常一起喝酒談天,出行游玩,相處的久了,世事經(jīng)歷的多了,金庸也滋生出平靜淡然的氣度。
當作品受到質(zhì)疑時,他不多作辯駁,反而豁達一笑自我解嘲,“寫這種小說,自己當做一種娛樂,自娛之余,復(fù)以娛人”。
任憑周遭投來多少唇槍舌劍,他依然情緒穩(wěn)定,巋然不動。
老舍先生說:
“一個人的生命,我以為,是一半兒活在朋友中的?!?/span>
歲月艱難,一人獨行難免孤寂惶恐。
但只要和愛書的好友為伴,當焦慮不安襲來,他們猶如一陣清風帶走郁躁,送去撫慰,如一道微光照亮前路,指點迷津。
靠近他們的過程中,我們能收獲穩(wěn)定的心緒,灑脫的氣度,走出歲月安好,成為更好的自己。
和愛讀書的人交往,收獲同理心,理解他人
一日,有朋友請他為新居題字,他自知字寫的不好,心生拒意。
但當看到朋友已經(jīng)買來筆墨紙硯,神情懇切,又想到朋友每天上班勞累受氣,如果到家能看到墻壁上令人愉悅的字,怨氣自然會消減很多。
于是,他放下矜持,毫不猶豫地揮毫潑墨,寫好一副對聯(lián),并畫了一幅畫。
他還耐心開解朋友,若想過得快樂,理應(yīng)常想著那一二成的好事,就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給打敗了。
友人聽了,捧著字畫欣喜地回到家中。
一段時間后,林清玄自己遇到了煩心難事。
沒想到,一貫不善言辭的朋友特意打來電話,用他說過的話來勸慰他,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方能早日走出困境。
話雖不多,但林清玄還是被朋友的拳拳關(guān)愛之情所感動。
其實,他能得到朋友的真心善待,并不為怪。
很早之前,林清玄在閱讀紀伯倫的詩作時,就對友誼有了體悟:
“你的朋友是來回應(yīng)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園,你以愛心播種,以感恩的心收成。
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燈,因為你饑餓時去找他,又為求安寧尋他?!?/span>
從此,林清玄以己體人,換位思考,時常站在別人的位置看問題。
生命是場回響,他寬容真摯地替友人著想,朋友自然也從他身上學到了感恩與理解,將心比心,充滿悲憫。
學者梁文道說:
“讀書到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fù)雜?!?/span>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讀書越多的人,越能體察世界的多樣,接納彼此的差異,也更能用溫柔去體恤他人的艱難。
與這種人交朋友,會倍感溫暖。
因為對方懂情知性,一句話便能打動你孤寂的內(nèi)心,一個舉動就能撫平你遭遇的委屈。
人生不易,若想把日子過得安寧平靜,本就該彼此理解體諒。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當你我以寬宏的心量待人處世,自然會換來生活的溫柔以待。
和愛讀書的人交往,能增長見識,曉暢通達
有句話說得好:
“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在一起。”
良友為伴,獲益一生。
和愛讀書的人在一起,即便人世艱難,喜憂摻半,你也能酣暢淋漓地盡情體驗,不枉來世間一遭。
清代著名詞人郭麐(lín ),少時有神童之稱,他屢次意氣風發(fā)地參加科舉考試,屢次鎩羽而歸。
38歲那年,他毅然放下出仕執(zhí)念,寄情山水,專研詩文書畫。
很快,他就大放異彩。
所作詩作不拘流派,靈氣飛動,所畫之作,以竹石稱絕。
郭麐,之所以能從落魄才子成長為才華橫溢的詩畫大家,得益于他在跟袁枚的交往中,深受其廣博的思維方式的影響。
“乾隆三大家”之首的袁枚,一度仕途不順,但他并不糾結(jié)。
一生所讀的五千卷書很早就讓他明白,天地寬廣,人生當有很多種活法。
于是,他辭官隱居,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熱情生活。
修樓臺引流水,建造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能來游玩的“隨園”,走遍山水,苦心收集326種南北菜肴,名茶美酒。
身為袁枚的朋友,很是幸運,可以隨時來游園,逛的累了,還能參考《隨園食單》點上幾個珍饈美饌,足不出戶嘗遍世間美味。
更難得的是,還可以閱覽袁枚珍藏已久的萬卷藏書。
在袁枚的影響下,友人們自然見識廣博,精神世界格外豐盈。
《論語三季》有云: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多聞”,即見聞廣博的人。
結(jié)交這類朋友對自己益處頗多,和他們交往或攀談,會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收獲感。
愛讀書的人,見多識廣,他們乘坐著書籍這艘船,從狹隘之地駛向無垠天地,把雞零狗碎過出了詩情畫意。
與之同行,你的人生也能不受眼前世界所禁錮,心眼開闊起來。
不再索然無味,定會妙趣橫生,千滋百味。
和愛讀書的人交往,能修養(yǎng)內(nèi)在,治心養(yǎng)性
看過宋代文學家呂祖謙的一則小趣聞。
少年時的他,性情急躁,稍有不如意便滿腔怨言,時常遷怒他人。
一日,他與朋友有了爭端,本想張口責備。卻轉(zhuǎn)念一想,拿起手邊的一本書開始誦讀起來。
讀著讀著,他變得心平氣和。
尤其是讀到孔子有云“躬身自厚而薄責于人”時,他頓覺胸內(nèi)的郁結(jié)之氣,竟“煥然冰釋”了。
至此之后,每每遇到心煩氣躁之時,他便一頭扎進文字里,用讀書陶冶情志,修身養(yǎng)性。
慢慢地,呂祖謙的氣質(zhì)變得卓群,獲得“明理躬行”的美名,深得眾人推崇。
好友朱熹不遠萬里把長子送到呂祖謙門下,懇請他代為傳授課業(yè),塑造其做人的根基、打磨立世的品性。
而且,朱熹本人也受到好友“務(wù)實、守信、崇學、向善”精神的影響,兼容并包,取長補短,最終成為一代理學大儒。
作家培根說: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span>
同樣的,一個愛讀書的朋友也能彌補你的缺陷。
行為有差時,他身體力行幫你規(guī)范行為,完善人生,達到自我修養(yǎng)的目的。
缺乏目標時,他教會你“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span>
觀友人行,修自己德。
就像《孔子家語·六本》所說: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span>
跟愛讀書的人深交,潛移默化里,氣質(zhì)談吐、道德修養(yǎng)乃至胸襟格局,都會得到極大提高。
有句話說得好:
“書必擇而讀,交友識人亦是如此?!?/span>
讀好書,如交益友;交益友,即得新知。
人這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若是識人不清,交友不慎,如遭災(zāi)難。
而遇一良友,幸得諸君慰平生,尤其是和愛讀書的人在一起,更是最大的幸運。
愛讀書的人,將知識內(nèi)化成智慧,不斷自我迭代,尋找終身成長的力量。
他們是前行路上的良師益友,引路明燈。
與之深交,也許未必能立即找到好工作或是賺大錢。
但一定能消除鄙見,廣增學問,變得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