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
鵲山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鋒 攝
□周長風
“齊煙九點”是濟南的著名景觀。眾所周知,這一詞語乃點化唐代詩人李賀(字長吉)名詩《夢天》中的名句:“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薄褒R”通肚臍的“臍”,“中”的意思,“齊州”即“中州”,猶言中國。詩句是說從天上遙望華夏九州宛如九點煙塵,而大海則像一杯水。因北魏和唐宋時濟南稱“齊州”,所以李賀詩句被后人借來概括、形容遙望中的濟南山景,這實在精妙得很。
那么,“齊煙九點”命名于何時?如何解說方稱允當?這是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齊煙九點”一說應始于清代
據(jù)目前所見的文獻,“齊煙九點”一說應產(chǎn)生于清代,但之前已有其產(chǎn)生的文學基礎。以“煙”來形容空蒙山色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如唐代劉長卿《湘中紀行十首·秋嶺云》詩句:“山色無定姿,如煙復如黛。”五代牛希濟《臨江仙》詞句:“洞庭波濤飐晴天,君山一點凝煙?!?/p>
濟南城四面皆山,城南是綿延不絕的泰山余脈,而城北以及東西,則散落著以歷史名山華山和鵲山為代表的眾多各自獨立的小山,登上城南臨城最近、海拔高于鵲華諸山,且為游覽勝地的千佛山(古稱歷山)上遠眺,自然而生鵲華諸山如點黛凝煙之嘆,若逢細雨迷蒙,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升任山東巡撫的蔡經(jīng),其七律《登歷山對華亭,同張漳源侍御》(二首之二)云:“百頃蒼茫凌菡萏,諸峰羅列瑣煙霞。”“百頃”指大明湖?!拜蛰獭?,指城東北的華山。華山,本名華不注,即荷花骨朵附著于水的意思?!艾崱?,通“鎖”,環(huán)繞義。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時任山東巡撫的黃克纘作七律《九日同溫用廷侍御千佛山登高》,寫道:“縷佛山亭倚檻秋,如螺華鵲翠煙浮?!边@里已把華鵲二山比作“翠煙”了。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月至十七年(1660年)秋,著名文學家施閏章任山東學政,作七絕《千佛山(在歷城)》有句:“不須更向峰頭望,目盡齊州幾點煙。”
清乾隆六年(1741年),歷城人任弘遠作七絕《辛酉新秋雨后,許鳳章邀同孫太學勝甫登千佛山,坐凈天居眺望,座客有善絲竹詞曲者》七首,其四有句:“開窗倚檻看齊州,九點煙青遠近浮?!?/p>
清康乾年間寓居、終老于濟南的浙江義烏人方起英(1692-1753)作七律《重登千佛山題壁》有句:“湖水半城思舊雨,齊煙九點入殘秋。”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歷城人尹廷蘭作七律《千佛山晚眺》有句:“九點齊煙天盡處,半城秋水雁來初?!?/p>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直隸滄州人(今屬河北)葉圭書來任歷城知縣,當年即在千佛山半腰建“齊煙九點”坊,從此“齊煙九點”名聲日隆,成為千佛山上的主要景觀之一,各地游客到此必覽??梢哉f,葉圭書主持建設“齊煙九點”坊,是極富創(chuàng)意之舉,使得這一景觀有所依托而不至于被人淡忘,今天由于高樓遮擋和山體損毀,站在牌坊之上的一覽亭也僅僅能清楚地看到華山,但是有坊在,“齊煙九點”便還在濟南人的記憶里和傳誦中。
遺憾的是,1985年牌坊由原來的木制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坊額僅復制了葉圭書題寫的“齊煙九點”四個行書大字,所署的時間、官職、籍貫、姓名等等皆沒有保留,先人的歷史就這樣被粗鄙的后人無情地刪節(jié)。
千佛山之外的觀賞佳處
由上述明清詩篇可以得知,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觀覽視野、出游意趣,千佛山上無疑是欣賞“齊煙九點”的最佳處,但卻不是唯一佳處,古代濟南城內很少高大建筑,屈指可數(shù)的高大建筑非但不會遮擋山景,還給悠然遠望提供了別樣選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山東鄉(xiāng)試正考官、浙江嘉善人曹鑒倫的長詩《趵突泉歌》有句:“高閣凌空俯曲欄,攬衣登眺恣怡悅。點點齊煙在望中,鵲華并峙峰嚙嚙。”詩中的“高閣”即泉池北側的呂仙閣。今閣仍在,第一層稱濼源堂。
任弘遠的五言詩《鵲華橋》云:“舟系綠楊堤,鵲華橋上望。齊州九點煙,了了明湖上?!?/p>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歷城人李廷芳的五律《匯波樓春望》寫道:“春水一湖碧,齊煙九點青?!贝司溆凶ⅲ疲骸皾铣潜敝T山,郡人取李長吉'遙望齊州九點煙’句,謂之'九點煙’?!?/p>
今天來看,這句注非常重要,更是非常準確。它的要點有三:一是“齊煙九點”在“城北”,不包括城南;二是郡人借李賀詩描述的是“諸山”,并非“九山”;三是這一景觀起初稱“九點煙”,據(jù)其他文獻也稱“齊州九點煙”,皆直接截取李賀詩句,文辭平實,后寫入詩詞則雅化,常寫作“齊煙九點”或“九點齊煙”。至“齊煙九點”坊建成后,就最終定型為命名景觀最為常用的四字詞組。
哪座山屬于“九點”的言說
確實,“齊煙九點”乃泛指,不可泥于實數(shù)。濟南城北有大大小小十余座山峰,連同千佛山北望之中的城東和城西的山峰,更是難以數(shù)點。“齊煙九點”創(chuàng)名之初,就沒有權威人士將“九點”一一落實,后來也沒有人組織評定,若有也徒生爭議、白費口舌,不會得到公認。
前面詩中屢屢提到的鵲華二山,體量大,形狀美,文化豐富,歷史悠久,是山水名勝的象征。除此之外,在李廷芳前后,人們,包括濟南人和外地人,還是會有意無意地言說哪座山是屬于“九點”之一,“九點”是哪幾座山。
清乾隆年間監(jiān)生,對濟南掌故多有記錄考證的歷城人朱照,在《錦秋老屋稿》寫道:“臥牛山,在'齊州九點煙’之一。雖不及鵲華高峻,然回環(huán)有勢,則非鵲華所及也?!?/p>
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祖籍江西吉水的歷城人鐘廷瑛《標山下三絕句》之二寫道:“杳靄齊煙九點通,青蒼不與故山同?!边@是說標山乃“齊煙九點”之一。
清道光年間,歷城人王賢儀在《轍環(huán)雜錄》寫道:“驢山在濟南城東十五里,山不甚高,'齊煙九點’之一?!?/p>
這樣單說哪座山是“齊煙九點”,則一般沒有爭議,全對,因為城北諸山都在泛指之中。
王賢儀在《轍環(huán)雜錄》還寫道:華山“上銳而下大,與鵲山東西列,合臥牛、金輿、標山、藥山等山為九。山石黑色而堅,若浮置者,皆生石花,與泰山同,所謂'齊煙九點’也”。在這本書里,王儀賢曾寫道臥牛山“一名金輿山”,而這里又將臥牛、金輿分作兩山。實則卻是華山自古另名金輿山。雖然王儀賢認為“九”是實數(shù),但加上前面講到的“驢山”,也只舉出了六座山。從關于“金輿”的差錯便可得知,他也不能確切地指明是哪九座山。
郝植恭所言乃空中俯瞰
到了清光緒元年(1875),時任堂邑(轄境在今聊城市)知縣的直隸三河(今屬河北)人郝植恭來濟南任鄉(xiāng)試同考官,路經(jīng)城西匡山,作《游匡山記》,開頭寫道:“濟南諸山,得泰岱余脈,支分條達,岡巒回復,故山雖不甚峻,而類多幽秀。自鵲華而外,如歷山、鮑山、崛山、粟山、藥山、標山、匡山之屬,蜿蜒起伏,如兒孫環(huán)列,所謂'齊州九點煙’也?!?/p>
清乾隆《歷城縣志》疆域圖上,匡山西南有獵山(今稱臘山),獵山之南有崛山,有學者認為此即郝植恭所言,實則清代獵山與崛山皆屬長清縣,崛山今寫作“橛山”,屬市中區(qū)黨家街道,位于與長清區(qū)崮云湖街道交界處,與開山相連。獵山尚從來不在“齊煙九點”討論范圍,站在濟南城頭也遙不可見的崛山更是如此。
郝植恭所言“崛山”應是另一座“橛山”,即千佛山東南不遠的佛慧山,舊時山頂有明代建造的文峰塔,不甚高大,從城里遠遠望去,好似揳上的一個橛子,文峰塔明清時又稱“文筆峰”,所以俗呼佛慧山作“橛山”。郝植恭雖然列舉了九座山峰,但是他也自知并無甚依據(jù),因此用了“之屬”,意即還有其他。
再是,按郝植恭所言,欣賞這一景觀并無立足點,只能像李賀從空中俯瞰,鵲華二山若父母并立于北,東南西三面的七山“如兒孫環(huán)列”。其言與先前二三百年間濟南人的一貫解說明顯不同,再者千佛山、佛慧山比鵲華二山高出許多,因此郝植恭的說法是想當然,其比喻也就不會恰當。但是他對“齊煙九點”的解釋在清代似最為詳細,《游匡山記》又被民國《續(xù)修歷城縣志》收錄,因之后世常常轉載、引述,不免遭其誤導。
凡將“九點”逐一坐實者皆錯
1927年周傳銘在所著《濟南快覽》寫道:“泰山為五岳之尊,而濟南適得泰山之余脈,故支分條達,岡巒回復。山雖不峻,而甚幽秀。有千佛之屏障于南,其他環(huán)城而峙者,為華不注山(亦簡稱華山)、鵲山、鮑山、匡山、藥山、標山、栗(應為“粟”,本文作者注)山、崛山等,皆為地理或歷史上有名之勝地,古人所謂'齊州九點煙’是也。九點煙之中,尤以千佛為群山之冠?!边@明顯抄自《游匡山記》。
1939年羅大鵬編《市民須知》(濟南市民須知社印行)介紹“齊煙九點”寫道:“市北計有九山,古稱之'齊煙九點’也,華山,鵲山,藥山,鮑山,又稱濟南之四大名山也。”后面由東向西依次介紹臥牛山、華山、黃臺山、鵲山、鳳凰山、鮑山、金牛山、藥山、匡山,共九山。按文中的介紹文字,“鮑山”其實是標山。從編者一再“標”“鮑”不分,以及毫無根據(jù)地講“鮑山”等濟南“四大名山”,便知所言并不可靠。
1940年濟南市公署秘書處編輯的《濟南市觀光指南》,“名勝”部分有“市北名山——齊煙九點”一節(jié),依次介紹華山、鵲山、藥山、鮑山、臥牛山、黃臺山、鳳凰山、匡山、金牛山。
以上兩書明確地說“齊煙九點”指的是“市北名山”,這是對的。然而再進一步明確提出是哪九座山,就難以周延,總有令人質疑之處。
比如《濟南市觀光指南》的“齊煙九點”竟然有“鳳凰山”而無“標山”。標山自古有兩座山峰,東西并峙,相距不足一里,后來東峰被命名為鳳凰山。所載內容至清末、1926年印行的《續(xù)修歷城縣志》尚無此鳳凰山的記載,該志收錄的鳳凰山詩,寫的是城東40里的鳳凰山。清乾隆《歷城縣志》和《續(xù)修歷城縣志》逐一記錄縣域村莊,皆無“標山莊”和“鳳凰山莊”,《續(xù)修歷城縣志》記載城北有“鳳凰莊”。城北鳳凰山得名應在民國初年,或因山下的鳳凰莊而得名。筆者所見文獻,最早記錄城北“鳳凰山”一名的是1927年完稿的《歷城縣鄉(xiāng)土調查錄》??梢钥隙ǎ褒R煙九點”提出后的近200年間,濟南城北根本就沒有“鳳凰山”,標山也不可能因有兩峰,而被列作“齊煙九點”之兩點。
晚清至今,總有文人將“齊煙九點”是哪九座山坐實,或以為便于講解,然而這樣不但與早期文獻相抵牾,并且勢必將原本屬于“齊煙九點”描繪范圍內的數(shù)座小山排除,顧此失彼,大煞風景?!褒R煙九點”是基于想象和聯(lián)想的形象化說法,就像說孫悟空“七十二變”,乃言變化之多,若逐一認定,難免膠柱鼓瑟之譏。
最后,還要說明一點,之所以本文題目特意標明“濟南著名景觀”,是因為“齊煙九點”在歷代詩文里多為寫九州而用李賀典故,與濟南風景無涉。比如元代著名文學家、濟南人張養(yǎng)浩七律《登泰山》有句:“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