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戊戌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歷史事件,此事發(fā)生后,甚至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歷史走向。
由于此事主要發(fā)生在當時的清廷高層,因此在事情發(fā)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政變的完整內(nèi)情都不為外人所知,人們所能了解到的,只有梁啟超所著的《戊戌政變記》。
梁啟超
然而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乃是他從譚嗣同處得到的轉述內(nèi)容,且這篇文章是他后來流亡日本后所著,所以政變中的一些具體細節(jié),尤其是慈禧一方的動向,并非特別完整,常讓人引以為憾。
歷史學家們本以為,這件事會像無數(shù)歷史之謎一樣,留下無盡的懸念,然而民國時期一份突然出現(xiàn)的珍貴史料《戊戌紀略》,竟從另一個角度詳細記載了這起政變的來龍去脈,至此戊戌政變的所有真相,被徹底揭開。
坦白說,這份史料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極具價值的,因為這份史料,正是由戊戌政變的當事人之一——袁世凱親筆所寫。
那么問題來了,袁世凱為什么要偷偷寫下這份《戊戌紀略》?他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袁世凱在這份由他親筆所寫的筆記里,究竟透露了什么不為人知的內(nèi)幕?
世界上的一切秘密檔案,之所以會冠以秘密之名,是因為在一些特殊歷史時期里,這些文檔都不宜公開面世,這份袁世凱親著的《戊戌紀略》,也是一樣。
事實上袁世凱在偷偷寫下這篇筆記后,一直秘而不宣。1909年袁世凱下野后,舉家搬遷至河南彰德的洹上村,在這兒他斥巨資建了一座“養(yǎng)壽園”。
從此園名字便可知,當時的袁世凱將“養(yǎng)壽園”視作了自己的養(yǎng)老之地,而那份他偷寫的《戊戌紀略》,也被他藏在了此園中,從不示人。
1924年,此時袁世凱已死去8年,著名報人鄭逸梅的妻兄周梵生到洹上村袁家當西席,教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兒女讀書。
然后在教書期間,周梵生偶然看到那篇《戊戌紀略》,深知此文干系重大,于是便謄錄了一份,寄給了鄭逸梅。
鄭逸梅收到后,同樣知道此文的巨大價值,便欲發(fā)表在當時的《清閑月刊上》,不過在征求袁家意見時,袁家卻表示拒絕,無奈之下,鄭逸梅只得作罷。
一年之后,愛國人士步鳳藻在上海開辦《大報》,見到《戊戌紀略》后,認為此重大歷史不應湮滅在歲月中,毅然將全文刊發(fā)于所辦之《大報》上。
由此這篇袁世凱親筆講述戊戌政變經(jīng)過的文章,才得以被世人所知,當年戊戌政變的完整真相,也徹底大白于天下!
在這篇文章里,袁世凱主要講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政變前夕,譚嗣同在北京法華寺密會他的整個過程,包括兩人會面時的細節(jié),以及譚嗣同勸他出兵時兩人的完整對話。
二是譚嗣同走后,袁世凱反水時他自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以及他向直隸總督榮祿高密的全過程。
三是他背叛和出賣光緒皇帝后他的一些真實想法,這部分內(nèi)容可看作是他的自辯,是他對自己問心之后,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回答。
本文只講述上面的一、二部分,至于袁世凱那段“自辯”內(nèi)容,因其中摻雜了大量他對自己的美化、開脫之言,本文不多加論述,各位若有興趣,請自行查看。
1898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九日,袁世凱奉召由天津抵京,暫住法華寺。
北京法華寺
按照安排,他將在兩天后的八月初一覲見光緒皇帝,聆聽圣訓。
此次袁世凱進京,乃是因為他小站練兵有功,光緒下旨擢升其為工部右侍郎,他是來謝恩的。
據(jù)袁世凱文中所述,之后的初一和初二兩日,光緒兩次召見于他,并在召見中對他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好,此后你可與榮祿各辦各事?!?/strong>
此番光緒話語中的“各辦各事”一句,顯然是意有所指,袁世凱大概也是心領神會,否則也不會在《戊戌紀略》中特意將此話強調(diào)出來,這說明這次覲見,袁世凱其實已經(jīng)感受到了光緒皇帝的拉攏之意。
此時的袁世凱其實并不知道,他現(xiàn)在這個“簡在帝心”的待遇,并不是那么好消受的,因為很快,譚嗣同就來到了他的住處——法華寺。
據(jù)袁世凱講,八月初三白天,他先是去拜會了李鴻章,之后又到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奕劻府上問候。從這流程看,袁世凱這官還是做得很老道的,知道見了皇帝后,還得再去拜見一下朝中大佬。
當夜,袁世凱回到法華寺,正寫公文間,忽然仆人進來,報稱外面有位姓譚的軍機大人(當時譚嗣同任軍機章京)有事來見,那位大人沒有等候通報,下車后就直接到了客堂等候。
袁世凱接過名帖,見上面寫著譚嗣同三字,他雖未見過譚嗣同,但也知道來的是天子近臣,因此不敢怠慢,當下便趕到客堂迎接。
譚嗣同此時已等候在那里,他一見袁世凱,便道:“有密語,請入內(nèi)室,屏退左右?!?/strong>
譚嗣同
袁世凱非常驚訝,之后兩人進入內(nèi)間,先是寒暄了一番,接著譚嗣同便單刀直入問道:“袁公,八月初五是不是要見皇上?”
接下來二人對話極其精彩,袁世凱也盡數(shù)記錄了下來,本文將如實翻譯,力求呈現(xiàn)二人密談全貌。
袁世凱:“因英艦在外洋游弋,正在擬奏折,請皇上當面給小臣圣訓?!?/p>
譚嗣同:“外侮不足慮,朝廷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在朝內(nèi)!”
袁世凱:“譚大人何出此言?”
譚嗣同:“袁公破格提拔為侍郎,乃是皇上簡旨特恩,今皇上將有大難,唯有袁公能救。”
袁世凱大驚失色,道:“我袁家世受國恩,現(xiàn)在我又受皇上破格之賞,若皇上有令,敢不效死。譚大人,皇上究竟有何難處?”
譚嗣同:“榮祿近日向太后獻策,進言廢殺皇上,袁公知否?”
慈禧太后
譚嗣同又道:“袁公光明磊落,不知榮祿之狡詐,此人假意與袁公交好,心中對袁公卻極是忌憚。袁公為朝廷辛苦多年,中外皆知,然而去年僅升了一階,究其原因,實為榮祿從中作梗也。”
“當時康先生(指康有為)在皇上面前為袁公辯解,皇上說,我聽慈圣皇太后(指慈禧)講,袁世凱為人跋扈,不可大用。足見榮祿詆毀袁公之甚。這件事非我杜撰,朝中知道的人不少,為了你的事,連我本人也多次在皇上面前力保,不過每一次都被榮祿阻攔?!?/p>
“皇上曾講,我知道袁世凱是個明白人,但有人說他不能用,我也為難啊。這一次袁公能破格提拔,實際上皇上是費了很大力氣的。
鋪墊到這里后,譚嗣同也不再隱瞞,對袁世凱講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如果你真心想救皇上,我有一策,可與袁公商量。”
說完,譚嗣同拿出一份奏章,密示袁世凱。
天津小站練兵時的袁世凱
奏章上寫的內(nèi)容大致是:
榮祿陰謀廢弒君父,大逆不道,若不速除,皇上帝位和性命,恐將不保。
袁世凱會在八月初五再次面見圣上,皇上可當面給他一道上諭,令他帶兵先入天津(榮祿當時在天津),逮捕榮祿,然后宣讀上諭,將榮祿就地正法。
斬殺榮祿后,可命袁世凱代替榮祿任直隸總督,并將皇上諭旨傳諸官軍各部和各衙門,公開宣布榮祿謀逆罪狀。同時,讓袁世凱立即封禁電報局和鐵路,隔絕消息,然后袁世凱迅速帶領本部兵馬,直趨入京。
待袁世凱進京后,即可分兵一半,圍禁頤和園(當時慈禧正住在頤和園),剩余一半兵馬,則駐扎紫禁城,如此,大事可定!如皇上不聽臣言,臣,現(xiàn)在就死在皇上面前!
這份奏章,是以大臣口吻所寫,字不多,但所訴內(nèi)容卻是驚天動地。
袁世凱在筆記中自陳,他在看完這份奏章后,當即“魂飛天外”。
袁世凱:“為何要圍頤和園? ”
譚嗣同:“不殺慈禧,國家永無出頭之日。這件事我來辦,袁公不必多問?!?/strong>
袁世凱所練北洋精兵
袁世凱:“太后臨朝聽政三十余年,深得人心。我的部下都是忠義之士,要他們殺太后,斷不可行。”(這句話不知是袁世凱真實心理,還是他對自己的美化自辯之言,抑或是討價還價?)
譚嗣同:“我雇了好漢數(shù)十人,并提前電報通知了湖南,那邊也有人來,除掉慈禧這件事,我辦就行,你不用出面。但是,其他兩件事你一定要辦到,一是殺榮祿,二是兵圍頤和園!”
說到這里,譚嗣同斬釘截鐵道:“我的性命,在你之手,但你的性命,也在我之手。今晚必須把這事定下來,你同意了,我馬上進宮請旨!”
袁世凱:“此事干系重大,我不能草率決定,即使你今晚殺了我,我也沒法,而且就算你現(xiàn)在進宮請旨,皇上那兒恐怕也不一定能答應?!?/p>
譚嗣同:“這事我有辦法,你不用操心,后天八月初五你面見圣上,你一定能看到圣旨,而且這道圣旨會當面交給你!”
眼見譚嗣同決心已下,袁世凱知此事難以善了,但他本人確實不想趟這渾水,于是又另尋借口推托道:“天津為北地重鎮(zhèn),如突然殺掉榮祿,必將引發(fā)大亂,萬一導致國家分裂被列強瓜分,皆是你我之罪?!?/p>
“再有,北洋有宋、董、聶各軍四五萬人,淮軍兵馬也有七十多營,京內(nèi)還有旗兵數(shù)萬,而我這邊士兵只有7000人,如果出兵,最多能出動6000,這事真不好辦??峙挛疫@邊剛一出兵,京畿就重兵設防,到時只會先害了皇上?!?/p>
李鴻章的淮軍
譚嗣同:“你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起兵,在出發(fā)時,再把圣旨分發(fā)給諸將,并以圣旨照會各國,誰敢亂動?”
袁世凱又道:“我軍糧草子彈,均存放在天津大營內(nèi),現(xiàn)在軍隊里所帶的糧彈很少,必須先將糧彈備足,起兵才能起作用。”
袁世凱的這句話,才算是講出了真正的困難,譚嗣同一聽,也知袁世凱講的是實話,因此他立刻調(diào)整方案:“起兵勤王的圣旨可以先交給你保存,等你一切布置妥當,你再秘密派人告訴我動手的日期,然后起兵!”
袁世凱:“為了皇上,在下萬死不辭!我擔心的是,圣旨下了,就留了證據(jù),如果中途再泄密,就會害了皇上,所以圣旨可以先不必給我。你先回去,容我再思量一下,等半月或二十天之后,我這邊布置妥當,再回復你怎樣?”
譚嗣同此時已完全看明白了袁世凱的推托之意,于是又拿出一樣東西,說道:“皇上已不能再等,我這里有朱諭一道,今晚就得定好計劃,我才能回去復命?!?/p>
袁世凱接過朱諭一看,只見上面并非朱筆,而是平常的墨筆所寫,字跡工整,口氣也像是光緒口吻。
其內(nèi)容大意是:朕銳意變法,但受到老臣們攔阻,如果操之過急,又怕慈圣皇太后不高興,所以著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等人另議良法。
袁世凱是個精明之人,一眼便看出此“諭旨”的不妥,他當即問道:“這不是朱筆所寫,而且上面沒有說要殺榮祿和圍頤和園。”
譚嗣同解釋說正本放在林旭那里,這篇是楊銳謄錄給他的,然后又表示其中“另議良法”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誅殺榮祿和圍禁頤和園兩項。
頤和園
至此袁世凱也基本明白了譚嗣同等人的想法,準備拖他一起孤注一擲,所以他先是表了一番忠心道:“青天在上,袁世凱斷不敢辜負皇恩,你們這事一定籌劃妥當?!?/p>
接著他忽然話風一轉,又道:“我袁世凱確實沒有這個膽量,不敢當天下的罪人?!?/strong>
眼見袁世凱準備明哲保身,譚嗣同有些急了,不斷催促袁世凱,表示今晚就要定好計劃。
袁世凱在筆記中講,此時他見到譚嗣同衣襟高高隆起,似乎藏有槍支利刃,也不敢繼續(xù)硬挺,只得出主意說:“九月太后和皇后將巡幸天津,到時天津大軍云集,皇上只需寫一紙條,誰敢不遵?大事必可成!”
譚嗣同也知袁世凱所言是實話,因而坦誠道:“恐怕等不到九月巡幸,皇上就會被廢弒,情勢急迫,所以不得不出此起兵的下策?!?/p>
光緒皇帝電腦復原像
袁世凱:“現(xiàn)在巡幸之事朝廷花了幾十萬兩銀子,已是箭在弦上,另外我也可以請榮祿勸說太后,太后屆時定會出巡,這事我來辦,你請放心?!?/p>
譚嗣同聞此言,也不再堅持之前的意見,道:“報君恩,救君難。如事成,將來天下大事皆入袁公之手掌控;如果你貪圖富貴,出賣我等,那么你也可以有封侯之賞,但同樣也會害了君父。怎么選,袁公請自行決定?!?/p>
袁世凱聞言大怒:“你以為我是什么人!我袁家三代世受國恩,怎會做出賣君父的喪心病狂之事,但凡是有助于國家和皇上之事,我袁世凱必當以生死報之?!?/p>
在筆記中,袁世凱記錄完這段對話后,緊跟著又寫下“譚似信,起為捐,稱予為奇男子”一句,由此可見袁世凱之狡詐,這段指天盟誓的“表忠心”之語,根本就是他為了安撫譚嗣同而炮制出的謊言。
接下來,袁世凱又故意問譚嗣同慈禧和光緒為何不和,以加深譚嗣同對他的信任。
譚嗣同答道:“因變法一事,撤去禮部六卿職務,這些人便跑到頤和園,圍著慈禧哭訴,進皇上讒言。然后又有懷塔布、立山等人,偷偷潛往天津,與榮祿密謀,如此帝后兩方徹底攤牌。”
慈禧太后
袁世凱假意勸和說:“為何不請皇上將變法的必要性向太后陳情,并事事加以請示?還有,不妨將六卿官復原職,或可緩和矛盾。變法之事,還是需要考慮到同僚們的意見,不宜操之過急,如果矛盾太大,暫時緩辦,乃至停辦也未嘗不可,何必要鬧到今日這種將要激起大變的程度?”
譚嗣同斬釘截鐵道:“自古以來,非流血不能變法!只有將這群腐朽透頂?shù)淖钄r之人盡數(shù)除去,變法才能順利進行下去?!?/p>
至此,兩人再也無話,譚嗣同告辭離去。
譚嗣同離去后,袁世凱并未第一時間跑去告密,估計是心里還有點猶豫,畢竟他本人也是積極支持變法之人,而且如果他真去告密,這“出賣君父”的千古罪名,他就算是結結實實地背上了。
因此八月初四,他老實了一天,不過到了八月初五晚,其人回到天津,便再也按耐不住,當晚就趕至榮祿住處,一直等到晚十點左右,才見到榮祿。
不過此時天色已晚,榮祿已準備休息,所以兩人相約次日再談。
八月初六一大早,兩人相見,袁世凱將他與譚嗣同的談話一一告知,至此維新派密謀之事被榮祿盡數(shù)獲悉。
榮祿聽聞后,大驚失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當即下令封鎖進京的各大要道,然后乘專列直奔京師,出發(fā)前,他特意招來袁世凱,請他喝茶。
袁世凱見茶之后,心中忐忑,榮祿見狀,撫杯大笑道:“這不是毒藥,你放心喝?!?/strong>如此,袁世凱方敢飲用。
直隸總督榮祿,當時還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這一段袁世凱特意記在了筆記里,可見當時他也是方寸大亂,生怕自己這“告密小人”也被一塊除去,袁世凱羽翼未豐之時,過得其實也是如履薄冰。
講述完告密這段經(jīng)歷后,袁世凱的記載戛然而止,最后他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寫了一段話:
......慈圣,祖母也,皇上,父親也。處祖母父親之間,為子孫者惟有出死力以調(diào)和,至倫常之變,非子孫所忍言,亦非子孫所敢聞。
謹述大略,五衷如焚。時在八月十四日記于天津督署。
從落款時間看,袁世凱此文寫于他向榮祿告密后的第八天,當時光緒帝已被囚禁瀛臺,戊戌六君子也被逮捕,袁世凱見此結果,或是心中有愧,同時也有寫份材料自證清白的意思,所以才寫下這段珍貴的歷史材料。
在前文那段他故意為之的“內(nèi)心獨白”里,袁世凱將慈禧比作祖母,將光緒比作父親,他說,祖母與父親之間發(fā)生了矛盾,當子孫的只有盡力去調(diào)和,若雙親對決,既非他這子孫所能聽,也不是他這子孫所能談的。
袁世凱的記載到此為止,沒有寫榮祿趕到北京后所發(fā)生的事,不過他的兒子在袁克文在《戊戌紀略》發(fā)表后不久,寫了一篇《戊戌定變記》,補上了后面的那段歷史。
袁克文
據(jù)《戊戌定變記》中記載,榮祿到達北京后,直奔頤和園,密告慈禧維新派意欲先發(fā)制人的謀劃。慈禧聽完后,面不改色,只叮囑榮祿:“你先回去,這事我自有處置?!?/strong>
待榮祿走后,慈禧立刻傳旨回宮,于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傍晚趕至紫禁城,光緒此時已接到慈禧回宮的消息,于是率宮人跪迎。
慈禧下轎后,見到跪著的光緒,冷笑一聲,連道:“好!好!”然后下詔恢復垂簾聽政,又令人將光緒帶到瀛臺囚禁。
不久后,慈禧下旨,命九門提督緝拿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黨人。
當時梁啟超早已南下,躲過一劫,康有為則在前一天凌晨就逃到了天津,躲在大沽口外的英國商船“重慶輪”上,而譚嗣同等六君子,被一一逮捕。
康南海這個“同志們在一線就我就不必去了”的舉動,歷來被人詬病,畢竟后來的事史書上都記得明白,六君子皆被斬首,而康有為則跑到了歐美享福,還娶了六個老婆。
康有為
戊戌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袁世凱的記載,表明在“百日維新”末期,維新派的處境已非常艱難,因此維新派決定孤注一擲,準備拉攏袁世凱,發(fā)動兵變。
誰知袁世凱心中膽怯,不敢作此搏命一擊,雖譚嗣同百般相勸, 但袁世凱最終還是做出了出賣光緒及維新黨人的決定,至此維新派的兵變計劃功敗垂成。
其實回顧譚袁二人在法華寺的密謀,若真按二人謀劃,等到慈禧和光緒九月天津巡幸那一天,光緒一聲令下,袁世凱緊密配合,未嘗沒有成功的可能。
北洋軍
然而歷史上這一幕并未發(fā)生,事實上當袁世凱決定走進榮祿府邸的那一刻,維新派的命運就已經(jīng)注定。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稱帝之后的萬人唾棄中,黯然去世。這個撥弄歷史之人,最終也被歷史所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