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形容女子之美,經(jīng)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話中包含四個典故,也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指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她們的排列是有講究的,是按時代順序(春秋、西漢、東漢末年、唐朝)排列。可惜在一些重要場合甚至是中央電視臺的導(dǎo)演也把她們的排列順序搞錯,有一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有所謂京城四大當(dāng)紅女明星分別著古裝扮演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登臺演出,可惜導(dǎo)演把她們的出場順序搞錯了。世人知道四大美女大名的人很多,但對于她們的生平事跡乃至她們的人生結(jié)局卻不一定知之甚詳,她們的出生之地是在哪里?她們的真實姓名是什么?她們最后是怎么香消玉殞的?死亡年齡又是多大?今天我就來解開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歷史之謎。
一、“沉魚”西施
西施出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姓施,原名夷光,是越國諸暨苧蘿山施姓樵夫的女兒。當(dāng)時的諸暨乃越國都城(后遷會嵇)。浙江諸暨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名人輩出,美女西施和畫家王冕都出自這里,諸暨因西施而得名。
西施原是一名普通女子,家住諸暨苧蘿山下的西村,故稱西施,她父母以砍柴浣紗為生。西施常在村邊的浣江浣紗,因其美麗,江中的魚兒見了西施的容顏忘記了劃水沉到了水底,故得典故曰“沉魚”。她與本村姑娘鄭旦同被稱為美女。成語典故“東施效顰”也與西施有關(guān)。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被迫投降,攜王后及大臣入?yún)菫橘|(zhì)三年。后被吳王放歸越國后,越王勾踐為討好也為麻痹吳王夫差,,于是使出“美人計”,派大夫文種幾經(jīng)尋覓,終于“得苧蘿山賣薪浣紗女西施”,當(dāng)時西施才15歲。于是曉以大義,以一百兩黃金買下西施帶回越王宮,使人教其歌舞,教習(xí)三年,始獻(xiàn)于吳王夫差。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從此沉迷于酒色之中。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jīng)過十三年的準(zhǔn)備,終于一戰(zhàn)滅吳。
那么西施后來的結(jié)局如何呢?
第一種說法是:西施被吳國人投水而死。最早記載是《墨子·親士》篇中:“西施之沈(沉),其美也”。吳國人恨其誤國將之投水淹死(本人推斷西施此時大約28歲,主要依據(jù)是《東周列國志》記載,西施于周敬王三十一年被選中入宮,時年15歲,教習(xí)三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被越國獻(xiàn)給吳王夫差,周敬王四十四年吳王夫差兵敗被殺,吳國滅亡,此時西施若被殺,則時年28歲)。
(唐)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
景陽宮井??氨槐M龍鑾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唐)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
響屐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第二種說法:西施與大夫范蠡相愛,越國滅吳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踐“長頸鳥櫞、鷹視狼步,只可共患難,不可享富貴”,勸說好友大夫文種一起急流勇退歸隱江湖,文種不信后果然被勾踐猜忌被殺,范蠡則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向越王勾踐請辭,攜西施歸隱于五湖。后范蠡經(jīng)商成春秋時巨富,被后人奉為經(jīng)商鼻祖?!对浇^書》記載:“吳之后,西施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唐詩人杜牧所作《杜娘詩》中有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邸夷”。這里的“邸夷”指的是范蠡。
第三種說法:越國攻破吳國都城姑蘇后,西施死于亂軍之中。
第四種說法:越國滅吳后,越王后認(rèn)為西施是亡國不祥之物,繼而令人將西施身縛巨石沉入江底。
正所謂:
西施乃越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征絕艷,楊蛾入?yún)顷P(guān)。
提攜館娃宮,杳渺拒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后人為了紀(jì)念這位忍辱負(fù)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在浣江兩岸,范蠡祠與西施殿隔江而望。西施在諸暨當(dāng)?shù)氐膫髡f很多,月宮落珠,東施效顰,沉魚之美,西施麥草扇,西施圓圓餅等。
二、“落雁”王昭君
據(jù)東漢班固的《漢書·匈奴傳》記載,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取名王嬙,視為掌上明珠。王昭君天生麗質(zhì),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秭歸縣歷史上出了兩個名人,除了王昭君,還有一個是屈原。
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時年16歲。
王昭君進(jìn)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被貶入冷宮三年。
公元前33年,漢匈和親。北方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單于進(jìn)京提親,漢元帝許以王昭君和親(有傳說漢元帝故意從后宮佳麗三千中選一最丑女子認(rèn)作義女出嫁,因畫師毛延壽故意在王昭君畫像上臉上點了一顆痣,漢元帝始終未曾寵幸,待到和親引見之時,漢元帝才發(fā)現(xiàn)王昭君乃美如天仙女子,但礙于已金口玉言答應(yīng)許配匈奴單于,只能將錯就錯,后懊惱不已下令殺了畫師毛延壽)。昭君時年19歲。
于是王昭君“別長安,出潼關(guān),渡黃河,過雁門關(guān)”。傳說昭君出塞時,因遠(yuǎn)離故土和親人,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傷感之時取出琵琶在馬背上彈起了一首憂傷的曲子,琴聲哀怨傳至天上,正好有一行南歸的大雁聽到了王昭君的琴聲,看到了美麗憂愁的王昭君,不由的掉落下來,故得典故“落雁”。
從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歷史遺跡看,昭君出塞來到匈奴單于庭后(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呼韓邪單于舉行了隆重的新婚慶典儀式,冊封王昭君為“寧胡於氏”,他們生有一子,名伊屠智伢師。
公元前31年,王昭君出塞兩年半后,呼韓邪單于去世,其子雕陶莫皋繼位,號復(fù)株累單于。按照匈奴的收繼婚習(xí)俗,昭君被再嫁繼子復(fù)株累單于為妻(因嫁給繼子,后人有亂倫之說),漢元帝令王昭君“從胡俗”,昭君從大局出發(fā),以漢匈兩民族得來不易的友誼為先,為促進(jìn)漢匈友好關(guān)系而作出深明大義的巨大犧牲。復(fù)株累單于年齡和昭君相仿,他也尊重和寵愛王昭君,兩人生二女,長女名曰名須卜居次,次女名曰當(dāng)于居次。
公元前20年,復(fù)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時年32歲。王昭君在塞外生活了大約30年,和匈奴人民關(guān)系相處融洽,為漢匈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貢獻(xiàn)。
后來王昭君病死,時年49歲。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黃河之濱的大青山下,后人稱之為“青冢”。
正所謂: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下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三、“閉月”貂蟬
貂蟬,姓任,字紅昌,出生于山西忻州,也有說出生于甘肅臨洮縣任家村。東漢末年,傳說她15歲時被選入宮中,負(fù)責(zé)執(zhí)掌朝臣戴的貂蟬冠(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從此更名貂蟬,漢末,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
貂蟬生平詳情無史料記載,僅存于小說或戲劇當(dāng)中。
相傳貂蟬才貌出眾,聰慧過人,色藝雙絕。司徒王允收為義女后,因宰相董卓專權(quán)把持朝政,暴虐無道。王允定下美女連環(huán)計,派貂蟬去離間董卓與呂布。貂蟬在十五月圓之夜,在司徒府后花園焚香拜月求蒼天保佑義父除掉奸臣,傳說月亮中自詡美貌的嫦娥都自愧不如躲進(jìn)云層里去了,故得“閉月”典故。
王允暗地里將貂蟬許配給呂布為妻,卻明里把貂蟬獻(xiàn)給宰相董卓,王允對呂布推說是董卓見色起意強行奪愛,呂布于是心懷不滿。后趁董卓上朝時,呂布與貂蟬在鳳儀亭中私會,不巧被下朝回來的董卓撞見,董卓搶奪了呂布的方天畫戟刺殺呂布,呂布只得落荒而逃。后因貂蟬努力,董卓終被呂布所殺,而呂布又因貂蟬原因,放棄了軍師陳宮的計策,最后被曹操打敗,死于白門樓。
關(guān)于貂蟬的結(jié)局有幾種說法:
一、呂布兵敗被殺死于白門樓,貂蟬自殺殉情,時年約23歲。
二、曹操使連環(huán)計將貂蟬許給劉備和關(guān)羽,關(guān)羽為了不重蹈覆轍,閉目揮刀將貂蟬斬于馬下。
三、關(guān)羽放走了貂蟬,貂蟬出家做了尼姑。
蔡東潘在《后漢演義》:“司徒王允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為戈矛,反能致元兇死命,紅粉英雄可謂哉”。意指貂蟬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為國犧牲,實為女中豪杰也。
正所謂:
原來昭陽宮里人,驚鴻婉轉(zhuǎn)堂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wěn)。好花風(fēng)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四、“羞花”楊貴妃
楊貴妃生于唐朝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農(nóng)歷元月初一(陽歷6月22日),她出生于廣西容縣楊外村,又名楊玉環(huán),號太真,唐朝時期后妃,宮廷音樂家、舞蹈家,追封齊國公楊玄琰之女,宰相楊國忠堂妹。 開元十七年,10歲的楊玉環(huán)因父親去世,被寄養(yǎng)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璈家中。楊玉環(huán)天生麗質(zhì),加上優(yōu)越的教育環(huán)境,使她具備了一定文化修養(yǎng),她性格婉順,資質(zhì)豐艷,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并善彈琵琶,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描述她為“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huán)也應(yīng)邀參加?;檠缟舷桃斯靼軌弁趵瞵d對楊玉環(huán)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下詔書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后兩人十分恩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去世,李琩的母親武惠妃是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于皇后,玄宗每日郁郁寡歡,盡管后宮佳麗三千,卻無一可意之人,有人進(jìn)言楊玉環(huán)“資質(zhì)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后宮之中。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唐玄宗以為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詔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天寶四載(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xùn)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之后,遂冊立楊玉環(huán)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冊立皇后,因此楊貴妃就事實上相當(dāng)于皇后。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并親自插在楊氏鬢發(fā)上。玄宗對后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閨秘計》卷三)復(fù)制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后,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后位。
楊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被封為虢國夫人,八姐被封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她的兄弟均贈高官,甚至遠(yuǎn)房兄弟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后被賜名楊國忠,身兼吏部郎中等十余職,操縱朝政。玄宗游幸西安華清池,以楊氏五家為隨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斑斕。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發(fā)光,其奢侈無以復(fù)加。
楊玉環(huán)的名字,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huán)”,后人沿用至今。楊貴妃的“玉奴”、“玉娘”、“玉環(huán)”這三個名字是真實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環(huán)三個字的用語,都是不同時期對楊貴妃的愛稱。玉奴是她小時候的愛稱,玉娘是她冊封時的尊稱,玉環(huán)則是她冊封貴妃后,身體發(fā)福后人們對她的戲稱,她的真實名字應(yīng)該叫“楊玉”。 關(guān)于楊貴妃的結(jié)局有幾種說法:
一、死于自縊。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河?xùn)|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cè)、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攜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徑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以陳玄禮為首的隨駕御林軍將領(lǐng),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與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dāng)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然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唐玄宗被逼無奈,接受高力士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一條白綾,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婉轉(zhuǎn)峨眉馬前死”之典故。
二、死于亂軍。此說法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哀江頭》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有血的。李益所作的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可能為亂軍所殺,死于刀兵之下的場景。
三、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于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p>
楊貴妃可謂多才多藝,《全唐詩》卷五收錄了她所作之詩《贈張云容舞》:“羅袖動香香不已,紅渠裊裊秋煙里。輕云嶺上乍搖風(fēng),嫩柳池邊初拂水?!薄靶呋ā钡涔实膩碛桑?傳說楊玉環(huán)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她碰到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楊玉環(huán)的美貌使得花草都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美女”,立即召見,封為貴妃。也有說楊貴妃隨唐玄宗到華清池沐浴泡溫泉,寬衣解帶時碰到了含羞草,故得“羞花”之典故。
正所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小結(jié)一下:
典故對應(yīng):
沉魚——西施
落雁——王昭君
閉月——貂蟬
羞花——楊貴妃
四大美女對應(yīng)的時代:
西施——春秋末年
王昭君——西漢時期
貂蟬——東漢末年
楊貴妃——唐朝時期
四大美女出生地:
西施——浙江諸暨
王昭君——湖北秭歸
貂蟬——山西忻州(甘肅臨洮)
楊貴妃——廣西容縣
四大美女真實姓名:
西施——施夷光
王昭君——王嬙
貂蟬——任紅昌
楊貴妃——楊玉
四大美女死亡年齡:
西施——28歲
王昭君——49歲
貂蟬——23歲
楊貴妃——38歲
(其中西施死亡年齡28歲為本人首次研究推斷,此前學(xué)術(shù)界沒有人提出此結(jié)論)
四大美女之排序:
有人說四大美女中西施最美,其實此乃謬論,因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的典故是按時代順序排列,西施最早,所以排第一,并不代表西施最美。應(yīng)該說四大美女皆是傾國傾城之貌,皆才藝雙絕,各有千秋,談不上誰比誰更美,因為她們不處同一時代,沒有可比性。但西施、王昭君、貂蟬皆被后人文人墨客描述為以身許國的紅粉英雄,而楊貴妃則成了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只能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非功過,任憑后人訴說。 四大美女中,只有王昭君至今安葬之處猶在,其他三人皆不知所終,從壽命來講,也是王昭君活的最長(49歲),其他三人皆是二、三十歲便香消玉殞,但能青史留名,也算是沒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