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壺公山,厄(會)開聰明花”,這是莆仙家喻戶曉的方言俗語。這“聰明花開”典故傳自明代壺山南麓柯朱村的狀元柯潛一段智力神奇變化。
柯潛出生于山下農家,小時未開竅,腦子遲鈍得讓人發(fā)笑。其父曾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老師來教,老師起初也嫌他愚,認為“孺子不可教也”,決意辭別。有一天,老師當面以“天”字出對來考小柯潛,為的是讓其父當場見證,同意辭行。
“天”要對什么呢?柯潛想了好久,想不來,解不開。其父當場急了,就用右腳踩著地進行暗示。柯潛這時抓耳撓腮直眨眼老是猜不著。驀地,他抬頭看到其父右腳一直在動,右腳前有一堆雞屎,于是靈機一動馬上就答:“雞屎”!老師聽著啼笑皆非對其父道:“你看,就是這樣不靈通,'天’對'地’這么簡單小題,他會變成對'雞屎’”。自此,“天對雞屎”逐漸在莆陽民間傳開,成為飯后笑料。
他父親也弄得異常尷尬,只怪兒不爭氣,但又希望老師把其兒教成才,所以老師要辭行,父子倆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老師實在沒好心情,就勸他們別送了??聺摵推涓钢皇菆猿忠徊讲嚼m(xù)送。老師勸阻不了,就另想一招,提出一個條件,要再出一個對,重考柯潛,對得上,老師就留下再教,如果對不上,就此告別,也別再纏送不休了。柯潛和其父均表同意。
此時,剛好路前方來個挑橄欖賣的女子,老師借題發(fā)揮,就出了上聯“女子獨行誰敢攬”?真是“天變一時,人變一刻”。這下,柯潛抬眼望見壺公山,似乎壺公山山神隱隱約約迎面隨風而來,仿佛開了天窗一樣,眼前一亮,靈感大發(fā),隨口就答出下聯:“先生欲去我實留”!這上下聯之中的“敢攬”和“橄欖”、“實留”和“石榴”均語意雙關,方音相同,彼此對稱,天衣無縫。老師預料不到,竟能答得如此巧,暗暗稱妙。于是經其父子倆懇切挽留,老師終打消推辭念頭,樂意留下繼續(xù)執(zhí)教。
從此,柯潛果然刻苦自勵,惜時如金,孜孜不倦,學習不斷有了長進,時常受師褒獎。老師花了心血,有所見效,也增強了信心,施教更為精心。
一晃三年過去了。是年年關將臨,老師要回家過年??聺摼脱叵宦窞閹熕托小@蠋熡X得學子真似聰明花含苞待放,心中也顯得格外甜蜜,于是興起,有感而發(fā),師生之間就以吟詩作聯進行交心。老師出了上聯為:“夕夜過汀溪,足踏滿天星斗”,柯潛這時豪情澎湃,才思更敏,馬上應對下聯為:“新春懸古畫,手扶萬里江山”。這詩情畫意,已不難看出柯潛求學時的雄心壯志:讀書為國家社稷,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民辦事。此語也充分表現出其眼界開闊,志存高遠的情懷。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451年,即明代宗景泰二年,柯潛經充分準備,千里迢迢入京會試,終一炮打響,獨占鰲頭,高中狀元,譽滿京城,傳為美談。
柯潛入仕后,曾兩次任鄉(xiāng)試主考官,兩次任會試主考官。他秉性高潔耿直,身為主考官,拒受請托,憑公辦事,謹慎選拔人才。他在任應天府主考官時,有次乘船經淮陽,夜宿該地,一舉子獲悉即盛情前來行賄,柯潛力拒不受,還立即令人懲辦這一舉子。人們稱頌他“拔擢公允”。其當翰林學士時,還在住地后園,建造“清風亭”,并挖池種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栽植四季長青的柏樹,以寄宏愿,被譽稱為“柯亭”、“學士柏”。其衣錦返鄉(xiāng)為自己少年讀書的石梯寺題寫的對聯“風嶺有鳥皆成鳳,龍?zhí)逗昔~不化龍”,亦寓有深意,耐人尋味。
相隔七十多年后的明嘉靖六年,壺公山上朝陽處增添了“極高明”三個大字摩崖石刻,落款為當年莆田知縣林有恒。這壯觀的石刻讓該俗語典故更添畫龍點睛、錦上添花之筆。道是游者登山至此,若能跳起摸到這三字,愚者也會聰慧起來,傳得神乎其神。故自古至今,登山游客,常是接二連三來此摩崖石刻前躍躍欲試。石刻被長年累月摸得亦似油光發(fā)亮起來……
這典故啟迪人:只能用發(fā)展眼光看待小孩,只能用勤奮二字,換出天才,只能用實踐汗水,澆得聰明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