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0日,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宣布,中國的孔子家譜被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鬃拥淖迦藗鞒兄两褚逊毖苡?2代??鬃邮兰易V自明朝以來,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開始,孔子后代展開了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續(xù)修孔子世家譜工作。
成就
世界最長家譜,涵蓋孔子家族整個傳承史的《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體例之備、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譜,始于宋朝元豐甲子年間(公元1089年),迄今已歷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譜,不過只收長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后規(guī)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謂小修,即將三十年內孔裔的生死變遷分別填造成冊作為大修的底冊,亦即為大修做準備。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后,孔氏族譜命名為《孔子世家譜》。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國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圣公孔德成任總裁的修譜籌備處,著手全國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譜工作,歷時七年,完成了現存的從孔子至七十六代近兩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譜檔案。家族譜是古代譜牒的一種,它記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況,對于研究家族,特別是人物、禮俗等均有重要意義。如《孔子世家譜》中的孔子年譜、孔子姓源考等對于研究孔子的學術思想和生平事跡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孔子世家譜》共分為四集。一集,以孔子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興祖)為卷二,孔氏六十戶則自大宗次第為60卷,每戶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幾冊),共為62卷;二集則自孔仁玉以后流寓共為34卷,列入除六十戶中興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則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為十卷,每卷人數多少不等,列入中興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則自上代失考者共為二卷,總共108卷。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身后,單傳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漸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傳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襲爵。十八年后,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書后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誅,孔仁玉得以中興孔族,后世尊之為中興祖??啄┖笠釓拇吮环Q為“偽孔”,不得入譜。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于高宗建炎三年,隨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謂之南宗。其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封衍圣公,謂之北宗。實際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長支后裔,但后來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間也曾有南宗、北宗為正宗地位之爭,直到明代弘治年間才由皇帝決定承認北宗為正宗。故合散為聚匯為一譜。
孔氏中興祖孔仁玉的后裔原分為二十派,傳到第五十五代時(明代洪武年間),因子孫繁衍日多,散居各地,于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為六十戶,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其中原來的長支為大宗戶,屬孔族內嫡系后裔。其余各支為小宗戶,后者各有其名,如臨沂戶、孟村戶、道溝戶等。從此以后,由歷代皇帝先后欽定了按照行輩取名用字的序,從“?!弊制鹂准倚彰麨槿?,中間字相同,其后一代一字,十分明確。先后字輩次序為: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其他姓氏也有行輩用字,但唯有孔、孟、顏、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國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為嚴格,孔子后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經更改,則不得入譜。所以,凡屬孔姓,只要用行輩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幾代子孫。這些孔裔與孔子的血緣關系應是一樣的,只是由于以長子長孫做為主干的中心,其他支派才產生了相對的遠近。
又據《孔子世家譜》記載,現在的孔子嫡系近支,指的是曲阜十二府內的孔裔,俗稱“府門頭的”,在這些府里,衍圣公是長房長子長孫,稱為大宗。其他各府當然也有各自的長房長子長孫,稱為小宗,也是該府的承襲人。如孔德成就屬大宗戶內第七十六代的大宗。大宗戶與大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衍圣公府是六十戶之首的大宗戶。衍圣公是整個孔族的大宗,大宗有領導管轄本族的責任,即《禮記》所謂的收族除了上述的宗法組織外,他們收族的重要法門是修宗譜。通過修宗譜,達到“收宗合族”和“詳老系、聯疏親、厚倫誼、嚴昌紊、序昭穆、備遺忘”的目的。另外,按照宗法制度,修孔子家譜時,有六種人不準入譜,即義子、贅婿、再醮帶來之子,流入僧道者,干犯、流入下賤者。
孔氏每次修譜時,為使譜系完整嚴格并能按時完成,制定了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和一系列組織機構。首先在修譜前下發(fā)條規(guī),以公元1774年修譜為例,就有34條之多;除了條規(guī),孔氏家族還以衍圣公府的名義頒布修譜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詞等;修譜時要“開館”、“祭祖”、分發(fā)格冊,嚴防冒認。為使重修的家譜不出差錯,在收回舊譜上一份不漏,如舊譜損壞或丟失,都必向族長報實稟明叩乞。說明原因。舊譜交回時,都由家庭族長印領。另外在入譜上,還有一系列條規(guī),為入家譜,必須寫好呈請,懇準后方可入譜。在入譜上,如出現立嗣爭繼,冒宗亂真等問題,一律嚴加查辦。修譜時,設立的組織機構有:鑒定監(jiān)修、提調、編次、掌收、校閱、譽錄、暫刊、收發(fā)、供應等。
由此可見,《孔子世家譜》所反映出來的孔族世系,既久遠又復雜,枝繁葉茂,同出一源,綿延二千五百余年,但又十分細致嚴密,它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給我們的工作有益的啟示,對待所存的歷史財富,不能只滿足于保存,而要“身在寶山識清寶”。在此,我們把《孔子世家譜》概括地介紹給大家,以期為專家學者和同行們研究我國的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史、宗法制度等作出一點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