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沖冠一怒為紅顏。
說的便是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引清軍入關(guān)的故事。似乎,之所以入關(guān),就是因為紅顏女子陳圓圓。
那么問題來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到底賴不賴陳圓圓?
人要叛離國家,看似魯莽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從人性去分析。
人要叛離國家,看似魯莽,實則是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要讓一個人叛離國家,一般來看只有在自己的國家生存沒有希望?;蛘哒f感覺自己將要被迫害,才會有那么個投生敵國求生存的想法。他的離開,可能不被很多國人所理解,國人習(xí)慣上的就說他們這是“叛逃”。
叛逃者叛逃了,雖然獲得了敵國求生存的機會,但他是需要想很多事兒的,要算計的更多。敵國不比以往的人、事、環(huán)境,他需要跟過去告別。所以沒有什么“沖冠一怒為紅顏”看起來簡單浪漫的故事。
叛逃者逃不過“歷史評價”
可能沒人知道后世歷史由誰來寫,寫成的歷史又會由誰來翻案。所有就有了叛逃者即使一時受誹謗,在后世也不見得在能夠在較大尺幅的歷史敘述上吃虧。
比如田單,比如楊繼業(yè),比如吳三桂。
歷史評價有太多的不定性,而且很高。那么就會產(chǎn)生一種造反有理起來盜亦有道的松動。
吳三桂就是個例子。
想那吳三桂憑借多年軍功得以不斷高升,可謂是平步青云。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崇禎帝給了吳三桂一個平西伯的帽子,入京“勤王”。幾十萬軍民西向,他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到底要不要去救駕?
京師陷落、崇禎殉難。作為一個軍閥,吳三桂遂掉轉(zhuǎn)馬頭返回山海關(guān),很明顯,權(quán)利太誘惑。為了既得利益,他不是歸降李自成,就是投靠清軍。
吳三桂自己舉棋不定,李自成如此,多爾袞也是如此。
對多爾袞而言,是繞道蒙古迅速出兵,還是保存實力緩兵徐圖,多爾袞搞不定的是怎么打。
對李自成而言,吳三桂的重要很關(guān)鍵,宛如背上的芒刺,是剿殺還是安撫,李自成搞不定的是兩難。
終究,李自成為了休養(yǎng)生息,派人勸降了吳三桂。吳三桂投降了,可走到永平府西沙河驛的時候,又返回了山海關(guān)。
他為什么返回山海關(guān),后世有三說:
1李自成狠狠修理了吳三桂他爹吳襄一頓
2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為劉宗敏劫去
3吳三桂在西沙河驛遇上了一個道士
哪個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的原因?
筆者認為是這樣的:
李自成修理吳三桂他爹吳襄,著實是讓吳三桂很氣憤的;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將領(lǐng)劉宗敏劫了去,也是讓吳三桂很惱火的。
但真正,讓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卻是因為那個道士的點化。
破廟門口,道士見大將軍儀仗不回避,吳三桂心實異之,站立不坐。道士的一句“將軍是挨著簀(賊)坐?還是捱著壚(虜)坐”?吳三桂一聽即明。
以簀撲壚,火勢越盛;以壚焚簀,頃刻間灰飛煙滅??此苹尚Γf的可不是當(dāng)時吳三桂的處境?一個兩難境地。
無論投靠哪一邊,都不具備道德的正當(dāng)性
吳三桂需要一個道德的正當(dāng)性。即便要不道德了,也得由力量而定奪道德評價。很顯然,一個以軍事行動之成敗考慮的結(jié)果,吳三桂只能選擇滿清。
吳三桂不是宋初的曹彬,愿意被政治領(lǐng)袖玩。他寧愿自己玩,于是才有了所謂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到底賴不賴陳圓圓?
很顯然,與道士點化相比,陳圓圓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wǎng)易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作者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wǎng)易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