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猿雕,也稱作菲律賓雕。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于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jié)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于脛部長度,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雌鳥顯著大于雄鳥。
食猿雕還是是菲律賓的國鳥,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鷹中之虎”的美譽。食猿雕具有很強的領域性,每對差不多要占領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域,根據(jù)森林覆蓋的程度和地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領域內,大多數(shù)動物都是其獵捕的對象,尤其是獼猴等各種猴類、蛇、靈貓等樹棲動物。
有時它還喜歡隱藏在犀鳥的洞穴附近,伺機捕殺那些來給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鳥送食物的雄犀鳥。那些喜歡在村落、農(nóng)田等處活動的食猿雕,還常常捕食狗、小豬等家畜。食猿雕善于在低空盤旋,一且發(fā)現(xiàn)獵物,就會閃電般俯沖而下,先啄瞎獵物眼睛,并撕成碎塊充饑。
食猿雕的繁殖非常困難,在自然狀態(tài)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極低,不僅產(chǎn)卵的數(shù)目太少,而且哺育一只幼鳥要花2年時間。因為幼鳥長齊羽毛需要4個多月,而且即使已經(jīng)長齊了羽毛的幼鳥,仍然要在親鳥的領域中逗留到第二年。幼鳥在自己學習捕食技術的期間內,可能仍然需要親鳥的喂養(yǎng)。所以只有當幼鳥離開親鳥的領域之后,親鳥才可能再次營巢,進行繁殖。只有在幼鳥很小就夭折了的情況下,親鳥才在當年冬天繼續(xù)營巢繁殖。
前幾年有個菲律賓農(nóng)民捕了一只,煮了吃了,被判刑十二年。目前菲律賓鷹雕僅存不到500對,主要集中到南部菲律賓第二大島的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