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閱讀量高達十萬加的“玩笑”,卻恰好戳中了考古人的那片“逆鱗”——隨著近年來盜墓題材小說、影視劇的火熱,很多人都覺得考古和盜墓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甚至有人說:“考古不就是官方盜墓嗎?”
那么,考古和盜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考古人最聽不得自己和盜墓賊被混為一談?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考古,是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挖掘文物的科學研究行為,是根據(jù)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
而盜墓,則是違法的盜竊行為,往往還帶有不可恢復的巨大破壞性。
和我們在小說影視中看到的貌似“行有行規(guī)”的盜墓賊不同,大多數(shù)盜墓賊的挖掘方式十分粗暴,比如使用炸藥爆破,甚至開著挖掘機上陣,很容易破壞古墓的整體構造和其中的陪葬品。
南京一處古墓遭到盜墓賊用挖掘機挖開,被盜面積約有100多平方米,深約10米
進入墓穴之后,他們的盜竊手法也非常粗暴,什么“只拿明器,不動墓主”?不存在的!盜墓賊往往會把看上去值錢的陪葬品拿走,其他物品就暴露在原地任憑風吹雨打,甚至加以破壞。比如清代最后一任冊封琉球國的正使趙新墓遭到盜挖,盜墓賊不僅將死者遺骸翻出,還將刻有墓志銘的墓碑打碎,導致無法再研究趙新的生平。
遭到盜挖的洛陽某墓地,墓主的棺材板和白骨都被暴露在外
再比如?;韬钅钩鐾恋?000枚竹簡,包括論語、易經(jīng)、禮記、醫(y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八個部分,很可能改寫許多上古典籍。但發(fā)掘時它們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是盜墓賊搶先發(fā)現(xiàn)這些竹簡,會知道它們的價值嗎?歷史上甚至有過盜墓賊將竹簡用來燃燒照明的先例。
最后,盜墓賊還會把盜取的文物走私出口,從此象征著我國寶貴歷史的這些文物就流落海外,想再追回則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財產。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唐玄宗李隆基寵妃武惠妃“敬陵”被盜,墓內文物基本被盜空,一具彩繪石槨被走私出境。
看完了盜墓賊對古墓造成的破壞,我們來看看考古。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古墓一旦挖開,如何保證文物接觸到空氣后不被破壞,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著名的兵馬俑被發(fā)掘后,身上的顏色由于遇到外界空氣很快脫落消失,因此兵馬俑遺址至今也沒有發(fā)掘完畢
因此,目前中國考古的原則是基本不允許主動性發(fā)掘,而是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也就是那些已經(jīng)由于施工、基建或遭到盜竊而被挖掘開的古墓。
為了不破壞地層,取得墓葬的完整資料,考古工作者需要先規(guī)劃“探方”,再經(jīng)過刮面、劃線、清理灰坑等步驟。
進入墓穴后,更是要用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刷去文物上的浮土,有些容易受損的文物更要動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帶著文物周圍的泥土進行“整體性提取”。
海昏侯墓發(fā)掘現(xiàn)場
難怪有不少考古人自嘲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天是耗在工地里的……
這還不算完,從現(xiàn)場提取回的文物都會被送往實驗室,許多破損碎裂的文物需要重新拼湊修復,這也是個難度很大的工作。
修復前
修復后
對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后,有價值的文物會被送到博物館進行展覽,讓大眾也有機會親眼目睹歷史。
去年大熱門的?;韬钫?/p>
考古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解讀文物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據(jù)了解,整理?;韬钅刮迥陙沓鐾恋奈奈?,起碼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
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的話說:“你見過“洗劫”得那么小心翼翼、洗劫了五年還沒洗劫完的嗎?你見過“洗劫”還要研究洗劫對象叫啥的嗎?你見過把“洗劫”物品放在博物館、打上光讓大家看的嗎?”
中國悠久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點點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中被小心翼翼地擦去厚重的塵土,重新閃耀光輝、為人所知。這不僅和盜墓有著根本上的區(qū)別,而且盜墓的行為使許多歷史的秘密被永遠掩埋,再也無緣知曉,這正是最讓考古工作者感到心痛的。
所以,每個考古人討厭把考古和盜墓聯(lián)系到一起的“玩笑”,他們真正想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