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苗族,很多人就會想起湖南、云南或貴州等地的苗寨。但實際上,苗族是一個發(fā)源于長江中下游的跨境民族,并且于上古時期就開始四下遷居至西南和中南、華南等地。
200年前的18世紀初,湖南和云南、貴州區(qū)域的部分苗家人開始遷往東南亞各國,其中就有一個家族留在了老撾華潘省三聯市40公里處的小村子。機緣巧合下,居然在這里遇到了同根同源還會說中文的苗家人...
據老撾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人口普查時,老撾境內生活的苗族人有46萬之多,約占總人口的7%。主要集中在華潘和川壙兩省,被越南人稱為“苗人”或“蒙族人”,還有一些帶有歧視意義的稱謂。1975年戰(zhàn)后,大部分人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約有30%在老撾定居的苗家人,不得不沿著這條路去泰國避難。
突突車經過村子邊時,看到三三兩兩的當地人帶著孩子在刺繡,雖然說越南和老撾也有類似中國的刺繡文化,但花色以及染布明顯不同。因而停車讓向導去問了問,結果,當地女子居然用稍顯別扭的中文問道:你們是中國人嗎?
原來,這個村子就叫“苗人村”,他們雖然移居這里已經近200年,但口口相傳卻依舊會說簡單的中文。由于當地并沒有什么就業(yè)機會,男人們基本都在市內工作賺錢養(yǎng)家,婦女就只能在家刺繡售賣給路過的游客。
這些輟學的孩子們看到陌生人并不害怕,或許是長期接觸游客的原因,雖然不會向游客索要錢財,卻也一直跟隨著。
如果按照老撾人的叫法(名前姓后),這個13歲女孩應該叫亞目·馮希,但她卻開口用中文說“我叫亞目,我爸爸在昆明...”
原來,亞目的爸爸在昆明專職給中老貿易公司做翻譯,而媽媽身體不好一直臥床繡點錢包鑰匙包等等小物件,她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出來擺攤。有時候游客路過的多,一天還能賺上二三十美元,但多數時間都是空手而歸,畢竟,這里沒有幾個游客會停車游覽。
手工制作極其精美的小挎包,一個賣25美元左右,卻沒有大人看守,只留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姑娘??吹轿覀冞^來,她急忙穿過馬路去叫媽媽,我們只能跟隨護著她過馬路。
跟所有苗家人一樣,老撾苗人村的婦女們個個都會一手好刺繡,女孩的媽媽不是苗族人,也不會中文,只是靦腆的笑了笑低頭繼續(xù)手工。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以苗繡為生,除了刺繡,甚至連水果攤都沒見到...
聽亞目說,這個村子幾乎都是苗族后代,由于太窮外面的女人并不愿意嫁過來,村子的人口也就在500人左右。白天在這里幾乎見不到壯年男子,只有傍晚的時候他們才回家吃飯。當同行的朋友問亞目知道中國是什么樣的嗎?亞目兩眼放光的說:“我在爸爸的手機里看到了好漂亮的大城市(昆明),那是中國最漂亮的地方嗎?”
說實話,我們都有點心酸...只能跟亞目說:“中國很大,漂亮的地方也很多。你好好讀書,以后到中國來慢慢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