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一言難盡曾國藩,千古誰人不送禮
曾國藩的大名,在如今的中華大地是如雷貫耳。關(guān)于他的生平傳記,帶兵方略,為官之道,書信的研讀,做事為人的準(zhǔn)則都有各種專著研讀解說。研究曾國藩成為“顯學(xué)”!官員們喜歡研究曾國藩,從他身上看到升官的竅門,文人們研究他,說他是內(nèi)圣外王的典范;普通人研究他,說他持家有道,修身律己,一身正氣。當(dāng)然,少不了也有人說他是民族的敗類,政治上的投機者,老奸巨猾,偽君子,一切為升官的真正的官僚。這么多說法中,唯獨沒有說他是貪官的,這在晚清官僚中是很罕見的。尤其是在曾國藩自己也有小金庫,受賄而且大肆行賄的事實下。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曾國藩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傳統(tǒng)官僚,科舉出身,從翰林院的編修做到副部級干部禮部侍郎,洪楊亂起后,他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湘軍,帶兵打仗,一路做到大學(xué)士兩江總督的位子,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在這個過程中,他私設(shè)小金庫,行權(quán)納賄,到處請托行賄,我們可以從他升官平亂的過程中找出答案。
1860年4月,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兩江包括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國家財稅的命脈所在,而曾國藩總管三省一切軍政民政,節(jié)制文武。權(quán)利不可謂不大,然而他的法定工資年薪卻只有白銀155兩,按一兩白銀200塊算,一年3萬多一點,這么點錢肯定不夠一大家子和整個衙門的吃喝運轉(zhuǎn)的。朝廷也知道這點錢不夠,于是從雍正時又特別撥給各地督撫一筆錢叫“養(yǎng)廉銀”,算是補貼。這個數(shù)額隨著比較大,到了曾國藩做總督時,這個養(yǎng)廉銀有18000兩之多。然而這還不夠,養(yǎng)廉銀還不是官員們的主要收入,更大頭的是“規(guī)費”,今天的說法就是“灰色收入”。按照今天的要求來看,這個是違法收入,但是當(dāng)時的老百姓和朝廷都許可這個灰色收入,只要別太過分大家都能接受。根據(jù)專家們研究,這個合理的灰色收入的限額督撫級別為十八萬兩。再加上小金庫截留,底下人孝敬,所以綜合來看,曾國藩一年的收入在二十萬兩白銀左右。然而曾國藩卻過得苦哈哈,自己節(jié)衣縮食,還讓自己的家人紡布種菜,一刻不得閑。那么錢都去哪里呢?
一是聯(lián)絡(luò)京官,這個是每個地方大吏必做的事情。事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兩季的冰敬、炭敬是必不可少的,僅此一項差不多就要萬兩白銀。曾國藩送的還只是湖南籍的同鄉(xiāng)官員,稍微擴大點范圍,就得兩萬輛白銀。除此之外,官場上迎來送往也是重任,稍微不周可能回去就給小鞋穿。路過你的治下,管吃管住不說,走了還得給個幾百兩銀子意思意思,這叫“程儀”,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督撫一年到頭可能就進一次京,去了兩手空空是不可能的,各處都得打點一下,這個叫“別敬”。少了得罪人,沒了更不行。曾國藩在給他兒子的信中說,別敬送了一萬四千兩,自己感覺還送少了。
二是官場潛規(guī)則。如曾國藩多年帶兵,天下平定后,軍費報銷的問題就來了。想報銷先得戶部的人核驗一遍,這個工作的認真程度取決于報銷人的“意思”了。曾國藩派人一打聽,得四十萬白銀的意思才行,立馬四處請托找關(guān)系,最后談下來八萬兩“意思”成交。雖然最后慈禧開恩特免了報銷的流程,但是說好的八萬兩曾國藩還是老老實實的給戶部官員送去了。他也不敢不給,“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以后還得跟這幫人打交道呢!諸如此類官場潛規(guī)則的費用,也是一筆巨款。
三是散財。曾國藩曾寫信對自己的兒子說,小金庫里的錢如果用不完,最好想辦法神不知鬼不覺的捐掉。因為捐款最怕讓人知道,讓人知道了以后 干啥事都不方便了。他曾自謂“余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猶恐折福也”。
從以上看出,曾國藩雖然貪財,卻無一分流入自己腰包,收得多出的也多。他說不上是清官,也跟貪官扯不上關(guān)系。畢竟沒有入了自己的腰包?!皟?nèi)清而外濁”當(dāng)可以稱之。關(guān)于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更是一言難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