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飲茶風氣鼎盛,是中國古代茶文化又一個興盛期的開始,其特色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形成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歷史上正式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詔:“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睆拇讼蚧适疫M貢的只要芽葉形的蒸青散茶?;适姨岢嬘蒙⒉?,民間自然蔚然成風,并且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從此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成習(xí)的飲茶法。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發(fā)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受到橫貫各文化領(lǐng)域潮流的影響、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dǎo)、紫砂制造業(yè)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即時沖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種原因,逐漸走上了繁榮之路。宜興紫砂茶具的制作,相傳始于明代正德年問,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選取當?shù)禺a(chǎn)的紫砂細砂,用手捏成圓坯,安上蓋、柄、嘴,經(jīng)窯中焙燒,制成了中國最早的紫砂壺。此后,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跟隨主人到金沙寺侍讀,他巧仿老僧,學(xué)會了制壺技藝,所制壺被后人稱為“供春壺”,視為珍品,有“供春之壺,勝如白玉”之說,供春也被稱為紫砂壺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壺大師。到明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家”,后又出現(xiàn)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壺中妙手”。明代人崇尚紫砂壺幾近狂熱,“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周容《宜瓷壺記》),“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可見明人對紫砂壺的喜愛之深。
??三是為茶著書立說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中國是最早為茶著書立說的國家,明代達到又一個興盛期,而且形成鮮明特色。明太祖朱元璋第l7子朱權(quán)于l440年前后編寫《茶譜》一書,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huán)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于小園之中,設(shè)立茶室,有茶灶、茶爐,窗明幾凈,頗有遠俗雅意,強調(diào)的是自然和諧美。張源《茶錄》中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边@句話簡明扼要地闡明了茶道真諦。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理、闡述和開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和突出貢獻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業(yè)、茶政空前發(fā)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