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下午豪雨中尋訪高力士墓:荒冢一堆草沒了
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一
2014年8月23日下午,我尋訪完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沿著蒲城縣保南鄉(xiāng)山西村力士路又尋訪到一生一世陪伴唐玄宗的太監(jiān)高力士墓。這時突然天降大雨,直如瓢潑。害得我下車在豪雨中跋涉到不過十米開外的高力士墓道時,已經(jīng)弄得滿腳泥濘,鞋襪盡濕。這是不是高力士寂寞了太久太久的感動之淚?
而今高力士墓僅剩一塊簡陋的黑色石碑——墓碑與“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碑合為一體的橫臥長方形石碑,正中有字跡模糊的隸書“高力士墓”四個大字。石碑后就是荒蕪已久的高約五米的高力士墳包。也正是這塊簡陋的黑色石碑,我們知道了,早在1992年,高力士墓就確定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在墓地發(fā)現(xiàn)了早在二百多年前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原墓碑下半截,與更早發(fā)現(xiàn)的上半截相接成通高4米的全碑,很有研究價值。但是我在現(xiàn)場沒有看見這塊原墓碑。不僅如此——
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為追念高力士侍奉爺爺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勞,特立《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予以表彰,碑文記述了高力士的身世。全碑高4米,寬1.5米,此碑現(xiàn)存蒲城縣文廟(亦即蒲城縣博物館)內(nèi)。由于尋訪高力士墓返回縣城已是傍晚時分,文廟下班關門了,我也沒看到。于是在文廟前留影一張,表示我到過文廟,不得其門而入。雖然高力士的神道碑沒有看見,但我事前看到了1999年10月31日《華聲報》的報道: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渭南市文物局組織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一千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唐代宦官高力士墓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日前已經(jīng)結束,清理出土墓志蓋、墓志及其他文物二百多件。
高力士墓位於陜西蒲城縣保南鄉(xiāng)山西村,今年七月下旬開始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墓道口距現(xiàn)今地面約一米。墓道兩邊有對稱的六個壁龕,里面存放有陶俑、陶動物等。墓道和甬道兩邊壁上繪有壁畫,可惜破損嚴重。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四米,高六米。墓室內(nèi)西邊為石棺床,上置石棺已被打碎。在墓室東側(cè)發(fā)現(xiàn)了保存比較完整的墓志蓋和墓志。墓志為青石質(zhì),長113厘米、寬79厘米、厚16厘米,正面刻有銘文近二千字(施注:不確,應為1417字)。志文為潘炎所撰,文采華麗,詳述高力士一生;碑刻為唐代書法家張少悌所寫,字體楷行并茂。專家稱,高力士墓志的出土可補史料之闕,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p>
這次挖掘高力士墓,共發(fā)現(xiàn)四個天井——我在五年之后也看見了這四個朝天洞開的天井。其中墓道長達41米,寬1.5米(我拍下了照片)。在墓道兩邊有對稱的六個壁龕,內(nèi)有陶俑、動物俑。第一對壁龕前出現(xiàn)第一道青磚封門,封門的西側(cè)被砸碎推倒了,專家推測乃早期盜墓賊所為。
在第一道封門之后5.5米處,出現(xiàn)第二道封門,也由青磚封固,西側(cè)同樣被砸碎推倒了。再向里面挖進近一米處即是墓門——石門高1.47米,寬1.15米。拱頂高0.58米。這時的石質(zhì)墓門已經(jīng)打開——一扇門扉在門檻里,一扇門扉在門檻外:
“墓門分別由門習額、門循、門扉、門檻組成。門額呈半圓形,上面線雕雙鳳。門楣上線雕龍鳳呈祥圖案。兩扇門扉厚度約0.15米,分別線雕相對而立的一對文臣武將圖像。這對文臣武將究竟是否神話傳說中的門神,尚待文史專家進一步考證。墓門至墓室之間的通道叫做甬道,甬道長35米。甬道和墓室底部用方磚鋪地,頂部用磚券頂。墓室為邊長4.3米的正方形磚室,第一層高約2.55米,第二層向上延伸,逐步過渡為穹隆拱尖頂形,可見當年的建筑工藝已相當高超?!?/p>
應該說,這次搶救性挖掘,除了找到高力士的頭骨天靈蓋、牙骨及右腿骨等數(shù)塊遺骨外,發(fā)現(xiàn)高力士的墓志銘是最大的收獲。當然,隨高力士陪葬的金銀珠寶全部被盜墓賊盜走了。
2014年8月,為預防倒塌,陜西省又斥資109萬元,對高力士墓的墓道進行加固。我去時親眼看見加固工程已經(jīng)開工,工人在豪雨中也不停歇,趕在下半年完工后對外開放。為此我也特意拍照備存,予以證實。
豪雨中仍在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二
平心而論,高力士對唐玄宗確實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唐寶應元年四月五日(公元762年5月4日),太上皇李隆基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孤寂駕崩,享年78歲。被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與父皇不睦)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的高力士,雖然在這一年三月赦還朗州(今湖南常德),但他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回京繼續(xù)侍奉太上皇李隆基。高力士曰:
“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愿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
可是唐肅宗李亨寵信的當權太監(jiān)李輔國就是不允。在聽到太上皇駕崩的消息后,悲痛欲絕的高力士面北痛哭,泣曰:
“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余恨?!?/p>
話畢,繼續(xù)號啕不已,吐血不止,幾天后(亦說一周后),隨李隆基而死,可惜的是死在了湖南常德。享年73歲。這一點,在高力士的墓志銘里得到確證:
“寶應元年(762)八月八日終于朗州龍興寺?!?/p>
這時,登基不過五年的唐肅宗李亨,在父親李隆基駕崩13天后,于唐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公元762年5月17日)也駕崩了,享年51歲。兩天后,唐寶應元年四月二十日(公元762年5月19日),在父親靈柩前繼唐肅宗位的唐代宗李豫是唐肅宗的長子。李豫比較同情凄涼而去的爺爺唐玄宗,也知道爺爺有遺詔,要高力士死后陪葬在爺爺身邊。故而孫子皇帝遂爺爺皇帝遺愿,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的官職,于高力士死后15年(公元777年),將遺體從湖南常德遷來陜西蒲城,陪葬在唐玄宗泰陵之側(cè)——遂了主仆二人心愿。
三
要說起來,所謂揚州大都督的官職在高力士真不算什么。高力士先后歷武則天、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四朝皇帝。高力士墓志上明確記載,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今廣東高州人。10歲入宮當太監(jiān)。由于聰穎,受到武則天賞識,為其賜名高力士。力士,是指力氣很大的人;也指古代官名,主管金鼓旗幟,陪伴皇帝車駕出入及守衛(wèi)四門。
高力士親眼看到了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zhuǎn)折過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升高力士至驃騎大將軍,封渤??すㄒ黄罚?,開了有唐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故而權力極大。大到什么程度?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奏章,全部都要經(jīng)高力士之手,才能上達唐玄宗。所以《舊唐書·高力士傳》記載:
“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wěn)。’……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余職不可勝紀。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p>
位高權重的高力士生前還結過婚,所娶妻子呂氏。原本平頭百姓一個的呂氏因為嫁給了高力士,她的父親和弟弟都當上大官。呂氏的母親去世,葬在長安城東,其時葬禮十分隆重——朝廷上下官員看在高力士的面子上,爭相前往祭奠。從家中至墓地,送葬的車馬連在一起,浩浩蕩蕩,蜿蜒而行。
四
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高力士無疑是太監(jiān)里的壞人,宦官中的奸臣,是在皇帝面前極盡逢迎拍馬、欺上瞞下之能事的無恥小人。于是就有了文人附會創(chuàng)作的詩仙李白捉弄高力士的大快人心事:
一天,渤海國使者呈入番書,文字非草非隸非篆,跡異形奇體變,滿朝大臣,均不能識。唐玄宗怒道:
“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一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一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恥笑耶!”
眾皆汗顏。于是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宮。李白卻識得番文,宣誦如流。玄宗大悅,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詔。李白欲借此機會奚落高力士,乞請高力士為他脫靴。玄宗笑諾,遂傳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邊最親近之人,官封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渤??す瑱鄤菅?,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違慢,沒奈何忍氣吞聲,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書,遣歸番使。
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根據(jù)的笑話,但事出有因。據(jù)《新唐書·李白列傳》記載:
“(李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diào)羹,有詔供奉翰林?!蹛燮洳牛瑪?shù)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施注:tī,挑剔)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p>
說的是李白拜見賀知章,賀知章看到他的詩文,贊嘆說:“你,是天上貶謫下凡的仙人啊!”就向唐玄宗舉薦。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談論當代國家大事,李白獻上一篇頌賦?;噬腺p賜食物,并親自替他調(diào)羹?;噬舷铝?,讓他在翰林院任職?!噬戏浅O矏劾畎椎脑姴?,多次設宴。李白曾經(jīng)伺候皇上宴飲,酒醉了,讓高力士替他脫靴。高力士一向高貴,認為這件事是恥辱,就挑剔他的詩句來激怒楊貴妃(施注:誣指李白寫詩譏諷楊貴妃太胖)?;噬舷肴蚊畎讚危ㄖ匾┑墓俾?,被楊貴妃毀謗阻止了。
到此,李白知道自己的仕途是沒有希望了,只好離開長安,瀟灑走四方去了。
五
以上所書,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哥,那只是個傳說?!备吡κ康恼鎸嵜婺浚诟啭i著《細數(shù)歷代名臣: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華藝出版社2007年版)有詳細描述: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今廣東高州人,是名臣之后,因為牽連到謀反案件被閹入宮。后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從此易姓為高。二十四歲那年,他認識了唐玄宗李隆基,從此便與李隆基掛了鉤。玄宗初期,高力士立下了不少功勞。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實的個人形象,也應該稱得上是颯爽英姿。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被定格為一個奸佞猥瑣、諂言媚上、恃寵弄權、小丑一般的人物。
……雖是太監(jiān),但高力士卻是個勇猛過人的人,完全沒有因喪失了男性性征而變得懦弱。他不但弓馬嫻熟,在三軍陣前也毫不膽怯,這或許正是玄宗后來屢次封他為將軍的原因之一吧!”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監(jiān)李輔國強迫唐玄宗從興慶宮遷居到太極宮。愈加老態(tài)龍鐘的唐玄宗騎馬行至武門時,被五百名禁兵手執(zhí)雪亮的兵刃擋住了道路。唐玄宗受此驚嚇,一下子掉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當面斥責自己的晚輩李輔國:
“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爾欲作弒軍賊乎?”
他的嚴正氣概立刻把李輔國鎮(zhèn)住了,一時語塞,率禁兵而退。事后唐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老淚縱橫道:
“今日若非將軍,朕幾不保!”
高力士在嚴詞制止了李輔國的犯上后,也深深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就勾結唐肅宗李亨的皇后張良娣,瞞過唐肅宗私下詔書,將年邁的高力士強行從唐玄宗身邊趕走,流放到了巫州——今天的湖南省黔陽縣。高力士在流放中寫下一首詩——這是當今之世僅存的一首高力士寫的詩《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p>
高力士借巫州的薺菜抒發(fā)心志,表明自己無論身在何處,亦無論自己在什么處境下,對唐玄宗都忠心不改。
六
由此可以看出,高力士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歪曲。以我個人之見,單憑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也能看出高力士的人品并非一味地壞。煌煌中國25史,所記擅權善變之太監(jiān)何其多哉,似高力士這般忠心不二者,能有幾人?
因此,由尚書駕部員外郎潘炎奉唐代宗之命撰文,太中大夫?qū)⒆魃俦O(jiān)翰林張少悌(唐代著名書法家)用行楷書寫的高力士墓志銘,全文長達1417字,從頭到尾固然都是好話、奉承話,亦不乏真話、大實話。請看聽聞唐玄宗的死訊,高力士痛心疾首的反應:
“寶應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舉髯而無極,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于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櫬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書王命褒之也?!?/p>
通過1999年10月挖掘出的高力士墓志銘可知,高力士死時為73歲。以往人們把高力士的出生年份搞錯了,故而得出高力士享年79歲的錯誤年齡。請看張應超的論文《高力士若干事跡考證》(《唐都學刊》2008年4期)糾正道:
“高力士是唐代歷史上一位帶有悲劇色彩且甚為知名的人物。在他73年的人生經(jīng)歷中,既有少年和晚年刻骨銘心的痛苦,也有青壯年時權傾朝野的輝煌。當今出版的辭書和學者所撰文章,把高力士的生年定為公元684年者非常多,但是,這一說法很不準確。究其原因,是因為《新唐書·高力士傳》中記述,高力士逝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時年79歲。根據(jù)《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監(jiān)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志銘并序》中高力士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八月八日終于朗州龍興寺,逝世時73歲記載,確定高力士的生年應為公元690年?!?/p>
牛致功發(fā)表的論文《有關高力士的幾個問題——讀高力士的神道碑>及墓志銘>》(《史學月刊》2003年4期)也證明了這一點: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他著名于唐代,是因為他與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始終。他幫助玄宗取得政權、鞏固政權,又隨玄宗失去政權,最后又為維護玄宗的地位而被逐出京。他因受寵于玄宗首為內(nèi)侍監(jiān)。他為史官修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柳芳修撰《唐歷》與他密切相關。他的終年是73歲而非79歲?!?/p>
總而言之,考證各方文獻資料可知,高力士算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宦官——有時頭腦的清醒程度超過他侍奉一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時隔1252年的今天,就算站在封建正統(tǒng)的立場回望,高力士確實沒有專權禍國、圖謀廢立等專擅不軌的行為。這就是《新唐書·高力士傳》對高力士的公允評價:
“生平無顯顯大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