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卷十三

[013-1a]



卷十三
欽定四庫(kù)全書
 玉海卷十三
            宋 王應(yīng)麟 撰
 律厯
改元


黃帝五始文


春秋正義春秋緯稱黃帝受圖有五始說(shuō)公羊者云元
者氣之始春者四時(shí)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
之始公即位者一國(guó)之始春秋緯云黃帝坐於扈閣鳳
[013-1b]


凰銜書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謂此五事何休又云
公即位者一國(guó)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
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


文王改元


詩(shī)文王正義尚書運(yùn)期授注云周文王以戊午蔀二十
九年受命受命之月已是季秋至明年乃改元書序云
[013-2a]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注云本文王受命而數(shù)之是年
入戊午蔀四十歲矣以厯校之入戊午蔀二十九年歲
在戊午其年殷九月二十五日得甲子明年乃改元?jiǎng)t
元年歲在己未是得赤雀之命後年改元之驗(yàn)也是類謀注
云入戊午蔀二十九年時(shí)赤雀銜丹書而命之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  武成正義文
王斷虞芮之訟諸侯歸之改稱元年諸侯自於其國(guó)各
稱元年是已之所稱容或中年得改汲冡周書魏惠王
有後元年漢初文帝二元景帝三元此必有因於古也
[013-2b]

漢改元 嘉瑞改元見(jiàn)祥瑞


文帝十六年史記十七年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夀明年
改元索隱曰按秦本紀(jì)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又汲
冡竹書魏惠王亦有後元當(dāng)取法於此又按封禪書以
新垣平候日再中故改元也 武帝建元元年顔師古
曰年號(hào)起於此 封禪書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
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二元以長(zhǎng)星曰光今郊得一
角獸曰狩云劉貢父曰後三年蓋盡元狩六年至元鼎三年也然元鼎四年方得寳鼎無(wú)縁先三
[013-3a]


年而稱之以此而言自元鼎以前之元皆有司所追命其實(shí)年號(hào)起元鼎故元封改元始有詔書矣呂氏曰 
封禪書言天子封泰山反至甘泉有司言寳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然則元鼎年號(hào)亦追改也
終軍傳對(duì)曰今郊祀未見(jiàn)於神祇而獲獸以饋宜因昭時(shí)
令日改定告元對(duì)奏由是改元為元狩劉仲馮曰按紀(jì)獲麟在元狩元
年史記封禪書元鼎三年有司始言元不宜以一二數(shù)乃云三元曰狩蓋追述也


漢改元正厯


肅宗 賈逵傳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
厯垂萬(wàn)世則是以麟鳳百數(shù)嘉瑞雜遝注改元謂改建
初九年為元和元年八月癸酉詔正厯謂元和二年始用四
[013-3b]


分厯二月甲寅章帝時(shí)鳳凰見(jiàn)百三十九麒麟五十二白虎
二十九黃龍三十四神雀白燕等史官不可勝紀(jì)見(jiàn)東
觀記 陳湯傳耿育上書延夀湯係萬(wàn)里難制之虜先
帝下明詔宣著有功改年垂厯傳之無(wú)窮應(yīng)是南郡獻(xiàn)白
虎 元帝紀(jì)邉垂長(zhǎng)無(wú)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


唐古今年號(hào)錄


志封演一卷天寳末 書目一卷封演集并序以肅宗至
[013-4a]


徳代宗永泰乃陳後主齊明帝年號(hào)為失於考據(jù)遂起
漢武建元至於唐纂為一卷 後蜀杜光庭撰古今類
聚年號(hào)圖一卷自漢武元年辛丑至蜀乾徳元年己夘
凡一千五十九年歴一百八十九君改四百七號(hào)內(nèi)六
十號(hào)重出 崇文目年號(hào)厯一卷紀(jì)年錄一卷元類一


乾徳郊祀改元


建隆四年十一月甲子郊祀改元乾徳 六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郊陳告謝之儀改開寶 興國(guó)九年十一月
[013-4b]


二十一日郊改雍熙 五年正月十七日藉田改端拱
 景祐五年十一月十八日郊改寶元 康定二年十
一月二十日郊改慶厯 至和三年九月十二日?謝
改嘉祐 靖國(guó)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郊改崇寧 乾
道元年正月一日郊祀改元法乾德紀(jì)元之義九年十一月九
日郊改淳熙


景德朝元殿受朝改元


[013-5a]


見(jiàn)禮儀元?類


紀(jì)年通譜


書目十二卷參政宋庠撰以古今運(yùn)厯之書凡十餘家
皆無(wú)可采遂取十七代正史百家雜記凡正偽年號(hào)括
為一書斷自漢文後元之戊寅下止周恭帝顯德之庚
申凡一千二百二十二歲并本朝建隆之元至慶厯元
年之辛巳合為十二卷其十八篇曰統(tǒng)元以甲子貫之
其二篇曰類元 歴代紀(jì)元賦一卷大理丞楊備撰自
漢至五代別為宋頌四章 紹興中晁公邁撰歴代紀(jì)
[013-5b]


年十卷 紹熙五年八月侯望進(jìn)古今年號(hào)録五卷自
漢建元至今一千三百三十五年正偽年號(hào)總八百三
十八為字二百三十五


宋朝年號(hào)頌


天佑下民藝祖立極繇三而五建隆乾德開寶之九享
國(guó)十七太宗之元改為興國(guó)八而改之雍熙乃復(fù)四而
更之端拱乃續(xù)麟正二書淳化是易鳯紀(jì)五朌至道是
[013-6a]


革至三而終二十四訖章聖纘圖咸平凡六景德祥符
四九其別天禧乾興五一其畢二紀(jì)仍朞仁皇嗣服天
聖明道九二先及景祐寶元康定慶厯皇祐至和嘉祐
之日曰四而二曰一而八曰五而二曰八而足四十一
年政事修飭英皇治平四載善述神考之興聿新制作
熙寧十更元豐八閲哲宗紹休元祐凡八紹聖元符四
三其列十有五禩徽皇靖國(guó)崇觀政重宣和岌岌總其
歴年五加二十靖康屯難髙宗正域建炎紹興再立宗
祏四與三二紀(jì)凡三歴孝廟隆興乾道相襲二九之餘
[013-6b]

淳熙十六二十七春乾清坤謐光宗五稔紹熙駿遹寧
考慶元六更歲律泰禧四三嘉定十七三十年間不皇
暇逸吾皇承統(tǒng)光增燕翼寶慶三改紹定六易端平嘉
熙歴載凡七淳祐十二寶祐歲六開慶一禩景定更瑟


總論改元


漢武六年一改號(hào)自太初後四年一改孝昭亦六年一
改孝宣四年一改孝元五年一改孝成四年一改餘改號(hào)皆
[013-7a]


不常 年號(hào)及十年已上不改者光武建武三十一孝明
永平十八孝和永元十六獻(xiàn)帝建安二十四蜀漢後主
建興十五延熙二十吳大帝赤烏十三晉武泰始十太
康十穆帝永和十二孝武太元二十一安帝義熙十四
宋文帝元嘉三十齊武建元十一梁武天監(jiān)十八大同
十一陳宣大建十四魏昭成稱代建國(guó)三十九道武登國(guó)
十太武真君十一孝文太和二十三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
七隋文開皇二十煬帝大業(yè)十三唐太宗貞觀二十三
玄宗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代宗大厯十四德宗貞元
[013-7b]

二十一憲宗元和十四宣宗大中十三懿宗咸通十四
春秋正義漢魏以來(lái)雖秋冬改元史於春夏即以元年
冠之是有因於古也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zhǎng)也人君執(zhí)
大本長(zhǎng)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也諸侯於其封
內(nèi)各得改元傳説鄭國(guó)之事云僖之元年簡(jiǎn)之元年是
諸侯皆改元非獨(dú)魯也 隋志道經(jīng)有延康赤明龍漢
開皇是其年號(hào) 春秋後傳惟王者改元諸侯改元自
[013-8a]

汾王以前未有也晉竹書曲沃莊伯十一年十一月
則用夏正為嵗首而秦譜至宣公初志閏月不惟改
元又改厯矣 書正義顧氏云殷家猶質(zhì)踰月即改
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以為首也 郎顗曰仲終
季始?xì)s運(yùn)變改故可改元所以順天道也 文中子
曰改元立號(hào)非古也其於彼心自作之乎 舜典紀(jì)
元日商訓(xùn)稱元祀春秋書元年人君之元即乾坤之
元也大哉乾元萬(wàn)物資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萬(wàn)物
資生地之用也成位乎其中則與天地參元即仁也
[013-8b]

仁人心也衆(zhòng)非元后何戴后體元?jiǎng)t仁覆天下矣即
位之一年必稱元年絫數(shù)雖久而不易戰(zhàn)國(guó)而下此
義不明秦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汲冡竹書魏惠
王有後元始變謂一為元之制漢文帝十有六年惑
方士説改後元年景帝因之壬辰改中元戊戌改後
元猶未以號(hào)紀(jì)年也武帝因事建號(hào)一元曰建二元
以長(zhǎng)星曰光六年而更始曰朔郊得一角獸曰狩顔
[013-9a]

氏謂年號(hào)起建元?jiǎng)⑹蠐?jù)封禪書謂起元鼎呂氏
謂元鼎亦追改也元封改元始有詔曰登封泰山
至于梁父然後升?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
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及征和之後復(fù)改後元年
於是武帝厭改元矣歴代襲沿或五六年或三四
年或一嵗再更或一嵗三號(hào)一嵗四號(hào)記注繁蕪
莫之勝載哀帝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見(jiàn)于王
莽傳世祖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見(jiàn)于續(xù)
漢志而本紀(jì)削二字梁之大同大通俱有中字亦
[013-9b]

憲章於建武也經(jīng)載十二而年名不易陳夀以美
諸葛武侯間有復(fù)古號(hào)為元年如魏廢帝恭帝周
閔帝明帝唐肅宗未?仍舊葢春秋之義不明久
矣即位踰年改元古制也劉禪孫亮石弘符生李
景未踰年而改亡以議為晉惠帝改武帝太熈為
永熈謂欲長(zhǎng)奉先皇之制亦非也議者以為違春
秋踰年書即位之義令史官?zèng)]之明年正月復(fù)改
[013-10a]

年唐順宗以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嗣位至八月改
永貞葢已稱太上皇嫌於獨(dú)無(wú)紀(jì)年故亟更之太
平興國(guó)之改元不俟踰年史臣謂與常例不同又
有踰年而不改元者唐中宗仍武后神龍代宗繼
寶應(yīng)至七月梁末帝追承乾化晉少帝襲天福至
九年孟昶仍父明徳漢髙祖追用晉天福隠帝仍
父乾祐周世宗仍太祖顯徳皆非禮之正唐哀帝
仍昭宗天祐葢畏朱溫而不敢云漢獻(xiàn)除光熹昭
寧永漢梁元帝黜大寶梁末帝黜鳳厯諉曰繼故
[013-10b]

晉惠後改永安漢髙祖黜開運(yùn)最為無(wú)謂自唐徳
宗慨想貞觀開元之盛改貞元以法二祖紀(jì)元用先代名
始於唐徳宗貞元合貞觀開元之名用李泌之言我朝因之若淳熈慶元開
禧之類是也元祐之號(hào)或謂並用元豐嘉祐而有
對(duì)鈎之談隆興欲隆紹興之治紹熈將紹淳熈之
政詞臣草詔乃合建隆紹興及紹興淳熙為義非
初意矣夫歴世無(wú)窮而美名有盡於是有離合之
[013-11a]

?有重複之嫌如永昌隆昌為二日大亨為一人
二月了天正為二人一年而止天保為一大人只
十隆化為降死徳昌為得二日宣政為宇文亡日
大象為天子冡廣運(yùn)為軍走大業(yè)為大苦末廣明
為唐去丑口而著黃家日月大平為一人六十咸
字人口有戈宣和為一家有二日靖康為立十二
月康建炎為兩火此離合之?也炎興應(yīng)司馬氏
之名升平有不滿斗之謡大足若數(shù)足而則天改之
天元為周號(hào)昌字乃二日而李泌議之成字負(fù)戈
[013-11b]

美者犬羊亨為子不成而神宗避之隆興近正隆
純熈旁作屯而孝宗更之治平或謂火徳不宜用
水康定靖康或謂其如諡法天聖於文為二人明
道於文為日月並葢以母后之臨朝也乾道九年
而改謂用九之?dāng)?shù)已極純熈之易為淳避告成大
武之語(yǔ)發(fā)號(hào)告元其謹(jǐn)始如此乃若晉建興同孫
劉之號(hào)唐至徳永泰襲陳齊之舊晉惠六同漢號(hào)
[013-12a]

一用呉號(hào)漢哀之太初晉元之建武魏孝武之永
興唐肅宗之上元皆自重一代之號(hào)乾徳蜀號(hào)也
因?qū)m人鑑背而後知隆興偽號(hào)也因曽布日録而
後見(jiàn)建中靖國(guó)之紀(jì)元曾肇以唐建中為疑欲改
建字為執(zhí)字任伯雨亦以唐為戒而徽宗謂梁末
禪位年號(hào)太平太宗不以為嫌重和犯契丹重?zé)?/span>
之稱一年而亟改髙孝欲用炎興乾統(tǒng)以劉蜀契
丹已用而更議此重複之嫌也至和三年而改以至
道末年為忌熈寧崇寧或云同劉宋陵名宣和或
[013-12b]

云契丹宮門名其避忌又不止於重複矣然晉有
立始長(zhǎng)順之筮唐有元和咸通之兆我朝有重火
之?是亦有數(shù)存焉若文王以受命之年為元年
緯書之説也文王不宜改元而又改元武王宜改
元而不改元?dú)W陽(yáng)子嘗辯其妄矣道家有延康赤
明龍漢開皇之紀(jì)上皇無(wú)極永夀之號(hào)事不經(jīng)見(jiàn)

[013-13a]


歴代年號(hào)



後元 魏惠王 漢文帝景帝武帝或曰征和後元 
中元 漢景帝光武或曰建武中元
建元 漢武帝 晉康帝齊髙帝漢劉聰 秦苻堅(jiān) 
始元漢昭帝      初元漢元帝
正元魏髙貴鄉(xiāng)公     景元魏元帝
永元 漢和帝齊東昬侯涼張茂   太元 晉孝武吳孫權(quán)涼張駿 
上元唐髙宗肅宗     興元唐德宗
[013-13b]


貞元唐德宗金海陵王    乾元唐肅宗
開元唐玄宗      燕元燕慕容垂
昇元唐李昇      寶元仁宗
慶元 寧宗        建武中元漢光武
中元克復(fù)唐譙王重福   元光 漢武帝 秦竇衝武昌王渾金宣宗 
元朔漢武帝      元狩漢武帝
元鼎漢武帝      元封漢武帝
[013-14a]

元鳯漢昭帝      元平漢昭帝
元康漢宣帝晉惠帝     元延漢成帝殤帝
元夀漢哀帝      元始漢平帝
元和漢章帝唐憲宗     元初漢安帝
元興 漢和帝晉安帝吳孫皓定安國(guó)  元嘉漢桓帝宋文帝
元熙晉?帝漢劉淵     元徽宋蒼梧王昱
元璽燕慕容雋      元象東魏靜帝
元慶唐德宗不用     元豐神宗
元祐 哲宗        元符哲宗
[013-14b]

太初元將漢哀帝

天漢漢武帝蜀王建     天鳯王莽
天監(jiān)梁武帝      天嘉陳文帝
天康陳文帝晉桓謙     天賜魏道武
天興 魏道武 劉武周遼國(guó)金哀宗 蒙國(guó)斯 
天建後魏莫折念生     天安魏顯祖桓謙
[013-15a]

天啟魏元法僧梁永嘉王莊    天平東魏靜帝
天保齊顯祖梁世宗巋     天統(tǒng)後魏邢杲齊溫公緯
天和周髙祖安慶緒      天復(fù)唐昭宗
天寶唐玄宗吳越錢鏐     天祐唐昭宗或曰天順金國(guó) 
天授 北魏劉獲唐武后西夏元昊   天冊(cè) 吳孫皓董昌或云順天或曰大聖
天璽吳孫皓北涼段業(yè)     天紀(jì)吳孫皓
天福晉髙祖       天明輔公祏
天皇 朱泚         天厯倭國(guó)
天夀 唐濮王隋秦王浩一云宇文化及天成楚林士弘梁貞陽(yáng)侯淵明後唐明宗安慶緒髙開道 
[013-15b]

天贊契丹太祖       天顯契丹太宗
天祿契丹世宗       天嗣蕭幹
天?北漢劉承鈞金太宗     天眷金熙宗
天輔金太祖       天慶遼天祚帝倭國(guó) 
天元 日本唐徳宗不用     天祚吳楊溥
天德 殷王延政交趾李賁金海陵王   天造漢東劉黒闥
天正梁豫章王棟武陵王紀(jì)    天順唐昭宗紀(jì)云天祐遼國(guó)或曰順天
[013-16a]

天戰(zhàn) 陳萬(wàn)        天禧真宗
天聖 仁宗        天冊(cè)萬(wàn)歲唐武后
天平勝寶 日本      天瑞景星南詔
天貺寶象交趾李日尊   先天唐睿宗
保天 大理        光天蜀王建南漢劉玢
順天 郝儀史思明董昌    應(yīng)天 史思明朱泚劉守光 
萬(wàn)歲通天唐武后

仁夀隋文帝      仁安渤海
[013-16b]

仁平日本

神爵 漢宣帝宋孝武不用或云神雀 神?後魏世祖
神龜後魏肅宗      神瑞後魏太宗
神鼎涼呂隆      神璽涼段業(yè)
神鳯晉劉尼吳孫權(quán)     神功唐武后
神龍唐中宗      神獸後魏萬(wàn)俟醜奴
[013-17a]

神冊(cè)契丹太祖      神嘉山胡劉蠡升
神武交趾李日尊

乾明北齊廢帝      乾封唐髙宗
乾符唐僖宗      乾寧唐昭宗
乾化梁太祖      乾元
乾祐漢髙祖夏國(guó)     乾亨南漢劉巖契丹明記
乾和南漢劉晟      乾統(tǒng)遼天祚帝
乾貞呉楊溥自杞      乾興真宗
[013-17b]

乾德 輔公祏蜀王衍太祖    乾道孝宗
乾淳理宗不用      通乾唐髙宗以反語(yǔ)不善停
應(yīng)乾南漢劉晟

開皇 道經(jīng)隋文帝    開元
開耀唐髙宗      開成唐文宗
開平梁太祖      開運(yùn)晉少帝西夏元昊
[013-18a]

開泰契丹聖宗      開明鄭王世充
開寶 太祖        開禧寧宗
開興理宗不用金哀宗     開慶理宗

咸熙魏元帝      咸寧晉武帝涼呂纂
咸和 晉成帝渤海王彞震   咸康晉成帝蜀王衍
咸安晉簡(jiǎn)文      咸亨唐髙宗
咸通唐懿宗      咸平真宗
咸雍遼道宗      咸淳度宗
[013-18b]


延光漢安帝      延平漢殤帝燕慕容麟
延熹漢桓帝      延康 道經(jīng)漢獻(xiàn)帝沈法興 
延熙蜀漢後主趙石弘     延初秦苻崇
延和魏世祖唐睿宗     延興魏髙祖齊海陵王
延昌魏世宗      延載唐武后
延厯 日本        延祥髙?
[013-19a]

天授理法延祚西夏元昊  元延
太延魏世祖      永延日本
長(zhǎng)
長(zhǎng)夀唐武后      長(zhǎng)安唐武后
長(zhǎng)慶唐穆宗      長(zhǎng)樂(lè)燕慕容盛
長(zhǎng)興唐明宗

皇始秦苻健魏道武     皇初秦姚興
皇興魏顯祖      皇泰隋越王侗
[013-19b]

皇統(tǒng)金熙宗      皇建北齊肅宗
皇祐仁宗
地皇 王莽        上皇道經(jīng)

征和漢武帝      綏和漢成帝
元和 上         章和漢章帝
永和 漢順帝秦姚泓晉穆帝閩王鏻  建和 漢桓帝南涼利鹿孤
[013-20a]

光和漢靈帝     太和 魏明帝 晉廢帝後魏髙祖蜀李勢(shì) 趙石勒 
大和唐文宗吳楊溥     景和宋廢帝子業(yè)
咸和 上         隆和晉哀帝或曰崇和
中和唐僖宗      義和涼沮渠蒙遜
承和涼沮渠牧犍     興和東魏靜帝
天和 上         乾和
延和 上         至和仁宗
政和 徽宗        重和徽宗契丹
宣和 徽宗        泰和金章宗
[013-20b]

統(tǒng)和契丹聖宗      保和南詔
和平 漢桓帝涼張祚後魏髙宗 

元光 上         永光 漢元帝宋廢帝子業(yè)
建光漢安帝魏翟遼     延光
始光後魏世祖      興光魏髙宗
正光魏肅宗      夀光秦苻生
[013-21a]

承光 齊幼主夏赫連昌   勝光夏赫連定
同光唐莊宗      光和
光熙晉惠帝      光大陳臨海王伯宗
光興漢劉聰      光夀燕慕容雋
光始燕慕容熙      光初漢劉曜
光熹漢少帝辯      光宅唐武后
光啟唐僖宗      光化唐昭宗
光天 上         光定西夏

[013-21b]

元興 上         長(zhǎng)興
永興 漢桓帝 晉惠帝秦苻堅(jiān)魏冉閔後魏太宗孝武帝 
建興 漢後主 吳孫亮 晉愍帝成李雄燕慕容垂 渤海王仁秀 
太興晉元帝燕馮弘     大興渤海王欽茂
漢興漢李夀      燕興慕容泓
秦興薛舉或曰泰興     光興
中興 齊和帝 燕慕容永後魏安定王渤?!∧显t唐李景 
[013-22a]

炎興漢後主髙宗不用    天興
皇興 上         延興
嘉興涼李歆      真興夏赫連勃勃
始興隋操師乞一云操天成髙開道  更興後魏汝南王悅
魯興後魏鮮于修禮     龍興 公孫述趙諗李子揚(yáng)侯子光 
乾興 真宗        紹興髙宗
隆興 孝宗或云趙諗將建此號(hào)  開興
德興契丹蕭后      崇興大寶南詔
興平漢獻(xiàn)帝齊唐?之    興寧晉哀帝
[013-22b]

興元 上         興安後魏髙宗
興光 上         太平興國(guó)太宗

元平 上         河平漢成帝
建平 漢哀帝 趙石勒 燕慕容德 慕容盛慕容瑤後魏京兆王愉 白亞栗斯宋南郡王義宣 
永平 漢明帝 晉惠帝後魏世宗李宻蜀王建和平
熹平漢靈帝      中平漢靈帝
[013-23a]

初平漢獻(xiàn)帝      興平
升平晉穆帝      嘉平 魏邵陵公漢劉聰涼傉檀 
景平宋少帝義符     仁平
延平 上         太平 梁敬帝 吳孫亮燕馮?唐林士弘 契 
 丹隆緒柔然晉趙廞李婆備    晏平成李雄
正平 魏世祖梁臨賀王正徳   熙平魏肅宗
天平 上         武平齊溫公緯范陽(yáng)王紹義
開平 上         丑平郭子和
清平 夏國(guó)        昌平燕叚隨
[013-23b]

石平稽胡劉沒(méi)鐸     承平後魏南安王余
羅平 裘甫僧王法思李接    始平柔然
咸平 真宗        治平英宗
端平 理宗        經(jīng)平理宗不用
太平興國(guó) 上       太平真君後魏世祖
平都汾胡王巨觸     平趙晉巴酋句渠知自稱大秦
平成神宗不用
[013-24a]


咸熙 上         太熙晉武帝
光熙 上         義熙晉安帝
元熙 上         延熙
建熙燕慕容暐      永熙 晉惠帝後魏孝武帝
雍熈 太宗        淳熙孝宗
紹熙 光宗        嘉熈理宗
重?zé)?span>契丹宗真或曰重和    純熙孝宗不用
熈平後魏宣武帝     熙寧神宗
[013-24b]


竟寧漢元帝      建寧漢靈帝
永寧 漢安帝晉惠帝趙石祗   咸寧
義寧隋?帝      太寧 晉明帝北齊世祖趙石虎交趾李乾德 
大寧宋武帝      興寧
乾寧 上         嘉寧蜀李勢(shì)
保寧契丹明記      昭寧漢少帝辯
[013-25a]

清寧契丹洪基      熙寧
崇寧 徽宗        至寧金衛(wèi)王
寧康晉烈宗

太初 漢武帝 哀帝重號(hào)始此秦苻登涼禿髪烏孤乞伏乾歸 宗元?劭 
建初 漢章帝成李特秦姚萇涼李暠  永初漢安帝宋髙祖
元初 上         本初漢質(zhì)帝
黃初魏文帝      景初魏明帝
光初 上         延初
[013-25b]

皇初 上         載初唐武后安慶緒
廣初吳越錢鏐      初元
初平 上         初始 王莽或曰始初荀紀(jì)嘉號(hào)録紀(jì)年通譜皆作
始初         太初元將

鴻嘉漢成帝      陽(yáng)嘉漢順帝
永嘉 漢沖帝晉懐帝大理    元嘉
[013-26a]

天嘉 上         麟嘉漢劉聰涼呂光
義嘉宋晉安王子勛     神嘉
嘉平 上         嘉禾吳孫權(quán)
嘉寧 上         嘉興
嘉祐 仁宗        嘉泰寧宗
嘉定 寧宗        嘉熈
彰聖嘉慶交趾

黃龍 漢宣帝吳孫權(quán)梁叚子璋   青龍 魏明帝燕蘭汗趙石鍳 
[013-26b]

白龍南漢劉龑      黑龍蜀張育
神龍唐中宗      景龍唐睿宗
龍漢 道經(jīng)        龍朔唐髙宗
龍紀(jì)唐昭宗      龍飛涼呂光
龍昇夏赫連勃勃     龍德梁均王
龍啟閩王鏻      龍興

[013-27a]

漢安漢順帝      建安漢獻(xiàn)帝
大安 涼呂光遼道宗金衛(wèi)王   太安 晉惠帝秦苻丕後魏髙宗柔然 
隆安晉安帝或曰崇安    咸安
仁安 上         廣安後魏葛榮
永安 吳孫休後魏敬宗涼沮渠蒙遜張寔 長(zhǎng)安
政安 南詔        承安金章宗
安樂(lè)涼李軌

隆和 上         隆安
[013-27b]

隆緒齊蕭寳寅      隆化齊後主緯
隆興 上         隆昌齊欝林王昭業(yè)
永隆 唐髙宗閩王延?梁師都   唐隆唐殤帝或曰唐元唐安唐興
建隆 太祖        正隆金海陵王
道隆大理國(guó)

康定 仁宗        康保日本
[013-28a]

永康 漢桓帝 晉惠帝燕慕容寶秦乞伏熾盤 柔然 
建康 漢順帝晉南陽(yáng)王保   太康晉武帝金國(guó)
元康 上         延康
咸康 上         寧康
天康 上         大康遼道宗
靖康欽宗

赤明 道經(jīng)        大明宋孝武
昇明宋順帝      文明梁簡(jiǎn)文不用
[013-28b]

永明齊武帝      承明後魏孝文
景明後魏世宗      聖明後魏陳瞻
建明 後魏束海王曄呂茍兒燕慕容顗 禎明陳後主
貞明梁均王南詔     廣明唐僖宗
開明 上         明統(tǒng)南詔或曰明侯
明聖 南詔        明政李子通
明昌金章宗      明道 仁宗元昊稱顯道
[013-29a]

明受元懿太子旉     明慶唐髙宗顯慶或曰明慶
明德元懿太子不用蜀孟知祥 

昌武夏赫連勃勃     昌逹朱粲
昌平 上         延昌
明昌 上         永昌晉元帝唐武后
孝昌後魏肅宗      隆昌
弘昌涼傉檀      德昌齊安德王延宗
夀昌契丹洪基      太昌後魏孝武一作大昌
[013-29b]

阜昌偽齊劉豫      漢昌漢劉粲
建昌秦張琚柔然     盛昌金國(guó)

普通梁武帝      大通梁武帝
中大通梁武帝     咸通唐懿宗
進(jìn)通唐王摩沙      萬(wàn)通蜀紀(jì)叢帝
通聖曹武徹      通正蜀王建
[013-30a]

通文閩王昶      通乾
萬(wàn)歲通天

乾符 上         元符
大中祥符真宗

宣政周髙祖      宣和

承聖梁元帝      承光
[013-30b]

承明 上         承玄涼沮渠?通
承平 上         承和
承安金主璟      貞明承智大同南詔
陽(yáng)
陽(yáng)朔漢成帝      陽(yáng)嘉

更始 漢劉聖公秦乞伏乾歸燕慕容沖 更興
[013-31a]


章和 上         章武漢昭烈帝
總章唐髙宗

麟嘉 上         麟徳唐髙宗

文徳唐僖宗      文明
文治日本或曰治様大理    通文

[013-31b]

河平 上         河清齊世祖
河瑞漢劉淵

庚子涼李暠      庚戌楊么

王霸 黃巢        真王後魏杜洛周破六韓拔陵
大天聖王楊么
[013-32a]


登國(guó)後魏道武      萬(wàn)歲登封唐武后

同光 上         同慶于闐
大同梁武帝南詔     中大同梁武帝
?同契丹德光

元豐 上         正豐髙麗
豐享神宗不用
[013-32b]


重熙 上         重和
重德廖森

貞觀唐太宗      貞元
貞明 上         永貞唐順宗襄王煴
乾貞 上         建貞唐襄王煴
[013-33a]

利貞大理

聖君後魏司馬小君     太平真君後魏世祖

天成 上         武成 宇文周世宗蜀王建李希烈 
開成 上         平成
美成神宗不用      大成周宣帝

端拱 太宗        端懿儂智髙
[013-33b]


弘道唐髙宗      弘始秦姚興
弘昌 上         寛弘日本
永弘秦乞伏暮末     建弘秦乞伏熾盤

淳化 太宗        淳熈
淳祐 理宗        永淳唐髙宗
[013-34a]

乾淳 上         咸淳

太清梁武帝涼張?zhí)戾a    河清
清泰後唐潞王      清寧
清平

中元       中平
中興 上         中和
大中唐宣宗      建中唐德宗
[013-34b]

大中祥符 上       建中靖國(guó)徽宗
執(zhí)中靖國(guó)徽宗不用    中元克復(fù)

大亨 桓玄        咸亨
乾亨 上         豐亨

永光 上         永始漢成帝楚桓玄
[013-35a]

永平 上         永元
永初 上         永寧
永建漢順帝涼李恂     永漢漢獻(xiàn)帝梁劉敬躬
永嘉 上         永和
永興 上         永夀道經(jīng)漢桓帝
永昌 上         永康
永明 上         永泰齊明帝唐代宗
永弘 上         永鳯漢劉淵
永厯 日本        永安
[013-35b]

永熙 上         永延
永定陳武帝      永徽唐髙宗
永隆 上         永淳
永貞 上         永然日本
永德渤海王元瑜     永樂(lè) 涼張重華方臘張遇賢 

景初 上         景元
[013-36a]

景雲(yún)唐睿宗      景平
景明 上         景龍
景耀漢後主      景福唐昭宗契丹興宗
景和 上         景德真宗
景祐 仁宗        景瑞儂智高
景定 理宗        天瑞景星

廣德唐代宗      廣明
廣運(yùn) 梁蕭琮夏國(guó)元昊北漢劉繼元  廣順周太祖
[013-36b]

廣政蜀孟昶      廣安
廣僖夏國(guó)

寶應(yīng)唐肅宗      寶厯唐敬宗
寶鼎吳孫皓      寶正吳越錢鏐
寶勝唐袁晁      寶龜日本
寶象交趾李日尊     寶大吳越錢鏐或曰寶太
[013-37a]

寶元 仁宗        寶慶理宗
寶祐 理宗        大寶 梁簡(jiǎn)文南漢劉鋹日本 
天寶 上         開寶
天平勝寶 上       崇興大寶

武德唐髙祖      武成
武平 上         武定東魏靜帝
武義吳楊隆演      武泰後魏肅宗
神武 上         昌武
[013-37b]

建武 漢光武 晉元帝 成都王頴齊明帝趙石虎 慕容忠 魏元顥 
章武漢昭烈      黃武呉孫權(quán)
聖武安祿山

紹泰梁敬帝      紹漢公孫淵
紹聖 哲宗        紹興
紹熙 上         紹定理宗
[013-38a]


太始 漢武帝涼張玄靚侯景渤海王明忠秦始 晉武帝宋明帝蜀程道養(yǎng) 趙廣 
永始 上         初始
元始 上         更始
建始 漢成帝 晉趙王倫桓玄燕慕容詳 慕容熙 
正始 魏邵陵公後魏世宗燕髙雲(yún)  皇始
光始 上         弘始
玄始涼沮渠?遜     始元
始光 上         始初
[013-38b]

始興 上         始平
始建國(guó)王莽

弘道 上         至道太宗
明道 上元昊稱顯道    乾道
道隆

[013-39a]

垂拱唐武后      端拱
拱化西夏
統(tǒng)
金統(tǒng) 黃巢        皇統(tǒng)
天統(tǒng) 上         乾統(tǒng)
明統(tǒng) 上         大統(tǒng)後魏文帝
統(tǒng)和

保定周髙祖      保大 李景遼天祚帝
[013-39b]

保寧 上         保和
應(yīng)保 日本        康保
天保

乆視唐武后

建元 上         建昭漢元帝
[013-40a]

建始 上         建平
建國(guó) 王莽代什翼犍    建光
建武 上         建初
建康 上         建和
建寧 上         建安
建興 上         建貞
建昌 上         建衡吳孫皓
建明 上         建弘
建義 秦乞伏國(guó)仁氐楊難當(dāng)後魏敬宗 齊雍道睎 
[013-40b]

建德周髙祖      建福契丹淳
建中 上         建極南詔酋龍或曰建樞
建世漢劉盆子      建熈
建隆 上         建炎髙宗
建中靖國(guó) 上       永建
皇建 上         太建陳宣帝
孝建宋孝武
[013-41a]


太初 上         太始
太和 上         太康
太熈 上         太安
太武蜀李雄      太興
太寧 上         太元
太清 上         太平
太昌 上         太建
太延 上         太上燕慕容超
[013-41b]

太極唐睿宗      太寶日本
太亥雜記俳諧文     太平興國(guó)
太平真君

大通 上         中大通
大同 上         中大同
大業(yè)隋煬帝      大昌
[013-42a]

大統(tǒng) 上         大定後梁中宗金世宗 
大寶 上         大明
大象周靜帝      大世隋劉迦論
大厯唐代宗      大中
大順唐昭宗      大和
大成 上         大安
大興 上         大亨
大足唐武后      大有南漢劉龑
大寧 上         大慶西夏元昊金國(guó) 
[013-42b]

大康 上         大觀徽宗
大美 雜記        大德夏國(guó)乾順
大聖 董昌        大中祥符
大天聖王 上       貞明承智大同
光大 上         保大
正大金哀宗

[013-43a]

五鳯 漢宣帝吳孫亮竇建德   天鳯
儀鳯唐髙宗      永鳯
神鳯 上         鳴鳯梁蕭銑或曰鳯鳴
鳯凰 吳孫皓涼張大豫晉李弘   鳯翔夏赫連勃勃
鳯厯梁朱友珪

乾祐 上         天祐
景祐 上         皇祐
嘉祐 上         元祐
[013-43b]

淳祐 上         寶祐
貞祐金宣宗      慶祐欽宗不用


元夀 上         光夀
永夀 上         仁夀
長(zhǎng)夀
[013-44a]

夀光 上         夀昌

永泰 上         紹泰
清泰 上         彞泰吐蕃
交泰南唐李景      開泰
皇泰 上         武泰
普泰魏節(jié)閔帝      嘉泰
泰始 上         泰常後魏太宗
泰豫宋明帝      泰和
[013-44b]

泰興

光化 上         乾化
隆化 上         淳化
拱化 西夏        化順王均

顯慶唐髙宗或曰明慶    長(zhǎng)慶
[013-45a]

同慶 上         大慶
天慶 上         崇慶金衛(wèi)王
開慶 上         寶慶
慶厯 仁宗        慶元
慶祐 上         彰聖嘉慶

承聖 上         紹聖
明聖 上         天聖
通聖 上         嗣聖唐中宗
[013-45b]

得聖 王則        大聖
顯聖史朝義      證聖唐武后
聖厯唐武后      聖武
聖明 上         聖君
彰聖嘉慶

地節(jié)漢宣帝      地皇
[013-46a]


甘露 漢宣帝魏髙貴鄉(xiāng)公吳孫皓 秦苻堅(jiān) 
調(diào)露唐髙宗

貞觀 上         大觀

順義吳楊溥      武義
建義

[013-46b]

永定 上         武定
大定 上         保定
康定 上         嘉定
紹定 上         景定
光定 上         定鼎翟釗

宣政 上         明政
[013-47a]

廣政 上         越政大理
政和 上         政安

正始 上         正元
正平 上         正光
正大 上         正隆
正豐 上         正厯渤海王嵩隣
正法李合戎雷進(jìn)     通正
利正大理國(guó)      乾正楊溥即乾貞
[013-47b]

?
?同 上         ?昌
天?

上元 上         上願(yuàn)梁鮮于琮
上皇 上         太上

[013-48a]

應(yīng)順後唐愍帝契丹     化順王均
大順 上         廣順
天順
順天 上         順義

孝基後魏元顥      孝昌
孝建

漢復(fù) 隗囂        漢興
[013-48b]

漢安 上         漢昌
永漢 上         紹漢
龍漢
運(yùn)
開運(yùn) 上         廣運(yùn)
應(yīng)運(yùn)李順

[013-49a]

治平 上         文治

萬(wàn)歲通天 上       萬(wàn)歲登封
天冊(cè)萬(wàn)歲

武德 上         麟德
廣德 上         至德陳後主唐肅宗
文德 上         龍德
明德 上         天徳
[013-49b]

顯德周世宗      乾德
重德 上         建德
景德 上         德勝王則一作得聖
德昌 上         德興

聖厯 上         大厯
天厯 上         鳯厯
[013-50a]

應(yīng)厯契丹述律      正厯
啟厯儂智髙      延厯
慶厯
國(guó)
建國(guó) 上         登國(guó)
昇國(guó)唐袁晁      收國(guó)金太祖或曰契丹
始建國(guó) 上        太平興國(guó)
建中靖國(guó)

[013-50b]

元朔 上         陽(yáng)朔
龍朔

玉衡蜀李雄      玉恒蜀李期

白烏隋向海明      白龜日本
白龍 上         白雉日本
[013-51a]

白雀秦姚萇

赤烏吳孫權(quán)      赤明

白雀 上         朱雀渤海王言義
神雀

法輪髙曇晟
正法 上         天授理法延祚上或曰禮法
[013-51b]

樂(lè)
安樂(lè) 上         永樂(lè)
長(zhǎng)樂(lè)

太極 上         建極
無(wú)極道經(jīng)


補(bǔ)遺


[013-52a]


居攝 王莽        人和雷進(jìn)
如意唐武后      丁丑竇建德
 玉海卷十三
[013-52b]

[013-53a]


[案]
謹(jǐn)案元祀肇於商書年號(hào)建於漢代至於泰否之


幾繫乎君徳徳修則昌不修則替非以年號(hào)兆其


盛衰也且建元當(dāng)踐阼之初君徳之克修與否皆


未可知而王應(yīng)麟乃謂建元有離合之讖分析其


文指為咎徵使幸災(zāi)樂(lè)禍狂愚不得志之徒由此


妄生傅?逞邪説以惑世誣民實(shí)是説有以啓之


也應(yīng)麟記醜學(xué)博不知持擇所著書醇疵參半如


困學(xué)紀(jì)聞引史證易謂陳完之奔齊為亡齊者已


[013-53b]


至漢宣帝時(shí)匈奴來(lái)朝而王政君已在太子宮唐


太宗即位而武氏已生於前二年宋藝祖二年女


真來(lái)貢而宣和之禍乃作於女真其言穿鑿不足


信伏讀


御製讀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篇云智者必鄙而謂誕愚者


將忽而不省實(shí)洞鑒其支離而此卷之論建元?jiǎng)t


尤入於讖緯不經(jīng)復(fù)蒙


聖明指示駁其紕繆所以息邪説正人心者至深且逺
[013-54a]



洵足垂教萬(wàn)世豈徒砭應(yīng)麟一人之失已哉謹(jǐn)遵


?加案如右
[013-54b]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通鑒總類 卷三
鼎錄-梁-虞荔
冊(cè)府元龜(宋)王欽若等 編修-●卷一百九十◎閏位部·姿表·智識(shí)·聰察·器度·才藝
中國(guó)各朝代名稱的來(lái)歷
三國(guó)歷史年份
《詠古詩(shī)六十首同樊山作》箋注【清·易順鼎 太息燕然 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