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濮陽城隍廟供奉的是曾任開州知州的李嘉祥,也就是濮陽城隍廟的第二任城隍,李知州為濮陽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濮陽人感其德而奉之為佑城之神。
一一那么李嘉祥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筆者據(jù)《開州志》、《池州府志》、《貴池縣志》、《開州政跡》、《弘治九年進士登科錄》等志料、史料帶領(lǐng)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李嘉祥。
《弘治九年進士登科錄》
一一李嘉祥,生于1472年,字時鳳,號默齋,明朝貴池源頭人。自幼性穎敏,父親教他古詩,沒幾遍,就能瑯瑯背誦。八歲就能寫文章,并且不用打草稿。12歲時,提學(xué)御史司馬垔出題考他,數(shù)千字的文章一氣呵成,司馬垔對他贊賞有加,在其試卷后親題:奇哉!此童,后來把他送到南京國子監(jiān)去學(xué)習(xí)深造。1486年,也就是14歲時,他到了留都南京,因為年紀這么小就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當(dāng)時的達官顯貴都紛紛前來觀看,驚為神童。到了1492年參加鄉(xiāng)試,名列第九。1496年參加會試,名列第一百五十八名。參加殿試,名列二甲第三十五名。李嘉祥得中進士之后,本來要留京進入吏部補缺的,但遭人算計,被外放出任開州知州,并于弘治十年(1497年)七月十一日來到開州上任,二十多歲的知州在當(dāng)時也算是鳳毛麟角了。人們常說,年輕有為,這用在李嘉祥身上,恰如其分。
一一在開州,李嘉祥做了很多事情,在其墓志銘中有如下描述:出守開州,舉法振頹,內(nèi)外斬斬。其施於州有三曰:勤稽考、嚴門禁、革奸豪;其施於學(xué)有四曰:崇正學(xué)、嚴課試、修廢墜、表忠烈;其施於民有九曰:禁淫學(xué)、明教化、禁奢侈、息邪學(xué)、均里甲、節(jié)冗費、慎科罰、清課稅、撫逃移。又議更遠軍以便民情,省濫差以舒徭役,均馬地以蘇民困。州故多盜,君督捕立絕。役萬夫以治城工,不浹旬而就。而此時距明成祖定都北京不足百年。靖難之役,地處河北的開州由于連年戰(zhàn)爭,人民被殺傷擄掠,夫役差徭,折騰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人煙稀少。經(jīng)過永樂幾次移民,李嘉祥到開州任職時,民心未定,百業(yè)待興。其他給父親的信中說道:男某月某日到任,因州大事冗,夜不能睡,雖古人“撫字心勞,催科政拙”之美,亦不免肘掣於上下無所施,雖日夜遑遑,不過明時一聚斂,臣爾男所不得志者,在此!
一一時間到了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六月十一日,朝廷對其進行了三年任滿考績。其后,經(jīng)巡撫多次舉薦其功,朝廷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月初四下旨勑封其父母及妻子,隨后提拔他為南京戶部陜西司員外郎,此時的李嘉祥在開州待了五年。當(dāng)開州百姓聽到李嘉祥要離開開州時,“百姓恐其升去,老幼滿道,哀泣相送,以感其賢”。
一一升任戶部員外郎后,李嘉祥勤于職守,但在蘇州督糧時不幸患病,死于姑蘇,時間定格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十一日,享年三十二歲。但更不幸的是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兩個兒子大陵和州陵也相繼夭折了,其妻子柯氏誓志不再改嫁,他的兄弟應(yīng)祥或是呈祥就把自己的兒子過繼在了李嘉祥名下。
一一李嘉祥死后,消息傳出,尚書王軾、侍郎鄭紀、大理寺寺副張芝、評事宗璽、崧江府知府劉琬、蘇州府知府林世遠、郎中周冕等紛紛撰寫祭文悼念。
一一其中,副使徐冠(字士元)在挽詩中寫到:三十青春實可悲,百年終以死為歸。九華鐘秀名常在,兩地匪躬事已非。諸弟堂前堪彩戲,老親江上有漁磯。獨憐不盡忠君念,化作朝云暮雨飛。或許可作為李嘉祥的一生寫照吧!再附李嘉祥的詩一首《贈別徐士元》:我年二十逢故人,攜手京陵共鹿鳴。我今三十逢故人,澶淵相望頓丘城。十年奄忽如翻掌,丈夫事業(yè)無寸成。相逢少壯不努力,人壽幾能俟河清。相知莫樂相知心,知心人去心難禁。脈脈周道各言別,勉旃再會何如今。這應(yīng)該是李嘉祥在開州的最后一年,臨別去上任時,贈與好友徐冠的。經(jīng)查《清豐縣志》在”明教諭“條目下:徐冠,南直涇縣舉人,弘治七年任。這也證明了當(dāng)時徐冠在清豐縣任教諭這個職位。
胡正蒙像
一一就在李嘉祥離開開州六十年后,李嘉祥的小老鄉(xiāng)--明朝翰林院大學(xué)士胡正蒙為其作《默齋傳》,并專程來開州進行調(diào)研李嘉祥的事跡,結(jié)果讓他奇嘆不已,在他的《默齋補遺記》中有如下描述:及至澶人之境,林木森森,而抵其邑,物采彰彰,而詢其民,指其桑棗曰:是李公之所樹也;指其坊表曰:是李公之所建也。默齋去澶余五紀,桑與坊皆默齋去后之所建且樹者,而今言必稱李,何哉?…今去澶已久,而澶之人無老穉,民言及則合掌念佛,士言及則嘖口稱嘆。途遇一老叟,述其遺事,儼若目前。…愚敢專謂曰 :默齋不化功業(yè)文章,當(dāng)與陽明齊驅(qū),而甘泉則當(dāng)拜其下風(fēng)。
一一可見李嘉實的政跡已婦孺皆知,深得人心。
一一至于李嘉祥在開州干了哪些事兒,這在王崇慶的《開州志》里有多處記載和論述,這里就不再贅述,僅附《開州政跡》里的截圖以饗讀者。
一一下面,說三個問題。
一一一是李嘉祥為啥要修城呢?這在李嘉祥的《上父書》里有這樣一段話:此時邊報緊急,京師戒嚴,各州縣處置軍馬錢糧正系用人之際,但今大同宣府倒馬等關(guān)(離真定止三百里),密云薊州等處(離京止九十里)俱系撻賊,不可不為國家慮。男今修理城池,操練機兵,整治糧草,官民事務(wù)比常百倍,目下八、九月將臨,正是撻賊秋高馬肥之時,預(yù)料不可不至。可見當(dāng)時李嘉祥修繕開州城池時也是有背景的。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那就是弘治后期時期,大明與韃靼的關(guān)系惡化造成的。十四年(1501年),韃靼以八千騎攻入長勝堡,大肆屠殺搶掠。是年冬,小王子領(lǐng)兵十萬騎,到達邊關(guān),拆毀邊墻,進攻花馬池、鹽池,深入固原、寧夏等地,軍隊進入明朝邊境內(nèi),散開劫掠屠殺,持續(xù)數(shù)月,“老弱盡死,少壯者驅(qū)縶以去,畜產(chǎn)禾稼蕩盡。”殺死官軍幾千人,劫掠人口和牲畜近十萬,手段之殘酷,損失之大,為百年來之最,朝野震動。這導(dǎo)致明朝人口、物資損失嚴重,明朝開始加大防御力度,甚至局部有了主動進攻的現(xiàn)象。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北部邊境正式設(shè)置固原鎮(zhèn),設(shè)總兵官,并修筑邊墻和墩臺,明廷對韃靼的態(tài)度由妥協(xié)轉(zhuǎn)向強硬。附近的縣城城池幾乎在弘治后期都修繕記載,如《南樂縣志》“宏(弘)治間知縣王德復(fù)加筑鑿”,《內(nèi)黃縣志》“宏(弘)治十四知縣建北城樓一”《莘縣志》“(弘治)十三年,本府知府李舉命…重筑土城周圍一千六百三十三丈…十四年朱錦以磚砌西門…”《浚縣縣志》載有宏(弘)治十三年檢討劉瑞《??h興造記略》,其他不勝枚舉。到明正德年間,河北冀州發(fā)生動亂,亂軍連續(xù)攻陷數(shù)十個州縣,聲勢浩大。及至開州,見城池高大堅固,竟知難而退。開州城得以保全,城內(nèi)百姓免遭涂炭。
一一二是李嘉祥啥時候被奉為開州的城隍神呢?這在王崇慶的《開州志》里并沒將李嘉祥與城隍聯(lián)系起來,在王崇慶所作的《重修城隍廟記》中也沒有提及,可見李嘉祥被奉為城隍之神應(yīng)該在王崇慶之后,到胡正蒙來開州調(diào)查時才有“神”味了,如“今去澶已久,而澶之人無老穉,民言及則合掌念佛,士言及則嘖口稱嘆。”結(jié)合李嘉祥修城之功,讓開州百姓免遭離亂涂炭,加上李嘉祥英年早逝,二子隨之夭亡,開州百姓感其大恩,哀其不幸?;蛟S是在明朝后期開州百姓把李嘉祥奉為了開州城隍之神。
一一三是九月九日為啥不是李嘉祥的生日呢?大家都知道,濮陽老城的城隍廟會時間是九月九日,據(jù)傳是李嘉祥的生日。但根據(jù)《開州政跡》和《弘治九年進士登科錄》可知李嘉祥的生日為七月十二日,那么廟會時間九月九日又是什么時間呢?其實九月九日是道家一個重要的日子,如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天師壽元123歲之時,在九月初九這一天,將三五雌雄斬邪劍、正一盟威符箓、陽平治都功印作為信物交付其子之后,與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海神媽祖在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八日,向家人道別,說第二天是成仙的好日子,將要在九月初九白日飛升;唐德宗貞元十年的九月初九,女道士謝自然在金泉道場白日升天,數(shù)萬人見證了這個奇觀……如《太清諸草木方》有云:“九月九日,采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服食丹藥更容易飛升成仙。所以開州百姓認為城隍神也是在九月九日得道成仙的,并在這個日子舉辦廟會慶賀。
一一李嘉祥與王崇慶的淵源。據(jù)王崇慶年譜:十四年,辛酉。先生十九。是年,始入學(xué),文宗陳公玉取郡之子弟良相輩,凡十七人,先生名在第三。陳公見其所作《我叩其兩端而竭》之文,頗加賞嘆,既而,執(zhí)先生之手,相者久之,陳公復(fù)以十七人之文示郡守李君嘉祥,李特呼先生而前,曰:“汝今日所作,何大異吾前日所考也!”是可以觀先生之猛進矣!
一一弘治十四年(1501年),19歲的王崇慶通過考試成為生員,入州學(xué)讀書。院試時提學(xué)官陳玉共錄取同郡子弟十七人,王崇慶名列第三,陳公對王崇慶所作《我叩其兩端而竭》一文贊賞有加,握著他的手端詳良久。陳公又將十七人的文章給知州李嘉祥看,李嘉祥看過之后,特別把王崇慶叫到面前,對他說:“汝今日所作何大異吾前日所考也?”意思是王崇慶院試的文章比之前州縣試時要進步很多。
年譜(局部特寫)
一一另外,王崇慶的恩師湛若水與李嘉祥的四弟李呈祥關(guān)系莫逆,李呈祥向甘泉(湛若水號甘泉)執(zhí)弟子禮,并筑神交亭以為紀念,湛甘泉為之作《神交亭記》,詳述其事。
植根濮陽文化,學(xué)文化、聊文化、品文化。
深耕龍鄉(xiāng)故事,看故事、聽故事、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