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成為一個皇帝的專屬標志是在明清,元朝時候的皇帝對年號沒有特別的要求,不過也大致遵循一世一元,只有元世祖忽必烈有中統(tǒng)、至元兩個年號,其他的元朝皇帝要么擁有一個年號,要么和其他皇帝共用一個年號,比如元文宗、元寧宗、元惠宗三位皇帝共用至順這一個年號。
年號不同于謚號、廟號,它是皇帝在位時就可以使用的,其它兩個則是在皇帝崩逝后由后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年號最早出現(xiàn)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用的最早的一個年號是建元,剛開始由于不規(guī)范或者說沒有固定的要求,一般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可以改元也就是可以更換年號,一個是因為一些特別的事情比如出現(xiàn)祥瑞,在皇帝的同意下為了記錄這件事情就改元,另外一種則是帝王換代,則需要更換年號,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更換,比如前文提到的元朝就出現(xiàn)了更換皇帝而不改元的情況。
至于明清為何會出現(xiàn)一位皇帝只用一個年號的情況,這個不得不提洪武帝朱元璋,前文提到一般有兩種情況可以改元,但是朱元璋登基后對于頻繁改元很是厭煩,他下詔朝廷以后不能接受祥瑞,不去封禪,不接受尊號,此詔書一出基本杜絕了第一種情況的改元。從朱元璋開始明清的帝王漸漸接受了這種一世一元的慣例,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他有兩個年號,一個是正統(tǒng),一個是天順。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歷經(jīng)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四位汗、三代人努力,先后滅金、西夏、南宋、大理等國,經(jīng)忽必烈于1279年統(tǒng)一中國。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意為全國一統(tǒng)。
1264年,忽必烈頒布《至元改元詔》,取《易經(jīng)》”至哉坤元”之義,改中統(tǒng)五年為至元元年。
1271年,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建國號為大元。開啟大元王朝。
1279年,元統(tǒng)一全國。
1294年,忽必烈病逝,謚號元世祖。至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中間40年,皇權(quán)爭奪,先后竟有9位皇帝,但都崇拜鐵木真和忽必烈。元順帝更是以世祖為典范,立志恢復帝國輝煌。
1335年,元順帝以”祖述世祖”為名改年號為”至元”。可惜只用了6年,即被朱元璋趕出了中原大地,逃回蒙古草原,死后被朱元璋封為元順帝。
至元這年號,元世祖用了31年,元順帝用了6年。
大元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歷時最短的大統(tǒng)一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