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儀與唐勤王之軍接近,吐蕃軍撤退。《劍橋中國隋唐史》P489:“763年……由于附近各鎮(zhèn)的節(jié)度使和仆固懷恩都沒有響應要求支援的緊急呼吁,吐蕃人進而占領(lǐng)長安……由于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無力據(jù)守京師,吐蕃人在兩周后就撤走了?!痹诔嗨傻沦澰谖坏臅r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還進到寶雞,威脅長安,北到寧夏賀蘭山與回紇相接,南面以南詔為屬國,西面盡有安西。據(jù)藏文史籍記載,此時吐蕃還一度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zhèn)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不斷內(nèi)斗,吐蕃趁機贏了一些,但是唐朝郭子儀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chuàng)吐蕃軍,吐蕃王國內(nèi)外交困先滅亡了。
據(jù)歷史記載,從西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會盟八次,其中第八次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安史之亂后,李晟、韋皋、史敬奉等率唐軍多次重創(chuàng)吐蕃軍,使吐蕃與唐講和。第八次會盟是在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 821年至822年)進行的,所以也稱為“長慶會盟”。盟文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圣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jié)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贊。是以盟文節(jié)目,題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與贊(普)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鴻被,曉今永之屯,享矜湣之情,恩覆其無內(nèi)外,商議葉同,務今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善,再續(xù)舊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為此大和矣。今蕃漢二國,各守見管本界, (洮泯以東,大唐封疆,其塞)以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蛴胁伦?,捉生問事訖,給以衣糧放歸。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義,善誼每須通傳,彼此驛騎,一(任常相往來,兩路)蕃漢,并于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只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xiāng)土俱安,如斯樂業(yè)之(恩,垂于萬代,贊美之聲) ,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乃合其大業(yè)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 (于)三寶及諸賢圣,日月星辰,請為知證。如此盟約,各自契陳。刑牲為盟,設此大約,倘不依此誓,蕃漢(背約破盟者,受其殃)禍也。仍須仇(報)及為陰謀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漢君臣,并稽首立誓,周細為文,二君之驗,證以官印,登壇之臣,親署姓名。手執(zhí)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吐蕃王朝時期的西藏一直處于本土的苯教與新傳入的佛教兩股勢力的爭斗之中。841年赤祖德贊被反對佛教的大臣暗殺,其兄朗達瑪被扶上王位。朗達瑪代表著反對佛教傳播的勢力, 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lǐng),強迫僧人還俗,關(guān)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jīng),史稱“朗達瑪滅佛”。846年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云丹射死。達瑪?shù)膬蓚€兒子在父親死后又為爭奪王位爆發(fā)內(nèi)戰(zhàn),掌握軍權(quán)的將領(lǐng)也隨即發(fā)生混戰(zhàn),長達二十多年。統(tǒng)治集團的混亂又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 877年起義軍發(fā)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西藏二百多年的統(tǒng)一局面到此告終。后來的西藏形成許多部落,土邦等。大唐湊巧也同時代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西元907年大唐滅亡,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又一大分裂時期,直至最后北宋的建立。
(二)與宋的關(guān)系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大宋的所處的地區(qū)的緣故,與遠離漢族地區(qū)的衛(wèi)藏等地藏族各部聯(lián)系交往較少,但與鄰近漢族地區(qū)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則相對密切。大宋開國不久,原吐蕃帝國的一個部落首領(lǐng)的后裔唃廝啰在以邈川(今樂都) ,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quán)。這是當時以藏族為主體的一個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權(quán)。唃廝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納貢,并乞官職。西元1032年(明道元年) ,宋仁宗封唃廝啰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 ,并給以優(yōu)厚的俸祿。西元1041年(康定二年) ,大宋皇又封唃廝啰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jié)度使“。此后,唃廝啰的子孫繼承人董氈,阿里骨,瞎征,隴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職。唃廝啰部統(tǒng)治地區(qū),隸屬于北宋全國二十六路中的秦鳳路。到西元1116年(政和六年) ,唃廝啰部地區(qū)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此外,宋真宗皇帝還于西元1001年年(咸平四年)加封涼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領(lǐng)潘羅支為“鹽州防御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的官職。
從西元11世紀開始,大宋在今甘肅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東部,西康等地區(qū),大力推行屯田戍邊的政策,以對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衛(wèi)力量。在此基礎上,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撥發(fā)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類似大宋民兵的軍事體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襲擾。宋將王韶在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大量開拓土地,招納30多萬藏人從事墾種。著名的茶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肅臨夏以及陜西一些地區(qū)的大宋專設市場上進行,開始了爾后數(shù)百年西藏馬匹與漢區(qū)茶葉的經(jīng)常固定交易。
(三)與臧的關(guān)系
吐蕃應為“土伯特”之轉(zhuǎn)音,為藏人自稱,西文即xizang,臧、羌、康為音近互轉(zhuǎn)。今天的藏族,應為中古時期(對應中國的隋唐)的土伯特人、羌人及北上的印度雅利安人的混合。土伯特人本無文字。雅利安人統(tǒng)治土伯特人建立吐蕃王朝,雅利安人文明程度較高,吐蕃王朝乃漸強大,之后征服羌人,羌為大種族,有文字。吐蕃王朝大約在松贊干布時期確立信奉佛教(從唐傳入,唐由大月氏傳入),采用羌文為文字。吐蕃后來瓦解,遺族留住在如今西藏自治區(qū)、四川省西部、青海省一部分、云南省一部分的人種就發(fā)展成今天的藏族。
十四、國號
“吐蕃”國號為“大蕃”,有人猜測“吐蕃”之稱是唐朝君臣不肯稱其為大,故別寫作“吐蕃”,用“吐”表示音譯字[4],含有貶義。西方許多漢學家則認為可能源于藏文“duo”字,與“吐”(tu)音近,為上部的意思,“吐蕃”就是“上蕃”之意。也有學者認為“吐”是讀音為“teu”的藏文的音譯,為“崇高”之意,可專注為漢語中的“大”。因此唐人用“吐蕃”作為“大發(fā)”,“大蕃”的音意合譯。贊同這種觀點的學者進一步認為藏文"dao"可能發(fā)音為“teu”。同時“吐”是漢唐時期常用來譯寫北方、西方少數(shù)民族人名等的專用字。而“蕃”既是音譯,又有“茂盛”之意,“吐蕃”含有褒義。
在中國大陸,大多數(shù)史學家及《現(xiàn)代漢語詞典》[8]、歷史教科書等一般都將“吐蕃”讀作“tǔbō”;而部分大陸、臺灣及西方學者讀成“tǔfān”。另外日本人讀作“トバン”,即toban。
關(guān)于這個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舊唐書》認為“吐蕃”是“禿發(fā)”(即拓跋)二音的訛傳,而《新唐書》則認為吐蕃是西羌之后,“蕃”與“發(fā)羌”的“發(fā)”音近而得名,二字應該讀作“播”音。
認為應該讀“tǔbō”的學者指出,西方語言對西藏的名xizang,漢語“吐蕃”和藏文bod三個名稱相對應,蕃字是藏語bod的譯音,所以應該讀入聲(山合一入末幫),相當于普通話的bō。也有人認為在吐蕃之前西藏人就建立了博部落,吐蕃政權(quán)不過是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而已。并且認為“蕃”與“博”在藏文中是同一個字,同時藏族信奉的本教的“本”與“蕃”在藏文中也可能是同一個字,只是由于后綴字母的讀寫造成了形體上的差異。
持相反觀點的學者則提出,在《廣韻》里蕃字的反切為 甫煩切 (山合三平元非),屬于平聲,沒有入聲的讀法,因此從音韻學的角度,沒有任何證據(jù)把蕃字讀成bō。
十五、國王世系
吐蕃贊普(王)世系,如下表所示:
1、達布聶賽(詎素若,公元六世紀中葉)
2、囊日論贊(論贊索,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 丨〔達布聶賽子〕
原為吐蕃首領(lǐng),后統(tǒng)一青藏高原稱尊。在位11年,為舊貴族毒死,葬于頓卡達貢日索嘎陵淪贊弄囊,祖上世代為吐蕃首領(lǐng)。他襲位時,年富力壯,思想敏銳,勵精圖治,發(fā)奮自強,于公元620年攻滅蘇毗部,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被尊稱為“朗日淪贊”(意為政治如同天那樣高明,盔甲如同天山那樣堅強的君王)。朗日淪贊統(tǒng)一青藏高原后,重用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功的新貴族,引起舊貴族的仇視。晚年,舊貴族(父王三臣和母后三臣)先后叛亂,并乘機毒死了他,不少屬部紛紛叛離,吐蕃又陷于分裂。
3、松贊干布(棄宗弄贊,約617~650年) 丨〔囊日論贊子〕
4、芒松芒贊(乞黎拔布,棄芒論芒贊,生年不詳,650~676在位) 丨〔松贊干布孫〕
松贊干布孫。松贊干布病死后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俄西尸保陵,因其父貢松貢贊早死,祖父松贊干布于公元650年5月病死后,他于同月繼位。芒松芒贊幼年即位。在位期間,由相祿東贊父子相繼執(zhí)掌國政,總攬實權(quán),完善了王朝的政治組織,并劃定田界,實行改革,使國力繼續(xù)得到增強。對外他攻滅了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唐時遷靈州一帶),又和唐朝兵革相見,北攻西域(今甘肅省敦煌西北玉門關(guān)以西地區(qū)),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zhèn)(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向東攻擊巴蜀,占領(lǐng)了羌族居住的12個唐朝邊境州,是吐蕃王朝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公元676年,芒松芒贊病死于后藏巴昂岡芒。
5、都松芒布結(jié)(器弩悉弄,生年不詳,676~704在位) 丨〔子〕
又譯為器弩悉弄、棄都松。棄芒論芒贊子。棄芒論芒贊病死后繼位。在位28年,在進軍南詔途中病死,葬于拉日巾陵。都松芒布結(jié)在位期間,松贊干布時的大相祿東贊之子淪欽陵的勢力膨脹,權(quán)力大于贊普。對吐蕃王權(quán)勾成了嚴重的威脅。公元698年,都松芒布結(jié)以“出獵”為名,親征青海。他乘論欽陵外出之機,消滅其黨羽2千余人。論欽陵舉兵對抗,戰(zhàn)敗,自殺于宗喀(今青海省湟中縣)。從此,祿氏家族控制吐蕃王朝大權(quán)的局面宣告結(jié)束。都松芒布結(jié)曾派兵攻伐西洱河(今云南洱海一帶),降服了各部落。當時,所轄面積約510萬平方公里。為吐蕃最強盛時期,境內(nèi)人口達到960萬左右。后來,唐朝又利用都松芒布結(jié)和貴族間激烈爭斗的機會,爭取洱海各部重新歸附了唐朝。公元703年,都松芒布結(jié)親自率領(lǐng)大軍再入據(jù)洱海地區(qū)。第二年死于蔣域軍中。
6、墀德祖贊(棄隸蹜贊,697~755年,704~755在位)丨〔都松芒布結(jié)子〕
其父都松芒布結(jié)死后,在公元704年繼位,年僅7歲。棄迭祖贊在位期間,重新向唐朝示好。并向唐朝求婚,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了他。公元730年,唐玄宗派皇甫唯明入吐蕃,棄迭祖贊十分興奮,取出貞觀以來唐朝皇帝的文書給皇甫唯明看,并上表唐玄宗說:“外甥是先皇帝宿親,又蒙陛下送金城公主入藏,從此,唐朝和吐蕃就和好如一家,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yè)了。”后又訂立和盟,分界立碑,相約互不侵犯,進一步密切了漢藏關(guān)系。棄迭祖贊還進行了許多改革,使國力繼續(xù)得到發(fā)展。公元752年,冊封南詔王閣羅鳳為“贊普鐘”,一度和南詔結(jié)成聯(lián)盟。公元755年,棄迭祖贊的大臣郎氏和末氏產(chǎn)生“叛違之心”,于亞著貝擦城(今地不可考),將棄迭祖贊害死(據(jù)拉薩的《達札路恭紀功碑》)。
7、墀松德贊(娑悉籠臘贊,742~797年,755~797在位)丨〔墀德祖贊子〕
史書又稱棄松德贊、乞立贊、婆悉籠臘。棄迭祖贊子。棄迭祖贊被害后繼位。在位42年,讓位給王子,病死,終年56歲,葬于木惹山楚日朱昂陵。其父棄迭祖贊在公元755年被害后同年繼位,并在達扎路恭的協(xié)助下,平定了郎氏和末氏的叛亂。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他乘機派兵攻唐,占據(jù)風翔以西地區(qū)。公元763年10月,吐蕃軍攻入長安,居十五日,為郭子儀所退。又南入天竺(今印度)。公元783年,唐蕃雙方在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會盟,787年再次在平?jīng)觯ń窀拭C省平?jīng)隹h)會盟。由于連年征戰(zhàn),民眾困于兵役,又結(jié)怨近鄰,加上災荒不斷,激起人民起義,社會動亂,吐蕃王朝由強盛轉(zhuǎn)向衰落。赤松德贊為了抑制信奉本教為主的貴族勢力,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王權(quán),嚴厲鎮(zhèn)壓本教,大力提倡佛教,從印度、唐朝延請著名僧人入藏,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還任命佛教僧人為相,開創(chuàng)了僧人干預政治的先例。后來,赤松德贊讓位于王子牟尼贊普,退居于松卡寧馬卡宮,于公元797年病死。
8、牟尼贊普(足之煎,775~798年,約797~798在位) 丨〔墀松德贊子〕
棄松德贊病死后繼位。在位1年7個月,為母哲蚌氏毒死,終年24歲,葬于拉日登保陵,其父墀松德贊在公元797年病死后,同年4月繼位。牟尼贊普繼位后,遵循父王國策,極力扶植佛教,命令臣民必須向寺院布施財物。他又三次下令平均臣民財富,試圖緩和貧富懸殊的階級矛盾,但遭到了以母后哲蚌氏為首的貴族的強烈反對,均未見成效。棄松德贊退位時,曾將王后拋容女賜給牟尼贊晉。在棄松德贊喪事期間,拋容女仍然濃裝艷抹,毫無悲傷之情。這使母后哲蚌氏十分反感。哲蚌氏要派刺客謀殺她,被牟尼贊普阻止。哲蚌氏移恨于牟尼贊普,就于公元798年11月乘機在邏些的雍布宮毒死了牟尼贊普。
9、牟如贊普(公元?~798年)丨〔牟尼贊普弟〕
棄松德贊第二子,牟尼贊普弟。牟尼贊普被害后繼位。不久,被仇家害死,葬于頓卡達的江日江登陵。
牟尼贊普于公元798年11月被母后哲蚌氏毒死后,他繼位。因牟如贊普曾于棄松德贊在位期間無辜殺死了文臣香務仁,公元798年12月,牟尼贊普被尋仇的香務仁族人所殺,在位1個月。葬于頓卡達的江日江登陵。
10、墀德松贊(賽那累、牟笛、火棄臘松贊,?一818年,約798~815在位) 丨〔牟如贊普弟〕
其兄牟如贊普被仇家殺死后,他于同月繼位。墀德松贊繼位后,仇家又企圖謀殺他。他在僧人缽闡布的保護下,終于免遭死難。從此,他便重用缽闡布,并提高佛教僧侶的地位,待遇,僧侶漸漸成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公元818年,赤德松贊病死于扎溝。
11、墀祖德贊(可黎可足,公元806~約838年,約815~838在位) 丨〔墀德松贊子〕
可黎可足,于其父赤德松贊在公元818年病死后,同年繼位,建年號為“彝泰”??衫杩勺阍谖黄陂g,吐蕃王朝內(nèi)部分裂,國力大大削弱。公元821年和822年,他先后在長安西郊和邏些東哲堆園與唐朝會盟。公元823年,建立了“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長慶會盟碑”碑中寫道:“甥舅商量和協(xié),希望天下統(tǒng)一,與唐皇帝締結(jié)此大和盟約……唐蕃要患難與共,相互幫助,友好相處,不動兵革?!边@塊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拉薩的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jié)和友誼的歷史見證??衫杩勺惴鲋卜鸾?,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規(guī)定一人出家為僧,由7戶平民供養(yǎng);誰膽敢以手指僧人,斷指,以目瞪視僧人,剜目;廣建寺院,頂禮僧人。他在位時長期患病,政務一概交給僧人缽闡布掌管。這些措施激起了反佛派貴族的極端仇視。他們先以缽闡布與王后行為不軌為借口,殺死了缽闡布。公元841年(另一說為838年),貴族貝達那巾、交繞拉隆又乘可黎可足酒醉熟睡的機會,潛入墨竹廈白宮臥房,用帶子將他活活勒死。
12、達瑪(達磨,809~842年,約838~842在位)丨 (可黎可足弟)
史書上又稱達磨、朗達磨。在位5年,為信佛派貴族刺死。終年34歲,葬于層環(huán)陵。公元838年滅佛派貴族勒死可黎可足后,在同一年被擁立為王。達瑪繼位后,反可黎可足之道而行之,改為信奉本教,嚴酷鎮(zhèn)壓佛教。他下令禁止臣民信佛,焚毀佛經(jīng)、關(guān)閉佛寺,迫令僧人還俗,這又激起了僧人的強烈反對。公元846年,信佛派貴族拉隆貝德將乘坐的白馬用炭涂黑,身穿外黑內(nèi)白的法衣,頭戴黑帽.用油拌炭涂黑臉部,袖中暗藏弓箭,騎馬來到拉薩,找到了達瑪。這時,達瑪正在閱讀碑文,拉隆貝德走到面前拜見,口中誦著本教經(jīng)。他第一拜時暗將弓箭取出,第二拜時暗暗地拉弓搭矢,第三拜時將箭朝達瑪射去,箭矢正中達瑪額頭。達瑪忙用雙手將箭拔出,卻血流如注地死去。拉隆貝德則逃往西康去了。達瑪死時只有遺腹子。后來貴族們分別挾持達瑪?shù)倪z腹子歐松和大妃領(lǐng)養(yǎng)的兒子永丹,連年爭戰(zhàn),爭奪吐蕃贊普的寶座,吐蕃王朝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