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縣檔案館收藏了一套明代“端溪先生年譜圖”,端溪先生即王崇慶,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譜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了王崇慶從14歲到73歲近六十年的人生經歷。此圖繪畫風格較為寫實,對研究明代服飾、建筑、風俗有很大幫助。
第一開
現存年譜圖第一開(畫頁上部書“四”字)主要表現了少年王崇慶的孝心,由于該頁文字部分沒有紀年,推測與佚失的前一開同為弘治九年(1496年)之事。這年王崇慶的母親侯氏忽然心痛臥病,王崇慶急忙到家中供奉的“武安王”神像前哭泣禱告,第二天母親的病就好了?!拔浒餐酢奔搓P羽,北宋宣和時加封尊號為“義勇武安王”。
王崇慶母親侯氏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侯英(1430年-1494年)的侄女,出身開州望族,嘉靖三十二年追贈侯氏為夫人,誥命中說:“爾封宜人侯氏,乃南京禮部尚書王崇慶之母,蚤由名閥,歸嬪高閎。饋祀躬修,徽音克嗣。母儀婦德,朕所褒嘉。雖歿而榮,宜有并命。茲特加贈為夫人,匪獨酬鞠育之勞,抑亦慰杯椿之慕?!?br>
第二開
第二開局部
第二開(畫頁上部書“五”字)畫的是弘治十年(1497年),15歲的王崇慶在父親王綸任所發(fā)生的一件事。王綸(1455年-1511年)字大經,號漸齋,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初任常熟知縣,后調到山西浮山,次子王崇慶隨父親住在官邸。一天有一吏員持銀前來,想求王綸辦事,王崇慶看到,大聲質問:“吏何為者!”并舉杖將其趕走,吏員頭上戴的吏巾也被王崇慶打落在地。畫中王崇慶已留發(fā)包髻,但尚未冠巾,是明代少年的形象,吏員身穿青圓領,頭勒網巾,吏巾則掉在地上。《大明會典》載:“(洪武)三十年定,令史典吏皆服吏巾,巾樣不與庶民同。”明代吏巾與耆老所戴老人巾形制相似,但在巾后綴有一對帽翅,《三才圖會》中畫有吏巾,并注明:“(吏巾)制類老人巾,惟多兩翅,六功曹所服也,故名吏巾?!?br>
第三開
第三開局部
段氏畫像
弘治十三年(1500年),王崇慶18歲,父親王綸想給他完婚,王崇慶認為祖喪時不可行“吉禮”,但王綸不同意兒子的推辭,為他選聘了李村段氏之女。到迎親這天,相禮者按照習俗要給新郎簪雙花,王崇慶不肯,眾賓客都勸他說結婚是“父親之命”,王崇慶才勉強答應只簪一枝花,然后前往段家將妻子段氏迎娶過來。第三開(畫頁上部書“六”字)畫面左側是鼓吹樂隊及其他執(zhí)事人等,都是小帽青衣的打扮,右側是王崇慶和相禮賓客諸人,皆穿青圓領,腰懸絲絳,王崇慶巾上插了一枝金花,賓客正將另一枝金花遞給小廝。
王崇慶元配段氏在二十多歲時就去世,后有誥命追贈,并補繪了她的冠服畫像。
第四開
第四開局部
第四開局部
弘治十四年(1501年),19歲的王崇慶通過考試成為生員,入州學讀書。院試時提學官陳玉共錄取同郡子弟十七人,王崇慶名列第三,陳公對王崇慶所作“我叩其兩端而竭”一文贊賞有加,握著他的手端詳良久。陳公又將十七人的文章給知州李嘉祥看,李嘉祥看過之后,特別把王崇慶叫到面前,對他說:“汝今日所作何大異吾前日所考也?”意思是王崇慶院試的文章比之前州縣試時要進步很多。
第四開畫中陳玉握住王崇慶之手作勉勵狀,一旁知州李嘉祥正持卷細看,陳李二人頭戴烏紗帽,穿圓領,腰懸束帶,垂印綬。月臺下站立著州學官員和其余十六名子弟,諸子弟年紀小的留發(fā)包髻,年紀大的則戴著小帽(小帽是明代庶人階層男子的主要首服),體現出他們童生時的身份,而考取生員后,諸子弟也將換上儒巾襕衫,從此邁入士人階層。
第五開
第五開局部
弘治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1503年10月15日),王崇慶的長子誕生(母為段氏),取名王野。這一年王綸擢為衢州府通判,到任后王綸心中頗不愉快,王崇慶得知情況,便作詩寄給父親表達安慰,詩中有“金甲當年三月重,浮名今日片云輕”等句。第五開(畫頁上部書“八”字)里王綸紗帽便服,倚著桌子斜坐交椅上,左手托腮,怏怏不樂。旁邊站立一門生,頭戴儒巾,身穿襕衫,腰懸絲絳,正把王崇慶寫的詩念給王綸聽。
第六開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王崇慶已經22歲了,這年正逢大比,但王崇慶在鄉(xiāng)試前的科考中失利,為了獲得鄉(xiāng)試資格,王崇慶又入京(順天府)往學院復試,但因提學官陳玉的緣故未能如愿,于是錯過了本次鄉(xiāng)試的機會。王崇慶悵然而歸,行前在館驛墻上題句云:“甲子開場,頗恨此行虛度;皇明召士,何愁他日登科?!钡诹_(畫頁上部書“九”字)畫京師城墻與館舍,屋內中壁上有王崇慶的兩行題字,大門外驛官正與王崇慶揖別。從題句來看,王崇慶雖有遺憾但仍充滿信心,果然三年之后,他就在鄉(xiāng)試中應驗了“他日登科”之語。
第七開
第七開局部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1505年6月8日),明孝宗崩。按照禮制,明代皇帝駕崩之后,官員以下須素服二十七日,并暫?;榧藜捌渌麏蕵坊顒?。于是王崇慶偕好友王溱來到州學的射圃潛心學習,認真閱讀“經書子史以及性理諸書”,并互相討論切磋,所作文字“積而盈篋”。王崇慶很感謝王溱對自己學業(yè)的幫助,每每對人說:“吾平生天資既劣,性復踈懶,后來得少聞道,實於公濟有力焉?!钡谄唛_(畫頁上部書“十”字)畫王崇慶和王溱在射圃學習的情景,二人都戴方巾著素服,王溱正提筆作文,王崇慶一邊看著他一邊默默構思。
王溱(1484年-1532年)字公濟,號玉溪,世居開州得勝里,與王崇慶同年入學并同年中舉,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第三甲第三十八名),出仕為官,嘉靖十一年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九歲。王崇慶親自為好友撰寫墓志。王溱墓于二十世紀70年代初在濮陽縣城關鎮(zhèn)宋村東南隅被發(fā)現。
第八開
第八開局部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直隸提學御史顧潛(1471年-1534年)臨開州主持歲考,王崇慶拔得頭籌,顧潛深加獎嘆。不久,顧潛移文有司,取王崇慶和王溱二人入京,受業(yè)于時任翰林院編修的甘泉先生湛若水。第八開(畫頁上部書“十一”字)中,王崇慶和王溱方巾便服,正騎馬離開開州城,后有仆人挑擔隨行。
湛若水(1466年-1560年)是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當時王守仁在吏部講學,湛若水與之應和,從學者甚眾?!度檀笕防锸珍浟苏咳羲o王崇慶的書信,信云:
“王縣丞之海南,過此得耗。今公濟書來,備道吾征卿起居,為慰。古人學與仕不分兩截,故曰: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言隨處用力,乃一段工夫也。不審吾征卿能隨處用功如此乎!近覺於此合一處最得力耳。區(qū)區(qū)自丁丑入西樵山,與學子講此學,下山之跡稀矣。曾妄意以所得修二禮,二禮者,曲禮、儀禮也。又修古小學及古本大學、中庸諸書訓測,恨未由得一相見,共訂之耳。今抄各書序奉閱,見大略也。書茗并此見意,不具?!?br>
第九開
第九開局部
正德二年(1507年),25歲的王崇慶在順天府參加鄉(xiāng)試,中式第十四名。這次鄉(xiāng)試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學士劉春(1459年-1521年)和侍讀學士吳儼(1457年-1519年),他們都對王崇慶的文章有不錯的評語,劉春認為“文辭優(yōu)贍可取”,吳儼更贊道:“三場文勢滔滔,策尤俊偉,宜在優(yōu)等。”明代鄉(xiāng)試分為三場,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因逢秋季,故又稱“秋試”或“秋闈”。
第九開(畫頁上部書“十二”字)里王崇慶戴儒巾穿青圓領,簪花披紅,跨馬游街。表現的場景是長安左門(東長安門)和皇城墻東南隅,王崇慶與從人正經過東長安街牌樓,將上玉河北橋。但順天鄉(xiāng)試在貢院舉行,發(fā)榜及鹿鳴宴則在順天府署、國子監(jiān),似乎不應該從皇城出來走東長安街。另外,本開文字部分將“二年丁卯”寫作“三年丁卯”,屬于筆誤。
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各省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在京師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也分為三場,二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因在春季舉行,故稱“春試”、“春闈”。會試考中者稱“貢士”,將參加接下來的殿試。殿試之后,張掛黃榜于長安左門外。殿試錄取分三甲,考中者通稱“進士”,其中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正六品);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正七品),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正七品);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正八品)。榜下次日,狀元與進士到禮部赴恩榮宴,宴畢前往鴻臚寺習儀。禮部與鴻臚寺都在東長安街以南,因此第九開所畫內容更符合王崇慶中進士之后的活動路線。
第十開
第十開局部
正德三年(1508年),王崇慶26歲,參加了戊辰科會試與殿試,得中進士,列“第二甲第九十三名”。這次會試的主考是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1450年-1524年)和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梁儲(1453年-1527年),殿試錄取的第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呂柟(1479年-1542年)、榜眼景暘、探花戴大賓(1489年-1509年),因此第十開(畫頁上部書“十三”字)文字中寫“登呂柟榜進士”。殿試結束后,將分派進士們到各部曹“觀政(實習政事)”,王崇慶被安排到戶部山東清吏司。畫中王崇慶騎著馬,頭戴進士巾,身穿藍羅袍,手中持笏,原本簪在頭上的金花則由仆人拿在手里,說明此時已經結束了殿試后的各項禮儀活動,王崇慶正躊躇滿志地迎接他的宦海生涯。
第十一開
正德五年(1510年),王崇慶元配段氏已經去世,于是在這年娶了繼室張氏。第二年八月二十四日(1511年9月15日),王崇慶的次子王田出生,此前一天,王崇慶曾夢到一枚金錢從天上落下,金錢上有“上帝賜丸”四字,第十一開(畫頁上部書“十四”字)畫的就是王崇慶夢見金錢的情景。把兒子看做上天所賜,足見王崇慶對次子王田的喜愛。
王崇慶還寫過一首與“夢”有關的詩,《涌幢小品》“呂翁夢”條云:“呂翁祠在邯聃縣北二十里黃粱店……端溪王崇慶詩云:曾聞世有盧生夢,只恐人傳夢未真。一笑乾坤終有歇,呂翁亦是夢中人?!?br>
第十二開
第十二開局部
王崇慶剛邁入仕途不久,專擅一時的大太監(jiān)劉瑾倒臺。劉瑾雖下詔獄,明武宗還有些猶豫,沒有立即誅殺,身為戶部主事的王崇慶向皇帝上疏,“力請早正典刑”。清李衛(wèi)所編《畿輔通志》里也記載了這件事:“王崇慶,字德征,開州人,正徳進士,授戶部主事。時劉瑾既得罪,下獄未誅,崇慶疏請即正法?!钡谑_(畫頁上部書“十五”字)畫王崇慶身穿朝服向明武宗當面進言,由于畫師并不熟悉宮中情形,因此所繪宮殿、皇帝等并不寫實。像這樣把皇帝畫到官員事跡圖里當“配角”的做法,在故宮博物院藏《徐顯卿宦跡圖》中也能看到。
第十三開
第十三開局部
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刑部員外郎宿進上疏,請求撫恤因忤逆劉瑾而死的大臣,斥革兵部尚書王敞等阿附劉瑾的官員,并說內侍中還有劉瑾余黨,應讓太監(jiān)張永繼續(xù)追查。宿進的上疏呈遞給明武宗,當天下午,張永傳旨急召大學士李東陽、楊廷和等人,張永對他們說:“皇上因為宿進上疏的事情非常生氣,打算親自審問。”催促他們趕快入見。李東陽聽說武宗剛剛喝醉,便對張永說:“日暮不是見君之時,宿進不過是后生狂妄,請啟奏皇上從寬處置?!庇谑菑堄廊ヒ娢渥?,過了一會,命人將宿進帶到午門外杖責五十并削職為民。時人認為宿進提出追查劉瑾余黨,故而觸怒“群小”,招來災禍。
宿進被杖責罷歸后,六月,王崇慶上疏申救,疏中說:
“臣謹按:刑部主事宿進,偶以疏奏上聞,意者不知忌諱,誤瀆宸聰,誠為有罪。但據其職分,雖不免出位,而原其本心,實不過于愛君。夫其心愛君,則其情可矜;其情可矜,則其狂可恕矣。向使宿進之言是天下必望,陛下采擇,以為圣治之助;使進之言非天下必望,陛下優(yōu)容,以勵敢言之風。伏望陛下,明開日月,永鑒壅蔽之源;量普乾元,曲示生成之造。俯察臣愚一得之見,以安天下久叛之心,仍復宿進官職,將臣放歸田里,以贖宿進之罪。使天下聞之、史官書之,皆仰贊陛下之圣德雅量,足以光匹堯舜,豈不偉哉!”
王崇慶的上疏惹惱了明武宗,六月十七日,下詔將王崇慶投入錦衣衛(wèi)獄。第十三開(畫頁上部書“十六”字)表現的是王崇慶在三名錦衣衛(wèi)校尉押送下步入錦衣衛(wèi)的情景,王崇慶頭戴小帽,身穿青衣,腰系麻裙,作犯人打扮,但他神情淡定,毫無憂懼之色。需要提到的是,第十一開畫王崇慶在次子王田出生的前一天(八月二十三日)夢到天賜金錢,這時的王崇慶應是身處獄中,也許兒子的降生給他帶來了喜悅與希望,因此格外珍愛這個孩子。
第十四開
第十四開局部
直到九月,王崇慶才出錦衣衛(wèi)獄,被貶為廣東肇慶府德慶州壽康驛的驛丞,從六品官員降到了九品之下的雜職官。第十四開(畫頁上部書“十七”字)畫王崇慶將坐船從水路到廣東,同年士大夫們紛紛前來餞行。王崇慶和各位官員都是常服裝束,頭戴烏紗帽,身穿各色圓領并綴本等補子,來送行的皆為京官,所以腰間都懸掛著牙牌。
廣東肇慶最有名的特產是端硯,素來為文人雅士所重視,端硯的產地之一就在肇慶府高要縣端溪斧柯山(爛柯山)一帶,因此被稱作“端溪硯”,南宋詩人曾幾有詩曰:“名聲藉甚端溪硯,何況珍材琢下巖。兔穎麝煤俱愜當,使君裁鑒果超凡?!蓖醭鐟c貶到壽康驛后,便取“端溪”作為自己的號,世人尊稱為“端溪先生”。
第十五開
第十五開局部
大概在王崇慶到德慶后不久,父親王綸就因病去世了,于是王崇慶丁憂回籍。原本打算將父親安葬在祖塋,但因開州發(fā)大水而不果,王崇慶只好到東城外尋找合適的地方,最后看中得勝崗的一塊地,從地主竇章手中買來,栽柏筑室,建成“王氏先塋”,于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將王綸安葬在此。第十五開(畫頁上部書“十八”字)中王崇慶頭戴麻布方巾,身穿麻布袍,腰绖麻鞋,正指揮人役栽種松柏,他身后是王綸之墓,墓碑題“奉訓大夫漸齋先生王公之墓”。
王綸去世42年之后,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世宗誥贈王綸為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誥命中說: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君子登名效用,志未宏究而有子繼興,揚庥嗣烈,則其忠孝之著、行業(yè)之美,又奚間于身親為之者哉!國家疏榮而必并及之,固以嘉勞而勸功也。爾原任
沁州知州王綸,乃南京禮部尚書崇慶之父,生際熙朝,蚤膺甲薦。綰符郡邑,屢播嘉聞。惠政清操,民今交誦。顧志存恬退,施用未宏;眷爾嗣賢,總予邦禮;奮庸展采,茂著奇勛。斯足以征德而顯教矣,茲特贈為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嗚呼!不朽者名,難被者恩,爾今兼得之矣,雖歿之日,猶生之年也。尚綏光寵,祚我國家?!?br>
第十六開
第十六開局部
正德八年(1513年),居鄉(xiāng)守制中的王崇慶拿出自家二百畝地作為“王氏義田”,分給族中諸伯叔們,體現出王崇慶敦族睦親的美德。第十六開(畫頁上部書“十九”字)里,王崇慶因有服在身,仍是孝巾孝衣腰绖的打扮。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監(jiān)察御史施儒等上言八事,其一為“宥言官”:“比歲給事中陳鼎、王昂,御史賀泰、周廣、孟洋,主事宿進、王崇慶、曹琥等,各以言獲罪,乞悉還原職,以示悔悟之實?!泵魑渥趯Υ宋醋骰貞?。
第十七開
第十七開局部
正德十年(1515年),王崇慶33歲,三年孝期已滿,繼室張氏大概早已去世,王崇慶又娶了第三任妻子谷氏。此時親友都勸他出來做官,當年王崇慶會試時的考官劉春現已是禮部尚書,也來信讓他早日入京候選。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崇慶授沁州(今山西沁縣)判官。第十七開(畫頁上部書“二十”字)為王崇慶前往沁州赴任的畫面,背景可見沁州的城門、城墻,王崇慶紗帽吉服坐在轎內,沁州父老兒童在城外道旁迎接。
第十八開
第十八開局部
王崇慶到任沁州后,發(fā)現沁州守御千戶所的軍士大多頑愚難馴,王崇慶先是申明皇祖圣訓,又在官署大門外立旌善、別惡兩牌,對軍士加強管理,三個月即頗見成效,“遠近肅然”。時任河東巡鹽御史的朱裳(1482年-1539年)聽說此事后“擊節(jié)嘆賞”,不久就向朝中舉薦,朱裳說:“訪得沁州判官王崇慶,于議論英發(fā)見其學,于志氣向上見其守,此則英杰而屈于下僚者也?!钡谑碎_(畫頁上部書“二十一”字)畫王崇慶在大堂審問罪囚的情景。
第十九開
第十九開局部
王崇慶父親王綸生前最后的職務是沁州知州,因此王崇慶在任沁州判官時也非常用心。盡管他是京朝官補外任,但能做到隨遇而安,不因有司事務繁多而稍有懈怠,“事無大小,必盡其心”。王崇慶曾說:“吾聞君子當誠心直道,有所欺于心,非誠也;有所茍于事,非直也?!崩习傩杖粲胁黄绞乱暝V的,都說去找“西宅王爺”(當地人呼判官為西宅)。第十九開(畫頁上部書“二十二”字)沒有出現王崇慶本人,畫中有二人當街扭打爭執(zhí),旁人與皂隸都指著判官衙署,讓相爭者去找“王爺”決斷。
第二十開
第二十開局部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崇慶有陪升尚寶司丞之推,但沒有結果。不久,因踏勘屯田之事路過故里,這時王崇慶被擢升為登州府同知,知府馮琨派遣吏員劉璋到王崇慶家中接他上任,第二十開(畫頁上部書“二十三”字)表現的就是這個場景。
第二十一開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王崇慶還在開州的家中,尚未前往登州府,開州同知潘塤給王崇慶送來一塊“忠義堂”匾額。潘塤曾對王崇慶說,作為京中的郎曹官,不該因進言之事而被放外任。這次王崇慶本應回京任尚寶司丞,卻調到登州府,仍是外官,潘塤特送來“忠義”匾,以表達對王崇慶為國盡忠、仗義執(zhí)言的敬意。第二十一開(畫頁上部書“二十四”字)中兩位紗帽圓領的官員就是王崇慶和潘塤,二吏抬著匾額,院內還有樂工等人。
潘塤(1476年-1562年)字伯和,號熙臺,正德三年進士,歷任工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吏科左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明史》說他“性剛決,彈劾無所避”,多次對明武宗直言進諫,又屢屢得罪權貴。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賴義傳中旨,潘塤與吏科給事中呂經各升一級補外任,一時“舉朝大駭”,言官們“交章請留”,吏部請循舊例以任職年數和勞績推升,武宗都沒有同意,于是授呂經為蒲州同知、潘塤為開州同知。王崇慶因上疏被貶,潘塤也因進言而被明升暗貶,二人惺惺相惜,所以潘塤贈匾也意在互相鼓勵。
第二十二開
第二十二開局部
正德十四年三月,王崇慶到登州府(府治在蓬萊縣)就任,先謁城隍廟,然后到丹崖山海市亭觀海。海市亭即避風亭,正德八年所建,用來供游人觀看海市蜃樓。王崇慶到任時正逢大旱,于是親自寫祭文,祭海祈雨,三天后果然下雨,百姓們十分高興。第二十二開(畫頁上部書“二十五”字)里王崇慶紗帽吉服跪在海市亭外的供桌前,桌上陳列香爐、花瓶及酒食等,一吏持酒壺立于桌側,另一側兩個生員正展開一幅卷軸。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十月,蘇軾復朝奉郎知登州,僅數日而去,期間未能見到海市蜃樓,但寫下了著名的《海市》詩,詩中有“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等語。王崇慶認為蘇軾的詩流傳之后,“民到于今惑之”,遂撰寫《海市辨》刻在官邸中,被“四方崇正之士”廣為傳抄。
第二十三開
第二十三開局部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擢升王崇慶為江西按察司僉事。三月,明武宗崩,哀詔下來之后,吏部文憑也送達登州府,父老軍民得知消息,紛紛前來送行,一直送至郊外,人群前后相望三五十里,并留下王崇慶的靴子作為紀念。第二十三開(畫頁上部書“二十六”字)畫父老送別王崇慶的情景,因逢國服,王崇慶以白布裹烏紗帽,垂軟帶,去掉紗帽的兩翅,身上穿素白圓領,隨從白小帽和白直裰,父老皆戴淺色或白色頭巾,身穿淺淡色衣服。
第二十四開
第二十四開未見編號數字,從內容來看,應該是“二十七”到“二十九”中的一張,文字記“是年冬,先生改分守冀北道,駐節(jié)云中(大同)”,但沒有具體紀年?!睹魇雷趯嶄洝酚涊d:“(嘉靖二年二月)升……江西按察司僉事王崇慶為山西左參議。”明代在布政使之下設左、右參議,分守各道,如成化二十年進士王璠就曾任“山西布政司左參議分守冀北道”。所以此開文字提到的“改分守冀北道”和《實錄》中升山西左參議應系同一事,只是所記時間不太一樣。
王崇慶來到大同,隨即“申嚴法令、寬恤老弱、掩埋枯骨”,前往祭拜孤竹王將軍墓,又遙祭土木堡和魚臺縣眾“厲鬼”,百姓們都對王崇慶心悅誠服。
第二十五開
第二十五開局部
嘉靖三年(1524年),王崇慶向大同巡撫右副都御史張文錦提出九條建議:“其一曰選將、其二曰練兵、其三曰足食、其四曰理塹、其五曰養(yǎng)馬、其六曰舉賢、其七曰明刑、其八曰均賞、其九曰議守。”張文錦對此大為贊嘆,但并沒有真正施行。第二十五開(畫頁上部書“三十”字)畫的是王崇慶在都察院大堂向張文錦進言,王崇慶坐在交椅上,只畫出背影,張文錦則被巧妙地“遮住”,沒有畫出來。
張文錦,山東安丘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正德初遭劉瑾陷害下獄,罷官為民,劉瑾被誅后,起復原職,遷郎中,再遷安慶知府。因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中有功,擢升為太仆少卿。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睹魇贰氛f:“文錦性剛,以拒賊得重名,遂銳意振刷,操切頗無序”,王崇慶到大同后發(fā)現了地方和駐軍的許多問題,遂提出一些改善方案,但張文錦并未采納,隨著官兵矛盾的加劇,一場震動朝野的叛亂即將到來。
第二十六開
第二十六開局部
由于大同城北地勢開闊,缺少天然屏障,長城又年久失修,若有寇入犯則直抵大同城下,于是張文錦決定仿效宣府,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修筑紅寺兒、臚圈、窯山墩、水盡頭、沙河等五個堡城作為防御要塞。當時邊軍非常貧苦,有些人甚至多年沒有領到月糧,張文錦又讓他們去修筑堡城,而參將賈鑒督工極嚴,導致軍中怨言橫生,王崇慶每每將情況告訴張文錦,張皆不以為意。一天,張文錦率大隊人馬巡視新建好的紅寺兒堡等處,陪同人員有王崇慶以及鎮(zhèn)守太監(jiān)王覲、總兵官江桓、副總兵時陳等。第二十六開(畫頁上部書“三十一”字)中背景可見紅寺兒堡,畫面左側戴大帽穿云肩膝襕袍者系鎮(zhèn)守太監(jiān)王覲,右側身披甲胄者應是總兵官江桓,畫面正中有兩位紗帽圓領的官員,側身者為王崇慶。
嘉靖三年三月,王崇慶被升為山西按察副使,離開大同前往太原赴任。不久,五堡修筑完畢,張文錦打算從鎮(zhèn)內駐軍中調撥兩千五百名兵卒前往屯戍,有人勸張文錦另外招募新丁,但張文錦不聽。軍中兵卒認為五堡離城百里,敵至孤立無援,基本等于送死,都不愿意去,張文錦知道后非但不許還嚴令催促,賈鑒更是將諸卒隊長抓來杖責,最終導致矛盾激化。七月二十二日,城外駐軍嘩變,殺死賈鑒并聚集在焦山墩。張文錦怕叛卒與外寇勾結,于是派指揮徐輔、大同知縣王文昌出塞招撫,叛卒入城后,張文錦下令追查為首者。二十七日,叛卒火焚大同府門,劫獄中囚犯,繼而焚都察院門,張文錦倉促翻墻逃走,躲到代藩博野王府內。叛卒又包圍博野王府,準備縱火,博野王十分害怕,只好交出張文錦,叛卒殺張文錦并裂其尸。鎮(zhèn)守太監(jiān)王覲及總兵官江桓等都在變亂中逃走。
紅寺兒堡后稱宏賜堡,位于今大同市新榮區(qū)宏賜堡村附近,網友“都市麗人”拍攝了宏賜堡現狀照片:
第二十七開
第二十七開局部
第二十七開(畫頁上部書“三十二”字)主要表現王崇慶坦直真率、剛正不阿的性格。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王崇慶上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當時畢昭為山西巡撫,一天議事時,畢昭與王崇慶意見相左,但王崇慶絲毫不肯妥協(xié),他當著畢昭的面說:“今之當路(主政者)必欲使人‘委曲奉承’,此四字慶平生未之學也。”在座官員聽到這話都大驚失色。
第二十七開之后,有連續(xù)三開未見(墨書編號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這三開內容應該是說王崇慶在按察副使任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包括與巡撫畢昭的其他矛盾。
第二十八開
嘉靖四年(1525年),43歲的王崇慶上疏請求卸任回家奉養(yǎng)老母親,在尚未得到答復時只是面辭巡按就離職而去。于是巡撫畢昭率巡按御史等向朝廷上奏,參劾王崇慶“擅離職守”。明世宗詔令直隸巡按監(jiān)察御史周在逮問王崇慶。第二十八開(畫頁上部書“三十六”字)畫一騎馬公人,大帽青衣,肩背文書,正離開太原城。
第二十九開
第二十九開局部
第二十九開(畫頁上部書“三十七”字)解釋了王崇慶突然離職的原因。王崇慶在汾州時收到家中來信,說老母親侯氏生病,王崇慶想到父親五十七歲就去世,而母親此時已年過七十,擔心奉養(yǎng)之日無多,于是“飄然解綬以行”,回到開州侍奉老人。畫中侯氏包頭綰髻,身穿襖裙,坐在堂前,王崇慶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圓領,儼然剛剛離任到家,正給母親奉茶。堂外站著王崇慶的兩個兒子——長子王野(22歲)和次子王田(14歲),二人身穿襕衫,說明已考中生員入學,王野因系成年故頭戴儒巾,王田尚在留發(fā)中,只是包髻。
御史周在已將王崇慶的情況調查清楚,認為系“為親犯罪,情有可原”,因此向朝廷奏明,請求批準王崇慶去職養(yǎng)親,待盡孝之后再行起用。周在奏報中說:“訪得原任山西副使王崇慶,年壯性剛,學優(yōu)才敏。止因母老,遂懷李密之陳情;忽報病危,不覺黔婁之驚汗……”嘉靖五年十一月,明世宗同意了周在的建議,準許王崇慶終養(yǎng)。
第三十開
第三十開局部
回到開州老家的王崇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問上。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王崇慶將自己與老師湛若水的問答內容匯編為《問疑錄》一卷,在家塾中刊刻成書,凡是登門求教的弟子每人都贈送一本,使此書流傳頗廣,現收錄于《湛甘泉先生文集》中。第三十開(畫頁上部書“三十八”字)畫王崇慶把剛刻好的《問疑錄》贈送給門人弟子。
第三十一開
時任開州知州的張寰(1486年-1581年)認為王崇慶為了奉養(yǎng)母親而舍棄官職,安于“蔬食屢空、垣堵瀟然”的生活,打算予以表彰,以垂范鄉(xiāng)閭。嘉靖六年(1527年),有司為王崇慶建了一座牌坊,由張寰親題“孝廉里”匾額。第三十一開(畫頁上部書“三十九”字)中,知州張寰戴烏紗帽,穿大紅圓領,腰懸束帶,垂青穗印綬,身邊是王崇慶,亦紗帽圓領,二人看著已樹好的牌坊,工匠正搭著梯子安放匾額。
第三十二開
第三十二開局部
嘉靖八年(1529年),棄官四年的王崇慶再次得到朝廷起用,除補河南按察司副使,王崇慶上疏朝廷仍請辭官終養(yǎng)。疏下吏部,禮部右侍郎何塘(1474年-1543年)聞知情況,寫信勸王崇慶,說河南離開州很近,可以把母親接到任所贍養(yǎng)。王崇慶之母侯氏也對他說:“汝為我棄官行且五年,今又不出,人不曰我誤汝耶!”親友及開州官員士紳也紛紛上門勸說。王崇慶最終答應出來做官。這年七月,王崇慶娶了第四任妻子張氏。第三十二開(畫頁上部書“四十”字)中,侯氏在勸說王崇慶,外堂上一紗帽圓領的官員(可能是張寰)正與幾位生員舉人交談。
第三十三開
第三十三開局部
嘉靖八年九月,王崇慶上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汝南道。明代河南分四道:大梁道,轄開封府、歸德府;河南道,轄河南府、汝州;河北道,轄彰德府、衛(wèi)輝府和懷慶府;汝南道,轄南陽府、汝寧府。汝南道駐于汝寧府信陽州。
當時信陽有一女子任氏,是官員戴長史娶的繼室,長史死后,任氏不守婦道,胡作非為,甚至揮霍戴家財產來養(yǎng)奸夫。戴長史有一子任副使,娶羅氏為妻,任氏十分厭惡羅氏,視同仇人一般。鄰里親友雖然都認為任氏敗壞倫常,但顧及戴家門風沒有把她的丑行張揚出去,使得任氏更加肆無忌憚。后來任氏竟然將朝廷給羅氏的敕命燒掉,此事被揭發(fā),王崇慶依法處置了任氏,先將她杖責于公堂,隨后投入信陽州獄。經過王崇慶的認真治理,汝南兩府“風俗自此一新”。第三十三開(畫頁上部書“四十一”字)畫的是王崇慶剛剛審完任氏一案的場景,王崇慶紗帽圓領,正執(zhí)筆書寫判詞,旁邊站一吏員,前跪一青素服烏角帶的小官手捧文書,堂下作犯人打扮的女子即任氏,頭上白布包髻,身穿素衣麻裙,鎖著木枷手銬,正被衙役牽往監(jiān)獄。
第三十三開之后的年譜圖可能佚失較多,已公布的只有六開,都不見墨書編號,僅能根據文字部分的紀年和所記事件來編排順序。
第三十四開
第三十四開局部
在嘉靖九年或十年時,王崇慶因才望逾人被升為遼東苑馬寺卿。遼東苑馬寺卿除了負責馬政外還兼轄部分衛(wèi)所軍民,并管理兵備事務,是重要軍政長官。大概由于遼東路遠,難以迎養(yǎng)老母,王崇慶沒有赴任而是上疏請求休致。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明世宗準許王崇慶以原任河南按察司副使之職致仕,并諭吏部:“今后大小官員,凡升遷未履任告休致者,俱以原職致仕,著為令?!蓖醭鐟c遂再度還鄉(xiāng)。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侯氏病危,王崇慶對天祈禱,希望以身代母,不久母親果然病愈,于是王崇慶立誓三年不吃酒肉,從三月初一開始素食。第三十四開中王崇慶戴烏紗帽穿青圓領,面前擺一香幾,上放爐瓶三事,王崇慶正往香爐中添香,準備焚香祝天。
第三十五開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54歲的王崇慶再娶里人張文盛之女張氏為繼室。這一年王崇慶編纂的《周易議卦》、《尚書說略》、《毛詩補義》、《春秋斷義》、《禮記約蒙》都已完成,每書有若干卷 王崇慶將它們合編為《五經心義》。第三十五開王崇慶所拜典籍即上述五書,可以看出他對自己著作的重視?!端膸烊珪偰刻嵋芬蔡岬搅恕段褰浶牧x》:“崇慶有《周易議卦》,已著錄。此本又合所著《書經說略》、《詩經衍義》、《春秋斷義》、《禮記約蒙》與《議卦》共為一編。唯《周易》無序,余皆有自序。大抵皆剽掇舊文,罕所心得?!?br>
嘉靖二十年(1541年)三月,六科給事中邢如默等與十三道御史賈準等奉旨論薦官員,以原任戶部尚書李廷相、刑部尚書唐龍、南京禮部右侍郎呂楠、遼東苑馬寺卿王崇慶、翰林院編修楊名等二十一人“才行可錄”,由吏部送上各人履歷,奏請起用,明世宗下詔,準李廷相、唐龍、王崇慶等九人復職敘用,王崇慶被任命為陜西行太仆寺卿。五年后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二月,王崇慶升為四川右布政使。
第三十六開
第三十六開局部
第三十六開主要表現王崇慶在布政使任上的一些作為。明代布政使需要負責該省的財政收支,因此常和錢糧打交道,但具體管理時大都因循舊例,少有舉措,以致上下敷衍應事,只圖方便,吏卒也樂得上司寬容放縱,多行不法。王崇慶認為“民慢始于崇寬,納侮起于自恕”,到任之后采取了很多嚴格措施,“正紀網、謹關防、平出納、明賞罰”,每日寅時即開始辦公,到酉時才休息。不到兩個月,耗羨銀就積累了許多,王崇慶都悉數入庫,還擔心日久難以稽查,便按日計數,每月造冊,呈報給本省的巡撫和巡按。以前的管事官員每加“秤頭銀”唯恐羨金不能增,這些耗羨銀即使有時不是官員個人拿去,也是被用來賄賂權貴,以求升官,王崇慶對這些行為十分鄙視。
一天,某庫官盜竊庫中銀兩藏入衣袖,被王崇慶發(fā)覺,從他身上搜出了銀子。王崇慶重重杖責此人,本欲按盜賊論處,但顧念他是新任此職才加以寬免。畫中王崇慶坐在府庫堂上,兩個衙役正從庫官身上搜出被竊銀兩,堂前一紅木桌擺著大小不等的銀錠,另一桌臺上擺著天平秤和黃銅制成的銀錠形砝碼。
明萬歷乙未年三十兩砝碼
明代“紋銀”八兩銀錠
第三十七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二十日,王崇慶自省城成都出發(fā)前往京師入賀萬壽節(jié),走到河南新安縣時,從邸報上得知已被任命為四川左布政使。直到六月初九日,王崇慶才路過家鄉(xiāng)開州。六月三十日再次得到消息,被擢升為南京太常寺卿。八月二十八日王崇慶離京,九月回到開州老家。九月二十四日,四川布政司差吏員馮英送來獎勵平定白草蕃有功人員的欽賞銀十兩以及纻絲一表里,作為對王崇慶擔任四川布政使的慰勞。王崇慶得到消息,到城外迎接來人至開州都察院,并望闕謝恩。第三十七開里王崇慶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圓領(吉服),設香案于城郊,來人手捧賞銀表里,后有龍亭放著皇帝的誥命,儀仗隊伍浩浩蕩蕩,頗為壯觀。
根據《明世宗實錄》的記載,王崇慶不久就改任工部右侍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月又改為禮部右侍郎。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皇太子朱載壡在舉行冠禮后的第三天早上疾病發(fā)作,明世宗急忙遣太醫(yī)診治但不見效果,太子忽然面朝北拜,口中說:“兒去矣!”然后正坐而薨,年僅14歲,謚為“莊敬太子”。明世宗遣禮部侍郎王崇慶和工部尚書文明為太子在金山選擇葬地。同年九月,12歲的皇第二女朱福媛薨,追封“思柔公主”。十月,王崇慶又和工部侍郎楊行中到金山選擇公主的葬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升王崇慶為南京戶部尚書。第二年三月,南京九卿堂官各以考察自請罷官,詔下吏部議覆俱留用。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四月,王崇慶又以年老請休致,世宗未允。九月,改王崇慶為南京禮部尚書。
第三十八開
第三十八開局部
第三十八開紀事文字有殘缺,內容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事。這年十月初六日,王崇慶從邸報得知改任南京禮部尚書,十一月初八日吏部的公文才到,遂于初十日上任。衙門里所用員役常有缺額,但主管官員一向多領柴薪銀和直堂銀,全進了自己口袋。王崇慶則令人將這些銀子收存在庫中,用作公堂的開銷。畫中王崇慶穿常服坐于公堂之上,前跪一官一吏正送來銀子,堂下另有兩個官吏,把兩包封好的銀子送往庫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王崇慶擔任三品以上職務已滿三年,朝廷按例蔭其子王田為國子監(jiān)生,同時賜予王崇慶祖父、祖母及父、母封誥,祖父王琮被追贈為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祖母李氏為夫人,父親王綸和母親侯氏亦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改南京禮部尚書王崇慶為南京吏部尚書。兩個月后,王崇慶以患病為由請求致仕,得到朝廷許可,這時王崇慶已經73歲(虛歲)了。
第三十九開
第三十九開局部
第三十九開無具體紀年,從內容來看有可能是王崇慶致仕還鄉(xiāng)后的事情。這年冬十月,王崇慶在開州城隍廟召集鄰里親族共訂誓約,內容如下:
“其諭族曰:嗚呼!凡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咸聽誓言,惟我始祖彬肇生晉地,來贅張氏,曾祖浩實誕繼述,至我祖佑始開仕源,顧子孫蕃衍,支分勢踈,其自今惟高皇帝之訓,是遵是行,守我族譜,其惟厚,勿宅心以??;其惟信,勿陷人以詐;其惟忍,勿致斗以訟;其惟慎,勿敗德以邪僻?;閱时刂漓氡貧J,男必耕讀,女必織紡,勿比頑童罵辱以及其親,勿惑流言以離間骨肉,嗚呼!繼自今后嗣,并鑒于茲。
其諭鄰曰:凡我里中父老豪杰,敢有背圣訓爽誓約,是謂效亂民;敢有沈酗于酒、競斗于訟、陷身于奸慝,是謂效兇民;敢有略婚喪、攘雞豚、縱男婦、肆毀詈侮善良,是謂效頑民。惟茲諸惡,士農有一于身業(yè)必敗,工商有一于身家必亡。約長或糾而不改則理于官,其或能善則眾共獎之。嗚呼!凡我有鄰,既誓之后,言歸于好,所有條約,其審行之?!?br>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致仕南京吏部尚書王崇慶卒,享年八十三歲。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十三日,明世宗追贈王崇慶為太子少保,所賜誥命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服勤修職,固人臣靖獻之誠;褒德贈官,乃國家優(yōu)崇之典。義惟示勸,恩豈濫施。故致仕南京吏部尚書王崇慶,性資醇篤,學識優(yōu)長。登甲第而遂獻讜言,謫下僚而能堅雅操。旋擢官于州郡,惠洽拊循;累遷任于臬司,孝彰歸養(yǎng)。起膺廄牧,歷長藩邦。隨晉奉常,克舉寅清之職;迭升卿佐,益馳恬靜之稱。逮位上卿,移司留務。更三曾而并闊,勵一節(jié)以自持。方擬召還,遽求休退。養(yǎng)疴十載,高情已遂于懸車;享壽八旬,哀訃忽傳于易簣??铣芍疁S逝,思勞績之當酬。茲特贈太子少保,錫之誥命。於戲!秩躋宮保,彌昭殊遇于生前;恩徹泉臺,永播休光于身后。英靈如在,渙命是承?!?br>
朝廷頒發(fā)給王崇慶及其祖父母、父母的三幅誥命以及王崇慶與夫人段氏、張氏的冠服畫像,也和這套年譜圖一起收藏在濮陽縣檔案館中。歷經四百余年,這些珍貴的文物與畫卷仍基本完好地被保留下來,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