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南郭陳璋家族自福建遷徙到臺州、溫州,是詩禮傳家的名門望族。九百年間人文傳承,世道人心,興滅繼絕,灑遍樂清大地的人倫大愛,孕育蒼生萬有的世代期盼。本書所載詩文是中華民族根性的生動體現(xiàn),是枝葉對根所唱的九天攬云的激越和溫馨雋永的依戀。
一、《陳璋墓志銘》撰文者為李廷相
《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三十八卷(1983年6月浙江圖書館謄錄版)記載浙江樂清古代名人墓地,有(明)“刑部左侍郎陳璋墓,在一都萬岙,王廷相撰墓志銘”句。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重修的《南郭陳氏宗譜》(以下簡稱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陳璋墓志銘》,落款為“賜進士及第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前太子賓客禮兵戶(按:“戶”字原文為“南”字,于事實不符,故改)三部侍郎經(jīng)筵講官兼修國史濮陽李廷相撰文”。清朝同治四年(1865)重修的《南郭陳氏宗譜》(以下簡稱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所收《陳璋墓志銘》落款與此相同。
陳璋(1470—1541),字宗獻,號省齋,明朝浙江樂清縣城人。
李廷相(1481—1544),字夢弼,號蒲汀,河南濮陽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累官戶部尚書、太子賓客,贈太子太保,謚文敏。
李廷相在《陳璋墓志銘》中說:“辛卯,有詔甄錄舊臣,公與司徒秦公金、司馬王公時應(yīng)薦,廷相亦濫與焉。明年,升刑部左侍郎?!泵鞒垢f所編《國朝獻征錄》卷四十六,有雷禮《刑部侍郎陳璋傳》記載:“壬辰,上詔部院議用舊臣,乃以璋與尚書秦公金、王公中,侍郎李公廷相應(yīng)命。”“壬辰”即嘉靖十一年(1532),是年陳璋63歲,升刑部左侍郎。李廷相所記“秦公金、司馬王公時應(yīng)薦,廷相亦濫與焉”與雷禮所傳“秦公金、王公中,侍郎李公廷相應(yīng)命”基本相符。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陳璋之孫陳蘭芳《先太母鄭氏合壙志》記載陳璋哀榮:“宮保鐘石費公宷、司徒蒲汀李公廷相述其世系行跡,銘諸幽及神道矣?!彼就郊磻舨可袝?,蒲汀是李廷相的號。陳蘭芳《先太母鄭氏合壙志》作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記按常理應(yīng)最為準確。
《陳璋墓志銘》撰文者為李廷相可確定無疑。
為查清《陳璋墓志銘》撰文者李廷相究竟于何時被改為王廷相,筆者遍考隆慶《樂清縣志》、道光《樂清縣志》、弘治《溫州府志》、萬歷《溫州府志》、乾隆《溫州府志》、光緒年間重刊雍正《浙江通志》,均僅記載(明)“刑部左侍郎陳璋墓,在一都萬岙”,而無“王廷相撰墓志銘”句。把《陳璋墓志銘》撰文者錯記為王廷相的,是比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晚九十余年,修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樂清縣志》。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儀封(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儀封鄉(xiāng))人。王廷相歷任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書,嘉靖十三年任兵部尚書。嘉靖十五年升太子少保,嘉靖十八年加升太子太保。王廷相籍貫、官職與《陳璋墓志銘》落款及陳蘭芳《先太母鄭氏合壙志》中“司徒”、“蒲汀”等稱謂不符。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侯一元《陳杕墓志銘》記載,嘉靖十三年(1534),陳璋次子陳杕(1506—1557)至京師,“是時侍郎公門高位峻,先生以公卿子,折節(jié)盡交天下士,與錢公應(yīng)、楊公喬齡、黃公廷相尤厚。”此處“黃”字系刊刻之誤,應(yīng)為“李”字。李廷相在《陳璋墓志銘》中說自己“知公最深”并非虛言套話。
二、陳璋先世宋、元、明三朝遷徙于閩臺溫三地
李廷相在《陳璋墓志銘》中說,陳璋“先世居閩之侯官縣,宋古靈先生襄之后”。文中“古靈”指福建侯官縣桐廬鄉(xiāng)古靈村(今福建省閩侯縣南通鎮(zhèn)古城村),“襄”即北宋著名理學(xué)家陳襄。陳襄(1017—1080),字述古,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
慶歷二年(1042),陳襄中進士,曾任浦城縣(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主簿、仙居(在今浙江省臺州市)縣令、秘書省著作郎、孟州(今河南省孟縣)河陽縣令、彭州(今四川省彭縣)濛陽縣令、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事、常州(在今江蘇?。┲?、開封府(在今河南?。┩乒?、鹽鐵判官、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知府、刑部郎中、侍御史知雜事、知制誥、入直學(xué)士院、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知府、杭州知府、樞密院直學(xué)士、侍讀兼管尚書都省事。王安石執(zhí)政時,陳襄五次上疏,論“青苗法”之害,請罷免王安石、呂惠卿。神宗不從,但器重陳襄文才。后來,陳襄曾舉薦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蘇頌、范純?nèi)?、蘇軾、曾鞏、程顥、張載、蘇轍、鄭俠等三十三人。元豐三年(1080),陳襄病故京都,追贈給事中,謚“忠文”,葬常州宜興縣安定鄉(xiāng)。陳襄著有《古靈先生文集》25卷,另有《易講義》、《中庸講義》傳世?!端问贰酚袀鳌?/span>
筆者曾于2004年10月與友人余江艇到樂清市芙蓉鎮(zhèn)??诓叹闷芳遥鸭角宄饩w六年(1880)重修的海口《蔡氏宗譜》。光緒??凇恫淌献谧V》收有歐陽修撰寫的《忠惠公墓志銘》?!爸一荨笔呛?诓淌舷茸娌滔澹?012—1067)的謚號。蔡襄,福建興化仙游人。歐陽修在文中稱贊蔡襄:“陳襄、鄭穆方以德行著稱鄉(xiāng)里,公(按:指蔡襄)皆折節(jié)下之?!薄吨一莨怪俱憽肥鹈皬]陵文忠公歐陽修撰”,“文忠”是歐陽修的謚號,落款顯然為蔡氏族人修譜時所加,文末無該文寫作時間?!吨一莨怪俱憽吩凇稓W陽修全集》中題為《端明殿學(xué)士蔡公墓志銘》,作于熙寧元年(1068),文字略有不同,收入《陳璋家族文獻集》時,筆者作了對校。
據(jù)福建省閩侯縣《后山陳氏族譜》記載,陳襄長孫陳祖受,字慶傳,任樂清縣令,葬臺州臨海,其獨生子陳謀返回福建,是閩侯赤隴陳氏鼻祖。查永樂《樂清縣志》,陳祖受任樂清縣令,時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是時間比較早,內(nèi)容比較翔實的宗譜。但嘉慶之前《南郭陳氏宗譜》歷經(jīng)劫難,毀而重修,修而又毀,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歷次重修時有不少前后抵牾之處留在譜中,未能考證清楚,嘉慶《南郭陳氏宗譜》仍存疑難之處在所難免。陳璋先世,據(jù)嘉慶《南郭陳氏宗譜》并參照歷次重修譜,我們今日尚能知其大概。
一世祖:陳襄之孫陳迥,譜名陳瑛,字週知,北宋時任安慶知府。陳迥之父系陳襄之子陳乾,譜名陳道彥,號德圣、銀青,北宋光祿大夫。
二世祖:陳迥之子陳胤,字元通,北宋時任溫州府通判,后罷官留居溫州。
三世祖:陳胤次子陳煥,又名陳信,字啟宗,北宋時任浙江提刑。
四世祖:陳煥之子陳迪,字流芳,靖康元年(1126)避亂遷居臺州,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任柳州錄事參議。另,樂清珠璋(又名株樟,今屬樂清市淡溪鎮(zhèn))始遷祖陳勸,其曾祖是陳煥從侄陳照。
五世祖:陳迪次子陳嗣宗,嘉定年間(1208—1224)任太學(xué)教諭。
六世祖:陳嗣宗次子陳鼒,字景茂,號龍峰,進士及第,任常州治中,居章安(今臺州市章安鎮(zhèn))。
七世祖:陳鼒長子陳斗祥,字叔善,號樵窗,三試進士,授中順大夫,知穎川,遷居山邠(今稱山兵,屬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章安街道)。另,陳照曾孫陳勸在南宋時遷入樂清珠璋,珠璋臨近驛道,珠璋陳氏是樂清南郭陳氏遷入縣境最早的一支,保存的《陳氏宗譜》最多,現(xiàn)存最早的珠璋《陳氏宗譜》修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
八世祖:陳斗祥長子陳道潛,字時可,號可齋,元朝時任平江教諭。
九世祖:陳道潛長子陳幼吾,字希遠,元朝至元年間(1276—1294)任溫州教諭。
十世祖:陳幼吾長子陳允升,字順則,號清隱,明朝洪武年間任永嘉教諭。
十一世祖:陳允升次子陳參,譜名陳詠參,又稱啟五處士,字敏言,號竹軒,又號月軒、蘭谷,贅居樂清縣玉環(huán)鄉(xiāng)竹崗,妻戴氏、劉氏。查清朝光緒六年(1880)杜冠英、胥壽榮主修的《玉環(huán)廳志》,竹崗戴氏也是世代業(yè)儒的官宦望族。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宣德二年(1427)進士范霖所著《竹軒處士行狀》,記載南郭陳氏“世以業(yè)儒傳其家。宋末有斗祥者(按:譜中原文為“宋末有季一斗祥者”,費解,故改),三試進士,授中順大夫,知穎川(按:譜中原文為“謚穎川”,穎川是地名,作謚號于理不通,故改為“知穎川”)??げ罎摚罎撋孜?,至元間以習(xí)經(jīng)史登進士第,擢溫州教授,為士林楷范。……長子允升,以家學(xué)薦入國朝,授永嘉教諭,處士則教諭公之次子也。贅于溫州樂清竹崗之戴氏,以寄莊產(chǎn)立業(yè),即為樂清人”。明朝成化十三年之前,竹崗屬樂清縣玉環(huán)鄉(xiāng),故范霖說陳參“即為樂清人”。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許珣《孝思圖序》也引陳鈍的話說,陳參“因舊買田宅于鄰邑樂清為別業(yè),贅居其里竹崗之戴氏”。但范霖文中說陳參“宣德丙辰正月十三日終,上朔生辰戊戌年十二月十二日,壽六旬有九”有誤。陳參“生辰戊戌年”若為至正十八年(1358),到宣德丙辰(1436)能活到79歲。陳參長子陳鈍生于洪武二十年(1387)左右,陳參若“壽六旬有九”,則生年應(yīng)為洪武元年戊申(1368)。范霖,字時雨,樂成人?!睹魇贰ち袀鞯谖迨酚涊d,都御史周銓苛刻貪暴,“諸御史范霖、楊永與尚褫等十人共劾銓”,周銓下獄,反而攻訐范霖、楊永等人。司禮太監(jiān)王振向來憎惡言官,就將范霖、楊永等十人投入監(jiān)獄。范霖被判絞刑,后來減罪免死,人稱真御史。
陳參葬竹崗,有子陳鈍、陳恪、陳適、陳晉四人,共十三孫,孫女三。南郭陳氏從陳迥傳至陳參,凡十一世。陳璋先世宋、元、明三朝遷徙于福建、臺州、溫州等地,是世代讀書,經(jīng)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詩禮傳家的名門望族。陳璋先世雖然長期在閩臺溫之間遷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撰修宗譜,人文傳承綿延不絕。
三、《南郭陳氏宗譜》源于山邠、竹崗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收有黃淮作于宣德八年(1433)的《重修樂清陳氏宗譜序》。文中記載:“陳氏自臺城山邠,故宣政大夫樵窗先生暨鈍公之分派也。鈍父月軒公遷樂清,愛山水清秀,遂家焉。”“樵窗”是南郭陳氏七世祖陳斗祥的號,“月軒”是陳參的號。黃淮同文記載:“歲癸未,公之裔孫樂耕、欽圭、思梅、順梅諸君,薦修加葺,芟其繁蕪,增其未備。既成,征文于予以發(fā)其義?!薄肮镂础奔从罉吩辏?403),“樂耕”指陳參次子陳恪,譜名陳從恪,字斯鑒,號樂耕,與其四弟陳晉(譜名陳從晉)居樂清竹崗。黃淮所序的“樂清陳氏宗譜”,即陳恪等人于永樂元年重修的樂清竹崗《陳氏宗譜》。但陳鈍在景泰元年(1450)所作《重修宗譜序》中,說自己“已六旬之上”;永樂元年陳恪僅20來歲,參與修譜年齡太小,姑存疑待考。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的珠璋《陳氏宗譜》(以下簡稱嘉慶珠璋《陳氏宗譜》)所收《歷朝修譜年分名次》第一條記載:“宋進士臺城山邠祖號樵窗公創(chuàng)修?!泵鞒罉吩晁薜臉非逯駦彙蛾愂献谧V》與景泰元年所修的樂清《南郭陳氏宗譜》均源于南宋陳斗祥創(chuàng)修的臺州山邠《陳氏宗譜》。
黃淮(1367—1449),字宗豫,號介庵,溫州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進士,宣德二年(1427)因病致仕,家居溫州黃府巷二十余年,謚文簡。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收有周旋作于正統(tǒng)六年(1441)的《重修陳氏宗譜序》。文中引“泉溪云軒先生陳思寶”語記載:“某之先本出臺城之山邠,月軒公偕壽齋公卜遷樂清之下垟郭。雖上世失于兵燹,文獻無存,誠不得已也。由曾祖而下,諱、字、號、第并所歷實行、嫁娶某氏、葬某地,皆知識而得考焉。茲若不為圖譜以紀其世系,則懼夫子姓渺然喪失,無以別其所從出矣。于是黽勉輒為宗譜一編,以條其目,而以刺史歡公為鼻祖,下紹光祿大夫、兵部郎中,遞及樵窗、月軒諸公,俾子姓有所稽考。今歲喜先生館于此,愿請序之?!薄叭奔粗駦?,“月軒”指陳參,“壽齋”指陳鈍,“刺史歡公”指南郭陳氏一世祖陳迥,“樵窗”指陳斗祥。據(jù)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的珠樟《陳氏宗譜》記載,陳參第三子陳適,譜名陳從適,字思寶,自竹崗復(fù)遷山邠。周旋于正統(tǒng)六年(1441)作《重修陳氏宗譜序》時,竹崗尚未劃歸太平,周旋所序當(dāng)為山邠或樂清竹崗《陳氏宗譜》。
周旋(1395—1454),字中規(guī),號畏庵,溫州人。正統(tǒng)元年(1436)狀元,官翰林院修撰、翰林侍講、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
陳璋《下垟郭陳氏大宗祠記》記載:“諱胤者為溫州通判,留居府城。自溫之臺,傳至贈吏部公詠參凡十一世,璋之高祖也,始居樂清竹崗。曾祖鈍,登正統(tǒng)丙辰進士,卜居邑之下垟郭。成化乙未,竹崗分隸太平,曾祖為樂清始祖。”竹崗移屬太平縣(今溫嶺市),在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而“成化乙未”即成化十一年(1475),與史實不盡相符。
陳璋曾祖陳鈍,字斯鈍,又字從碧,號壽齋,正統(tǒng)元年(1436)進士,是南郭陳氏始遷祖。陳鈍與樂清蒲岐侯尚震(侯畐六世孫)友好,正統(tǒng)十年(1445),陳鈍應(yīng)侯尚震所請作《思本樓記》,收于光緒《樂清縣志》。景泰元年(1450),陳鈍封征仕郎,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景泰元年至嘉靖二十八年圣旨二十五篇,但陳鈍封征仕郎的圣旨已佚。
陳鈍作于景泰元年的《重修宗譜序》記載:“吾家宗譜舊矣。先君啟五處士,自臨海山兵(即山邠)贅居樂清竹崗,生我兄弟四人,雖與山兵隔涉頗遠,宗譜未可無傳也。……宣德、正統(tǒng)間,吾居京師,恪、適二弟求之,得于三從賢、六仲宏兄,啟四公子也?!溟g多有紀錄不一,蓋緣歷世之遠,記者非一人,書者非一手,故勿照應(yīng)也?!蔽闹小皢ⅰ笔顷悈⒃谀瞎愂霞易逯凶中?,“五”指陳參在同輩中排行第五,“啟五處士”指陳參,“啟四公”稱謂同此理?!般?、適二弟”指陳鈍二弟竹崗陳恪和自竹崗復(fù)遷山邠的三弟陳適?!爸俸辍?,譜名陳從儉,字仲宏,陳詠週第三子,與陳鈍同輩,屬山邠東房派。由此可見,樂清《南郭陳氏宗譜》傳于山邠和樂清竹崗《陳氏宗譜》;而山邠和竹崗《陳氏宗譜》在當(dāng)時因“上世失于兵燹,文獻無存”,已“紀錄不一”而“勿照應(yīng)”,歷代重修《南郭陳氏宗譜》中有前后抵牾之處,理不足怪。
四、《先壟圖》、《孝思圖》、《使游錄》相關(guān)序跋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有《先壟圖記》和《使游錄跋》,署名均為永新劉定,但從“劉定”《先壟圖記》“余與君同科”及《使游錄跋》“予同年友稽勛司郎中陳公鈍”句來看,正統(tǒng)元年(1436)與陳鈍同年中進士的江西永新人應(yīng)為劉定之(1409—1469)。明朝江西永新“進士及第翰林侍講”也只有劉定之,并無劉定?!断葔艌D記》和《使游錄跋》作者均應(yīng)確定為劉定之?!断葔艌D記》說陳幼吾“就永嘉鄰邑樂清買田園為別業(yè),即為其子擇配于樂清竹崗之戴氏,遂徙籍焉”,跟許珣《孝思圖序》中引陳鈍的話“先父,教諭君次子,因舊買田宅于鄰邑樂清為別業(yè),贅居其里竹崗之戴氏”吻合。但嘉慶《南郭陳氏宗譜》世系記載陳幼吾任溫州教諭,在元朝至元年間(1276—1294),陳允升任永嘉教諭,在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父子相隔近百年。而劉定之《先壟圖記》說陳幼吾“教授溫州,已而早世”,說陳參在陳鈍“為邑弟子員時已棄養(yǎng)”,不知何據(jù)。劉定之與陳鈍同科,《先壟圖記》及《使游錄跋》均作于陳鈍在世之時,可見兩人交情非淺,時間有所抵牾,恐怕因劉定之并未到過樂清和竹崗,而山邠、竹崗及樂清南郭《陳氏宗譜》曾多次焚于兵火,焚而又修,修而又焚所致,今日已無從查考了。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何文淵景泰三年(1452)六月初六日于吏部尚書任上所作《孝思圖序》。何文淵(1385—1457),字巨川,初號東園,晚號鈍庵,江西廣昌縣盱江鎮(zhèn)人,永樂十六年(1418)進士。宣德五年(1430)始,何文淵任溫州知府六年。景泰元年(1450),何文淵任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吏部尚書,景泰三年四月加銜太子太保。何文淵在其《孝思圖序》中稱陳鈍“予部屬司勛郎中陳君”;許珣《孝思圖序》稱陳鈍“行人司副”;漳浦陳亹《使游錄志》稱陳鈍“丙辰進士,拜行人司副,升司勛郎中,立朝數(shù)載,清德重望,表表在人耳目”,可見許珣文中稱陳鈍“行人司副”有誤。吏部文選司郎中泰和龍文作于景泰五年的《使游錄序》,有“皇上即位之三年,建立東宮,必詔誥諸國,使知天下之大本以立而邦國定矣。于是擇可為使者,命吏部司勛郎中陳公賜一品服往朝鮮焉”等句,另陳亹《使游錄志》有“當(dāng)景泰春壬申,皇帝冊立皇太子,詔誥四夷君長”句,景泰壬申即景泰三年,陳鈍出使朝鮮在景泰三年“吏部司勛郎中”任上可確定無疑,陳鈍致仕當(dāng)在景泰六年(1455)之后。
五、南郭陳氏始遷祖陳鈍及其生卒年考析
陳鈍致仕回樂清后,晚年手訂南郭《陳氏家訓(xùn)》,在五方面立下嚴格的家規(guī),其中“守業(yè)”一條尤其突出。宋、元、明三朝的樂清,往往幾代人農(nóng)耕,才出一個憑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讀書人,世代以讀書為業(yè)的士族僅有南郭陳氏。陳鈍手訂的南郭《陳氏家訓(xùn)》,其所守之“業(yè)”,是讀書之業(yè)而非稼穡之業(yè),“吾家世業(yè)儒,今將二十世矣”,“讀書之外,止務(wù)稼穡”,“工商百技既不可為”,“子孫當(dāng)世守家訓(xùn)”,“有悖逆非為貽玷家聲者”,“不許入祠,以俟悛改;仍舊習(xí)者,眾以大義滅之,姑息者非孝也”,措辭相當(dāng)嚴厲。隨著人口繁衍,陳鈍這五條嚴格的家規(guī)實際上發(fā)展成了族規(guī)。南郭陳氏傳承福建陳襄世代讀書家風(fēng),是移民文化影響樂清耕讀文化的縮影。
歷代重修的《南郭陳氏宗譜》均未記載陳鈍生卒年,劉定之與陳鈍雖然有“同年”之誼,但所作《陳鈍墓志銘》無陳鈍生卒年,且內(nèi)容疏略,不足以反映陳鈍生平事跡。據(jù)陳鈍《重修宗譜序》記載,景泰元年(1450)陳鈍“已六旬之上”;何文淵作于景泰三年的《孝思圖序》,也說陳鈍已“年逾六十”,可推算出陳鈍生年在洪武二十年(1387)左右。景泰三年,陳鈍賜一品服出使朝鮮、日本、琉球諸國,后將其出使途中詠懷之作、同僚友人贈詩及朝鮮臣僚送行詩匯集成卷,取名《使游錄》,今佚。景泰六年(1455)陳亹作《使游錄志》時,陳鈍尚未致仕。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壽齋公挽詩序》說陳鈍“請老還鄉(xiāng)者于今十年矣,比者一病卒”;又說陳鈍“年未七十,即自陳以歸”。陳鈍致仕大致上在天順初年,卒于成化初年,活到八十歲左右。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所收侯一元《陳杕墓志銘》有“竹岡割以為太平縣地,郎中公喟然曰:‘禮不忘本。’于是復(fù)自竹岡徙居邑之前郭下垟”句。李廷相《陳璋墓志銘》文中也說成化十三年竹崗移屬太平縣,陳鈍“仍卜居樂清下垟”。析樂清竹崗入太平縣,在成化十三年(1477),陳鈍在世的話,已九十歲了。作《陳鈍墓志銘》的劉定之卒于成化五年(1469),成化五年已卒的劉定之,怎么能為活到成化十三年之后的陳鈍作《墓志銘》呢?陳鈍著有《孝思圖》、《使游錄》、《全歸集》等,《全歸集》光緒《樂清縣志》記為《宦游集》,并記“隆慶志作《全歸集》”。
六、章綸的樂清南郭《陳氏宗譜序》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收有章綸于景泰三年(1452)所作《陳氏宗譜序》,文中記載:“臺城山邠之譜,文獻猶有存者;泉溪竹崗之譜,宋季元末兩遭兵火。青氈既失,文獻無存,可勝惜哉。猷公念宗派之不一,本支之無統(tǒng),托諸盤谷楊先生創(chuàng)而修之……猷公之孫號素庵、樂安者,偕諸子侄復(fù)請加修,正歲暮告歸而譜猶未竣。懶庵嘆曰:‘作室道謀無可成。’越明年,復(fù)得南窗葉先生相與界畫其宗圖,考摭其世系……茲譜上自瑛公以逮九世孫諱祥者皆略……譜成,持書抵京,請余序之。余按郡志,陳氏先世居閩省侯官縣桐廬鄉(xiāng),后遷浙江臺城,復(fù)樵窗公遷山邠及大竹崗,樂清尤其表表著者,實由迥公宗支世次詳略備舉……余雖未獲登陳氏之堂,而繡壤相按不遠,知其積德之深厚?!奔螒c珠璋《陳氏宗譜》所收《歷朝修譜年分名次》說,“盤谷楊先生”系宋進士,則“猷公”也應(yīng)為宋朝人。而黃淮《重修樂清陳氏宗譜序》有“鈍父月軒公遷樂清,愛山水清秀,遂家焉。其孫猷公富而好禮,效眉山蘇氏式制為宗譜,盤谷楊先生嘗為之修纂”等句,這里的“猷公”是陳參之孫,陳鈍竹崗從侄,與“盤谷楊先生”均系明朝人。譜中有誤之處,今日已無從查考了,更不知何故,與陳璋之子陳猷重名。據(jù)嘉慶珠璋《陳氏宗譜》,章綸文中“懶庵”指元朝湖廣黃州府知府葉懶庵,“南窗”指宋特旨宗晦書院葉南窗,“瑛公”指樂清南郭陳氏一世祖陳迥,“樵窗”是陳斗祥的號,“九世孫諱祥者”應(yīng)為“七世孫諱斗祥者”。嘉慶珠璋譜《歷朝修譜年分名次》有“明十四世祖庠生思寶號云軒修”,陳參第三子陳適字思寶,號云軒,“十四世”應(yīng)為“十二世”。嘉慶珠璋譜陳亶《樂成陳氏世代分遷源流》落款“十七世孫賜進士芝南亶謹志”,“十七世”應(yīng)為“十五世”。
章綸《陳氏宗譜序》中所稱“山邠之譜”,章綸在世時尚能看到,后世也失傳了;“竹崗之譜”,指竹崗所傳古譜,南宋末年、元朝末年已經(jīng)焚燒殆盡。陳鈍重修《南郭陳氏宗譜》時,南郭陳氏已與珠璋陳氏合修宗譜。陳亶《樂成陳氏世代分遷源流》中,有“支分派衍,東館珠璋”句。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陳璋次子陳杕所作《觀譜》,文中有“詠參公傳于樂清、竹崗二派數(shù)百人,詠安公傳山兵一派百余人”等句。陳杕“披閱”的家譜,即陳鈍于景泰元年創(chuàng)修的《南郭陳氏宗譜》,其時將陳氏樂清南郭、樂清竹崗、臺州山邠三派修于譜中當(dāng)為常理。陳鈍作《重修宗譜序》,在景泰元年(1450),章綸《陳氏宗譜序》作于景泰三年(1452)。章綸雖然未去過南郭陳家,但其從侄章玄梅與陳璋同年中舉,從侄章玄貞有記南郭陳氏的《綠筠樓記》,章、陳兩家“有同門之好”,交情非淺。從章綸文中“迥公”及開頭“樂清下垟”等稱呼來看,章綸所序應(yīng)為陳鈍于景泰元年創(chuàng)修的樂清《南郭陳氏宗譜》。
陳璋先世九百年前從福建遷徙臺州、溫州,六百年前遷至樂清,其后裔與竹崗至今仍保持聯(lián)系,但竹崗陳氏基本上已無保存的古譜。找到今日山邠在臺州何處并與山邠陳氏取得聯(lián)系,已成為解決樂清《南郭陳氏宗譜》“歷史遺留問題”首當(dāng)其沖的問題。2006年10月,陳迥第二十九世孫陳永善經(jīng)多方尋查,得知山兵在今日臺州市椒江區(qū)章安街道,就與樂清南郭及玉環(huán)竹崗陳氏后裔十余人赴山兵陳宅村會見宗親。六百余年過去,樂清南郭與臺州山邠《陳氏宗譜》世系仍完全符合,樂清南郭陳氏保存的古譜則比山邠豐富一些。
七、陳璋、陳亶生平及其著作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世系表及其所收陳迥十九世孫陳昌《重修宗譜序》記載,陳鈍長子陳穆,字孟雍,號邃庵,妻郭氏,是陳璋祖父。陳鈍次子陳準,字孟規(guī),妻高氏。陳鈍第三子陳復(fù),字孟陽,號云山,妻蔣氏,是陳亶祖父。陳鈍第四子陳輔,字孟高,號淡庵,弘治庚子舉人(按:世系表誤,弘治只有三年庚戌與十三年庚申而無庚子年,庚子年與弘治最近的是成化十六年),任安溪縣令,妻林氏,“女適侯甥廷誡、廷訓(xùn)”(按:世系表大誤,侯廷誡系侯廷訓(xùn)之弟,陳輔之女嫁的是侯廷訓(xùn)之父侯惟鋅,陳穆第四子陳耿之女嫁侯廷訓(xùn),生侯一元?!昂钌敝Q亦誤)。第五子陳佐,第六子陳佑。陳穆次子陳愷,字子莊,號拙庵,妻卓氏,陳璋之父。陳復(fù)之子陳垣(1450—1524),字子安,號梅室,妻東溪周氏(東溪即今樂清市區(qū)銀溪)。子陳旭、陳皓、陳昉、陳聃、陳亶、陳習(xí)六人。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陳玠《答道府縣取先太高祖狀志書籍目錄應(yīng)詔序》。陳玠,字仲玉,清朝庠生,陳迥第二十世孫,祖父陳九英,祖母是趙士禎(約1552—1611)長女。文中記載陳璋“幼孤,太高祖之母臥房上有小樓,置案令朗誦書,去階惟坐臥即書。修竹頂花,分以絲篾圍成魚罶狀,每炊熟,盛粥罇推板擎月窟中起餉食。忽竹枯墮,罇傷祖母面,而太高祖碎傍璧越下,警此去白鶴寺講學(xué)”。陳璋年幼時其父陳愷已喪,其母在臥房上小樓中設(shè)置桌椅,讓他誦讀詩書。陳玠文中“修竹頂花”等句描寫的景物疑與綠筠樓有關(guān),待考。陳璋自少矢志力學(xué),不喜遨游,凡書傳過目不忘。18歲進縣學(xué),20歲左右在荷岙山筑室苦讀并講學(xué),于弘治八年(1495)秋和朱諫、章玄梅同中舉人。在此前后,陳璋曾在白鶴寺講學(xué)十余年。陳璋于弘治十八年(1505)中進士,舍荷岙山讀書講學(xué)之宅為寺,即今德清禪寺(原名德春庵,為歷代儒士設(shè)帳授徒場所)。柳市荷岙陳璋書院舊址是樂清市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名人書院舊址。所錄陳璋七絕“靜里云山千古意”系佚詩,七律“獨上丹崖望遠荒”即《重陽前一日游能仁寺》,比今日流傳版本略勝。文中“戊戌冬,闔邑兵火,燼甚”,指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部于十一月八日破樂清縣城,歷代《南郭陳氏宗譜》和《石霹山翁稿》、《彩衣后堂集》、《恤刑錄》等均焚于兵火。
據(j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陳璋中進士后,適逢明孝宗駕崩而閑居京都,又常常想念他的母親,就請假回鄉(xiāng)。他的母親責(zé)備他說:“吾得汝祿養(yǎng),于吾愿足矣!”督促陳璋回到京城。時值明武宗繼位,司禮太監(jiān)劉瑾專權(quán),強令陳璋致仕,同僚要陳璋向劉瑾行賄,陳璋說:“官以賄成,吾不為也?!辈⒃诔⑸辖衣秳㈣笮?,被錦衣衛(wèi)鞭笞至昏死。兩個月后傷愈,返回樂清。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今存墓志銘多篇,記載陳璋與其從弟陳亶(1491—1542)深厚的手足之情。陳亶字宗實,號芝南,年十五補庠生。陳璋《陳垣墓志銘》記載:“亶,聰慧可教,遂以屬璋。比年十五,令補庠生。弱,往京師,語之曰:‘兄去,汝失所依,學(xué)終罔顯?!苏D使從經(jīng)。”陳璋中進士后家居期間,讓陳亶與自己的兒子陳猷同筆硯讀書。
正德五年(1510),劉瑾坐謀反罪凌遲處死,陳璋才被起用,授刑部河南道清吏司主事,升貴州司員外郎,進福建司郎中。
陳璋為官京城,把陳亶帶在身邊,親自教誨五年,陳亶與陳猷同領(lǐng)鄉(xiāng)薦。嘉靖二年(1523),陳亶中進士,任泰和縣令,有政聲。不久,陳垣死,陳亶去職,泰和士民哭著說:“陳公不為我邑人少延也,何天之不終惠我民也!”嘉靖七年(1528),陳亶補嘉定縣令,當(dāng)時嘉定鬧蝗災(zāi),陳亶命農(nóng)人以法捕之,地人有詩句:“不有賢侯仁及物,如何嘉瑞接漁陽?!奔尉妇拍辏?530),陳亶任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不久,因母喪致仕。
陳亶墓在白石玉蓮山,即今白石鎮(zhèn)大園村,其墓志銘撰文者趙廷松,字子后,號俟齋,與陳亶系同年進士、兒女姻親,著有《敝帚集》,國內(nèi)早已失傳,今藏于日本東京國會圖書館。
正德十一年(1516),陳璋奉圣旨到福建審查積案,解救了近千名無辜受害的人。陳璋曾向朝廷進《恤刑錄》,建議當(dāng)事者采取寬松的刑制,平反冤獄,但在縱情“豹房”淫樂的明武宗治下,根本不可能作到“政簡刑輕”。正德十四年(1519)春,武宗欲巡游江南,陳璋冒死上《諫南巡疏》,勸諫武宗說,皇帝率領(lǐng)成千上萬扈從御役出京,所費“勢必括之民間,追呼四出,雞犬為驚,供辦稍稽,鞭箠痛下”,“朝廷生一事,民間必多一弊”,而“江南嶺表之地,處處焦土,處處危機”,“豈得以非事之動,滋黎民之懼也”?!吨G南巡疏》言詞切直不避忌諱,觸怒武宗,陳璋被降秩奪俸,在午門之外罰跪五天,又被廷杖三十,臥床休養(yǎng)五個月才痊愈。
光緒芙蓉??凇恫淌献谧V》收有陳璋《雁南公五旬壽章序》,署名陳省齋,下有小字“諱璋,進士,邑之下垟人,官至刑部侍郎”。文中有“正德庚午黃鐘月十日,公春秋登艾期,館甥余子慶欲因公之壽以彰公之賢,走幣征予為之序”句,武宗無“正德庚午”年,疑為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之誤,其時陳璋被降秩奪俸,閑居養(yǎng)傷。署名下小字,應(yīng)為??诓淌献迦怂?。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命絕豹房。武宗既無子嗣,又無兄弟,四月,由孝宗之侄、武宗堂弟朱厚熜(興獻王長子)繼位,是為世宗。陳璋被起用,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離京師萬余里,漢番雜居,法令不嚴,陳璋寬嚴并施,執(zhí)法不阿權(quán)貴。嘉靖四年(1525),陳璋遷升山西太仆卿,上條陳議論求實用、嚴有司、儆守臣、崇奪權(quán)等大事,被朝廷采納。
嘉靖初年,朝廷“大禮議”之爭發(fā)。朱厚熜登基不久,即下詔追認其父為皇考,迎親生之母來京。而楊廷和、毛澄等權(quán)臣則把朱厚熜看作是孝宗過繼皇子,堅持尊孝宗為父考,以興獻王為叔考。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在張璁、桂萼等人支持下,經(jīng)過半年多爭論,頒詔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稱其父興獻王為皇考,朝臣229人跪伏在左順門哭諫?;实奂づ?,派遣錦衣衛(wèi)將為首者拘捕,廷杖180余人,杖死17人,下獄134人,發(fā)配戍邊8人。陳璋同鄉(xiāng)、親友侯廷訓(xùn)、趙廷松等人也被捕下獄,張璁等升官入閣,聲勢煊赫。嘉靖六年(1527),陳璋任大理寺少卿,不為張璁等新貴聲勢所動,遭張璁等人冷眼看待。陳璋以老病為由要求致仕,朝廷不準。次年升大理寺正卿,詔立“大廷尉”坊于樂清縣城。陳璋曾審查被捕的“盜賊”十二人一案,按律法當(dāng)判死罪,陳璋查清是冤案,就移文法司為他們辨理,全部釋放。
嘉靖七年(1528),樂清高岙高氏《宗會堂碑》(在高友璣墓北首)落成,南京禮部右侍郎劉瑞撰文,陳璋篆額,朱諫書丹。時高友璣68歲,朱諫67歲,陳璋59歲。
嘉靖十一年(1532),陳璋升刑部左侍郎。諫官馮恩因言獲罪,陳璋奔走有司,具奏開釋,保全了馮恩的性命。次年,詔立“少司寇”坊于溫州和樂清縣城、立“侍郎”坊于祖籍竹崗。嘉靖十三年,立贈侍郎陳愷“恩光”坊于樂清縣城。夏,南京太廟遭火災(zāi),世宗震怒,賜酒饌命陳璋去查辦,陳璋據(jù)實以“天變”奏聞世宗。有權(quán)官非法杖死下吏,陳璋秉公處理,得罪權(quán)貴,就稱病回鄉(xiāng)。士大夫有送別詩句:“直氣每聞持正論,明刑真欲為求生?!?/span>
陳璋歷事三朝,兩遭刑杖,疾惡如仇,不畏強暴,嚴毅有守,清正廉明,自持奉公,囊無長物,常說:“未有不儉于家,而能廉于官者?”
陳璋致仕居家七年,率宗族新創(chuàng)陳氏大宗祠(在今樂成鎮(zhèn)南大街新華書店一帶),并寫了《陳氏大宗祠記》,另有《八老亭記》,贊揚趙文韶等人仗義疏財,適志泉亭的高雅情趣。陳璋晚年輯成《石霹山翁稿》、《彩衣后堂集》等別集,嘉靖二十年(1541)因疾終于樂成南郭。次年,長子陳猷“彷徨走京師,以訃聞,既得葬祭之”。二十二年(1543)四月,明世宗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參議高翀宣《皇帝諭祭文》,派溫州府通判胡貴石為營墳官,于一都萬岙監(jiān)造墳?zāi)埂?/span>
陳璋三進三退,皆在法司,以法學(xué)家聞名于世。陳璋任郎官時,悉心鉆研法學(xué),直到廢寢忘食,著有《比部招議》和《恤刑錄》?!侗炔空凶h》匯編刑部等會審于謙、張偉、趙鏈、劉瑾和何錦五宗重大案件的審訊記錄,每案有案由、犯人招供、依律擬罪和皇帝最后裁決,以口語行文,記述翔實,是具有全國影響的法學(xué)歷史文獻。書中所寫的幾個大案,陳璋并未參加審訊,而是讀審訊記錄作的注釋,散篇另頁,并無成書的意思,刑部尚書聶賢佩服陳璋人品,刊刻印發(fā)《比部招議》和《恤刑錄》“以為法家式”?!侗炔空凶h》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明朝廷政治腐敗,專制集權(quán)登峰造極,社會動亂不安等問題。存世有明代手抄本和民國二十四年大東書局寫印本(董康鑒定)二種,前者珍藏于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后者藏于北京圖書館。2006年2月,陳迥第二十八世孫陳呈新委托友人從臺北傅斯年圖書館抄出明代手抄本目錄和頁碼,與北京圖書館所藏董康鑒定本基本一致。
現(xiàn)存歷次重修的《南郭陳氏宗譜》記載陳璋等人坊表:陳鈍“天官大夫”、陳輔“接武”、陳璋“小司寇”“大廷尉”、陳亶“薦繡”、陳垣“潛昭”、陳愷“恩光”。
明朝隆慶《樂清縣志》卷二記載坊表:“大廷尉”,陳璋;“薦繡”,陳亶;“接武”,舉人陳輔;“天官大夫”,陳鈍;“小司寇”,陳璋;“潛昭”,贈御史陳垣;“以上在縣前直街”。“恩光”,贈侍郎陳穆、陳愷。
1996年9月27日《樂清報》記載,縣前直街(南北大街)原立有明代牌坊24座。市頭第一座“小司寇”坊(1532),第二座“大廷尉”坊(1528),均為陳璋所立?,F(xiàn)樂清市文物館存有陳璋“小司寇”牌坊抱鼓等殘件。
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許讚等《祭少司寇陳璋文》,許讚(1473—1548)曾先后擔(dān)任刑部、戶部、吏部尚書,是思想家許誥(1471—1534)之弟。
樂成南郭陳氏自陳鈍、陳璋、陳亶至陳璋之子陳猷、陳杕及陳璋從子陳善,其詩文大多毀于兵火,今日我們尚能見到的只是極少數(shù)幾篇。
八、陳璋、陳亶子、孫輩及其后裔
陳璋長子陳猷,號順齋,正德十二年舉人,妻曾氏、錢氏。陳璋次子陳杕,字特嘉,別號后溪,妻趙氏。陳璋之女適潭頭李(潭頭,今樂清市區(qū)銀溪流經(jīng)市老年協(xié)會一段,“潭頭李”指李顯家族)。孫女三,一適高友璣之孫高挺,一適李守健,一適侯化邦(侯一元之子,舉人)。
南郭陳氏、蒲岐侯氏兩大家族世交很深,且為世代姻親。嘉慶《南郭陳氏宗譜》收有侯廷訓(xùn)《祭陳璋文》,文中侯廷訓(xùn)稱“以母黨,謂公為內(nèi)兄”,指陳鈍孫女嫁侯廷訓(xùn)之父侯惟鋅;以妻黨,“謂公為姻長”,指陳耿(陳璋四叔)之女嫁侯廷訓(xùn)。陳璋孫女嫁侯一元之子侯化邦。侯一元之女嫁陳杕三子陳蕙芳。樂清抗倭事跡現(xiàn)存地方古籍記載甚少,侯一元《陳杕墓志銘》作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患頻仍之時,“會寇劫海上,垂涎邑中”一節(jié),是珍貴的抗倭史料。明朝樂清第二次修筑縣城城墻,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三十八年(1559),斷斷續(xù)續(xù),歷時七八年,《陳杕墓志銘》反映了陳杕在修筑城墻、抗擊外患方面的真知灼見。陳猷之子陳蘭芳于嘉靖三十七年作《先太母鄭氏合壙志》,文中“時適寇亂”,折射該年倭寇攻磐石、攻樂清縣城等史實。侯一元《陳杕墓志銘》所錄陳杕七絕“秣陵薄官經(jīng)三載,乞養(yǎng)人回又半年。游子情惟慈母戀,一封恩自九重憐”系佚詩。據(jù)侯一元《陳杕墓志銘》,陳杕生于1506年,卒于1557年。
陳亶妻石馬張氏(1495—1524),賢而早卒,繼配邑東鮑氏。長子陳德言,字紹嘉,號清隱,舉人,妻南閤吳氏(屬章綸家族,章綸本姓吳)。次子陳徽言,字承夾,號鏡湖,國子生,妻縣城池頭(今樂成鎮(zhèn)北門藕池頭)趙廷松(1495—1557)之女。女適石馬李苔。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有章元貞作《綠筠樓記》,章元貞即章玄貞,章綸從侄,縣學(xué)生,正德年間(1506—1521)與弟章玄咸一起赴歲貢考試,名聞京師。文中“正統(tǒng)戊辰”即正統(tǒng)十三年(1448),與落款時間“正統(tǒng)十年”相左,落款“正統(tǒng)”疑為正德?!百n進士第奉政大夫”,誤,章玄貞未中進士。綠筠樓在今東浦橋西北偏西約百米處,疑為陳璋、陳亶及其子侄輩居所。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收有方月池于天啟三年(1623)所作《陳氏宗譜序》,文中說,“瑤岙東館一派,為進士壽齋公季孫號尖峰者,系刑部左侍郎拙庵公之胞弟,贅居?xùn)|館萬西川先生家,至尖峰公曾孫維全公號玄受者,轉(zhuǎn)覓瑤水之濱”?!凹夥濉笔顷愯爸荜愯奶枺愯缤?,陳璋撫養(yǎng)陳璇二子如己出。從內(nèi)容看,方月池的《序》系應(yīng)塔瀆陳璇后裔所請而寫。
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收有清朝樂成浦邊徐乃康《陳敬齋傳》,記敘南郭陳氏分支邑西河岙陳家進勤于農(nóng)事,“篤于教子”事跡。該文落款同治丙寅年即同治五年,與《南郭陳氏宗譜》同治四年乙丑重修時間相左,落款顯然是后世重修時錯加。從落款來看,徐乃康是陳家進“姻侄”。
光緒六年《玉環(huán)廳志》卷二坊表記載:“侍郎坊在楚門閘頭?!短脚f志》:為侍郎陳璋建?!本砥邔W(xué)宮記載:“鄉(xiāng)賢祠在大成門左,祀宋處士林公干、明吏部文選司郎中陳公鈍、明刑部左侍郎陳公璋?!本硎诉M記載陳鈍、陳輔、陳秉、陳璋、陳亶、陳袱(按:“陳袱”應(yīng)為陳猷),并記陳猷“官光祿署正,卷十一封蔭《太平縣志》:承父璋蔭,授光祿署正”。卷十名臣記載陳璋:“朝廷賜祭葬,墓前大石碑記一、坊表三。侍郎坊在東岙門閘頭,大廷尉坊在樂清縣前,小司寇坊在永嘉縣。俱見《府志》并《太平縣志》?!庇涊d陳亶:“璋從弟,嘉靖癸未進士。學(xué)問淹博,所為文俱有心得,卓然成一家言。官至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貴,直聲振天下。”卷十介節(jié)引《太平縣志》、《府志》記載陳鈍:“有‘天官大夫’坊在樂清縣前?!本硎脑酚涊d陳鈍、陳璋、陳猷,并記陳猷“《府志》:璋之子,正德丙子舉人,仰承廷訓(xùn),學(xué)有淵源,著有《困學(xué)志》行世,省府志作《田學(xué)志》”。卷十一進士記載陳鈍、陳璋、陳亶。舉人記載陳鈍、陳璋、陳猷、陳亶。
嘉慶珠璋《陳氏宗譜》有王十朋《本祖論》、《畫像論》二篇短論,同治《南郭陳氏宗譜》有孫衣言《陳邦靜傳》、《朱孺人傳》、《李孺人傳》三篇傳記,均為佚文。
《南郭陳氏宗譜》歷經(jīng)劫難,毀而重修,修而又毀。陳昌于康熙八年(1669)所作《重修宗譜序》說:“不期更姓改服,轉(zhuǎn)明為清。至戊戌歲海氛犯邑,殺戮燒劫焚毀殆盡,兼以天災(zāi)流行,兵戈競起,四散逃生,宗室湮沒,家譜無存。其子姓亂亡,相繼后各心其心,親親之誼俱懵然矣?!蔽闹小拔煨鐨q”即順治十五年(1658)。順治十八年(1661),因樂清人民支持民族英雄鄭成功抗清,朝廷頒布海禁令和遷界令,遷棄人丁69636人,僅存萬余人,縣衙遷到大荊,樂清大部分土地成了無人區(qū),南郭陳氏族人離散四方。至康熙九年(1670)朝廷頒布展界令,樂清沿海地區(qū)才逐步恢復(fù)。文中“至戊戌歲海氛犯邑,殺戮燒劫焚毀殆盡,兼以天災(zāi)流行,兵戈競起,四散逃生,宗室湮沒,家譜無存”等句,是與樂清第四次人口大遷徙有關(guān)的珍貴史料。文章落款“康熙歲在己酉”即康熙八年(1669),當(dāng)時樂清仍處于戰(zhàn)亂之中,雖經(jīng)陳昌“齊心搜考,謀諸伯兄,詢諸親戚,舉一編什而行其煨燼之余,重成斯帙”,但此時重修的《南郭陳氏宗譜》,恐怕仍較為粗疏。現(xiàn)存最早的《南郭陳氏宗譜》修于嘉慶十五年(1810),林蘭稱其“宗支條分縷晰,脈絡(luò)貫通”,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