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公子朔拼命巴結御醫(yī),探得宣公有病,身體每況愈下,朝不保夕。便屢屢將話挑撥,誣陷說:“夷姜前日與兒相遇,指桑罵槐,說我是孽種,揚言來日要誅我母子?!?/div>
宣姜知公子急子唯母命是從,且夷姜懷忿積深,誠憚宣公百年之后,難以安身立命,所以與公子朔合謀,每日于宣公面前,誣陷急子諸多不是。聽多了,衛(wèi)宣公的耳根子就軟了,他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夷姜給臭罵一頓,責備他教子無方?!?/div>
這一教訓,夷姜的面子掛不住了,本來就對衛(wèi)宣公獨寵宣姜心中就有意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倒有三百六十四天住在新臺,再加上現(xiàn)在又人在宮中坐,橫禍天上來,莫名的被扣上了一頂教子無方的大帽子,一個快三十歲的世子還需要夷姜如何教?估計夷姜是被訓得欲哭無淚,一下想不開,于是一根繩子掛到房梁上,做了屈死鬼。
夷姜薨了,她一死騰出了位子,成全了宣姜,宣姜終于不用等到衛(wèi)宣公薨后才能成為衛(wèi)國國君夫人了,如果當年她要是嫁給了急子,那么還得等到衛(wèi)宣公薨后,急子順利的繼了位才能成為國君夫人?,F(xiàn)在只動了動嘴,她就如愿取夷姜而代之了。
然而樂歸樂,她還是害怕,因為急子還是衛(wèi)國的世子,因此只要衛(wèi)宣公薨了,那么繼位的還是急子,而這殺母之仇,急子會如何報呢?每次一想到這里,宣姜就坐立不安。公子朔也希望能取急子而代之,于是每天都和宣姜一起在衛(wèi)宣公的耳邊吹風,說急子自從母親上吊后,就日日痛哭,衛(wèi)宣公開頭還對夷姜的死心中有愧,畢竟老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怎么說夷姜也是當年他從老爸手中偷來的。因此,聽到宣姜和公子朔說急子日日痛哭后,心中大慰,說這個孩子還是有孝心的,懂得為母親傷心。
宣姜與公子朔一看不對,這枕邊風怎么吹出了反面效果,于是私下一咬耳朵,立刻改了說辭,對衛(wèi)宣公說急子是日日痛哭,在無人之時就指天發(fā)誓,說自己的母親死于非命,是被宣姜害死的,日后要是繼了位,一定拿宣姜與公子朔抵命。衛(wèi)宣公的耳根架不住這二人的死命胡說,一回、二回、三回……終于讓衛(wèi)宣公相信急子就是一個孽子,要是不除了,說不定自己都會死在急子手上。
可是如何除了急子,這倒讓衛(wèi)宣公犯了難。畢竟自己奪媳在先,要是直接在殿上喝聲把急子拖出去斬了,別人一定會說他做賊心虛。這在史書上寫上一筆,也太不好聽了。
為了替衛(wèi)宣公下定最后的決心,斬斷其父子的最后一點情緣。宣姜與公子朔使出了最后的殺手锏
陰謀:急子入宮探母,朔同公子壽于后庭角力,朔撲通倒地,驚叫疼痛難忍,恐腿骨斷裂。伋不知就里,連忙背起朔送到內室。宣姜事先先藏在房中,脫了衣服,見急子近來便高聲斥責世子無理,竟有侵犯之舉。伋百口莫辨,惶惶告退。
待宣公回來,母子跪地,凄凄怨怨求其做主。宣姜淚如雨下,嗚嗚咽咽地謗說:“急子好不知禮,假借探母之名,竟欲沾污妾身。虧得我兒抵死相救,乃得保全?!彼芬嗯銣I,謊稱:“哥哥呼孩兒為兒子,還說:爾母原該妻我,衛(wèi)公百年之后即當物歸原主,你敢阻撓?”宣公見二人言之鑿鑿,若有其事。
后來想想急子的為人,不會干出這等事來,于是就召來公子壽問問,壽說:“公子朔與兒戲耍角力,倒地受傷,世子背入內室,并無其他?!?/div>
宣公不放心,又召宮人問詢,有侍者說:“聽到夫人的謾罵聲,看到世子倉皇辭逃,也許有這種事?!毙珱]有相信前者,而是采用了后邊的證言,由是愈加厭惡世子。最后的決心終于下定:
俗話說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就在衛(wèi)宣公想加害急子,又苦于無處下手,正在左右為難時,一個機會擺到了他的面前。他的大舅哥,現(xiàn)任齊國國君齊襄公通知他,說想要一起出兵討伐紀國(山東壽光)。要他派人到齊國去約定出兵日期。所以公子朔出主意說:“如果顧慮殺之無名,可假他人之手,暴死荒郊野外,不是可掩人耳目嗎?!毙l(wèi)宣公一想,機會來了,可以派急子去齊國,然后讓人假扮強盜在半路上把急子給殺了。這下子又可以給急子以一個因公犧牲的名義風光大葬,又可以堵住天下人之口。這可算是一箭雙雕之計。宣公聽從朔的話,與他母子商議,遣使急子往齊,授以白旄為節(jié)。公子朔又出主意說:“衛(wèi)國去齊,必須走水路,船到了莘野(莘縣地,屬齊國領地,雷澤的東岸,濮陽為西岸),必然登陸,此處埋伏,料不設防?!毙饬怂返挠嬛\,托公子朔安排取事。朔蓄養(yǎng)死士百人,令假扮盜賊,伏于莘野,認持白旄之人,群起而攻之,事成必有重賞。
計劃已定,即日就要實施。而宣姜畢竟是女人,喜歡感情用事。忽憶自己以前對急子的好感,加上又想起了狼口奪命之恩,胸中躊躇不忍,(前面講到急子化妝到齊國認親,而無意救了宣姜一次的事)
乃召公子壽進宮,吐露實情,囑咐密告急子,勸其投奔他國。
公子壽趕往淇河,告以父親之計,勸他趕快逃往他國,另作打算。
但,急子卻誓死不肯,伋說:“父欲子死,子就應當以死為孝,君要臣死,臣就應當以死為忠?!彼靾?zhí)使節(jié)——白旄,凜然登舟。壽苦勸不從,嘆曰:“吾兄愚仁也!”又思兄長此行必然斃命,宣公的接班人就是自己,骨肉相殘,弟弟奪哥哥的江山,必招國人憤恨,不如代兄赴死,留個萬古揚名。
乃同登舟船,請為餞別,敘舊有時,急子命解小艇,送公子壽返程。壽不忍別,垂淚進酒,暗投蒙藥灌醉急子,然后奪其白旄,催舟人速行。
到了第二天早上,姬壽搶在姬伋的前面,扛著他的使節(jié)——旄就登岸出發(fā)了。姬壽接近邊界時,刺客很遠就發(fā)現(xiàn)了使節(jié)——旄在迎風飄揚,獵獵作響,于是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活動。等到姬壽走到跟前,刺客便一躍而出,手起刀落砍下了姬壽的頭。
正當刺客邁著輕快的步伐往回走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又有一個人氣喘吁吁的跑來。他來到刺客的面前,堅定的說道:“你殺錯人了,我才是真正你要殺的人!”原來急子見弟弟和使節(jié)——旄都不翼而飛,知道他肯定替自己去送死了,便一路追來了。刺客聽了姬伋的話不由得心花怒放,心想反正寧可錯殺一萬,也不能漏網一人,何況這人還是自己送上門來了呢。他故伎重演,果斷的手起刀落,把人頭照單全收了。
姬伋、姬壽死于公元前701年。
人們有感于這兄弟倆濃厚的親情和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也在《詩經》中寫了一首《二子同舟》來紀念他們。
《國風·邶風·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你倆乘船走了,船兒飄飄遠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戀意難除?! ∧銈z乘船走了,船影漸遠漸沒。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災禍!
戰(zhàn)國時期國人人格之偉大,讓現(xiàn)在的人很難去理解,但我贊賞這種”傻”和“憨”。
當姬伋知道父親要對毫無過錯的他趕盡殺絕的時候,他卻心甘情愿地坐以待斃;尤其是他得知弟弟為救他而勇于犧牲自己的時候,竟然還是勇往直前的羊入虎口,
宣公乃以子朔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為惠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