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盈撰文: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還有哪些事跡?
封面設(shè)計:終于讓你飛 新浪讀書論壇置頂推薦本文
柳下惠的事跡,舉其要者可以概括如下八個方面:坐懷不亂、片言退敵、三黜不去、岑鼎立信、論祀守禮、伐國懷憂、斷獄明道、風(fēng)化鄉(xiāng)里。而柳下惠辭世后,夫人美謚曰惠,殊稱允當(dāng)。儒家開宗先師孔子稱其為賢者,孔學(xué)傳人孟子贊之為和圣,可謂千古定評。
“坐懷不亂”,是一個流傳了近三千年的膾炙人口的美德故事,也是柳下惠傳播最為廣泛的事跡。這一事跡最早的出處是《孔子家語·好生》?!对姟ば⊙拧は锊访鄠?、《列女傳》卷六《辯通傳·齊威虞姬》等古籍也有關(guān)于坐懷不亂的相關(guān)記述?!睹献印贰ⅰ盾髯印返挠涊d也與此有關(guān)。至少在唐代初期,成為與今天的講述完全一致的“典故”而廣泛傳播。按照定型的典故,是說:柳下惠夜宿城門之下,有一女子也來此同宿。是夜苦寒,柳下惠怕女子凍死,于是讓這個女子坐到懷中,以衣覆之,到天明而沒有非禮的行為。
2.片言退敵
“片言退敵”,主要見于《左傳》、《國語》、《說苑》的記載。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齊國攻打魯國,柳下惠派遣展喜犒勞齊師,勸齊退兵。展喜面對齊師,臨危不懼,坦誠以告:齊、魯兩國先君均受命于成王,股肱周室,夾輔先王,世世子孫無相害。現(xiàn)在齊師雖然臨境,但不會有攻伐魯國的舉動。這一番說辭,讓來犯的齊師爬上了梯子,無以應(yīng)對,齊國因此而撤兵。[1]孔子夾谷之會與柳下惠片言退敵,何其相似乃爾。
3.三黜不去
“三黜不去”,主要見于《論語》、《孟子》、《戰(zhàn)國策》、《列女傳》的記載。柳下惠為人耿直不阿,得罪權(quán)貴,多次遭到貶抑,但不離開父母之邦。《論語》卷九《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2]《孟子·萬章下》記孟子之言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我為我。雖袒褐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事劻禄葜L(fēng)者,鄙夫?qū)?,薄夫敦?!蹦铣捍娙私汀峨s體詩三十首》云:“柳惠善直道,孫登庶知人。寫懷良未遠(yuǎn),感贈以書紳?!?a title="" name="_ftnref3">[3]明代泰山詩人蕭協(xié)中寫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對柳下惠這一德行的頌揚(yáng)。“三黜不去”,反映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治國平天下”的俯仰體驗中感同身受的心靈共鳴,也成為后世士子的榜樣。
4.岑鼎立信
“岑鼎立信”,主要見于《呂氏春秋》、《新序》的記載。魯國有岑鼎,其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鼎身鑄有精致、美麗的花紋,給人以震懾心魄之感。魯國國君非常珍愛岑鼎,把它看作鎮(zhèn)國之寶。一天,國力強(qiáng)盛的齊國進(jìn)攻弱小的魯國,索要魯國的岑鼎。魯國國君仿制了個岑鼎送給齊國。齊國國君懷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魯國,提出要求:柳下惠說真,就相信是真的。魯國國君想讓柳下惠糊弄一下。柳下惠說:您想以岑鼎換取國家的平安。而信用對我來講,和國家一樣重要。您想要我破壞我的信用而保全您的岑鼎,我辦不到。魯國國君聽了這番話,就將真的岑鼎獻(xiàn)給了齊國。[4]這一事跡,成為中華文化史上講究誠信的典范。
5.論祀守禮
“論祀守禮”,主要見于《國語》的記載。曾評議臧文仲祭祀海鳥爰居,不注重人事,非為政之宜。有只海鳥“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的行為,不符合國家祭祀的典制,是不恰當(dāng)?shù)摹?/p>
批評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夏父弗忌擔(dān)任宗伯,冬祭時要把魯僖公的位次升到魯閔公之前,理由是僖公有明德,當(dāng)為昭;閔公德不如僖公,應(yīng)當(dāng)居于穆。這種做法打破了傳統(tǒng)禮制“左昭右穆”的等級秩序,自然會遭到柳下惠的批評。[5]這一舉動,是柳下惠對儒家理想的堅守。
6.伐國懷憂
“伐國懷憂”,主要見于《漢書》的記載?!稘h書·董仲舒?zhèn)鳌份d仲舒答易王問時提到,魯國國君問柳下惠:“吾欲伐齊,何如?”柳下惠說:“不可?!绷禄轁M懷憂慮:“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我哉!’”《三國志·魏書·何夔傳》載何夔對謀臣李業(yè)語中也曾引及:‘昔柳下惠聞伐國之謀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斯言何為至于我哉!’徒見問耳,且猶羞之,況設(shè)詐以伐吳乎?由此言之,粵本無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后仁誼也。茍為詐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a title="" name="_ftnref6">[6]這是一位仁者的憂郁。
7.斷獄明道
“斷獄明道”,主要見于《奏讞書》的記載。
《論語·微子》記柳下惠為士師,《新序·雜事》說他為理,即司法律的官。湖北江陵張家山第247號漢墓?jié)h墓出土的漢初竹簡法律文獻(xiàn)《奏讞書》,提供了柳下惠為魯國國君斷獄的一個案例。一個佐丁偷了一斗粟,按照當(dāng)時法律應(yīng)該罰金一兩。柳下惠卻主張加重判理,完為倡。就是建議魯君對佐丁施以雙重刑罰,先“完”后“為倡”?!巴辍?,就是剃光頭。古人蓄發(fā)愛發(fā)。剃光頭在當(dāng)時是一種損傷尊嚴(yán)但不傷及身體的較輕處罰。而“倡”是一種比低賤的“隸臣妾”還要低賤的下人?!盀槌本褪且ギ?dāng)(一段時間)這樣的人。若判“完為倡”,偷盜額當(dāng)“過二百到千(錢)”,但佐丁案值不過三錢而已。所以魯君接到柳下季所報奏折后便問他:“不已(亦)重乎?”柳下季如此重判是因為當(dāng)初佐丁戴著鉥冠,穿著儒服,案上陳放公(功)牒,負(fù)責(zé)禮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盜勾當(dāng)。魯君聽后,稱贊柳下季量刑得當(dāng)。
8.風(fēng)化鄉(xiāng)里
“風(fēng)化鄉(xiāng)里”,主要見于《孟子》的記載。孟子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鄙夫?qū)?,薄夫敦?!?a title="" name="_ftnref7">[7]柳下惠晚年退居柳下,教化子弟和鄉(xiāng)民。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中有個“恣蚊飽血”的故事,說的是晉朝濮陽人吳猛,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qū)趕,擔(dān)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而明代人張岱《夜航船》卻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與母居,傭工膳母;天多蚊,臥母床下,以身當(dāng)之。”[8]這個故事與“恣蚊飽血”雷同。柳下惠的故鄉(xiāng)流傳著“六月六吃炒面——正拌(辦)”的歇后語,說的是:柳下惠母親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為母親祝壽。為了感謝鄉(xiāng)鄰,柳下惠都要請鄉(xiāng)親們吃當(dāng)?shù)匾环N特色面食炒面。不僅言傳,而且身教,這是柳下惠風(fēng)化鄉(xiāng)里的魅力所在。
9.孔子稱賢
孔子稱柳下惠為賢者。《論語》卷八《衛(wèi)靈公》載:“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睍x代的傅咸說:“先有畫卞和之像者,以為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卞和自刖以有證,相去遠(yuǎn)矣。戲畫其像于卞子之旁,特亦其面,以示猶有慚色?!?a title="" name="_ftnref9">[9]明代的商輅說:“臣惟自古人臣事君,以薦賢為第一事。故孔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先儒釋之曰:臧文仲為政于魯,若不知賢是不明也,知而不舉是蔽賢也。不明之罪小,蔽賢之罪大,故孔子以為竊位。”[10]
柳下惠歷史地位的確定,首先是因為得到了孔子較高的評價。北宋人李覯《女色無定美贈卿材》寫道:“柳下無仲尼,小官終滅磨?!?a title="" name="_ftnref11">[11]楊恬《和頓公》寫道:“夷齊西周兩餓叟,展禽東魯一絀臣。引而高之自孔子,不爾埋沒隨埃塵?!?a title="" name="_ftnref12">[12]這些看法,應(yīng)該說是非常中肯的。
10.孟子贊和
柳下惠得到了孟子的稱贊,贊之為和圣。
《孟子》卷一四《萬章下》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泵献诱J(rèn)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圣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fù)位,孟子稱伊尹為圣之任者。通過比較,孟子認(rèn)為孔子是圣之時者,終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適合時代的圣人。曲阜孔廟圣時門、大成殿得名的文化淵源正在于此。[13]
柳下惠之“和”,要義不離“中庸和通”之意。恰如《韓詩外傳》卷三所論:“伯夷叔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弗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居,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至柳下惠則不然,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由其道;阨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與鄉(xiāng)人居,愉愉然不去也,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彼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鄙夫?qū)?,薄夫厚。至乎孔子去魯,遲遲乎其行也,可以去而去,可以止而止,去父母國之道也。伯夷,圣人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詩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杏购屯ㄖ^也?!?/p>
[1]詳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國語》卷四《魯語上》、《說苑》卷一二《奉使·八》。清光緒十八年(1892)山東肥城《展氏族譜》以《卻齊犒師詞(僖公二十六年)》為題節(jié)錄之。
[2]詳看《論語》卷九《微子》、《孟子·萬章下》、《孟子·公孫丑上》、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二《賢明傳》十《柳下惠妻》。
[3]南朝梁·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五言)》,載南朝梁·昭明太子編,唐·李善注《文選》卷三一《雜擬下·嵇中散康》。
[4]詳看《呂氏春秋》卷九《季秋紀(jì)·審己》、《新序·節(jié)士第七·齊攻魯》。
[5]詳看《國語》卷四《魯語下·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夏父弗忌改昭穆之?!贰?/font>
[6]詳看《漢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三國志·魏書》卷一二《何夔傳》?/font>
[7]詳看《孟子》卷十《萬章下》。
[8]明·張岱《夜航船》卷一七《四靈部·蟲豸》“當(dāng)蚊”條。
[9]清·惠棟:《九曜齋筆記》卷二《蔽賢赤面》“晉傅咸《畫像賦序》曰”。
[10]明·商輅:《留用賢才疏》,載氏著《商文毅疏稿》,《四庫全書》本。
[11]宋·李覯:《女色無定美贈卿材》,載《全宋詩》卷三四八,第7冊,第4299頁。
[12]宋·楊恬:《和頓公》,載《全宋詩》卷一二七五,第22冊,第14414頁。
[13]圣時門為清高宗乾隆手書。此門原是孔廟正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弘治十二年(1499)擴(kuò)建,清雍正八年(1730)清世宗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