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劉恩沄在兒子攙扶下到樓上的秦腔資料館
陜西三原縣高渠鄉(xiāng)劉恩沄老人的家中,珍藏著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珍貴的秦腔戲曲資料。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這些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傾注了這位80多歲老人畢生的精力。
張永民:“你把那李正敏的事說一下?!?/span>
劉恩沄:“黨甘亭本來是易俗社教練,中途和易俗社發(fā)生矛盾,這時正俗社毛雨聲社長,招聘他任教練,一年多時間,培訓(xùn)出了李正敏。正俗社是李正敏的母社,但他不忘母社撫育、教導(dǎo),因此他的正藝社,就是‘正’和藝華的‘藝’字結(jié)合。
上海百代公司,大部分是易俗社,民間班社,三意社都沒有,蓁苓社都沒有,單單的挑選出正藝社的李正敏。”
陳彥:“李正敏,百代公司在三十年代給他灌制了一批唱片,這個把他的聲音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span>
(李正敏唱“老娘不必淚紛紛”
這一段《五典坡·探窯》中的唱腔,是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所錄制的秦腔戲曲之一。那一年,已經(jīng)紅遍整個三秦大地的李正敏剛剛20歲。在那一次的轟動的錄制唱片之后,李正敏就被冠以“秦腔正宗”的美譽而蜚聲海內(nèi)外。
幾個世紀以來,《五典坡》歷盡滄桑,雖然在劇作內(nèi)容上還被后來的人不斷詬病,但是它仍然掩飾不了王寶釧動人愛情所釋放出來的光彩。這出秦腔大戲,素以青衣重唱而出名,它的前后兩本十二折戲中,就有七折以唱功見長,同時這些折子戲也可以獨立演出,在數(shù)以千計的傳統(tǒng)劇目中,它是以單本演出最多的一部著名的戲。
那些膾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不僅歷代舞臺上,那些青衣正旦久唱不衰,而且也在百姓口頭上哼唱不已。在中國許多地方戲曲之中,大凡一些著名的青衣正旦,有一多半是因演王寶釧而久負盛名。
楊志烈:“秦腔風(fēng)格最能表現(xiàn)苦音唱腔,和苦音打板,這個戲正好符合秦腔特點,受觀眾歡迎,因此在民間很受觀眾歡迎。在清代就有陜西出了隨靼子,三斗金,出山紅,西安地區(qū)二十多個著名演員。所以這個戲演的很紅?!?/span>
在這本民國時期的著名戲劇家王紹猷的《秦腔記聞》中,記載了自晚清以來到民國初年,以演《五典坡》等劇馳名三秦的青衣十多人,他們是:聲震渭北的高陵娃“龍得子”、號稱秦腔青衣第一的“隨韃子”、被稱為西秦青衣泰斗的“王喜兒”、主以唱工馳名的“船戶娃”、善以咬牙行腔的“咬牙旦”趙杰民、最擅唱工的“興業(yè)兒”、藝蓋陜西的“長命兒”、以苦腔取勝的“齊娃子”、唱腔善于咽淚如訴的“二寶兒”、聲調(diào)絕佳的“出山紅”、唱工金聲玉調(diào)的“三斗金”、調(diào)高清揚的“季海兒”、聲葉羽商的安鴻印、調(diào)擅悲婉凄涼的“四海兒”,等等。
由于有了這些著名青衣的成名演出,《五典坡》一劇,無不以催人淚下的藝術(shù)功力而為廣大群眾所贊賞。
王志直:“‘這一錠銀子三兩三,拿回家去安家園,給你娘吃給你娘穿,把你娘吃的害傷寒’,罵薛平貴呢,唱詞那唱到群眾心坎上了,感到《五典坡》真好,本身就是民間的東西,群眾很受歡迎,特別關(guān)中,婦女一聽王寶釧,二月二廟會,都去看了?!?/span>
群星匯集的演員陣容,形成了秦腔藝術(shù)依稀可辯的流派線索,但是久已沉浮民間的古老劇種,它的流派痕跡,模糊而不清晰。
陳彥:“秦腔界有一個特點,就是傳承關(guān)系不像京劇那么明顯,他是哪一個流派,他有好多學(xué)生不斷地向下傳承。秦腔在傳承方面做的不如京劇,他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在傳承方面不如京劇?!?/span>
除過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這座新式劇團易俗社之外,秦腔青衣的傳承也只有到一代宗師李正敏先生那里,這種傳承的關(guān)系才有些顯現(xiàn)。
陳彥:“李正敏,他的這種改革,因為他過去也辦過藝校,做過藝校的領(lǐng)導(dǎo),把他的東西傳下來,加上百代公司又錄了他的唱片,因此,他的東西傳下來比較多。正宗的說法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是他對秦腔當時的主要唱腔,行腔呀,更樸素更純粹,有些過去秦腔也是帶著咿咿呀呀的,這種聲音很多,我覺得他有時候,是非常大氣的,而李正敏處理這些唱腔時,注意吸收其他唱腔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大的革新,他的唱腔出來后,非常大氣、流暢,同時,把這個一些過于小巧的東西,由于他是男演員扮旦角,自身的男性天質(zhì)的東西融匯進去,形成秦腔正宗,從字面來理解,秦腔演唱方式的自然淳樸方面,邁進了一個認同。”
劉恩沄:“李正敏生平最佳拿手戲,《五典坡》中的《趕坡》,也是他的成名戲,所謂敏腔的來說,他創(chuàng)的獨樹一幟的唱腔,而取得最大成效。李正敏在《趕坡》中的出場,也是苦音慢板帶唱的,‘適才間大嫂對我言……’,而且是花腔、彩腔,一般演員都不可能帶彩腔,因為彩腔,沒有良好的嗓音基礎(chǔ),根本就拉不上去,可是李正敏在好多拿手佳作中運用了彩腔。”
王志直:“敏家比較熟悉,三部曲,其中之一就是《五典坡》,敏家在敏社成立了以后,又托人把這個《五典坡》重新打造了一下,根據(jù)他的聲腔特點,把這個重新改了一下。”
秦腔《五典坡》一劇的最終定名也是緣于李正敏先生難以匹及的演出成就,他所創(chuàng)造的王寶釧形象,自那個時期直到現(xiàn)在,依然口耳相傳,傾倒萬千觀眾,他為藝術(shù)奉獻出了全部身心,也深深的影響了后來的人。
王志直:“李正敏藝風(fēng)藝德很好,他是很認真的,在解放初期,5幾年,在藍田曳湖演出,唱王寶釧,戴金牙,那是野臺子,正唱著,有個老漢,當時就說,王寶釧都窮成那樣了,還補金牙?當晚,他就把金牙取掉了。我現(xiàn)在不知是9幾年,現(xiàn)在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又到藍田演出,當時有些觀眾,問敏家還在不在?后來說不在了,那人說,老漢好的很,把我剛才說的這個事又說了一遍,就說明李正敏的認真。”
余巧云:“我唱《五典坡》,特別受李老師,小時候,在李老師同臺演出,坐個轎子車,‘女子,來坐’,我唱的路子,基本走的是李老師?!薄?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0歲學(xué)戲,第一次登臺就教的《別窯》,11歲登臺把全本都能演?!?/font>
1943年,年近十一歲的余巧云,在正藝社登臺演出,她的第一出戲就是《五典坡·別窯》一折。
余巧云:“《五典坡》最受歡迎,不論哪里的群眾,人都喜歡看,王寶釧,是真是假,人應(yīng)當歌頌,不嫌貧愛富,過艱苦日子,和薛平貴……挖菜和我生活有一點關(guān)系,小時候家貧才學(xué)戲,挖菜的動作都熟悉。過了東門就是野菜地,在城河邊掃樹葉,有感情,跟我不言而合,同情之淚?!?/span>
她把自己的經(jīng)歷融入到演出之中,融入到全部的藝術(shù)生涯之中,受到觀眾的好評!在那一時期,李正敏、晉福長、孟遏云等老一輩子藝術(shù)家的悉心培養(yǎng)下,嶄露頭角,從而被譽為新的“秦腔皇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風(fēng)格。
余巧云:“她還是相府小姐,”
在這出折子戲《算糧》中,她把一些行當不同但卻氣質(zhì)相近人物的身段、氣韻糅合在一起,扮演了丈夫十八年歸來后,王寶釧內(nèi)心的喜悅以及正義,塑造出一個多種心情交織的復(fù)合氣質(zhì)的旦角風(fēng)采?!端慵Z》中的王寶釧,過去秦腔多以正旦行當演出,裝扮也是青衣行頭,演員以正旦身段做工,以突出她守節(jié)寒窯一十八載的清苦堅貞性格,而余巧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不忘王寶釧雖然守節(jié)一十八載,但畢竟是丈夫歸來,夫妻團圓,加上王寶釧正處少婦風(fēng)華年齡,于是她在化妝上,大膽的將以往青色頭帕改為淺藍色,在表演上以正旦的沉穩(wěn)端莊功架為為主,但又恰如其分的融合進較為舒展輕逸的小旦身段,表現(xiàn)王寶釧內(nèi)心無盡的喜悅,《算糧》一折,充滿機智的斗爭,王寶釧,淡妝素裹透出一股不可冒犯的正氣。
余巧云:“在華縣張家山,后本,下了雨,土臺子,帆布搭的,觀眾打傘,不走,我就演,臺子上面,泥不行,彩鞋,換雨鞋,硬是大雨里把后本唱完,觀眾不走,你沒辦法,”
“敏腔”藝術(shù),影響廣泛,而且以它華美的風(fēng)格哺育出許多優(yōu)秀演員。這個當年被李正敏先生從家里拽到訓(xùn)練場上的著名秦腔演員楊鳳蘭,在她生前以驚人的毅力,為了拍攝戲曲電視片《王寶釧》耗盡心血。1988年起,楊鳳蘭譚興國夫婦就有心把李正敏先生堪稱絕唱的《五典坡》拍成電視。他們夫婦為此歷盡磨難,幾度風(fēng)波,拍攝期間,丈夫含恨去世,楊鳳蘭又被診斷患上甲狀腺癌,但再大的困難并沒有難倒這位頑強與病魔做斗的人,為了藝術(shù)理想,她用手術(shù)后的一側(cè)聲帶終于唱出鳳鳴之音,創(chuàng)出人間奇跡,把《五典坡》前后兩本大戲濃縮成《三擊掌》《探窯》《趕坡》三個段落,最終完成藝術(shù)夙愿。
這是演唱王寶釧最為出名的著名秦腔演員郭明霞,整個西北地區(qū),自建國以來的青衣名角,層出不窮,唯有咸陽市人民劇團的郭明霞,以其獨特的彈音歌唱寶釧之哭音,獨步一時。
王宇雄:“原來7幾年,在長安縣,一張戲票兩毛錢,為啥給她起個一毛八,群眾給她取的,還是喜歡看她的戲?!?/font>
彈顫音是她長期以來,為使秦腔傳統(tǒng)唱腔和發(fā)聲更加優(yōu)美動聽,刻苦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出的獨具一格的發(fā)聲方法,她以此演唱,塑造人物飽滿、激情,愛之深厚,恨之切膚,愛恨交織,形象生動,她唱腔被觀眾譽為郭派。
王宇雄:“她當時在高陵縣冬季會上演出,還懷孕著,懷的老大,才七個月,當時群眾叫她演她就演,算演著,肚子疼,演完后,在高陵縣早產(chǎn),娃生下來后,不會吃奶,拿個滴管喂,這說明,只要群眾喜歡,她就演?!?/span>
這出《趕坡》,郭明霞一唱就是幾十年,至今仍不絕于耳??此龖虺闪顺青l(xiāng)群眾的一種享受,人們送給她這樣的稱贊:“聽了郭明霞的唱,三年五年不能忘;看了郭明霞的戲,十年八年不看戲?!?/span>
這張照片是陜西咸陽大眾劇團張虹在20多年前與恩師郭明霞的紀念照片,那時候她已正式拜這位秦腔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為師,刻苦鉆研磨練,在老一代藝術(shù)家的精心指導(dǎo)培養(yǎng)下,終于走出郭派唱腔的風(fēng)格,得到了專家和戲迷的認可。在舞臺上,她的動作招式,一點一滴,細致大方,顯出極深的功底。在舞臺上,她扮演的王寶釧,俊美尊貴,氣質(zhì)高雅,雖然苦守寒窯十八載,吃糠咽菜,但尊貴的身份沒有改變。
張虹:“郭老師這段唱的特點,‘單丟下苦命的寶釧女’,另外還有好多唱段,《趕坡》中,‘端來了菱花鏡’,在照照自己,看看十八年自己成了什么樣子,好多觀眾看《趕坡》時候,專門聽這段?!?/span>
“我要學(xué)習(xí)郭老師,在自己的藝術(shù)道路上”
一出《五典坡》,一個王寶釧,有多少演員為她付出辛苦努力,灑下真情淚水,而“王寶釧”又托起了多少名聲傳誦久遠的演員。這是這一出秦腔大戲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100多年以來,由趙杰民、李正敏、何振中、孟遏云、楊金風(fēng),到郭明霞、余巧云、王曉玲、王玉琴、熊月玲、張惠霞、申水琴、杜彩霞、肖玉玲、馬友仙、楊鳳蘭,再到如今仍活躍在舞臺之上的竇風(fēng)琴、李梅、侯紅琴、張虹、齊愛云、李娟,一代一代,他們依然堅守秦腔藝術(shù)舞臺,以努力創(chuàng)造的精神打動時代、打動觀眾。
《五典坡》從問世以來,已跨越國界,超越時代,隨著陜西回民,隨著梅蘭芳而流傳海外,它被譯成多種文字,深入到那些摯愛、真情的內(nèi)心之中。
楊志烈:“梅蘭芳帶帶歐洲,陜西回民”
這位一直致力于中國神話、民間文學(xué)和民俗學(xué)的俄羅斯?jié)h學(xué)家,年輕時期曾多次聆聽吉爾吉斯陜西回民講起王寶釧的故事,1985年歲末,他專程來到西安寒窯參觀,這位著名的學(xué)者興致勃勃,欣然題詞留念。
楊志烈:“民國記者,出于愛好,帶記者到寒窯采訪,最早的寒窯不在這個地方,而在五典坡那個坡上,當時有人寫文章,西安北大街有個王家巷,后裔住在這里,總有真人,但查到歷史,沒有這個人。”
從誕生至今,戲曲《五典坡》從舞臺延伸到歷史和現(xiàn)實之中,寒窯的故事已不辯真?zhèn)?,藝術(shù)在這里和生活交織在一起,一個傳誦百年的“長相守”,超越歷史,超越時代,在不同的地域久遠流傳,它是中國戲曲百花苑中一朵嬌艷的花枝,將永久不懈的開放。